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式缩略词的构词方式与原则
2024-03-10王昊臻
王昊臻
【摘要】网络新式缩略词是网络语言中一个重要的类别,它在仅仅三到四个字当中浓缩了整个句子的语义,与以往的缩略词相比显得无比精练而有活力,充满了网络语言新奇活泼的特点。本文将以往的缩略语与网络新式缩略词、代表字与原式进行对比分析,网络新式缩略词语在缩略过程中优先取首原则、语义凸显原则和等义原则,避歧原则有时被打破。
【关键词】网络新词;缩略词语;构词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6-013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6.042
网络对于现代人越来越重要,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产生交流。由于网络交流所依托的媒介的性质,网络语言是一种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社会变体。于根元(2001)和刘海燕(2002)很早就发表了专著。此后网络语言也有大量研究,网络缩略词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高岩(2014)将网络缩略词分为字母缩略词、汉语缩略词和谐音缩略词,但这个分类一部分以构词材料为基准,一部分以构词方法为基准,并不合理。另外他将一些虽然形式上出现了简缩但实际并不是缩略构词的词也归入了其中,如3Q,是由thank you谐音而来,构词方式不属于缩略。相对的如甭,部分学者认为这是合音缩略词语,但王吉辉(2001)认为:“缩略词语是音节较长的组合形式通过缩略形成的音节较短的组合形式……合音词不满足缩略前后音节形式上的对应,是完全脱离原音节形式另造的单位。”因此均不计算在内。本文以构词方式出现的时间以及主要使用的场合为基准,将脱离网络语言环境使用仍不受限制,构词方式主要为缩合、截取、数括等的缩略词称为传统缩略词;早期网络语言中常见(但并不是说现在就不再产生),构成方式往往是取英语单词或汉语拼音首字母的缩略词,如GG(哥哥)、MM(妹妹)、xswl(笑死我了)、dbq(对不起),称作早期网络缩略词;而自2013年成为十大网络流行语之后引起学界关注的以“喜大普奔”“人艰不拆”为代表的诸多缩略词,称作网络新式缩略词。其他学者也称之为“汉字缩略语”或“网络四字格词语”,但前者无法与传统缩略词区别开,而后者无法包括大量存在的三个字甚至两个字的新式缩略词。
对于网络新式缩略词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它们的类型、特点、生成原因、构词方式等方面,蒋向勇、白解红等学者从认知角度分析了网络新式缩略词的生成原则,也有部分研究涉及传播与规范,但还没有人详细分析过它们选取代表字的原则。网络词汇更新换代极快,从这些加速的词语产生与消亡的过程中,大家也可以对缩略词的构词过程有更好的认识。
一、网络汉字缩略语的构词方式
缩合的主要方法是将较长的内容划分为各个意义段,继而从意义段中选取代表字进行组合产生缩略语,即采用完整形式中的任意部分代表全体,截取的部分并不需要存在意义。但观察网络新式缩略词,句子缩略过程中代表字的选择很明显并不是完全随机的。为证明这一点,接下来将语料划分为不同的意义段,运用结构分析等方法分析网络新式缩略词的构成方式和原则,将截取的字加粗展现它们在原句中的地位。
(一)第一语素优先于其他语素
在所有收集的语料中,整个句子取首字的比例达到50%,而几乎所有单个词在进行簡缩时都取用首字。表1可见取每个意义段第一个字的原式多为并列关系的词语或较短的句子,修饰性的成分较少。
(二)实词优先于虚词
虽然取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但仍然有大量新式缩略词在进行缩合时所截取的字不是意义段的首字,甚至不是词的首字。
1.人称指示代词不取
表2可见这、你、我、他等人称指示代词做主语的时候多会掠过不选,转而选择同位的名词。它们的意义较名词动词等实词意义有所虚化,区别力相对较弱。
2.实义动词优先
谓语是句子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担任谓语的实意动词在表意中自然不可或缺。除了少数原式是名词性词组的,网络新式缩略词选取的代表字可以没有名词,但必定存在至少一个动词或承担动词作用的字,还有不少存在两个以上。如果原式较长,那么最可能从中被截取的也是动词。
但这是针对动作性强的动词而言的。表3可见,在进行动词的选取时,“是”和“有”一般被略过,及物动词一般选其宾语进行截取。如“低奢涵”中“有内涵”就选取了最后的“涵”。“中枪”“中箭”也没有选取“中”字。
(三)区别性修饰语优先于中心语
1.区别力强的修饰语优先
汉语擅长使用“属加种差”的原理进行构词,即在命名后加上一个事物所属的大类归纳同类,以事物的区别性特征加以区分。这意味着在名词性的偏正结构中,“正”的部分往往代表事物所属的大类,而“偏”的部分能将事物与其他同类进行更好的区分,也因此更容易在缩略时被选中。就如在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之间“语”“数”比“老师”更具有区别力。
补语主要表示动作的数量与结果等,区别力较强,但程度副词做状语时往往不取,如“城会玩”就略过了状语“真”,“累觉不爱”略过了“很”。它们的区别力要比定语弱。
2.否定副词必取
在所有修饰成分中,否定义的副词是无法省略的特殊存在,因为这会完全颠倒原本的意思。大部分时候,在句子中的否定副词都是“不”,但只要含有否定义,理论上都可以作为代表字。
(四)符合汉语本身的规则
