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体育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 跑者何为?
2024-03-10何庆莉
【摘要】民间体育相关题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对体育文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试结合英美新批评和叙事学理论,采用文本细读法,对莫言的中篇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中的体育人物形象做出分析,并解读其背后的建构渊源及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得出该体育文本与社会现实的互文性,探究文学与体育相交融的意义和出路。
【关键词】民间体育小说;体育文学;人物形象分析;跑者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6-002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6.008
体育文学(以体育题材为相关内容进行叙事的文学作品)源远流长。我国早期的《诗经》和明朝的《水浒传》中就有对狩猎、射箭、游泳等体育活动的精彩描述。20世纪80年代亦涌现了体育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中国男子汉》《扬眉剑出鞘》(理由)、《神鞭》(冯骥才)、《棋王》(阿城)、《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莫言)以及一大批体育散文、体育诗歌和体育文学传记等。而当今时代,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追求的提高,更多地开始注重身体锻炼,同时在体育强国的号召下,体育活动及其相关影视文学作品逐渐受到读者及学术界更多的关注。作为共和国体育文化进步的见证,体育文学作品的影响不可低估。回顾相关文学作品,作家们或多或少都会在其作品中加入对体育活动以及体育人物形象的部分描写。本文所研究的文学文本的作者莫言极其擅长刻画小人物尤其是草根人物,而《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作为其为数不多的体育文学相关作品,其体育人物形象刻画更值得我们关注,在这里笔者尝试做出分析。
《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主要围绕一位民间体育奇人的传奇故事,对乡村体育比赛场景进行了生动描绘,通过独特的体育视角,进一步揭示了人们在当时经济拮据年代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对中国刚健有为的文化传统进行了追寻。同时也影射出了时代背景下体育文化发展的不足。《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充分展示了民间体育的神奇魅力,将人们用体育作为对抗苦难生活方式的主旨充分表达出来。本部中篇小说约莫三万字,结构不算复杂,叙事节奏较快。整部小说分为四个部分:小引、大引、正文、结尾。总的来说,在当时艰苦的生活中,作者构筑了一个洋溢着欢快、愉悦气氛的民间体育世界,这具有一定的喜剧色彩。而这亦得益于莫言对主要人物形象朱总人的精细刻画。
一、跑者朱总人人物形象分析
文中的主角,即大羊栏代课老师、土生右派朱总人是一位被埋没的特殊天才人物,也是本文将要分析的跑者形象。还有唱戏的蒋桂英、唱歌的陈百灵、省报总编李镇、乡村小流氓桑林、小学教师小王等几个配角,再配上轻快、幽默的语调,快节奏的行文方式(多动词、短句却蕴含巨大信息量)都是作者为刻画朱总人的形象而设置的。从中可以窥探出朱总人的正负面形象特点,从莫言的文字语调中,可看出朱总人平凡朴素相貌背后的人物精神,本文作者主要探讨体育文学相关的部分。
(一)其貌不扬,荒诞不经
在莫言的笔下,朱总人不仅长相异于常人,且非常丑陋,似乎完全不符合一个优秀民间体育全才的形象。朱总人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富农的儿子,读私塾的时候也特别调皮,喜欢挑战权威。发展到现在作者在文中形容他为“村里最丑的三眼作家也比朱总人好看”,“朱总人总是一个驼背,好像偷了人家一口锅整年背着”。梳着大背头,突着一个葫芦般的大脑门,深度近视,双耳位置比常人往上。这般长相刻画似乎也过分异于常人,读者无法想象这是一个运动全才(身怀绝技——跳高、乒乓球、铁头、长跑、憋气统统不在话下)。作者这样设置与人们对运动员的认知是相悖的,从长相上就暗示了朱总人作为跑者的“荒诞”性质。
(二)独辟蹊径,大将风范
