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纪录片创作理念讲好中国故事

2024-03-08丁锦屏

新闻潮 2024年1期

作者简介   丁锦屏,广西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节目部主管、主任编辑

【摘 要】当今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国际传播格局仍旧“西强我弱”的形势下,需要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让国际社会听懂中国、读懂中国,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其中通过影像作品进行国际传播,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本文基于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台纪录片创作的探索与实践,分析研究纪录片应如何增强思想意识、提高政治站位,通过本土化、差异化、特殊性的题材挖掘,以及重塑新时期创作理念等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地方媒体纪录片创作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理念;本土题材挖掘;国际传播能力

纪录片作为传播中华文明、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在加强国际交流、深化国际沟通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国正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新时期新征程为纪录片创作带来新的契机,提供了丰富素材,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机遇与挑战并存,广西纪录片创作要重塑理念、拓宽视野,积极探索做好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

一、新时期纪录片创作要增强思想意识、提高政治站位

在当前国际传播格局中,“西强我弱”的格局依然存在,这与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并不匹配。因此,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已成当务之急。纪录片是参与国际传播为中国发声的重要载体,创作者要增强思想意识、提高政治站位,积极融入,主动作为。

(一)以传播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纪录片具有真实、容量大、内涵丰富、关注人文价值、制作精良等优势和特点,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和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的影像载体。向世界讲述中国的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展示中国文明大国、东方大国形象,与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是新时代我国纪录片国际传播的使命。近年来,央媒和地方媒体积极作为,制作了大量解读中国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的优秀纪录片,如《何以中国》《唐宋八大家》《又见三星堆》《我在故宫六百年》《中国》《齐风鲁韵》《盛世修典》《天府文化对话世界》等,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国际传播,既回应了国际社会想要更多了解中国的诉求,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文以载道,彰显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担当

中国有优秀的传统文化、辉煌的实践成就,有利于人类共同福祉的方案、智慧。在中国快速崛起和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的今天,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期盼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1]。而纪录片能承载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实现跨越国家边界、跨越不同民族的传播与分享。文以载道,润物无声,其优势得到充分体现。近年来,央视打造了多部有国际影响力的纪录片,如《通向繁荣之路》《共同的建造》《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名片》等,讲述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大量鲜活动人的故事,世界由此了解中国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立场、智慧、方案,看到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广西广播电视台也适时推出《明月何曾是两乡——中国国际减贫东亚行动》《同饮一江水·澜湄花正开》《一湾一世界》《海上丝路—天涯比邻》等多部以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纪录片,并在泰国、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直接落地播出,为提升中国影响力贡献地方媒体力量。

二、立足时代发展,深挖本土优质题材

纪录片创作,找到好题材是成功的开始。地方纪录片一定程度上受地域限制,题材相对有限,经常是好题材大家都在做,稀缺题材更是难寻。广西广播电视台立足新时代发展,立足本土特色,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纪录片题材发掘的路径。

(一)老题新解,关注本土优秀文化题材

传统文化具有恒久的魅力,时代发展又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精神、新内涵。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做好“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灿若星河,花山岩画、桂林山水、壮族三月三、绣球、铜鼓、壮锦、米粉……如何把本土文化表达出新意,是新时代纪录片创作要解决的问题。近年广西广播电视台对传统文化重新取材,打造了多部老题新解、与新时代同频共振的纪录片,其中《左江花山岩画》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角度对花山岩画进行了全新解读;《三月的召唤》以几名外国友人的视角讲述他们与三月壮乡的文化情缘;《苗寨八年》以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的举办为主线,讲述新时代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苗寨人、事、物的发展变化;《四时六堡》展现四时变化之中的茶文化传统,以及六堡茶在带动文化交流、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方面所焕发的新生机新活力。實践证明,立足时代发展,挖掘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展示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本土题材也能常做常新。

(二)差异化发展,拓展自然保护题材

在纪录片选材上,对于时间跨度短,难度不大,政治效益、社会效益显著的片子,往往在优先考虑范围。经过对广西广播电视台近十年纪录片创作的盘点梳理,反映“一带一路”建设成就和广西建设成就的纪录片比例占到一半以上,人文历史题材次之,约占三成,其余为偏自然类纪录片,占比不足15%。近年来,广西广播电视台调整思路,利用纪录片题材差异化发展的契机,着重对有关自然保护的题材进行了深度发掘。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过自然保护题材传播环保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既是广西纪录片差异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体现国家大局的需要。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是休戚与共的生态命运共同体,环境保护也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为此,广西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了一系列自然保护题材纪录片,其中中越合拍的《方舟·东黑冠长臂猿》,中泰合拍的《方舟·布氏鲸》《拯救冠斑犀鸟》等多部作品讲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濒危物种保护的跨境合作,既传播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也彰显了人类共有的价值取向,回应了国际关切。今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自然保护题材的国际传播,有助于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三)立足广西区情、定位、使命造就特定的题材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即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3]。在“4·27”重要讲话中,总书记系统阐述了广西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四个突出特点”:一是广西地处我国华南地区西部,属于欠发达省区,改革发展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艰巨;二是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同时是革命老区、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边疆巩固同国家安全紧密相关;三是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职责;四是广西同东盟国家陆海相邻,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4]。

