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实施的策略探究
2024-03-10姜春波
姜春波
(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这一要求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深化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
一、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特点
中小学劳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教育活动,是基于学生发展的具有思想性、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特征的教育活动。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思想性
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必须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每一个劳动者都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尊重。中小学生应通过劳动教育不断增强劳动观念、提高劳动意识、掌握劳动基本知识技能、获得劳动愉悦体验,逐步理解劳动的本质。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整体性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中的品质、思维、情感态度、合作交往、审美创造等多个维度的发展,使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自觉把劳动和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合起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劳动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教育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而是需要经过感知、感悟、实践体验。学生只有真正践行劳动,才能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掌握劳动知识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体会劳动成果的美好。
(四)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开放性
劳动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有效实施必然要打破学校的“围墙”,从家庭的启蒙,到学校的系统化教育引导,再到社会的实践拓展。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容、途径、实践方式等都体现出多元、多维的特点,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拓展劳动教育空间,才能做到让学生在劳动中实现身心和谐发展,深刻体会劳动价值。
二、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2015 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到2017 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再到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同年7 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国家对学生劳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具体化、系统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受各种因素影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当前家庭、社会对中小学劳动教育关注度还不够。学校、社会、家庭的劳动教育氛围不够浓厚,劳动环境创设仍存在缺位现象,部分家长偏重孩子智力发展,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配合不当,影响学校劳动教育的效果。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仍需提升
劳动教育涉及的知识、技能面较广,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在实际劳动教育中,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缺失,影响着劳动教育教学和实践的指导。此外,受南北地域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课程有效实施把握不够准确,对学科边界及学科联动把握不清,对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整合、使用不当。
(三)中小学各学段劳动教育实施缺乏系统性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版)》(以下通称“新课标”)中的课程理念部分指出:“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但在劳动教育的整体实施中,对理念的把握和落实不到位,城乡间、学段间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体系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待探索。
(四)中小学劳动教育相关研究不够深化
劳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劳动教育的社会性发展,劳动教育系统化评价,从“五育融合”到“五育并举”中的劳动教育价值分析,地区特色劳动教育资源挖掘和使用等各方面,都缺乏理性梳理、深化研究及实践检验,这些都将影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
在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中,要求各地在全面落实国家要求的基础上,应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结合地区劳动教育发展需要,立足实际,创造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在不断实践、总结、检验、完善中实现突破性发展。以丹东市为例,其中小学劳动教育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个性化策略,正在引领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同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调研论证、行政驱动: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
通过调研和行政架构引领,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在原有劳动教育实施基础上,2021 年,丹东市经过多方调研论证,制定并下发了《丹东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市学校劳动教育进一步作出系统规划和全面部署。《意见》要求各中小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丹东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五个清单”各项内容,构建起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新课标”颁布后,为深入了解劳动课程实质,齐心协力、全力以赴做好劳动课程在全市的推进,丹东市开展小学劳动课程实施情况问卷调查,并制定丹东市小学劳动课程作业设计指南,为各学校设计本校劳动课程作业提供参考。同时,丹东市还下发了《丹东市中小学劳动周主题活动实施方案》《丹东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先后召开了丹东市中小学劳动周启动会、丹东市中小学“体音美劳融合校”创建工作启动会,推动各校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
(二)课程规范、课题拉动: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
为规范并指导教师课堂行为,丹东市制定《丹东市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从课程建设、课时保障、评价机制等方向入手,在依托省中小学劳动教材开展课内活动的基础上,灵活开发课内、校外劳动课程资源,盘活丹东地方特色资源,科学设计各校劳动教育方案,做到一校一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工则工、因农则农,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课程,努力构建横向“学校+家庭+社会”和纵向“学习+劳动+技能”的课程体系。同时积极支持各教师进修院校、中小学校结合自身实践开展劳动教育课题研究,通过课题拉动探索纵深发展。
(三)扩面提质、示范辐射:强化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
丹东市拓展劳动教育途径,通过典型培养强化劳动教育发展。盘活校内资源,推动校外场所扩面提质,分年分批分级推进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形成以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建设为引领,以“省、市、县、校”四级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为主体的格局,满足学生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第一批已认定凤城市大梨树、宽甸满族自治县青山沟等地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要求各校全面开展学生劳动技能活动、“劳动+”学科融合观摩研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征集活动、劳动教育典型案例推广等。典型引路,示范辐射,大力弘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主旋律,带动劳动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四)强化师资、重视评价:夯实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
丹东市致力于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跟进中夯实中小学劳动教育。高素质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是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的基础,其中校长队伍的劳动教育观念,更是挖掘劳动教育潜力、盘活校内师资的重要保障之一;同时,倡导各级学校拓展渠道,聘用各级劳模、能工巧匠、非遗传人、专业技术人员等校外师资,将劳动课教师纳入教师全员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全体教师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和专业化水平;倡导各级学校每学年应至少组织一次劳动成果展评或劳动技能大赛,评选劳动标兵,树立劳动典型。展评和竞赛的情况要全面、真实、客观地记入档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探索完善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抓好劳动教育过程监测和纪实评价。要求各校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特点,制定劳动素养标准和劳动技能培养目标,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劳动实践教育成长档案,全面客观地记录学生课内外的劳动过程和结果。
(五)机制建设、协同推进:助推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
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建立长效推进机制,强化安全保障,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以及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担机制,制定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安全教育、风险排查和事故处理机制;强化督导检查,坚持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劳动教育督导办法,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促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强化丹东市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唤起全社会关注、支持中小学劳动教育,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局面,使劳动教育成为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