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四川方言“摆龙门阵” 的来源

2024-03-10邹雪

今古文创 2024年6期

【摘要】四川方言中有“摆龙门阵”的说法,为“讲故事,谈天” ①之义,这种情况广泛分布在四川、重庆、贵州等西南地区,以四川最为普遍。在四川方言中,“龙门阵”作为一个名词,具有“聊天”之义。“摆”作为动词,与“龙门阵”构成动词短语“摆龙门阵”。除此之外,还有“摆个故事”“摆个事情”“摆一摆”等说法。《汉语大字典》中的“摆”字也收录了此条意义:“方言。说;陈述。如:咱们来摆摆,好吗?路不平,众人踩;理不公,大家摆。” ②四川方言为“摆龙门阵”赋予了“谈话、聊天”之义。本文试图从历时演变、民间文化等角度,分别探讨“摆”与“龙门阵”的词义演变过程,最后解释其“聊天”之义的产生路径。

【关键词】四川方言; 摆龙门阵; 词义演变

【中图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6-012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6.038

一、“摆”

(一)“摆”与“捭”

“摆”之古字为“摆”,其本字为“捭”,“摆”为其异体字。现存文献中,“捭”最早出现于《鬼谷子》之《捭阖篇》,此处“捭”为“开启”之义。“摆”最早出现于汉代文献。《汉书》:“师古曰,屏谓蔽捭其难也。” ③《尚书注疏》:“古用以燔黍捭豚。” ④《海内十洲记》:“唯火烧此衣服两盘,饭间振摆其垢,自落洁白如雪,亦多仙家。” ⑤《释名》:“翣有黼有画,各以其饰名之也,两旁引之曰披。披,摆也,各于一旁引摆之,备倾倚也。” ⑥

现存字书和韵书中,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收录“捭”字:“捭,两手击也,从手卑声” ⑦,未收“摆”。《玉篇》兼收“摆”与“捭”:“捭,两手击也”,“摆,同上” ⑧。《宋本广韵》兼收“摆”与“捭”:“摆,摆拨”,“捭,上同,鬼谷子有捭阖篇” ⑨。《集韵》仅收“捭”:“捭,两手击也。” ⑩《类篇》兼收“摆”与“捭”:“捭,说文毁也,或从手从又,两手击也”,“摆,开也,拨也” ⑪。《字汇》仅收“摆”:“摆,开也,拨也,持面振之也,两手拨也。” ⑫《正字通》仅收“摆”:“开也,拨也,持而摇振之也。” ⑬《经籍纂诂》仅收“摆”:“捭同。开也,击也,拨动也。” ⑭从汉代至清代历代字书关于“摆”与“捭”所收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大约从明代起,人们逐渐抛弃“捭”这个原本的字形,而使用“摆”字,甚至还将“摆”认为是本字,“摆”字被延续至今。