新式缩略词到底也是汉语的一部分,不会违背汉语本身的构词规则,有部分直接截取代表字后不合词法的会自觉予以调整。如“汝何秀”(同样是九年义务教育,为何你如此优秀)、“虽迟但到”(虽然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如“细思恐极”又写为“细思极恐”。从原式“仔细想想觉得恐怖极了”来看,应当前者是正确写法,但在搜索引擎(百度)输入“细思”二字自动联想会发现后者在显示条目中压倒性的多,并有询问两者区别的条目。这说明两者使用频率相近,甚至“极恐”更胜一筹。“极”作为副词,单用时现代汉语位置在动词前,古代汉语在动词后,因此“细思极恐”和“细思恐极”都合乎汉语语法,不过“细思极恐”更贴合现代人的语感。
二、网络汉字缩略语的构词原则
前人对传统缩略词的构造原则和方式已有了不少研究。殷志平(1999)较早从等义性、区别性和习俗性三方面探讨了缩略语的构造原则。王吉辉(2001)提出了缩略语生成的意义段分布原则、表义明确原则和符合汉语词语构造规律三大原则。宫齐、聂志平(2006)则提出了缩略语生成的七条制约条件。
对于网络新式缩略词,这些原则也基本适用。然而这些学者研究的对象均为传统缩略词,这就与网络新式缩略词存在较大的区别。传统缩略词的原式可能是短语、词组、语素,一般不包括句子,但新式缩略词的缩略对象许多在缩合前是一个句子,甚至是复句。传统缩略词二音节词汇占比较大,但新式缩略词以三音节词为主。传统缩略词主要可以分为截取型(如“三国”(《三国演义》)、“清华”)、缩合型(“科技”“北大”)和数括型(如“四化”“五险一金”)三种,新式缩略词中则几乎不存在截取型和数括型。对于这一部分,应该在原则的基础上探索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本文认为传统缩略词在构词时主要遵守取首原则、语义凸显原则和等义原则,避歧原则则可以打破。
(一)取首原则
取首原则是缩略中最基本的原则,朱元富(2004)认为:“汉语在短语、单句和复句三个层面上都存在重量前置的强趋势,汉语中左右词序线性排列的结构原则为“前端重量原则”(front-weight principle)。”丁声树也强调简称的取首原则:“简称中最普通的是把一个作名称用的词组里每一个词的第一个字提出来组合在一起。”起首成分是视觉和听觉首先注意到的位置,往往可以是信息的重点与焦点。这在早期网络缩略词中最能体现,不论英语单词还是汉语拼音,字母形式的缩略词语总是截取首字母进行组合。在汉语词缩略的过程中,我们也倾向于截取首字作为代表字。
俞理明(2000)认为,“一个复合成分表示一个概念,人们在使用中往往不注意它的内部构成,而只注意它的整体形式和整体意义,这是缩略的先决条件。”即所谓缩略就是采用完整形式中的任意部分代表全体,这意味着截取的代表字可以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语言片段,临时与一个意义段相互链接。如“取关”的“取”本义并不是取消,“路转粉”的“路”也不是指我们走的路而是指路人。如果这个代表字被使用得足够多足够频繁,成了社会约定俗成,才有可能发生语素化。例如“巴士”一开始只是英文bus的谐音,现在“巴”作为巴士的缩略形式已经可以作为一个语素构成“大巴”“中巴”等词。反过来说,如果一个意义段本身可以被一个语素(或一个单音节词)等价地进行表示,那么代表字的选取就可能不遵循取首原则,甚至脱离原式。这是遵循等义原则的。
(二)语义凸显原则
王吉辉(2001)说,缩略语是对原式中不同成分选择的结果,反映了各成分的意义在原式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缩略语构词的过程中体现了转喻的机制,实际上是以凸显的部分取代完整的语言形式,使部分和整体在语义功能上基本相等,它比词根复合法构造的新词理解起来要多一个联想的过程,通过联想唤醒对应的原本形式。同传统缩略词相比,这个联想过程可能相对困难,因为网络新式缩略词的原式较长,意义段较多,而限于缩略词的音节数,大量信息被省略,很难在没有解释的情况下完成唤醒。例如“我伙呆”“说闹觉余”,或是“酸菜鱼”(又酸又菜又多余)、“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第一次看到很难反应过来它们原本的意思,需要一定的解释才能将它们与原式挂钩。因此网络新式缩略词存在一个少数人使用然后才获得大众认可并进入大众语言生活的过程。网络新式缩略词受到了部分代整体这一转喻机制的影响,为了使唤醒过程更加顺利,选取的代表字在认知上需要更加凸显,一般实词优先于虚词,区别性修饰语优先于中心语。
这也能解释部分网络新式缩略词构词的随意性,但这样的缩略式就无法凸显原式的语言特点,更难联想到原式。“见×滚”也是如此,缩略为“见×进”更不容易产生歧义,但这样就无法凸显“进来”的方式。
(三)等义原则
缩略词在缩略后意义与原式一致,在网络新式缩略词中,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以等义的古代汉语单音节词替代现代汉语双音节词上。
殷志平(1999)指出,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大多是由古代汉语对应的单音节词发展而成的,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单、双音节词语意义对应现象,因此在构造缩略词时经常使用意义上与原短语中双音节词对应的单音节词。这一点在网络新式缩略词中也有迹可循,并且,由于它们多为句子的缩略,不仅是词组,古代汉语中的句法也同样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表6各词在缩略时没有直接选取句子中出现的字,而是使用了等义的古代汉语单音节词进行替代。还有一部分虽然取用了句子中出现的字,但并未取首,而是选取恰好意义对应的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已有的词比临时截取的语素更能表达语义,这遵守了缩略语的语义凸显原则。同理“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中“呆”比“惊”更能表达吃惊到呆住的状态,“其他人有说有笑有打有闹,感觉自己很多余”中“余”比“多”更能表达“剩下”的意思,最终才会凝固成“我伙呆”和“说闹觉余”。因此可以认为网络新式缩略词在词义上首先考虑的也是意义等价,在没有现成的单音节词表达原义时,才会从原句中截取片段代表整体。在遵守等义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打破取首原则,从这个角度讲等义原则比取首原则更加优先。
