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研究

2024-03-10赵滨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2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学

赵滨

[摘 要] 线上教学作为线下教学的一种补充教学模式,已被广泛接受。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探索课程双线混融新模式,能够为传统课程教学提供新范式参考。针对“工程摩擦学”研究生课程,整合教学资源与工具,优化课程教学组织模式与过程,建立课程混融共生新模式,旨在通过线上与线下两种方式在课堂中的共生并进,破解“线下模式线上用、线上模式不顶用”的难题,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达到改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课程模式研究;研究生教学;双线混融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工程摩擦学课程双线混融教学模式研究”;2022年度哈爾滨工程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振动噪声控制研究团队特色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研究”

[作者简介] 赵 滨(1990—),男,山东临清人,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副教授,振动噪声控制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船舶设备摩擦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4)02-0013-04 [收稿日期] 2022-10-26

引言

2020年,世界慕课大会“学习革命与高等教育变革”的召开,宣告着世界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在线教学”这一新型教育范式改革的到来。如今,单纯的线下教育已不适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的研究生人才。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高校教师,现在已经较为熟悉和习惯线上教学模式。线上教学模式具有很多优点,如不受物理空间限制、灵活方便等。不过,该模式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互动性不佳等,因此,线上教学模式尚不能完全取代线下教学模式,以及承担起高校教学活动的重任。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充分吸纳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优势的新模式,势必会蓬勃发展。

所谓双线混融教学,既不是线上模式与线下模式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先线下,再线上”或“先线上,再线下”这种前后相继的教学过程,而是指将线上模式与线下模式共生、共时地融合在课堂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当前,在过往单独针对线上教学模式或线下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已有大量针对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2000年,美国的《教育技术白皮书》首次提出混合式教学的概念,而后Elaine Voci和Kevin Young[1]在2001年对此进行了发展,给出了混合式教学理念的内涵与外延。紧接着,Harvi Singh与Chris Reed[2]和John Trasler[3]分别指出,混合式教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基于合适的教学工具,在合适的空间和时间内,将合适的知识与技能教授给合适的学生,充分阐明了混合式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与适应性等特点。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该理念最初由华东师范大学的祝智庭[4]在2003年引入;同时,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5]在计算机教育应用国际会议(ICCE)提出了“Blended Learning”的概念。上述两位教授是国内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学者,也代表着国内混合教学模式开始发展,一系列关于该模式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研究开始涌现。如田世生等[6]探索了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混合教学创新模式,并开展了系列实践。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的邱燕楠和李政涛[7]剖析了“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的核心构成,揭示了从混合、融合到共生的教学演进逻辑。该研究对构建基于双线教学混融共生的新时代教学新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邓晓宇等[8]在2020年对高校基于SPOC双线混融教学能够有效促进深度学习进行了验证。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已针对双线混融教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相关理论和实践逐步完善。但是当前,仍有必要从不同学科、课程等视角出发,探索线上线下不同教学工具、教学技术在课堂上的融合模式。“工程摩擦学”课程主要讲授了船舶动力装置中典型摩擦副的摩擦学特性、磨损规律及润滑分析方法,当前国内外不少高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开设了该课程,如美国西北大学、英国利兹大学、中国清华大学等。“工程摩擦学”课程涉及船舶动力摩擦副应用场景、物理结构特征、理论模型构建、仿真计算、试验研究等诸多适用于采取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的元素,十分适合开展双线混融教学实践。然而,笔者仔细调研发现,当前开设的课程依然以线下授课模式为主。当前,在国内外尚无双线混融教学新模式下的“工程摩擦学”课程。

为此,本文针对“工程摩擦学”课程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互相割裂、彼此分离的现状,拟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与工具、优化课程教学组织模式与过程,建立“工程摩擦学”课程混融共生教学新模式,旨在通过线上与线下两种进行方式在课堂中共生并进,破解“线下模式线上用、线上模式不顶用”的难题。主要措施包括:通过在课程前期对师生访谈、调研,分析“工程摩擦学”课程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通过整合慕课等多种线上资源及试验装置、零部件模型等线下资源,协同使用腾讯会议、超星、雨课堂等多种技术工具,形成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工程摩擦学”课程资源与技术知识库;通过强化“工程摩擦学”课程授课教师团队的双线混融理念,改革优化教学过程与组织模式,最终构建具有完整内容体系与完善执行方案的线上线下混融共生教学新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前期教学实践情况分析

针对“工程摩擦学”课程本学期选课学生及前期结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见表1),获取学生对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的意见和建议,包括线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线上授课建议章节与内容、线上资源的意见和建议、线下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线下授课进度建议等。

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发现,有92%的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但在线上教学过程中很难保证全程专注。通过调研,教师掌握了学生熟悉的线上教学平台、线上学习工具,以及认可的线上资源、线上互动形式。通过上述调研问卷,教师可以更好地从学生视角,发现当前“工程摩擦学”课程在线上和线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晰学生在不同教学模式下学习时存在的困难,进而为后续梳理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提供支撑。

二、面向双线混融的“工程摩擦学”课程教学资源整合与技术工具协同

通过对慕课、网上公开课等多种线上教学资源的搜集、汇总、整理和分类,针对课程每个章节与知识点,形成特定的线上教学资源库,与线下授课板书等资源相配合,进而满足双线混融需求;通过腾讯会议、超星、雨课堂等多种线上技术工具,以及教学团队实验室已有的Rtec摩擦磨损试验机等线下科研设备的协同使用,形成“工程摩擦学”课程相关资源与技术工具知识库,为双线混融模型提供有力资源与技术支撑。