(二)“摆”之词义演变

关于“摆”之本义,许慎《说文》之说法比较可信,为“两手横击”。其后意义抽象,引申出“开启”之义,如《鬼谷子》之“捭阖”,犹“开合”,为战国时纵横家分化、拉拢的游说之术。《鬼谷子·捭阖》:“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物纵横……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 ⑮至汉代,意义又衍生出更加具体的“打开某物”之义。如《释名》:“文选。西京赋,置互摆牲,薛综注,摆,谓破磔态之” ⑯,即宰杀牲畜之义。还比如《释名·释丧制》:“翣,齐人谓扇为翣,此似之也,象翣,扇为清凉也……两旁引之曰披。披,摆也。各于一旁引摆之,备倾倚也” ⑰,其中“摆”表示“将翣打开”之义。大约至宋元时期,“摆”字开始出现“摆放、摆设,铺排”之义,如《董解元西厢记》:“法堂里摆列着诸天圣像,整整齐齐,自然成行。” ⑱《琵琶记》:“班中摆着一对端端正正铜肝铁胆白象。” ⑲至明清时期,“摆”之“摆设”之义在文献中大量出现,已成为该词的主要含义,而其“两手横击”“开启”“打开”之義出现极少,可以说是几乎消失。此含义也延续至今,成为人们今天常说的“摆”之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摆”表示“聊天”“谈话”之义的情况,目前仅在明代典籍中发现一例。《金瓶梅》:“丫头学说,两箇说了一夜话,说他爹怎跪着上房的叫妈妈,上房的又怎的声唤摆话的。” ⑳按理来说,若当时“摆”具有“谈话”之义,而谈话作为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在典籍中应该较常出现。究其原因,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为“摆”表示“谈话”之义的情况在当时仅出现在民间小部分群体或局部方言地区,未在民众之间普遍使用,故在书面上极少使用;二是《金瓶梅》此处的“摆话”其实为“白话”之误。因为在当时,“白话”一词确有“说话”“闲聊”之义。如《醒世恒言》:“王三老正在门首,同几个老人家闲坐白话。” ㉑《醒世姻缘传》:“如今他正合一个什么周公在那里白话。” ㉒同时,联系“白话”表示“聊天”之义的现象在明代才大量出现,而“摆”表示“聊天”之义的孤例恰好出现在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故“摆话”为“白话”之误有其道理。

(三)其他示例

“摆”本来表示一种手部动作,后来在四川方言中产生出“言说”之义,这并非个例。实际上,这种由“手部动作”引申出“言说”之义,是汉语中很重要的一种词义引申方式,如“别提了”的“提”,“今天我挨批了”的“批”,“举一个例子”的“举”等等。其中“提”“批”“举”均为表“手部动作”的词,句中都表“言说”之义。

例如“提”。《说文解字》中“提”的本义为“挈也。挈者,悬持也。”西汉之前,在具体示例中,它既可以表示一种静止的状态,如《庄子》:“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㉓,还可以表示动态的位移,如《列子》:“列子提履徒跣而走。” ㉔另外,还能与“携”或“挈”等连用,表示“引领、牵引”之义,如《礼记》:“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 ㉕

两汉时期,“提”的对象开始出现抽象事物,如《法言》:“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捶提仁义,绝灭礼学,吾无取焉耳。” ㉖《淮南子》:“明摄权操柄,以制群下,提明责实,考之参伍,所以使入主秉数持要,不妄喜怒也。” ㉗《风俗通义》:“何能乃发忿,欲自提理。” ㉘同时,随着“提”之后宾语的抽象化,“提”的意义也开始有抽象化的趋势。六朝时期,“提”由“牵引、引领”之义引申出“提携”义,如《世说新语》:“林公曰:‘故当攀安提万。’” ㉙

唐五代出现了“提起”一词,其后接宾语一般为具体事物或身体器官,如《祖堂集》:“其僧提起茶碗曰:‘会摩?’秀才曰:‘未测高旨’” ㉚“大彦上座初参见师,师在门前耘草次,彦上座戴笠子堂堂来,直到师面前,以手拍笠子,提起手,云:‘还相记在摩?’” ㉛

到了宋代,“提”的语义进一步抽象化,其后接宾语可以为抽象事物,如《朱子语类》:“初学于敬不能无间断,只是才觉间断,便提起此心”“其意只是提起一事,使人读着常惺惺的”“因说知止至能得,上云‘止于至善’矣,此又提起来说”“圣人所以提起‘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指人之本体”“此却只是提起一语,以概其余” ㉜。此时“提”在表达“言说”义时,还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言说名词连用。

到了元代,“提”已经可以单独作为言说动词使用,如《西厢记》:“则落得心儿里念想,口儿里闲提,则索向梦儿里相逢”“(末笑云)要恁怎么,你是必休提着长老方丈” ㉝。由此可知,大约至元代,“提”已经由“手部动作”发展出“言说”义。

