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批评视角下《野草在歌唱》与《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对比研究

2024-03-10钱小丽

今古文创 2024年7期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生态批评

【摘要】多丽丝·莱辛作品《野草在歌唱》和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着重探讨现代社会出现的生态危机问题。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对比研究,旨在通过作品中几位主人公的不同命运分析两部作品中蕴含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以及作家对和谐生态环境的向往,也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这对当今社会应对生态危机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生态批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7-004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7.015

基金项目:六盘水师范学院学科团队(立项编号:LPSSY2023XKPYTD07);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Discipline Team(立项编号:LPSSY2023XKPYTD07)。

《野草在歌唱》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都是英国文学中两部重要的作品,分别以南非和英国为创作背景,两位女主人公的命运也截然不同,但反映出的主题思想有着相似之处。《野草在歌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1919—2013)的处女作,于1949年出版。作品中莱辛对非洲生态危机、人与自然关系尤其是自然和女性等生态主题进行了描述,批判了白人殖民者的人类中心主义对非洲大陆的过度开发。莱辛通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种族歧视、男女平等婚姻等问题的探讨表达了自己的生态意识。《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是D·H·劳伦斯(1885—1930)的收官之作,渗透着作者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保护意识,赞美大自然所体现出的活力,猛烈抨击现代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对人性的摧残。这两部小说在故事情节和主题方面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存在着可比性。更为重要的是这两部小说反映的生态哲学思想极为接近:都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倡导精神生态平衡、反对物质中心主义。本文试从生态批评视角比较两部作品的异同点,分析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思想内涵,呼吁人们树立生态整体主义观。

一、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主要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后期得到迅速发展。20世纪以来由于科技快速发展,环境逐渐恶化,各种生态灾难频频出现,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正如格伦·洛夫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生态批评的诞生源于对现实生态危机的忧虑和对消除生态危机这一刻不容缓的任务的介入冲动。”[1]20威廉·鲁克特于1978年在《文学与生态学:生态批评的实验》一文中首次提出“生态批评”这一术语,他认为生态批评是“把生态学和生态概念应用到文学研究中”的观点。生态批评主要“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批评是把以地球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应用到文学研究当中”[2]3。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生态批评理论得到一大批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王诺给生态批评下的定义:“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探索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生态责任、文明批判、生态理想和生态预警是其突出特点。”[3]11它借用文化和文学研究来审视人与自然关系,激发人们的生态责任和唤醒其生态保护意识,倡导生态整体主义。鲁枢元则把生态批评分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自然生态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关系方面;社会生态体现人与他人的关系;精神生态则体现人与自身的关系。[4]在他看来,精神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人类思想意识的偏差和错位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异化。[5]22

二、自然生态

尽管莱辛和劳伦斯两位作家的生活背景不同,但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思考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在他们的笔下,自然能给人以慰藉和启迪,有着生命的气息,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融洽相处,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劳伦斯出生在英国诺丁汉郡一偏僻的矿区,父亲是一名矿工,他自小就目睹现代工业文明对家乡的影响,他用自己的创作批判工业文明给人、社会和自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主要揭示工业文明对大自然的破坏以及对人性的摧残,希望由此激发人们的生态责任和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莱辛在伊朗出身,5岁时随父母移居南罗德西亚(现津巴布韦)的一个农场。《野草在歌唱》是以南非殖民地生活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主要揭露白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对殖民地南非大陆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使得当地生态系统遭受危机,人与南非草原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一)玛丽对自然的漠视

《野草在歌唱》中女主人公玛丽虽然自童年时就生活在南非,但她从来没有把南非大陆看成是自己的家乡,她对非洲大自然的风光表现出的是漠视的态度,她所看到的是非洲大陆的荒凉。正是她对大自然的敌意决定了她不幸的生活和最后的悲惨结局。另一方面,玛丽对南非大陆土地又有着莫名的恐惧,她甚至害怕接触其周围的树木和灌木丛,一直不断同大自然抗争,她“只是从表面上去看一个农场,把它当作一架赚钱的机器”[6]127。以玛丽为代表的白人殖民者试图征服自然,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玛丽憎恨非洲大陆,不了解自然的内在规律,自然也必將会对她实施惩罚。同时,由于白人殖民者对南非大陆土地的掠夺性开发,树木被砍伐、土地日益贫瘠,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人类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终南部非洲大陆所代表的狂野的大自然唱着胜利之歌给人类以警醒。

