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公平视域下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

2024-03-10张学莉徐建华

辽宁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集团化名校教育资源

张学莉 徐建华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础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角色。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就是通过充分发挥名校的引领带头作用,促进教育集团内部优质资源共享,从而推动集团成员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和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助推教育公平的实现。笔者在教育公平视域下系统分析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价值意蕴和现实困境,从合作育人、政策支持、求同存异、科学规划等角度提出推进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价值意蕴

2022 年2 月,教育部在“十四五”国家基础教育重大项目计划实施部署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完善集团化办学和学区化管理运行机制”。2023 年7 月,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创新办学机制,通过集团化办学、“组团式”帮扶、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总量。由此可见,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一)帮扶成员学校,嫁接优质资源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是指通过行政指令并考虑学校的共同意愿,将一所名校与多所学校组成学校共同体的办学制度。从基础教育集团成员校的外在特质来说,主要形成了“名校+X 校”的办学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第一类为“名校+新校”。当新校与名校组合成新的教育共同体,新校通过教育集团这一平台可以快速成长。一方面,新校可以直接吸收名校的先进经验,借鉴其成功实践,学习其优秀模式等,从而快速进入良好的办学状态;另一方面,名校可以在教育集团中发挥领头作用,共享高品质的教育资源,引领、指导新校快速成长为与品牌相匹配的学校。

第二类为“名校+名校”。当两所名校组合成一个新的教育共同体,其可以通过教育集团这个平台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同时,名校的优秀教师可以聚集在一起研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教育理念等,能够建构更加适应学生需求的教育模式和适合本校发展特色的办学体系,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第三类为“名校+弱校”。主要采取名校与边缘弱校、农村学校开展对口帮扶的形式,利用师资、教学设备等优势促进教育质量和薄弱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集团成员校的高质量发展。

上述三类集团化办学模式都是通过组织重组和资源整合,嫁接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分享名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卓越师资,进而提升成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打破区域壁垒,均衡校际发展

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校之间存在鸿沟。以往学校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较少,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彼此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竞争上。在这种竞争关系下,学校之间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容易产生“马太效应”。从校际角度来说,教育资源集中在名校而较少分配至弱校;从城乡角度来说,教育资源在城市空间丰富、在乡村空间匮乏。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借助教育集团这一平台,把不同的学校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教育共同体,使学校之间建立起合作共赢的关系并得到发展。集团化办学通过创设校际互通有无、联动发展的平台,实现集团内成员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生共建共享,打破城乡之间的区域壁垒。同时,继续发挥名校的品牌效应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整合城乡教育资源,赋能乡村教育,引领区域内的学校联合发展。

(三)重构教育地图,凸显机会公平

教育地图是指区域内学校的分布情况图。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在某种程度上是教育地图的重新绘制,即以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为切入点,把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与教育资源匮乏的学校重新组合成为教育共同体,打破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学校的状况,促进优质资源在城乡区域和教育集团内部进行融通,推进优质资源均匀地分布在区域的各个学校。因此,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通过重构教育地图,使每一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受地域、经济、文化、性别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真正实现教育全过程的公平。

(四)提供品质教育,降低教育成本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是通过集团内部成员校之间的合作共享机制,使各校之间的教育资源趋向均衡,从而达到协同区域教育共同发展、提升区域学校办学质量的效果。当成员校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完成蜕变、得到质的提升,也成为一所优质学校时,就能让更多学生在家门口接受到优质的教育。一方面将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家长为孩子寻找优质教育所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二、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现实困境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能够提升区域整体的教育质量。但也有部分学校在教育集团化过程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办学效果,面临着许多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交流机制不健全,成员校之间关系疏远

部分教育集团内部没有设立专门用于集团内部教师交流的渠道,导致参与交流研讨的教师数量少、积极性较低。当成员校之间无法融洽地沟通交流时,学校之间的合作就会难以深入进行。这种“集而不团”式的疏远关系无疑会使资源共享难度加大,进而影响教育集团化办学深层次的发展。

(二)名校资源被稀释,合作共享趋于保守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充分利用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效应,主要是采取名校向其他成员校输送优质教育资源的方式进行。但是,这种单向输出的资源共享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一方面,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再丰富也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名校可能会因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面临教育质量下降的风险,继而产生对资源共享的排斥。再加上名校在帮扶其他成员校的同时可能会基于维持本校在集团内部地位的顾虑,在分享教育资源时趋于保守,有所选择地进行分享。而保守的合作共享模式既不利于成员校内生潜力的充分激发,也不利于名校办学优势的发挥。

