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治理理论下的集团化办学机制初探
2024-03-10刘峰
刘 峰
(大连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
集团化办学作为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手段,是教育机会、教育资源、教育制度的公平再现。大连市第八十中学建于1978年,2003 年成立亿达校区,2016 年与老城区第二十二中学结成联盟型教育集团,2017 年与钻石湾校区结成紧密型教育集团,2020 年周家校区也纳入集团内。至此,集团共包括四个校区和一个联盟学校。在义务教育迫切需要均衡优质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大连市甘井子区首批集团化办学典型学校之一,大连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不断研究与实践,优化学校治理机制,以“生命教育”理念为宗旨,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指导,实现学生的人本发展,达成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集团从信任机制、多元治理机制、协商协调机制、共享机制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生命教育”理念下的集团化办学机制,使各成员校向着优质均衡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行。
一、集团化办学的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这一重要的思想论述,为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有利于义务教育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普通百姓。有学者认为,集团化办学主要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选取一所教学成绩突出、教育资源丰富的学校作为核心,联合这个区域内的其他薄弱学校进行结盟,订立共同的教育发展目标,并且利用组建教育集团的形式进行合作,以期构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共享与均衡发展的办学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
笔者认为,集团化办学是由一所品牌名校牵引,组成两所或两所以上联合的教育共同体。这是一种因共同目标而集结在一起实现联合、借鉴、共享、共创的过程,这种通过联合实现教育、管理、教学等资源共享的模式,做到了优势互补,可以有效地解决教育不均衡发展的问题,实现多元化办学。而且,对于家长和社会而言,“择校”问题实现了有效缓解;对于集团本身而言,又可以通过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内涵及应用价值
所谓“整体性治理理论”,就是以公众需求为治理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治理手段,以协调、整合和责任为治理机制,跨越组织功能边界,在政策、规章、服务、监督四个方面,对治理层级、功能、公私部门关系及信息系统等碎片化问题进行有机协调与整合,不断从分散走向集中,从部分走向整体,从破碎走向整合,为公众提供无缝隙、非分离的整体性服务。也就是说,整体性治理是在决策执行和管理运行上通过整体性的思维模式实现多部门联动、上下一线、贯穿始终的一种治理模式。笔者认为,贯彻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前提是“大众需要”,在这个导向引领的基础上,通过协同、集合的治理机制,对一些不完善的、问题性的内容进行整合,从“散”走向“合”,实现整体性服务的治理。
集团运用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办学机制中以整合的办学主体为依托,实现了管理组织整体性运营,集团内各成员校建立长期合作的伙伴关系,集团成为综合组织载体;以大局观、整体思维为引导,通过协同、整合的方式,实现文化与理念同步整合,实现集备、课堂、资源等共享;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多学科课程的整体融合,在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整体观念,构建全套一体化培训机制,把教师培训与素养提升结合起来,增强教师与集团的向心力,提高教师与集团的融合度。集团通过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共享、集结、融合的整体式发展,既有集团内部人员、资源上的整合,又有集团外部理念、管理上的整合,即横纵“同时并举”。在整体性的办学机制上强调“强弱协作”,这既是龙头校与其他成员校之间的高度信任与合作,也是领导班子在集合众家之长后制定的科学办学决策。