(二)康妮与梅勒斯对自然的亲近

在《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作者劳伦斯用大量文字描写了树林,那里景色美丽、空气新鲜。梅勒斯生活在那样一片小树林里,与自然和谐相处。作品中树林象征着未受污染的自然,而梅勒斯是自然之子,他热爱自然、亲近大自然。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康妮最终无法忍受精神和肉体都“残废”的丈夫查特莱,于是她走向小树林,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她遇到了梅勒斯,两人之间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在小说中,象征自然的树林充满生机与活力,给人以抚慰,树林的生机盎然唤醒了她的生命。“蒲公英开着太阳似的花,新出的雏菊花是这样的白……处处都是蕾芽,处处都是生命的突跃”[7]156,这也体现了作者的自然生态思想,人类尊重自然,自然回馈给人类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康妮从亲近自然到崇拜自然和融入自然的怀抱,从而可以享受生活。而生活在矿区的查特莱是矿区的矿主,由于战争导致下身瘫痪。战争给他的心灵带来巨大的伤害,使他饱受精神折磨。然而,作为受害人的查特莱又是工业文明的代表,他追名逐利、开采煤矿,其贪得无厌的物质欲望日益膨胀。相比梅勒斯尊重自然、亲近自然,与查特莱的人类中心主义、物质利益至上的观点相反。自然是作品中最大的神圣,它能净化人们的心灵。象征大自然的树林能给人带来生机、带来希望。大自然所赐予的,实际上是人类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劳伦斯的生态思想:人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获得重生。现代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贪婪,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某种程度上也毁灭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甚至影响到人的精神生态系统。

三、社会生态

社会生态主要体现在人与他人的关系方面,两位作家都意识到严重的社会生态危机。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毁灭性破坏造成人性的扭曲以及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疯狂掠夺自然资源,社会风气日下,社会道德滑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社会生态严重失衡。

(一)玛丽与摩西的关系

白人玛丽从小就受到种族歧视意识的影响,对黑人抱有仇恨和敌视的态度,“她当然是害怕土人的。凡是在南部非洲长大的女人,从小就被教养成这个样子……土人是怎样地下流,会对她做出恶劣的事情来”[6]56“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一股浓烈的臭味,一种又热又酸的野兽气味”[6]119。但黑人摩西却被迪克带回安排在家里干活,他对玛丽的细心照顧和安慰,使得玛丽同摩西之间的关系日益暧昧,然而在当时南非社会,“这种‘白种文化’决不允许一个白种人——尤其是一个白种女人和一个黑人发生什么人与人的关系,不管这种关系是好还是坏”[6]21。玛丽深受种族歧视思想的影响,精神生态已经失衡,尤其是在白人托尼发现她和摩西的关系之后,她的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社会生态出现危机,最终导致了他们的精神生态危机,直至毁灭。以查理为代表的大农场主对南非大陆一大片土地破坏性的开发之后仍想占有小农场主的土地。他虽然表面上看关心着特纳夫妇,但真正的原因是想占有迪克比较肥沃的土地。通过对小农场主迪克与大农场主查理经营的农场以及两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也揭示出白人与白人之间的关系冷漠、虚伪。社会生态系统的失衡又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

(二)康妮与梅勒斯的关系

现代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社会生态危机。机器逐渐取代人,人与人间的关系日益疏远、冷漠。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女主人公康妮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高度工业化世界里,其身体瘫痪的丈夫漠视自然生态环境,疯狂追求物质财富——攫取煤矿资源,这造成了康妮的情感空白。于是康妮走向自然,走向自然之子梅勒斯。康妮和梅勒斯与自然完美融合最终也获得了自然的回馈,这正体现了作者劳伦斯的生态思想:人类只有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构建理想的生态家园。

四、精神生态

劳伦斯从小体弱多病,他热爱自然,在疾病的困扰中努力寻找理想中的自然环境。然而在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剧时期,人类大肆践踏自然,生活压抑,人性扭曲,精神家园遭到污染。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社会生态的失衡必然也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以及人与自身的矛盾,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贫乏,精神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砖房都是黑色的……仿佛凄凉彻底浸泡到一切之中。这里完全没有大自然的美丽,没有丝毫生活的欢欣。”[7]143