但就是这样其貌不扬的主角,却在赛场上展示出了“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朱总人作为非专业运动员甚至平时运动次数也不算多,在参加跳高比赛前,大家都劝他知难而退。但他却说出了“人与野兽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人是唯一有意识地通过运动延长生命的动物”这样的令同场次专业运动员汪高潮都敬佩的跑者体育观。接下来的一系列跳跃前的准备,对裁判余大九举手示意,以及首创背越式跳法(当时流行的是背越式跳法)等行为都体现了朱总人的专业性、创造性,拒绝同化的跑者性格。然而结果也并不尽如人意,最后专业跳高运动员获得了第一名,朱总人也不嫉妒,“上去就抓住了汪高潮的手并且祝贺他”,宽宏谦逊的大将风范展露无遗。而在另一乒乓球比赛中,朱老师更是展示了自己作为“运动员”的脾气,去挑战历届县级乒乓球冠军并且夺得了胜利。作者虽没有明确描写,但可以揣测朱老师在背后是下了苦功夫。甚至后来和桑林打架这样的事件。这些情节的设置都体现了朱老师对权威的挑战,这里符合体育人物形象的建构。
(三)有勇有謀,直奔终点
朱总人也并非莽夫,而是充满了智慧和谋略的民间运动员。其再次惊艳到众人就是在文章“正文”部分的长跑比赛中,朱老师从一开始的最后一名(“朱老师跑过来了,还是最后一名”),哪怕在最后一名,朱总人依旧保持着,“他行他素,自个儿掌握节奏,前面的人跑成兔子还是狐狸,仿佛都与他无关。”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部分,莫言采用了两个场景的描写,一个是赛场上的主线,另一个是赛场下的副线(啦啦队成员的前世今生,甚至还提到了朱总人带着孩子们去游泳还同孩子们比赛憋气这件事,可见其确实是运动全才),后者渲染衬托了前者比赛的氛围。
莫言在文中说道:“长跑运动员,要有坚硬的骨头,要有结实的肌肉,关键的还要有与常人不同的两叶肺。朱老师的肌肉和骨头并不突出,但他有两叶杰出的肺,这就弥补了他的所有不足。所以连专业的长跑运动员李铁都气喘吁吁地在运动极限上挣扎时,朱老师却呼吸均匀,泰然自若。”(小说叙事节奏的有效控制这些叙事者不像大多数“第三人称”叙事的小说那样,总躲在小说背后,像上帝一样掌控着小说里的人物命运以及一切。小说里,叙事者跳出来的优势是情节转换快速,劣势是可能会产生闲笔)这也为朱总人在最后一刻超过一直第一名的李铁做了铺垫说明。朱总人在一开始时,平稳心态,哪怕在最后也是在蓄力作最后的冲刺,可见其谋略。
二、跑者人物形象建构渊源
(一)民间体育环境建设落后
莫言在文中运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当时的村里艰难的体育环境,主要体现在体育设施不完备以及体育工具用品的匮乏。从一开始的“学校操场地面坑坑洼洼,没有垫炉渣,更没有铺沙子,那时根本没有跳高垫子,别说没见过,连听都没听说过”,到“我”写了一篇《记一次跳高比赛》红了之后所有的体育设施、体育用品似乎都向这里涌来。这里通过莫言的平铺直叙可以看出朱总人所处地区体育环境建设的落后程度。再到后来的乒乓球比赛上,“我们比赛用的是红双喜”“这就说明我们一下子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因为中国的乒乓球技术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而这一系列环境的变化,也使得朱总人的跑者形象逐渐丰满,意味着随着其体育运动精神事迹声名远播,村里的体育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这里指的是较之前的体育用品体育活动数量增多。民间体育赛事环境之简陋可见一斑。由于民间体育环境建设落后才有了许许多多朱总人这样的微小的体育人物形象,环境险恶更显得体育精神的可贵,相辅相成。由此也可以窥见朱总人跑者形象的形成原因之一。
(二)社交环境兼具压抑与包容
朱总人所处时代的社交环境,友邻思想也是其形象树立成功的原因之一。首先是周围人对朱总人的不信任。几次比赛中大家都不希望朱总人上场甚至在正文的长跑赛事中,没有主见的校长都在劝他“年纪大了,去做点后勤工作”。(这里似乎在影射运动员退役后的生活)最经典的场面就是:“有人把宝押在李铁身上,有人把宝押在张家驹身上,只有我们一帮对朱老师感情很深的小学生希望朱老师能荣获金牌。”莫言以主人公的儿童视角来叙述更显得朱总人的人物形象真实且能引起读者共鸣:小孩子能体会到大量且微妙的环境变化和人情冷暖。但值得提及的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大家把运动会看成了盛大的节日,人人参加,自带干粮,实际做到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没人把成绩看得很重。因此正是这样的人际环境造成了朱总人既勇敢又保守的性格,兼具悲剧和喜剧的双重属性。
(三)学校整体环境的影响