“摆”与“提”虽都有“言说”之义,但它们的侧重点完全不同。四川方言中的“摆”主要表示“聊天”“闲谈”的动作状态,而“提”着重强调“说起某事、某物或某人”。除了以上两种,表示手部动作的动词引申出“言说”义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批”“指”“举”“插”“打”“揭”“扯”“招”等等。

二、“龙门阵”

根据现存古代典籍,“龙门阵”一词仅出现在明代的一些戏曲作品中。如《摘绵奇音》:“三功。龙门阵平辽,论瞒天过海,定天山,取凤城。” ㉞《群音类选》:“军前要摆龙门阵……摆了龙门阵势又要定了呵。” ㉟《说唱词话》:“我王要,龙门阵,微臣摆下。” ㊱三例都讲述的是唐朝将领薛仁贵跟随唐太宗征伐辽国,摆设龙门阵阵法,最终大获全胜的故事。故事源于元初话本《薛仁贵征辽事略》。可见,“龙门阵”一词最初是指一种军事阵法,并无“聊天”之义。“摆龙门阵”表示“聊天”义的情况最早记载于法国传教士在贵阳传教期间所著方言词典《西语译汉入门》,1869年在巴黎出版。其中所记“摆龙门阵混时候”,即为“闲聊打发时间”之义。其后,清代小说《跻春台》中也多处记载了“摆龙门阵”,作者为四川中江人刘省三。例如,“我们下力的人,不摆龙门阵,不扯白谈经” ㊲“晚来陪摆龙门阵,白日背出散淡心” ㊳“来陪妈摆龙门阵嘛” ㊴。还比如《广安州新志》(广安为四川管辖地区):“聚众闲谈曰打广子,曰摆龙门阵。” ㊵《成都通览·成都之土语方言》中“龙门阵”被释为“讲闲话” ㊶。另外,民国时期所修的西南地区方志中,普遍都有关于“摆龙门阵”的记载,不再细说。根据最早的書面记载,可以推测,最晚在清朝后期,在四川等西南地区就已经将“摆龙门阵”用作“聊天”义,而实际时间只会更早。

“摆龙门阵”为何会表示“聊天”之义呢?现有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1)明清文学作品中将“龙门阵”这个军事阵法描绘得阵势宏大、变化多端、神奇莫测,而讲故事常常也十分具有趣味性,久而久之人们就将“聊天”称作“摆龙门阵”;(2)巴蜀地区的府宅大门也被叫作“龙门”,人们闲聊常常在“龙门”进行,所以用“摆龙门阵”来指代“聊天”;(3)作为军事阵法的“龙门阵”,其布设形同龙门,四周组成人墙,留出一个缺口。明清以来,民间艺人在说书时,其四周也围满了听众,中间空位供说书人表演,形状如同龙门阵,于是人们便把“说书”成为“摆龙门阵”,而人们凑在一起聊天与民众围在一起听说书的场景十分相似,于是就把人们凑在一起聊天也叫作“摆龙门阵”;(4)军事阵法“龙门阵”之“龙”为“拢”的趣味谐音。“龙门阵”阵法是人们围成一个圈,并留出一个缺口,待敌人进入阵法之后,便堵住缺口,使其有进无出。“龙”常常作为虚假趣难的谐音来造词。如“龙门”之“龙”实为“隆”,表高大之义,古代常用“龙门”表示都城门,国门。后世继续沿用,用来表示府宅的大门。表“聊天”义的“龙门阵”应当是“振朦胧”的趣难说法,指的是当人们疲倦之时,趣味性的故事使人精神振奋,朦胧消除。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出现时间来看,表示“聊天”义的“摆龙门阵”最晚出现于清代晚期,但不会早于明代。而“摆”单独使用作“聊天”义的情况在古代典籍中鲜有记载,其最早出现时间应该与“摆龙门阵”同时,或在其之后。据此,可以推测,“摆”一词产生出聊天之义,很有可能与“摆龙门阵”的出现有关。因为“摆龙门阵”被人们广泛用来表示“聊天”,所以久而久之,其中的“摆”一词就沾染上了“聊天”义,这种意义慢慢固化了下来,成为四川方言中“摆”的一个词义。