三、整体性治理理念下集团化办学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整体性融合:文化同频,理念同谋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精髓,是其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全校教师为自己的美好目标而积极奋进的精神动力。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认同,学校就是文化的创造地。
多年来,集团致力于文化建设,将生命教育的“知我、知人、知物、知天”四个维度与“生命化”教育教学融于一体,逐步形成了一个滋养师生生命成长的“场”,使集团内每一个人都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驱动力,从而夯实了集团的办学基础,提升了教职工的向心力与影响力。例如,钻石湾校区依托生命教育理念,在每一层教学楼都张贴了属于校区特色的教育箴言,如“建立一所让每一个学生成功和卓越的学校”“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每一个学生做生命中重要的自己”“让每一个学生做生命中重要的他人”“让每一个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各校区正是有了这种对生命教育的认同,才真正实现了既各具特色又能共担风雨的教育愿景。
1.整体性包容的文化氛围
从一所大校到多所学校的联合,教育思想的内外包容是有效融合的必经之路。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各校及校区间紧密联系、共同进退,集团文化与各成员校文化间只有互相滋养,才能有效融合教育思想。集团集合了各成员校的教育思想,秉承“和而不同、泰而不骄”的文化理念,在以“生命教育”为价值观的基础上,兼容并蓄各成员校的特色文化。集团不要求各成员校统一更改文化理念,而是允许其保留,实现了多元文化整体并存的局面。集团实现文化开放与平等,通过这种信任机制避免了因文化背景不同带来的矛盾。同时,集团以龙头校为牵引动力,引领成员校追寻共同的教育愿景,同心同行,最终达成符合集团发展的教育理念。
2.整体性参与的导向共识
集团龙头校和其他成员校结合区域学情,对于自身都有明晰的认知定位,能参与到集团内部学校发展愿景和价值观的建设中来,这得益于集团对内部人员的思想和文化观念的认同引领。集团始终以“一家人”的整体观对待每一位教师的职业期待,鼓励教师认同学校观念,同时集团通过互动交流,引领教师参与到集团治理中来,共谋共建集团文化。
3.整体性教育的愿景追求
集团通过思政教育,把教职工的意志集中到党中央重要教育决策方针上来,全体党员和教职工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通过组织召开联盟校教工大会,校长亲自做动员讲座,传播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升集团员工思想与情感的共鸣。无论是政治思想的指导,还是教育理念的引领,都旨在打破校际间的壁垒,解决成员校教师对集团文化缺乏认同感的问题,进而实现集团内的文化认同与融合,最终使整个集团的发展理念与追求成为各成员校及其教职工的共同愿景。
(二)整体性联合:龙头引领,多元治理
1.整体性管理,自主性放权
集团在龙头校总揽全局、统筹管理下,引导成员校共同参与治理,协商立序,实现了管理上的有机统一。集团治理既能“居高临下”,又能“以下越上”。“居高临下”,即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在制度、政策等的实施推进过程中,龙头校充分发挥其主导力量,对于集团的发展方向、目标等也有统筹和调控权,对成员校形成了有一定约束力的协同行为,既是服务者,更是管理者;“以下越上”,即依靠龙头校的核心力量,设立了教代会、家委会、科研室等,全程参与集团管理,将社会、家长的评价结果反馈给集团。对于出现的问题,龙头校和成员校沟通协商,合作共治,从而有效改变了以往各校“自扫门前雪”的不良局面。龙头校从单纯的管理者走向管理服务者角色,各校区“强弱”联合,拓宽了协同治理的渠道,实现了多方协同治理机制。
2.整体性联合会议,集中安排各项工作
集团制定了整体协商机制,定期召开龙头校和成员校领导班子集体会议。会议中,总结各校的阶段性成果及出现的问题;再根据近期省区市要求部署相关工作,拟定集团重要活动方案;随后,由集团校长提议,听取各校领导对于后续研究、完善集团报告内容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后,由集团校长做总结概括,并把相关事项一一安排落实。
3.教师整体性参与,双层式管理