故事发生的场所也从侧面衬托了朱总人丰满的人物形象。主张“为老百姓写作”的莫言将时间背景设置为20世纪60年代前期,不充当道德的评判者,把自己当成老百姓来进行叙事,保持民间的立场和视角。因此在莫言的笔下,朱总人就是一名普通的乡村知识分子,多才多艺,拥有五项特殊的体育才能,形象十分丰满。而这样的人物,乡村学校便是他们出现的最好的场景。故事人物和故事发生的时间,必须匹配故事发生的场所,这里的场所便是高密东北乡的大栏小学,据说小说为了避嫌,改成了大羊栏小学。莫言用了很多笔墨来书写“大羊栏小学”周围及内部的环境:很多个乡村的夜晚,茂密的树丛,无穷无尽的水源,土地和庄稼,使得朱总人的人物形象充满了野生的原始生命力,这与体育精神的热烈是相符合的。
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任凭外界风雨飘摇,“大羊栏小学”所迸发出来的新生的,未被驯化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力量使得朱总人的形象更加立体,充满了幽默和对抗性,和当时时代环境里的其他人区别开来,同时这种矛盾性也能引发读者的强烈共鸣。
三、跑者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朱总人跑者人物形象的塑造满足了“奔跑”的生理意义,自我价值的追寻,以及当时人们对文明的潜意识的自省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该形象在落实“生命在于运动”这一体育运动标语的意义。在许多文艺作品中,奔跑都是十分动人的场景,速度与激情谱写了一个个传奇。莫言的中篇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展示了贫乏岁月里,奔跑如何创造晦暗人生中难得的高光时刻。莫言刻画出朱总人体育全才这样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民间体育人敢于挑战极限,寻找自我的人格魅力。同时,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人体产生多巴胺,激发身心快感。跑步是最常见的运动形式。笔者认为,这也是为何朱总人受到如此不公还能保持积极向上,对周遭之人报之以善的原因。
其次是当时人们对自我价值的追寻。跑步可以看作是身体与精神的对话。跑者的人物形象更是具有超强的意志。“在極限处,生命的存在凸显出来”。在任何赛场上,过程和结果都一样重要。莫言并未具体书写朱总人在长跑比赛上的具体心路历程,但是作者在文中穿插的环境描写、其他配角的描写却可以清晰地感受出来。这是给读者的“留白”。诚如英国作家芬恩所言:“参加超马运动的前提就是有一个痛苦的过去,运动的痛苦可以疗愈人生的痛苦。这种近于自虐的行为,包含着无法言说的快乐与幸福,近于苦修。”也许朱总人也把人生的荒谬和时代的苦难都留给生命跃然于路上的风听了。这不仅是一段乡间小路,这还是朱总人奔跑时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和追寻。“人生有命,富贵在天,生气也没用,不服也不行。”“到运动极限了。这就是黎明前的黑暗,是最最艰苦的时刻,熬过这时刻就好了,熬过这段时间就看得见胜利的曙光了。”诸如此类思考均是朱总人赛前赛后的感慨。
四、结语
当今时代体育运动已经发展为一种文化现象,赋予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中国体育文学当肩负重任,主动去了解体育运动赛事人物,注重体育观察,建构起体育与文学的关联,让体育成为从现实生活中抽出的一种文明符号进入文学世界。
莫言的《三十年前的一场长跑赛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小处着手,专注于对朱总人的刻画,平铺直叙,让朱总人其貌不扬却拼搏勇敢的形象丰满起来,既荒诞却又在情理之中。而探寻该人物形象出现的原因和意义,更是给读者打开了一个新的阅读思路,总的来说,是很好的体育文学借鉴作品。
参考文献:
[1]莫言.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2]梁培菁.中国当代体育文学的审美特征[J].文化学刊,2020,(09).
[3]余晓玲.从古代文学作品看传统体育的历史与精神[J].名作欣赏,2019,(08).
[4]李海滨.浅议体育文学的艺术性[J].芒种,2018,
(04).
[5]韩颖.生命的强力与奇迹——论莫言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J].芒种,2014,(15).
[6]路银芝.奔跑中的体育魅力——评莫言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J].出版广角,2013,(22).
作者简介:
何庆莉,女,壮族,南京理工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体育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