对动词的选取有些也体现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残留。古代汉语中,“枪”“药”等词语本身就能够作为动词使用。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枪”和“中枪”的意义是可以等价的。
古代汉语句法体现在“知努否”“何弃疗”用以“否”和“何”為标记的古代汉语疑问句式替代了现代汉语疑问词,这在传统缩略语中是没有的。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缩略词的原式基本没有句子。十动然拒的“然”在原式中是截取自“然后”,但在缩略词中既可以表顺承也可以表转折,甚至表转折更符合一般理解。这乍看违背了意义一致的原则,但原句“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他”本身就暗含转折,从句子整体上看仍然是等义的。“然”字转折的含义正是古代汉语中的用法。由此可见,古代汉语在网络汉字缩略语的构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网络新式缩略词仍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如“道理我都懂但我内心是崩溃的”可像“不明觉厉”“男默女泪”等一样,两个单句各取两字,组成“理懂心溃”,这样对原义的表达更加完整,事实上却缩略为“理都懂”。
(四)避歧原则
蒋向勇等学者指出,缩略语存在避歧原则,如果一个词缩略后与一个已有的词出现了意义上的冲突,那么将倾向将其缩略为另一个形式。但这条原则用于描述网络缩略词语并不完全准确。蒋成峰认为缩略形式是抽离了所指后在空荡荡的能指里填充新的所指,也就是一个解构后重构的过程。而为了追求新奇感,网民可能会刻意重构原本已有的词。“酸菜鱼”“白骨精”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另一些如“自抱自泣”(自己抱着自己哭泣)在形式上有谐音,但本质上也还是缩略词语。也有学者将这个类型的缩略词语称为“借形缩略词”。这类缩略词语在构造时往往优先考虑与已有词语拥有共同的语音形式,代表字的截取就时常打破其他原则。不过,这种打破原则的词主要的意思还是它的本义,只有在原本的意义在语境中解释不通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对其重新进行解读。
三、结语
缩略是网络语言最能产的造词方式之一。与传统缩略词相比,网络新式缩略词并不是典型的缩略语,它们的原式多为信息量丰富的长句,而不像传统缩略词的原式往往是短语或词组。可以说网络缩略词有别于传统缩略词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的对象。
基本上,网络新式缩略词的构词仍然遵循传统缩略词语的原则,即取首、凸显语义、等义、避歧,但它们在缩略时遵守这些原则并不像传统缩略词语那么严格,部分网络新式缩略词在代表字截取时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其中“借形缩略词”更是故意打破避歧原则,与已有的词语同音,为了语音形式的一致,有些还会再打破取首原则。在构词材枓的选择上,网络新式缩略词倾向于在遵守等义原则的前提下使用古代汉语语素和词汇替代临时截取的语素、调整文字的顺序,而非死板地从原式中依次取字。
参考文献:
[1]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
[2]刘海燕.网络语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3]高岩.网络语言中缩略词的分析与研究[J].语文建设,2014,(15).
[4]王吉辉.现代汉语缩略词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5]殷志平.构造缩略语的方法和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2).
[6]宫齐.聂志平.现代汉语四字词语缩略的制约条件[J].语言文字应用,2006,(2).
[7]朱元福.汉英缩略词语建构方式及其理据对比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6).
[8]俞理明.词语缩略的界定及其理论诠释[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9]俞理明.缩略形式的选取单位及其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10]蒋向勇,邵娟萍.现代汉语缩略语生成的避歧原则及其认知理据[J].湖南社会科学,2016,(2).
[11]蒋向勇,现代汉语缩略语生成的取首原则及其认知理据[J].湖北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
[12]蒋成峰.网络语言的解构特性[J].语言文字应用,
2006,(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