(三)校际存在不良竞争,教师参与积极性低

部分教育集团内部的不良竞争态势容易造成各校之间相互防备、防止某一学校的扩张和差距化发展的现象。从教育集团角度来说,这种不良竞争关系在集团化办学的初级阶段会使成员校教师之间难以做到敞开心扉地交流、指导与合作,不利于教育集团和成员校的发展壮大。从教师角度来说,这种不良竞争容易在学校内部形成内卷,使教师产生危机感。此外,不良竞争还会使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失去群众基础和推行动力,阻碍集团化办学的内在发展。

(四)集团化规模过大,内部协同治理困难

在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新形势下,部分学校为了迎合集团化办学的大趋势而盲目加入教育集团,致使教育集团出现超负荷运行。教育集团盲目扩大规模必然会增加协同治理的复杂性。从横向治理来说,成员校数量太多会导致不同职能部门权责界限不清晰,甚至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从纵向治理来说,教育集团规模大会导致机关事务部门通过增加层级来加强管理,而层级的增多会降低办事效率和信息传递速度,甚至出现实施层和决策层分离的状况,集团内部难以形成良好的协同治理合力。

三、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优化策略

2020 年9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入推进学校办学机制改革,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统筹学校间干部配备,推动优秀教师交流,完善联合教研制度,带动薄弱学校提高管理水平,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内生动力,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提高学校办学质量。针对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发展困境,可以从合作育人、政策支持、求同存异、科学规划四个视角进行破解。

(一)合作育人,建立内部平等的话语体系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把几所学校联结成一个教育共同体,通过成员校之间的合作共享机制不断提升成员校的办学质量、改进学校的育人质量。建立教育集团内部各成员校平等的话语体系,从心理上来说,成员校能够主动接受集团化办学并相信名校能够帮助本校提升办学质量,从而增强成员校自主办学的内在动力;从行为上来说,成员校更容易积极配合集团化办学的实施,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更加自信地分享本校的特色资源,继而把单向的资源输出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的资源共享模式,真正实现教育集团成员校之间共生共建共享教育资源。此外,平等的话语体系有助于成员校之间开展深入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和利用本校资源。平等的话语体系能够激发薄弱学校不断提升自身办学能力的内在发展动机,促进教育集团成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

(二)政策支持,激发名校的帮扶引领作用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需要切实发挥名校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辐射引领作用,缩小校际间的差距,带动薄弱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不仅需要成员校的配合和认可,更需要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教育集团层面,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引导作用,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多方协同联动资源共享机制,促使社区、事业单位、社会企业等与集团化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主动协助教育集团化办学并尽可能为学校提供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争取把社会力量吸收到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建设中来,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良好氛围,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为集团化办学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师层面,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在师资流动、职称评级、薪酬待遇、教师编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和物质报酬,使优秀教师在帮扶成员校教师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荣誉感,培养名校优秀师资帮扶引领成员校教师发展的内驱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求同存异,构建共创共享的文化圈层

教育是挖掘每一名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教育好每一名学生是教育的应有之举,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为此,学校与学校之间应弱化竞争关系,强化合作。当然,每一所学校都有自身的发展历史、成长历程、文化理念,从而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圈层,当多所学校文化圈层整合在一起时难免会发生碰撞、摩擦,这就需要教育集团建立各成员校所认同的文化理念,构建本集团内部求同存异、携手育人、互利共生的文化圈层。文化的力量是直抵心灵的,这种和谐共生的文化能够充分调动成员校教师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他们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和荣辱与共的担当意识。当成员校达成了共同育人的共识时,彼此之间就会自发地分享教育资源,共同研讨教育教学知识,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形成教育集团内部融洽奋进的圈层文化。

(四)科学规划,遵循集团化办学的内在规律

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遵循教育集团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把教育集团办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集团的规模会直接影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程度,由于集团内的优质教育资源有限,若教育集团规模不合理,则教育资源分配方面难以做到统一意见甚至集团内部容易产生矛盾,不利于集团化办学的顺利推进。因此,一方面,要综合考虑教育集团内教育资源的承受能力和各校的特点,恰当地选择成员校;另一方面,要科学合理地规划教育集团成员校的发展,遵循集团化办学的内在规律。只有科学规划、遵循客观规律,才能使教育集团化办学良性有序地进行,从而真正服务于国家基础教育,推动基础教育的进步。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每一个地区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合理有序地推进集团化办学,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使成员校在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做到积极参与,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又能保留自身的办学特色。此外,教育工作者在集团化办学实践中也需要不断反思,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切实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猜你喜欢

集团化名校教育资源
名校介绍
甘南藏区学前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名校简介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如雷鼾声惊醒“名校梦”,15岁少年不堪重负卧轨自杀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