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理趣:童话教学应有的语文向度
2024-03-10孙大武
[摘要] 童话契合儿童,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占有重要位置,童趣和理趣的融通共进是童话教学应有的语文向度。童趣指向想象力,理趣培养思维力,童趣和理趣又常常合为一体,为语文深度学习的实现提供可能路径。广大语文教师要深切把握童话文本的表达特质,具体、灵活、开放地引领儿童走进童话,学好童话。
[关键词] 童话教学;童趣;理趣;语文向度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天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从整体上看,统编教材中的童话主要集中在中低学段;作为重要的儿童文学样式,1-6年级共有童话作品35篇,占课文总数的12%。中低学段安排比较多的童话作品,可以让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是教材贴近儿童的考量,也为中低学段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指导。如何用好教材、教好童话呢?童趣和理趣的融通共进应成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一、童话教学中童趣和理趣的关系梳理
童话作品中的童趣,指的是童话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鲜明的儿童情趣;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是其固有的属性。童话是文学的一个分支,文学本质上是“人學”,要关注社会、表现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童话作品看似“幼稚有趣”却并不排斥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甚至可以说,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本就是所有文学作品,自然也包括童话作品的固有特质。因此,我们在看到童话作品令人愉悦和亲切的童趣时,也要认真对待它所隐含的对社会、对人性的理性思考,即童话的理趣。
就具体的童话作品来说,童趣往往是外在的,易于被读者感知到,因此它具备了一般的感性特征,如生动的情景描写、细腻的心理活动、富有搞怪意味的动作表现等。而理趣常常是内敛的,需要我们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才能将其呈现出来,甚至还能反映出一些社会现象,如《皇帝的新装》《稻草人》等。因此,童话作品的童趣和理趣是互为表里、相互融通的,童话作品的阅读需要有一个童趣和理趣融通共进的过程。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学童话作品,要立足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童话作品童趣和理趣融通的属性,让课堂充满童趣;同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童趣的感性层面,而应当进一步深入,揭示童话作品所蕴含的理性,让深度学习成为可能,也让立德树人水到渠成。
二、童趣和理趣一体化的教学策略
(一)童话文本特质的童趣表达
如前文所述,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是童话作品童趣的具体表现。这些由童话体裁所带来的文本特质,是阅读教学实践中必须认真考量的重要因素,指导着课堂实践。
1.借助情节留白,激发学生想象力
不只是童话,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会留有很多情节空白。只不过相对于其他作品来说,童话作品的留白相对更丰富,因为童话作品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儿童,儿童受年龄所限,童话作品篇幅不宜过长,情节不宜太复杂,自然需要拣重要的、有趣的写,留白就这样出现了。