集团的联合,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合,更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联合,人的管理才是最重要的环节。学校为教师表达诉求提供了多种渠道,如校长电话、校长邮箱、教代会、教师意愿可集中向上级反馈。学校在部分重要决策中赋予了教师的参与权和表决权,在不违背集团章程制度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教师提出的合理诉求。同时,集团开设了事务公开栏,实现学校公开化管理,教师既是管理参与者,又是管理监督者。集团设立教师双层协同管理机制,龙头校、成员校按人数比例共同进行管理。第一层是过渡层,包括各校区中层干部教师,以教学、德育、科研主任为主,主要是对领导层决议上行下效,再结合各校特色因地制宜地进行相关工作部署;第二层是实践层,包括各校教导处干事,后勤处、科研室及部分学科分管教师,主要是负责任务落实和反馈。通过这种协作层级的建立,汇聚集团管理脉络,联合集团组织架构,龙头校与成员校权责明确,实现内部治理向着更优化、信息传达更便捷、内耗更少的良性循环发展。
(三)整体性集合:资源共享、共创辉煌
集团建立的优势之一就是把分散的资源变为整合的资源。对于教育而言,集团就是一个共享的过程,只有共享才能达成共识。教育集团的共享,更多的是知识、技能、教学经验的共享,薄弱校教师获得共享资源后能够实现能力的提升;而龙头校教师在共享资源的同时,也能够与其他校区教师进行思想碰撞,达到“共建”的目的,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集团的资源共享主要包括课程、课堂、集备、教学等。
1.整堂课的分享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和核心载体。从开学引路课、骨干教师指导课、复习引路课到中小衔接互动课等,集团不断突破整堂课的共享模式。集团以“高效活力课堂”为主要架构,实现了不同校区“共同课堂”的有序无缝衔接教学。结合开学初、期末、中小衔接启动仪式等契机,集团邀请成员校教师参与到听评课中来。这种去碎片化完整的课堂参与,搭建了集团内教育教学交流的平台。除了整体性课堂分享,整体性教学设计、整体性课堂反思、整体性课堂电子资源也是可以共享的。通过听评课,成员校教师研训联动,有效地促进了其对自身课堂教学模式的积极思考,共同促进集团内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整个集备过程的分享
集备引领上,“同一”与“同享”并驾齐驱。所谓“同一”,指在一校四址的情况下实现集体备课的同频,使龙头校与成员校间的课堂是平行同步的,同一备课组、同一时段、同一视频路径共同研讨。所谓“同享”,指学案卷、引路课视频、阶段检测卷等授课内容同时享有,实现校与校之间畅通的一体化教学。
3.整体课程体系的分享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承载着育人的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基于这样的认知,集团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理念,设计了“1+X+Y”课程(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把单一的课程多元化,在常规课程的基础上加入创新性实践课程,使课堂也成了动态的实践场,为教育注入活力。为了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享有同样的优质课堂资源,集团通过开发名师网络课程,实现多校区优质课堂资源共享。高效的信息平台,打破了不同校区的空间限制,使各校区能够零距离沟通,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与学校成长共同体的快速发展。同时,集团充分发挥课程优势,加大各成员校之间的联合力度。龙头校教师与成员校教师均树立了课程开发与课堂教学合作共赢理念,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设立了跨学校、跨学科的信息化融合课程。“同课异构”的引路课,发挥了集团“同学同步”的课程引领作用。
集团化学校的共享更多的是一种互动与创新的过程,是在一个多元主体上实现协商、互惠和交换的过程。这中间既可能有文化的冲突,也可能有思想的交融,是具有整体性和个性化的共享模式。它既包含教师教学资源的共享,又包含学生在学校活动内容上的互动。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也是实现集团所有成员间因实践而生成的反思过程。分享方在主动分享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获得接收方的反馈信息。而接收方在享受教育资源的同时,缩小了与分享方间的素养差距,在提升了个人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价值观。
集团的办学思路是联合四个校区和一个联盟学校形成紧密融合的整体性大集团。文化思想兼容并包,实现价值观的同步再建;学校管理多元并举,实现民主的优化治理;优质资源共享共创,实现教师队伍的良性循环。整体治理理论下的集团化办学,扩大了教育思想的受益面,发挥了整体功能,缩小了质量差距,对推动区域教育的优质与均衡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集团将继续优化教育资源,增强办学内生动力,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