(一)玛丽

玛丽在社会压力之下匆忙与小农场主迪克步入婚姻的大门。然而,由于迪克的无能,婚后的玛丽与丈夫生活贫困,住在破烂的房屋里,与周围的白人区格格不入。在生活穷困和精神压抑之下,玛丽的精神生态开始出现危机,她选择逃离,但在男权思想统治的社会,已婚的她已经无法再回到原来的公司上班。她不得不同迪克又回到农场。当她想要个孩子陪伴自己却遭到迪克的拒绝时,她感到无望、痛苦,精神也变得麻木。种族歧视的矛盾是引发南非社会精神生态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野草在歌唱》中,黑人男仆摩西悉心照顾白人主妇玛丽,他的宽容、善良和无微不至的关怀逐渐赢得了玛丽的信任,并使她从心底开始接纳他。然而,在当时的南非社会,白人女性与黑人男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是遭人谴责的,这让绝望中的玛丽饱受精神折磨。当他们之间的关系被白人托尼发现之后,玛丽渐渐变得精神恍惚,她的精神生态严重失衡,这也注定了她的悲剧结局。

(二)康妮

在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作者劳伦斯也用一定笔墨描写了康妮所生活的老房子周围环境的肮脏、荒凉,其不远处就是特沃希尔煤矿,到处充斥着黑色烟雾和难闻的气味,毫无生气,生活在这里的人感觉到空虚、压抑。“她以年轻人的恬淡,看一眼便接受了英国中部煤矿区毫无生气的彻底丑陋……从拉格比那些相当阴森的房间里,她看见矿上筛子机的沙沙声,起重机的喷气声,载重机换轨时的响声,和火车头粗哑的汽笛声……好像是世界末日天上降下的黑甘露。”[7]8这些机器的轰鸣声时刻萦绕在人们的周围,让人心情烦躁。机器工业文明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以及让人们的精神经受折磨。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人们的精神生态出现危机。

由于战争,男主人公康妮的丈夫不幸受伤,导致下半身瘫痪。在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他疯狂追求物质利益,他的精神生态严重失衡。正是由于机械化和现代工业文明以及战争严重侵蚀和摧残着人的精神和肉体,使人的精神生态失衡,心态被异化。[8]同时,康妮在婚后亦如同被现代工业文明所摧残的自然,她备受精神的折磨,于是来到树林里散步,在大自然中遇到梅勒斯。康妮从精神和肉体上回归了自然并从中获得新生的机会。作者表达了他的生态主义思想,人类只有回归自然才能享受自然的恩惠,寻找到自己的归宿。

五、结语

由于莱辛和劳伦斯两位作家生活背景和自身的经历不同,在其生态思想方面亦有异同。《野草在歌唱》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这两部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思,体现作者关注自然、提倡回归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相处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通过对《野草在歌唱》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对比研究,加深人们对这两位作家及其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拓宽我们的研究视角。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这两部作品,阐释其中蕴含的丰富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思想,研究两位作家从不同角度关注和思考生态问题,从中发现人类生态方面的诸多问题,激发人们重新思考现代社会生态危机,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达到生态系统的平衡。这对当今社会人们建立理想生态家园、实现真正的生态平衡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Love,Glen A..Practical Ecocriticism:Literature, Biology,and the Environment[M].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03.

[2]Garrard,Greg.Ecocriticism[M].London: Rutledge,2004.

[3]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朱鹏杰.中国精神生态研究二十年[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0,(5):45-47.

[5]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M].一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7]劳伦斯.查特莱夫人的情人[M].杨恒达,杨婷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8]赵静.重返伊甸园——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与人性的复归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3):65-68.

[9]苗琴.从生态批评视野下解读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J].语文建设,2013,(5):50-51.

作者简介:

钱小丽,六盘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野草在歌唱生态批评
《野草在歌唱》中的种族意识
《野草在歌唱》中的种族意识
荣格的原型理论视角下的《野草在歌唱》
批判、颠覆与束缚
探析《野草在歌唱》中“女性他者”世界
略论生态批评的三大基本理论
解读《白鲸》中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主义的对抗
科马克?麦卡锡西部小说的生态批评解读
《平庸的星期三》中的生态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