比如,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的开头:“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他的尾巴。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蛇是怎么咬住小壁虎尾巴的,小壁虎面对危险时是如何死里逃生的,它又是如何跑回家,向妈妈求救,妈妈又是如何启发小壁虎,“指导”小壁虎去借尾巴的呢?书本上没有表明,但也等于表明了。我们可以借此指导学生们“脑补”一下,作为言语运用实践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播放小壁虎捉蚊子的视频动画,展示蛇如何一步步逼近,又如何发动袭击,咬住小壁虎的尾巴……像“蛇虎之战”这样的情景,为学生从形象到语言提供了支架。小壁虎终于又长出了尾巴,它再次遇见了小鱼、老牛、燕子,小鱼、老牛、燕子一定会非常惊讶,他们会不会也想要小壁虎这样的尾巴呢?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对话呢?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培养想象力,不能游离于具体文本之外,如果能够照应到文本表达的特点——《小壁虎借尾巴》以对话为主,我们也设计以对话为主的想象力培养教学,那自然是最理想的。
2.运用生活还原法,讲一讲、演一演
我们常常会用“童话故事”来称呼“童话”,这其实显示了童话作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的特点,而故事一般都是可以用来讲的,“讲故事”也是大部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在进行童话作品解读时,首先要从童话作品结构形式的关键处着手,创设情境或者建构支架,帮助学生感悟、理解故事内容,把握故事的脉络线索,感受、体会作品的内涵意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作品,情节大多比较简单,情节设计上又往往呈现出大同小异的特点。如《小壁虎借尾巴》,就是由小壁虎向小鱼借、向老牛借、向小燕子借三个部分组成的。而每一个部分也基本是由“小壁虎爬啊爬,爬到……”来引领,结果都是“没借着”。大同小异的情节设计,不仅易于模仿,也被小学生所喜欢,这是因为小孩子搞不清楚太复杂的人物和情节关系,简单的才是好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讲一讲这个童话故事,就是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语文策略。
除了讲,“演”也很重要。小学语文教材童话作品中,很多都是借助对话来展开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丰富的对话也启示我们,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编成课本剧演一演课文故事——话剧不就是主要靠对话吗?整个过程中可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加入进来,除了主角外,策划、导演、场记、提词、群众演员……这必然是一道语文大餐,是可以成为“保留节目”的重要语文实践。
借助文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一个说起来很美好、做起来却容易走向空洞的语文策略,其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没有一个好的切入点。童话故事充满了形象鲜明的童趣,其文本特点完全可以让我们把这样一件看似宏大的事情做得扎扎实实,生趣盎然。
(二)童话认识功能的理趣诉求
相比于童话童趣的教学实践,童话教学的理趣也许在观感上会给人一种说教式的枯燥刻板印象。其实不然,任何学习都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对于诉诸感官的东西一定要有理性来给它确切的定义,并进一步规范它,由此才能使我们感受到理性赋予的力量,让它走得更远。所以,在文学创作上,尽管很多作家不太喜欢文艺批评家,却无法忽视。感性的表达,内里必定有深刻的理性逻辑作支撑。感性上的“自嗨”,很容易让文字表达滑进放纵的深渊。阅读教学如此,阅读也是如此。正所谓,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没有意义的。
很多人都喜欢使用比喻的手法,比喻手法在文学表达上有天然的优势,但“任何比喻都是蹩脚的”,因为它只停留在感性的層面,都会天生就有解读的多样性而带来认知上的不确定。比较来说,一个理性的社会和个人,显然更需要确定性。因此,理性才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本源的最可靠的武器。如有人说“啊,这儿美得像一幅画”,另一个人走过来却很不屑地说:“难道画都是美的吗?”又或者“画都是这么糟糕的吗”——你瞬间无语,你气得不想跟这个人哪怕多说半句,但你内心里其实又会觉得人家说得还真有那么一点道理。这就是感性表达的天然局限性。又如,“花儿一样”常会用来比喻子女孩子的美丽,但花儿本身不耐久和让人以为是“花瓶”的特点也会让不少女孩产生拒绝。——有了上面的讨论,再回到我们的童话教学,这时我们才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并努力把童话基于认识功能的理趣诉求落到实处。
1.指导学生透过形象把握问题的本质,提升思维
水平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学习语言,本质上就是培养思维。所以,不要以为小学生语文学习就应当肤浅,浅阅读在任何语境下都不会成为褒义词。
