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非遗文化在学校传承与发展的策略研究

2024-03-10霍建英高红玲

辽宁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烙画葫芦岛葫芦

霍建英 高红玲

(葫芦岛市第三实验小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活”的体现,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中华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重要依据。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华夏子孙的责任。我国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区域体现不同的内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区域的历史底蕴、民族记忆、文化基因和文明风尚,是地方优秀文化的代表。以辽宁省葫芦岛市为例,目前市域内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40 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7 个,市级非遗项目32 个,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深度保护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而学校教育是传承非遗文化的主阵地与主渠道。

少年儿童是民族的未来,他们身上所蕴含的创造未来的力量是巨大而持久的。让学校成为非遗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场域,成为充满文化气息的育人场所,既有助于引导少年儿童近距离接触、认识区域非遗文化,增强保护意识,在心中扎下传承区域非遗文化的根,又能推动区域非遗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确保区域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后继有人。

一、区域非遗文化在学校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和项目确立

区域非遗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而教育传承是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有效形式之一。学校为弘扬和发展区域非遗文化,首先要对引进校园的区域非遗项目进行严格筛选。

葫芦岛市是一座海滨城市,世代传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着葫芦岛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魅力。其中,有历史悠久、表演生动有趣的“兴城满族秧歌”,有独具北方风情的“辽西太平鼓”,有质朴、雅致、神秘、美感十足的“连山手撕画”,有虎虎生威的东北地区传统武术“中国少北拳”,等等。只有将这些非遗项目引入学校,融入课程,才能发挥学校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区域非遗文化的作用。因此,葫芦岛市第三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学校”)本着内容指向目标的原则,对引进校园的非遗项目进行筛选:一是根据市域文化的传承需求,选择文化内涵丰富、传承人社会活跃度高、能够突出学校文化建设特色且操作性强的项目;二是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实践性强、参与面广的非遗项目;三是对非遗项目及非遗传承人进行整体评估,选择非遗传承人能够参与活动并进行引领的非遗项目。最终,学校经过精心筛选,将“葫芦岛葫芦烙画”和“中国少北武术”作为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项目引进校园,组织学生学习。

(一)“葫芦岛葫芦烙画”

作为“中国葫芦文化之乡”和国家级葫芦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葫芦岛市将葫芦文化、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建设了中国葫芦文化博物馆、中国民俗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场馆。

葫芦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葫芦岛市的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依托葫芦文化迅速发展起来的“葫芦岛葫芦烙画”,也成为葫芦岛市的一个特殊文化产业,包括“葫芦岛葫芦烙画”在内的各种葫芦工艺品享誉国内外。2015 年,“葫芦岛葫芦烙画”被认定为葫芦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中国少北武术”

“中国少北武术”是源于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武术拳种,它具有体系科学、完整,内容丰富、翔实,适合群众性健身、自卫的大众化运动等诸多优势,适合在中小学推广,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促进其良好人格的形成。2021 年,“少北拳”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学生进行中国武术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更能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同时,非遗项目进校园也便于学校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将非遗文化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育传承的重要作用。

二、区域非遗文化在学校传承与发展中的实施策略

(一)将非遗项目转化为非遗校本课程

非遗项目是区域承载非遗文化的形式,而非遗校本课程则是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载体,需要学校遵循校本课程的特点将其纳入发展规划,并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有效实施。

1.明确非遗校本课程特点

学校将引进的非遗项目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使之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具体特点有五个:一是本土性。非遗课程是区域文化品牌,它依托本地文化迅速发展,是本地特有的文化产业,本土传承人能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广泛性。从对非遗项目的了解到对非遗文化的喜爱,越来越多的学生自发参与到学校的实践活动中,参与活动的人数逐渐增加。三是综合性。学生在搜集非遗文化相关传说、故事的过程中,与传承人接触,了解非遗文化的种类,认识非遗文化的特点,在活动中学会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学生在展示、展演中,表述自己的学习感悟,融入情感。四是系列性。从认识到实践,非遗课程基本上穿插在搜集、欣赏、创作、展示等具体学习活动中,其间学生经历的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过程。五是教育性。在对非遗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感受到非遗文化传承的艰辛与不易;在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在展示、展演中,提升对课程的喜爱程度以及对家乡的热爱程度,增强文化自信。

2.纳入学校规划体系

学校将区域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纳入规划体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标准等。

3.科学设计课程内容

学校探索区域非遗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和传承,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非遗校本课程。同时,遵循“三个一”的原则,对非遗课程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三个一”即传承一门技艺、诉说一段情怀、彰显一种文化。例如,“中国少北武术”在小学阶段侧重于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以武术游戏为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彰显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区域非遗文化资源丰富,但是并不适合学校直接使用,学校需要编写适合学生使用的非遗校本教材,而且教材要注重生动性、趣味性和科学性。例如,“葫芦岛葫芦烙画”“中国少北武术”非遗校本课程实施前,学校开发并编写了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校本教材,如《葫芦的魅力》《少北武术校园操》,教材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二)推进非遗文化的实施

学校采取“研究—培训—实践—展示—宣传”一体化的形式推进课程实施,逐步进行课题研究、师资培训、课程实践、展示展演、宣传推广等,不断完善非遗课程设计,探究有效的传承发展策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感受、研究区域非遗文化,体验区域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强区域文化自信。