注释:

①王文虎、张一舟、周家筠:《四川方言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②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98页。

③(西汉)班固:《汉书》,清乾隆武英典刻本,卷八十四。

④(西汉)孔安国:《尚书注疏》,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卷一。

⑤(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明顾氏文房小说本,不分卷。

⑥(东汉)刘熙:《释名》,四部丛刊景明翻宋书棚本,卷八。

⑦(东汉)许慎,(宋)徐玄等校订:《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57页。

⑧(南朝)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续修四库全书本,第120页。

⑨(宋)陈彭年、邱雍:《广韵》,泽存堂翻刻宋本,第271页。

⑩(宋)丁度:《集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45页。

⑪(宋)司马光:《类篇》,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448页。

⑫(明)梅膺祚:《字汇》,明万历乙卯刻,第1615页。

⑬(明)张自烈:《正字通》,康熙二十四年刊本,第85页。

⑭(清)阮元:《经籍纂诂》,扬州阮氏琅嬛仙馆刻本,第4816页。

⑮ (战国)鬼谷子著,(梁)陶弘景注:《鬼谷子》,石研齐校刻书本,卷上。

⑯⑰(东汉)刘熙著,(清)毕沅疏:《释名疏证补》,清光绪二十二年刊本,卷八。

⑱(金)董解元:《西厢记》,明嘉靖刻本,卷一。

⑲(元)高明:《琵琶记》,暖红室汇刻传奇本,卷上。

⑳(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明万历刻本,卷三。

㉑(明)冯梦龙:《醒世恒言》,明天启刻本,卷九。

㉒(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民国石印本,卷一。

㉓(战国)庄周著,(西晋)郭象注:《庄子》,四部丛刊景明世德堂刻本,卷二。

㉔(战国)列御寇著,(东晋)张湛注:《列子》,湖海楼丛书本,卷二。

㉕(西汉)戴圣著,(东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礼记》,仿宋相台五经本,卷一。

㉖(西汉)扬雄:《法言》,汉魏丛书本,卷三。

㉗(西汉)刘安:《淮南子》,明嘉靖九年刻本,卷二十八。

㉘(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明天启六年刻本,卷五十。

㉙(南朝宋)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四部丛刊景明袁氏嘉趣堂刻本,卷中之下。

㉚(南唐)释静、释筠:《祖堂集》,高丽藏本,卷四。

㉛(南唐)释静、释筠:《祖堂集》,高丽藏本,卷七。

㉜(宋)朱熹著,黎靖德辑:《朱子语类》,西京清麓丛书本,卷四十一。

㉝(元)王实甫、关汉卿:《西厢记》,明崇祯刻本,卷一。

㉞(明)龚正我:《摘绵奇音》,明万历三十九年刻本,卷五。

㉟(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明刻本,卷四。

㊱(明)佚名:《说唱词话》,明成化七年刻本。

㊲(清)刘省三著,金藏、常夜笛校点:《跻春台》,群众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㊳㊴(清)刘省三著,金藏、常夜笛校点:《跻春台》,群众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第415页。

㊵周克堃:《广安州新志》卷三十四,1927年重印本。

㊶傅崇矩:《成都通览》,成都通俗报社1909年版,第24页。

参考文献:

[1]李莹英.由手部动作动词引申的言说动词习得研究[D].南京師范大学,2021.

[2]刘瑞明.俗语考源二题[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

[3]杨琳.“侃大山” “摆龙门阵”考源[J].历史语言学研究,2015,(00).

[4]蓝勇,焦紫纤.作为“聊天”称谓的“摆龙门阵”地域分布与历史成因研究[J].贵州文史丛刊,2021,(03).

作者简介:

邹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上古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