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一篇童话经典,如果仅仅看到大年夜那位小女孩凄苦的命运,默默为她流泪,暗暗为她祈祷,是远远不够的,是典型的浅阅读。我们要透过文本的语言作进一步思考。教师要有这样的思考能力,并且还要教会学生——为什么要把故事的背景定在大年夜?小女孩为什么一定是卖火柴的,卖别的什么不好吗?小女孩擦燃火柴先后见到的美好事物,它们的顺序为什么是这样,可以颠倒一下吗?安徒生为什么一定要把小女孩写死,如果给她一个幸福的结局,比如有一个富人收养了她,甚至是一位王子驾着金马车过来带她走,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不是很好吗?诸如此类富有穿透力的思考,会把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扩展,这既是对学生思维的尊重,也是真语文的需要。
学生需要成长,这里的成长,一定是指精神的发育。“童话虽然是幻想,却根植于现实,反映社会生活,儿童通过阅读童话认识社会、形成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并培养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我们自然要从浅处入手,但一定不能止步于浅,一定要把通向深刻的大门向每一个学生打开。
2.引领学生关注文本形式,提升语言的自觉
有的学生日常读了很多书,但语文成绩并没有明显提高,多读多写的语文经验对他们似乎失去了作用。为什么呢?这跟这些学生缺少语言的自觉有很大的关系。什么是语言的自觉?那就是对于语言形式的发自自然的“警惕”。王荣生指出,(阅读要)依据文本体式,也就是说,你从文体体式角度入手,回答这种体式的作品最要紧的是什么。很多人读书,其实只是作为读者去读,但学生作为语文学习者,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普通的读者,一定要有自觉的语言学习态度。看热闹自然是可以的,除此之外,一定还要看门道,要能看出门道,这才是语文学习的关键。基于此,我们不能指望说教,而要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不断历练,让学生知道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自觉的语文学习者。当前的语文课堂中,有时能看到教师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某个句式说上几句,或者是类似情节上的预测,这就是一种语言自觉的有效
训练。
比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课文在描写小鱼、老牛、小燕子的尾巴时,分别用上了“摇、甩、摆”这样准确的动词。教师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把这几个动词单独拎出来,指导学生体会,并让大家填一填,再读一读;又如,让学生伸出手来比拟动物的尾巴摇一摇,甩一甩,摆一摆。练习很容易,意义不简单。学生会发现这几个看似相近的动词,在文本情境中这样用是最合适的。而在学习《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情节继续作出预测。——这个基于已有情节的预测最考验学生语言上的能力,学生不仅要留意情节上的连贯,还要注意语言表达上的风格契合。比如,有的学生会说:“胡萝卜先生被兔子看到了,兔子喜欢吃胡萝卜啊。”可结果兔子被胡萝卜先生拿他的长胡子捆了个结实。又比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掉进河里,一群鱼儿咬住了不肯放,结果胡萝卜先生不费吹灰之力就钓到了好多条鱼……如何才能把这样的练习做到精彩纷呈呢?阅读时的思考和发现是精彩表达的重要前提。
童话教学中的理趣诉求要求我们时刻把语文学习本身的目标当作首要任务。语文学习因其固有的多元可能带来了任务的繁杂,如传统文化、书法教育、国学教育、学科育人……以至于有学者专门撰文大声疾呼“语文不堪承受之重”。事实上,这一方面是语文自身特点所致,另一方面是人们不能正确处理各方诉求,导致语文本位缺失。我们只有做好语文本身的事,其他的各类期待才可能得到合理的实现,培养学生语文自觉的意识和能力就是重中之重。对于童话学习来说,就是理趣品质的培养。
(三)童趣和理趣一体化的应然选择
笔者上面对童话教学中童趣和理趣策略的论述,有一些表现出叠加的现象,这其实是由童话教学中童趣和理趣本身就是相辅相成、一体两面决定的。在实际教学中,两者融合是童趣和理趣一体化的应然选择。
1.童趣里蕴含着理趣
阅读童话不能仅仅让学生读得眉飞色舞,也要让他们适度严肃正经起来,也就是不能由着性子“瞎说”。如小壁虎跟小鱼借尾巴,小鱼不肯:
师:小鱼要用尾巴拨水,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小壁虎该怎么办呢?