1.课题研究促传承

区域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学校要将非遗项目作为校本课程进行传承与发展,没有现成的路径可走,需要深入研究。学校在实施“葫芦岛葫芦烙画”和“中国少北武术”这两门校本课程时,边研究边实践。一是参与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辽宁省‘非遗进校园’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将“葫芦岛葫芦烙画”研究子课题确定为“‘非遗’技能训练与‘工匠精神’的培养”;二是参与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基础教育引进“少北武术”创建特色学校的实验研究”。学校在确立选题、查阅相关文献、进行课题初步论证的过程中,对区域非遗文化在学校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细致分析,不断梳理并整合非遗资源,探索有效的实施策略和评价方式,增强师生对课程实施的认可度,帮助教师树立对区域非遗文化在学校传承与发展的信心。通过课题引领,学校确立项目文化、实施途径及表现形式三项研究内容,邀请非遗传承人创作“葫芦岛葫芦烙画”、展示“中国少北武术”套路“拳、掌、勾手”,着重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走近非遗传承人,与传承人进行访谈、对话。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去图书馆、博物馆参观等方式积累资料,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这些项目的寓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师资培训促提升

学校引领参与课程实施的骨干教师增强课程意识,规范研究行为,实现从“非遗项目”到“非遗课程”的转变。学校依托非遗项目特色,将非遗文化资源与专业学科有效融合,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非遗知识培训、教学示范指导,在校内遴选相关专业的教师参加学习培训,配合传承人教学,强化师资力量,破解非遗进校园师资短缺的问题。如“葫芦岛葫芦烙画”传承人对美术教师进行示范指导,“中国少北武术”传承人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使这些相关专业的教师能够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跟随传承人的脚步,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协助传承人开展非遗课程知识讲解、手工操作指导等辅助教学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锤炼非遗传承技能,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

3.实践活动促落实

(1)课堂教学

学校将区域非遗文化校本课程纳入教学体系,规范落实,保证定时间、定内容,一般每周两节课,专时专用。教学内容以非遗项目校本教材为主,由非遗传承人通过课堂常态化授课,逐步形成以非遗传承人、教师、优秀学生三者为核心的教学体系。课程在一位专业教师授课的基础上,指派二三位专业教师辅助指导,授课教师示范到位,语言简洁易懂,并对学生进行手把手指导,使课堂教学保质保量。教师在传授非遗技术、技巧方面知识的同时,还关注与非遗文化息息相关的深层次内容。

(2)大课间活动

学校大力推广“中国少北武术”校园操,把武术元素带入大课间,让更多学生了解非遗、体验非遗,提高文化认同感,为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少年力量”。

(3)课外社团

学校成立学生社团,传承区域非遗文化,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学生提高技艺。如邀请“葫芦岛葫芦烙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临指导,观摩教学,手把手地为社团师生示范讲解葫芦刮皮、起稿、烙制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强化技能训练,为学生提升非遗作品水平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邀请“中国少北武术”传承人来校指导武术社团,传授武术套路,规范学生动作,组织武术比赛等。活动中,教师还有意识地发掘传承非遗文化的优秀学生,重点培养,为非遗传承积攒后备力量。此外,学校创设非遗校本课程工作坊,为学生打造实践体验的乐园,为非遗爱好者提供学习创作的舒适环境。

(4)创作工具保障

有些非遗校本课程需要特殊的材料和工具,如“葫芦岛葫芦烙画”课程除了要有活动场所、专业教师以外,还需要烙画机、电烙画笔和大量的葫芦。学校与葫芦山庄联系,保证有充足的葫芦供学生使用,同时购置了足够的烙画机、电烙画笔,为课程实施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三、区域非遗文化在学校传承与发展中的实施效果

学校展示区域非遗传承的成果,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给学生展示创造才华的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将学生在艺术类非遗课程中创作的作品悬挂在活动室展厅展示,将体育类非遗课程通过小规模比赛、大规模展演等方式进行展示。如开展非遗校本课程“葫芦岛葫芦烙画”展示活动时,悬挂在活动室墙上的“葫芦岛葫芦烙画”,翔实记录了学校这一特色活动开展的足迹。学生作品从线描到彩绘,从稚嫩到成熟,即使是微有瑕疵的葫芦,在教师和学生的巧手绘制下,也能成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引得经过的师生驻足观看,这大幅提升了葫芦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而学校的“中国少北武术”在省区市运动会上的大型展演气势恢宏,尽显中国传统武术的风采。这样的展示、展演既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又能让更多人认识非遗文化,感受到区域非遗文化的魅力。

学校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进行非遗文化宣传,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介绍学生开展的活动、取得的成绩,邀请市区电视台、网络媒体对学校开展的非遗特色校本课程进行跟踪报道,将学校开展非遗传承的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各类赛事、展演活动等制作成宣传片进行展播,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了解非遗文化对师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校利用非遗文化进校园宣传活动、研学实践活动、非遗教研基地授牌仪式等契机,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工作的效果进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非遗项目,不断为学校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注入动力,使师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态度深入挖掘与发展非遗校本课程,将区域非遗文化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不仅仅是独特的技艺,更是一种文化思想和文化精神。学校作为区域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坚持从少年儿童抓起,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坚持区域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推动区域非遗文化的创新,重塑区域非遗文化精神。

猜你喜欢

烙画葫芦岛葫芦
◆其它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 其它
美术作品欣赏
仪表
烙画
烙画的流变与创新
宝葫芦
葫芦岛海边补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