搜集国内外高质量的、与“工程摩擦学”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与原有教学资源进行汇总、整理,而后将相关资源进行分类,大致分为陈述性媒体资源(教师向学生陈述或展示信息所用的摩擦副实物、工程应用图片等)、资料性媒体资源(供学生理解摩擦理论、润滑理论与接触理论的资源,包括《摩擦学原理》《工程摩擦学》等书籍和海内外公开课、慕课资源)、可变性媒体资源(学生可以进行仿真分析的润滑程序,如弹性流体动压润滑计算程序等)。根据上述资源及其涉及的章节和知识点,初步针对每个知识点确定线上或线下讲解部分,并明确线上线下各部分之间如何衔接。在教学工具方面,当前的教学工具逐步扩展到超星学习通、智慧树网络教学平台、腾讯会议、钉钉等多平台协同,不仅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扩展了教学内容和方式,而且对推进教育的科学化进程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将教学团队实验室已有的Rtec摩擦磨损试验机等试验设备,融入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最终形成“工程摩擦学”课程相关资源与技术工具知识库,为双线混融模式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三、面向双线混融的“工程摩擦学”课程教学组织模式及过程优化

强化“工程摩擦学”授课教师团队的双线混融共生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混融教学胜任力,引导学生逐渐熟悉新模式;通过合理设计“工程摩擦学”课程教学方案,优化课程组织模式,梳理教学流程,保障双线混融教学新模式的顺利实施。

首先,强化“工程摩擦学”授课教师团队的双线混融共生教育理念。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理念理解到位,才能朝着理念去前行。其次,提升“工程摩擦学”课程负责教师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强化“工程摩擦学”授课教师团队对线上与线下两种教学模式的融通式教学思维与整体教学能力,增强传统课堂与虚拟课堂间教学过程的互通性、教学模式的丰富性、教学效果的多样性及师生关系的互动性,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与虚拟课堂、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长期割裂的局面。最后,实现“工程摩擦学”课程双线混融,线上与线下教学模式的衔接非常重要。教学组织和过程是实现这种衔接的重要环节。在该环节中,表面上是研究如何衔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方式问题,实质上需要回到如何有效衔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具体教学问题上来。这就需要合理设计“工程摩擦学”课程教学方案,优化课程组织模式,梳理优化教学流程。下面以“工程摩擦學”课程中的《轴承润滑》章节为例,进一步阐释该课程双线混融教学过程。

课前,充分利用公开课或者自制视频等线上资源,让学生学习轴承结构构造、应用场合、材料属性、失效形式等内容,并准备幻灯片介绍。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通过展示轴承实物,使学生在后续讲解抽象润滑模型之前对轴承有直观感受,强化对物理模型的认识。课堂上讲解雷诺润滑方程的推导,通过线下板书的形式清晰展示方程的推导过程。推导过程结束后,发起事先准备好的、各主要推导环节是否听懂的线上投票,学生可在线上对不同知识点处标记、反馈是否听懂,教师通过统计图可清楚看到学生普遍听不懂的推导环节,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有的放矢,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课后,留给学生的编程作业,也同样按照前述方式,线上统计学生遇到问题的环节,并通过提前录制的、针对不同典型错误的指导视频,有针对性地进行高效通用指导,同时通过超星等的互动问答功能,实现个性化指导。最后,利用线上提前准备好的小型轴承试验台的试验视频及数据,指导学生完成程序的验证,并在后续试验课中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强化认知。

通过上述合理设计的教学流程,配合汇总、归类的教学资源,采用多工具协同,实现了线下固化资源与线上资源的融合应用,突破课堂边界,拓展延伸教学时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双向交织、无界共享、无缝联通,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针对“工程摩擦学”课程,本文提出了一种双线混融教学新模式。在强化“工程摩擦学”授课教师团队双线混融共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两种模式的资源、工具,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与工具、优化课程教学组织模式与过程,合理设计“工程摩擦学”课程教学方案,梳理优化教学流程,合理安排线上、线下不同教学环节,实现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共存、共时、共融,进而提升“工程摩擦学”课程教学质量,为破解“线下模式线上用、线上模式不顶用”的难题提供了一种探索样例。

参考文献

[1]VOCI E, YOUNG K. Blended learning working in a 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me[J].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2001,33(5):157-161.

[2]SINGH H,REED C. Demystifying e-learning standards[J].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2002,34(2):62-65.

[3]TRASLER J.Effective learning depends on the integration[J].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2002,34(5):191-195.

[4]祝智庭,孟琦.远程教育中的混合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3(19):30-34+79.

[5]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6]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7-1.

[7]邱燕楠,李政涛.从“在线教学胜任力”到“双线混融教学胜任力”[J].中国远程教育,2020,41(7):7-15+76.

[8]邓晓宇,张品.基于SPOC双线混融教学促进深度学习的行动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0(11):106-111.

Research on the “Double Line” Mixed Teaching Mode: Taking Engineering Tribology as an Example

ZHAO Bin

(College of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01, China)

Abstract: Online teaching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s a supplementary teaching model to offline teaching. By optimizing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organically combining online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ploring a new model of dual-line blended courses, we can provide a new paradigm reference for traditional course teaching. This article aims at the Engineering Tribology graduate course, by integr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ools, optimizing the course teaching organization model and process, and establishing a new model of course blending and symbiosis, aiming to achieve symbiosis in the classroom through both online and offlin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offline mode is usable online, but online mode is not useful”,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study on curriculum model; postgraduate teaching; dual line mixed teaching mode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学
《高等岩石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新形势下《汽车故障诊断学》教学改革研究
创新驱动下研究生多元互补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关于研究生教学的思考
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直觉模糊综合评价
浅谈研究生教学问题
研究生层次的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课程教学与研究
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智能材料与结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