生:小壁虎就来抢。
生:小壁虎就拿石头来砸小鱼。
像这样就属于口无遮拦、瞎说一气。但教师也不要疾言厉色批评,可以顺势引导:尾巴是人家的,借和不借要看人家的心愿,怎么可以勉强呢?所以,这里面还包含着一些课堂生成的育人元素,需要引导学生回到书本:“书上是怎么说的呢?”这就能在尊重童趣的基础上,把理趣融入进去,理性参与课文情节,理性思考文本表达。简言之,文学作品用情节和形象打动读者,让人深陷其中,产生共鸣,受到熏陶。情节曲折的童话,感情丰富的童话尤其如此。
再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的《海的女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作品中更多是對小人鱼种种不舍的举动进行描写,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些外在的行为走进小人鱼的内心:“小人鱼拿着刀的手在发抖,但是,她马上将那把锋利的刀远远地抛到海里”——这是唯一能够自救的机会,千载难逢,小人鱼的手为什么会发抖?不刺杀王子就是了,她为什么还要把那把刀远远地抛到海里?从这些动作的细微处,感受小人鱼内心的挣扎:她爱家人,她爱惜自己的生命,但为了王子,这一切她都可以舍弃,虽然王子其实并不知道。这样的教学是对于文本表达的深度思考,让童话教学中的理趣策略得到了完美运用,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2.理趣是通过童趣来实现的
童话的理趣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蕴含在童趣里的。动物的尾巴各有其作用,壁虎可以断尾重生,这样的科学知识是藏在小壁虎借尾巴过程中的。我们让学生阅读欣赏,就是要让学生概括和发现。此外,我们还可以做一个逆向的表达练习:如果这些动物没有了尾巴,或者是真的被小壁虎借走了,会发生什么呢?虽然很难想象小壁虎会有一头老牛的长尾巴,但不妨碍我们用语言来表达:老牛没了长尾巴,蝇子们纷纷飞过来在老牛身上安了家,它们唱歌、跳舞、开派对,吵得老牛没有一刻能安静。这样的设计其实并不仅是瞄准语言的运用,也还有科学知识获取的考量。
3.童趣和理趣的合理转换
童话文本蕴含的童趣理趣是互为表里的,这意味着它们其实是可以合理转换的。而这样的合理转换,本质上就是一次深度学习的有效体现。
童话故事“大同小异的情节结构”即“情节反复”。低年段童话故事的反复类型大多是并列反复或递进反复,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重复的情节能否交换顺序。对于不同的“情节反复”,首先,需要我们理性发现,即要能看出同样是“情节反复”,但反复的具体做法是不同的。谁是递进式的,谁是并列式的,需要我们深度思考。一般来说,递进式的情节联系稍微复杂,可以采用画图或者列表格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梳理其先后顺序;而并列式的先后关系似乎要求不高,但也应指导学生作细致分辨,如《小猴子下山》中小猴子追小兔子是最后一个情节,不好将其前置,否则小猴子两手空空的结局就难以实现。其次,利用“情节反复”的特点组织学生厘清结构,说一说,演一演,把故事结构化地存储在自己的“阅读仓库”里。
此外,我们还可以启发学生把某个科学知识编成童话故事,实现从读到写、从理趣到童趣的转化。比如,长江小学招聘一名保安,小鱼去应聘,居然成功了。大家觉得奇怪,校长就解释说对保安工作来说,能一直睁大眼睛是最有竞争力的。鱼儿们没有眼皮,整天都睁着眼睛,学校的安保工作一定更有保障。
童话是文学大观园中一朵美丽的奇葩,跟童年契合,是人类精神发育的原点和归宿。童话并不只意味着观感的快乐,童话教学有其特殊的文体特质带来的规定性,童话的童趣和理趣给予语文教师生动和深切的教学策略指导。童趣指向想象力,理趣侧重于思维力,童趣、理趣在语言运用的结合中得到了升华,成为童话教学应有的语文向度。
[参考文献]
[1]史晓荣.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童话文体的解读与教学[J].中小学教材教学,2021(06).
[2]杨修宝.把握文体特征教出童话味道: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童话文体解析与教学建议[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1(04).
[3]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沈晓云.关注童话结构,彰显教学价值[J].中小学班主任,2022(02).
孙大武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小学校,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苏州市姑苏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