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学校的课程图谱、强基策略与课程样态研究

2024-03-10肖莉萍

辽宁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发展

肖莉萍

(大连汇文中学)

2017 年12 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版)》,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标志着课程改革进入了核心素养时代。2023 年5 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强调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通过系列措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校基于独特的校园文化,建立“五育融合”的实践模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

大连汇文中学(以下通称“学校”)始终秉持“以人为本,卓越发展”的办学理念,紧抓时代发展契机,紧跟教育改革步伐,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全力构筑卓越文化,全程培养卓越英才,不断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学科实践、校本研修纵深发展,构建“英才”课程图谱,整合课程样态,充分发挥办学优势,从多方入手落实“双减”政策,走出一条“卓越教育”的发展之路。

一、探寻“卓越教育”本质,确立学校发展内涵

学校创办于2002 年,历经二十余年发展,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开创了优秀的课程建设理念,并逐渐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办学特色。近年来,学校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课程发展新样态,满足学生发展新要求,提出“以人为本,卓越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展个性,育英才,创特色,争一流”为办学目标,形成了“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育人思想,逐步构建出“卓越教育”的核心体系。

学校“卓越教育”的内涵是:学生方面,坚持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做最好的自己;教师方面,坚持尊重人性、激发追求的人本理念;学校方面,坚持教师是发展的精神之魂、学生是发展的力量之源。“卓越教育”既彰显了学校未来的发展愿景,又丰富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

二、确立融会贯通基础,绘制学校课程图谱

(一)建设课程体系,凸显办学追求

课程是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等方面的全部内容。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学校立足国家政策,结合发展实际,系统化全景式推动学校课程体系生态化发展。

追求“卓越教育”,就是要树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卓越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核心,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学校特色发展进行有机整合。基于此,学校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以塑造具备“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身心、审美情趣、实践创新”的“英才”少年为育人目标,从学生视野出发,全员化、全学科构建“1+M+N”“英才”课程,其中,“1”为基础核心课程,“M”为拓展进阶课程,“N”为个性实践课程。基础核心课程即国家必修课程。拓展进阶课程重点包括人文、科学、艺体三类课程,注重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发展平台,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个性实践课程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系统构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群,引导学生亲近和接触自然,考察和参与社会,关注和反省自我,获得对自然、社会与自我的真实体验。

(二)绘制课程图谱,形成课程育人体系

学校根据现有课程资源,结合特色项目,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以推进“五育并举”的育人课程为宗旨,采用“精心选择、有效拓展、全面整合”的策略,构建具有“卓越教育”内涵的课程体系。学校研发五大课程群——汇德课程群、汇智课程群、汇健课程群、汇美课程群、汇创课程群,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以实现基础课程校本化、学科拓展体系化、艺体课程精品化、融合课程项目化、德育课程序列化,逐渐构建出以生为本的“英才”课程体系图谱。

汇德课程群由赓续爱国精神的“红色”课程、渗透国防教育的“绿色”课程、关注生态文明的“蓝色”课程、护佑生命健康的“黄色”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紫色”课程组成。“五色课程”力求使德育浸润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促进其内生性道德力的生长。

汇智课程群指向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学校基于国家课程标准,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形成各学科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必修、限定选修与自主选修类课程,助力其基础性学习力的发展。

汇健课程群指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分为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类课程。体育类课程主要包括健美操、足球、排球、篮球等,旨在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受运动的乐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你好,青春期”、箱庭游戏、放松调适以及行为拓展课程,以“心”育促成长,让青春不再迷茫。

汇美课程群指向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让学生在掌握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过程中,形成发现美、感知美、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以及艺术表达能力和创意表现能力。主要包括音乐类、戏剧类、美术类、书法类和融合类课程。

汇创课程群指向培养学生自发性创造力,侧重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创汇课程群聚焦综合实践与创造,发展学生的知识整体迁移、合作交流、乐于探究、勇于创造等能力。主要包括“变废为宝”“科学小达人”“劳动实践”等课程。

三、构建强基赋能策略,深化课改关键环节

(一)聚焦“五有”课堂,关注“备”和“研”

课堂是育人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探索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主渠道。学校借助红烛先锋课堂、骨干展示课、典例示范课、青年教师公开课等多课型听评课活动,倡导在课堂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启发式、探究式、沉浸式等课堂教学方式,打造“有活力、有灵魂、有情境、有管理、有反馈”的“五有”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是在“备”字上下功夫。以集体备课为抓手,教研组、备课组、学科分管领导共同研究,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全面深入分析学情,围绕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过程的优化、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等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

二是在“研”字上下功夫。依托大单元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理念,教师设计专题教学,确定相关学习主题,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在项目中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二)优化教学资源,强化“引”和“用”

学校拓展教学资源供给渠道,整合数字化、网络化资源,优化教学资源。

一是引进优质资源。学校引进在线资源平台,为教师提供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平台的组卷功能,依据学情,找准难点和易错点,精准地选择习题,针对某个薄弱的知识点进行反复强化,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