好的纪录片不与时代脱节,是时代精神的外化。特定的时代造就特定的文化,一个地区特殊的发展定位和时代使命也必然造就特定的题材。广西广播电视台创作了《铁血湘江》《广西剿匪纪事》《同饮一江水:粤桂扶贫协作纪实》《守护与开放》《山歌好比春江水》《三月的召唤》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纪录片。总书记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也成为挖掘创作亮点的肥沃土壤,由此催生《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一湾一世界》《患难与共中柬情》《光阴的故事:中越情谊》《澜湄花开》等大量优秀作品。

三、重塑创作理念,提升新时代纪录片的国际传播能力

新时代赋予了纪录片创作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政治站位高、思想内涵精深、故事生动感人、具有典型意义、画面制作精美、传播形式新颖有效。当下纪录片创作必须通过理念重塑,与这些标准达到高度契合,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作品的国际传播力。在实践中,具体可分解为许多行之有效的路径。

(一)题材策划要在“海陆空”三个维度上立得住

“海”是指有深度。尽可能对反映主题的事件进行追根溯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尽量挖掘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素材。“陆”是指接地气。找到鲜活生动、细腻真实的故事、案例,构筑纪录片的“血肉之躯”。“空”是指有高度。站位要高,要有点睛之笔,符合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本准则。

(二)中国故事国际化表达,关注中国视野中的世界

纪录片要运用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来表述。政治性话语要进行语态上的转化,多使用融通中外、为异域民众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表述,比如“命运共同体”“文明互鉴”“共享经济”“合作共赢”等词语。把政治性的观念理念艺术化形象化,避免口号式、标语式宣教,增强作品感染力、亲和力。

(三)中国价值全球视野,讲述世界格局中的中国

新时代纪录片要把中国故事放到世界大格局中去讲述,从过去习惯讲“我”的故事,转变为讲“我们”的故事,从讲“中国的故事”转变为讲“中国与世界”的故事,从宣传“中国文化”转变为宣传“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既要讲清楚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也要阐释好这种特殊性对全人类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的契合与贡献。

(四)以受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展现宏大严肃的主题

宏大主题往往带有较强的政治性,如果平铺直叙、形式固化,容易造成说教和强行输出的印象,不易为国外受众所接受,难以收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新时代纪录片要摆事实讲故事,如广西广播电视台拍摄的中国国际减贫东亚行动纪录片,着眼于为缅甸“结石村”引洁净水入户、为柬埔寨村民开办洗洁精加工厂助村民就业、为老挝乡村建设活动中心等一个个接地气、有温度的故事,“润物细无声”地传递“世界大同、命运与共”的宏大主题,收到很好的国际传播效果。

(五)作品要体现自信谦和的大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新时代纪录片要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向世界呈现完整的中国而不是完美的中国,才有更强的形象亲和力与好感度,更易为世界人民所理解和喜爱。

(六)善于借用外籍人士视角,缩小文化差异

摆事实讲故事,既要积极作为自主发声,也要重视外籍人士资源的使用。利用外国人的视角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有利于缩小文化差异,易为外国受众认同和接受。例如,央视制作的纪录片《天涯厨王》,跟踪拍摄一名英国厨师走访中国各地寻找美味食材,一路感受中国的新发展新面貌,并全程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极具感染力。此外,通过中外合拍节目在海外媒体直接落地播出、在境外新媒体平台推送等方式拓宽渠道、借台唱戏,也是十分有效的国际传播手段。

(七)拥抱新媒体,转换新赛道

以互联网、移动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崛起,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新技术迭代更替,纪录片创作也必须跟上时代步伐,转换赛道,自我完善,利用好新媒体传播方式。可以通过新媒体、自媒体渠道拓展延伸,即便是纪录长片,也能通过碎片化拆分处理,进入各年龄段受众的视线。纪录片创作只有拥抱新媒体,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上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四、结语

纪录片具有跨文化传播的优势,新时代纪录片肩负着把中华文化、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传播到世界的责任与使命。纪实影像工作者应紧扣时代脉搏,挖掘优质题材,做新时代的记录者,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重塑创作理念,把握传播规律,打造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共鸣的纪录片精品,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5],更好地擔负起新时代赋予人们的新的文化使命。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5-19).https://www.gov.cn/xinwen/2018-05/19/content_5292116.htm.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3-08-03).https://news.cctv.com//08/31/ARTIoxGRG8g

qLuLgq1EYp97r230831.shtml.

[3]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谱写新时代富民兴桂壮美华章:专访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EB/OL].(2018-12-09).http://cn.chinadaily.com.cn/2018-12/09/content_37377977.htm.

[4]经济日报关注丨努力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EB/OL].(2023-01-30).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230130/newgx63d73a3c-21045250.shtml.

[5]赵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EB/OL].(2022-06-19).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0619/c40531-32450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