二是用好资源库。学校创建育网云盘,作为教学资源管理的云存储平台。教师可向云存储平台空间上传教学设计、课件、习题、实践活动作业、视频、图片、音频等教学资源,形成开放的共享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三)变革评价机制,凸显“创”和“建”

“卓越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奋斗方向,因此,汇文学子应追求更高水平的奋斗目标。为了引导学生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学校变革评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师生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

一是创建有温度的作业评价机制。有温度的作业评价机制就是坚持“四有四必”,及时反馈,多措并举。教师批改时灵活采用全批全改、精批细改、面批面改等多种方式。积极创新作业评价形式,采取等级、评语、特色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通过作业展示自我。

二是建立有魅力的多元评价体系。学校依托校园奖励卡这一评价手段,构建了“五育融合”的评价体系,创建让学生全面参与、自觉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校园奖励卡的设计紧紧把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方针,设计出德智体美劳五种类型的奖励卡,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结合课堂和主题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五育融合”的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锻造教师队伍,实现“变”和“增”

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关键角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力量。学校聚焦“青年突击、中坚骨干、名师引领”三个维度,以“青荷工程、骨干工程、名师工程”三大工程赋能,完成“青年拔尖人才、卓越领军人才、深耕领航人才”三大层级的战略梯队建设,建立适应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一是实施“青荷工程”,为青年教师打好“地基”。通过课程化、模块化、系统化“三化”目标,探索青年教师的培养路径。学校以多层次的培养活动为载体,如特色化的校本培训课程、课堂教学跟踪指导、班级活动培训、“两笔字”培训,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实战能力。同时,学校组织“青荷”教师定期开展“月月赛”活动,竞赛主题多样化,如主题微课赛、读书体会赛、说题大赛、基本功大赛,内容涉及班主任工作、教学工作、信息技术能力等,多维度地培养“青荷”教师。

二是实施“骨干工程”,为中坚骨干教师搭建“脚手架”。通过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规划,采用作业设计专题讲座、主题教研沙龙、随堂听评课、课堂教学展示等方式,以问题驱动、需求助动、项目推动,发挥骨干教师、名师的“酵母效应”,为教师成长厚植“良田沃土”。通过有故事、有案例、有论文“三有”阶梯式科研能力锻造,形成一批能思考、善研究的教师,打造出有一定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

三是实施“名师工程”,为领航名师筑就“登云梯”。学校探索建立名师孵化孕育平台,为骨干教师、特色教师创造示范、引领和辐射的机会,提炼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四、挖掘课程整合样态,全面推进协同育人

(一)探索学科内的课程整合

学校以大单元教学研究为支点,从国家课程标准出发,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要求,积极探索大单元教学的有效策略和课堂实践新样态,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校从“明确单元目标、提炼学科大概念、转化核心问题、设计核心任务”四个维度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破解课时不足和知识繁多之间的矛盾,带领教师开展研究。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坚持开展人人参与、教研组协同指导的“全员+分层”大单元教学研究展示活动,打破课时知识点林立的做法,以课堂展示落实大单元教学研讨。例如,语文学科注重探索任务驱动的学习任务,加强整本书阅读及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研究,通过经典选编、吟诵、展演,落实国家课程对传统经典文化教育的要求,彰显学校特色。

(二)探索学科间的课程整合

学校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发展水平,从学生核心素养中选取适切点,整合不同的学科,以跨学科学习为载体,重构学科知识与世界的多维立体关系,将其设计为主题活动,围绕该主题活动整合学习内容。例如,“诗意李白”主题学习活动将语文与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相融合,带领学生研读李白,让李白形象在学生心中“立”起来。

学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实践活动的融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相结合。例如,学校将历史学科与心理拓展活动有机结合,举办“学党史,重历长征,庆建党百年”红色主题拓展活动,让学生在“极限飞索桥”“地道联击战”“工农同盟鼓”等拓展项目中,汲取坚持不懈的前进力量,体悟长征精神。

(三)探索校内外的资源整合

学校主张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外延,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引领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实现“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学校依托学科优势,拓展学习的外延空间,让学生在自然、社会、生活中进行观察与体验,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养提升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做到校本课程多样化、特色化、实用化。学校集合四季课程、节日课程、研学课程的主题活动,将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有机结合,从实践层面提升学生的研究探索与创新能力。例如,学校围绕“红色基因传承”这一主题,开展“红色记忆我来画”“红色地标我来访”“红军长征我亲历”等系列研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中传承红色基因,在实地寻访中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

学校积极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多维发力打造心育家校课程,探索家校沟通的新范式,让“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地生根。学校定期举办“心育大讲堂”专题讲座,专家围绕情绪控制、亲子沟通、青春期教育、应考策略等10 个主题,持续向家长推送家庭教育方法,分享亲子沟通技巧,使其形成较为一致的家校共育教育理念。亲子共读活动以阅读和互动为纽带,为家长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亲子心桥活动让家长与孩子进行沟通,引导孩子理解家长。

大连市已入选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未来学校会继续深挖课程建设和学科实践,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开展跨学科主题实践,让课程体系真正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卓越成长。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发展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