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气副词“XX乎”的句法语义及词汇化

2024-03-07李思旭卜婷婷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语气副词语料

李思旭,卜婷婷

(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收录了“无怪乎、无须乎、几几乎、庶几乎、于是乎、不外乎”等6个“XX乎”式“乎”尾三音词,其中“无怪乎、无须乎、几几乎、庶几乎”4个标注为副词,“于是乎”标注为连词,“不外乎”标注为动词。这4个三音节语气副词“XX乎”中,“无须乎、几几乎、庶几乎”还未见专文研究,“无怪乎”已有两篇文献。巴丹[2]认为“无怪乎”先从跨层短语结构(“无怪”+介词“乎”)词汇化为评注性副词,再从评注性副词语法化为关联副词。我们认为“无怪乎”是通过类推造词产生的,并没有经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演变。巴丹[3]对共时层面“无怪乎”的篇章衔接功能作了详细分析,但是在句法语义上没怎么展开。此外,刘红妮[4]在讨论“双音副词+句中语气词”进一步词汇化时,认为这4个词都是从双音副词跟句中语气词“乎”再演变而来的,即副词“无怪/无须/几几/庶几”+句中语气词“乎”→副词“无怪乎、无须乎、几几乎、庶几乎”。对此观点我们并不赞同,下文将证明“无怪乎、无须乎”是在双音节构词图式“X乎”的类推作用下形成的,“几几乎”是由“几”加“几乎”同义叠加形成的,“庶几乎”是由“庶几”跟“庶乎”糅合而形成的。

本文主要讨论“无怪乎、无须乎、几几乎、庶几乎”等4个副词“XX乎”在句法语义特征及其词汇化动因与机制上的差异。具而言之,属于同一构词图式构式“XX乎”的4个成员,语义上有哪些共性与差异?这4个副词在跟语气成分(语气词、语气副词)共现上有什么倾向性规律,规律背后的制约因素又是什么?这4个语气副词词汇化过程和形成机制又是怎样的?

一、“无怪乎”的句法语义及词汇化

(一)“无怪乎”的句法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认为副词“无怪乎”等于“无怪”,即:“副词,表示明白了原因,对下文所说的情况就不觉得奇怪。也说无怪乎”。《汉语大词典》[5]对“无怪乎”的解释是“对某种现象不感到奇怪”。结合词典释义及相关的语料分析,我们认为副词“无怪乎”可以释义为:明白了之前所不知晓的原因或情况,对所产生或导致的现象有所领悟。

“无怪乎”表示明白了原因,对某种情况不觉得奇怪,是个醒悟类语气副词。

(1)她的样子多美呀!无怪乎这个小伙子要为她失魂落魄呢!(高尔斯华绥《出租》)

(2)她永远是个按照“老师的意志”行事的学生, 无怪乎叶切文给她的评语是“天资异常聪明,品行无比端庄,待人热情诚恳。”(李静《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

以上两例“无怪乎”都表达了,说话人了解了背景或原因后从而对某一现象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不再觉得奇怪,具有明显的醒悟义。例(1)中,知道了女子长相很美,从而醒悟到为何小伙子失魂落魄。例(2)中,了解了她是个什么样的学生后,再看叶切文给她的评语就不觉得奇怪了。

语气词是表达句子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气词有“了、的、啊、呢、嘛、罢了、而已”等。语气副词“无怪乎”可以与“了、的、呢、吧、哩”等语气词共现。如:

(3)而所有这些,又与香港的花花世界那么保持着间距。无怪乎他给自己闹个武陆庄主的别号了。(1994年《报刊精选》)

(4)船的甲板上,其中有几个年老的人,年老的人是到处落伍。无怪乎那优胜劣败的哲学是千对万对的。(萧红《马伯乐》)

(5)他所以与人争讼,不过是为了获得争讼的快感,至于说站在问题的哪一面,则全都一样,无怪乎他要感到这真是个费钱的玩艺儿呢。(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集》)

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按照语气类型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或然、必然、断定、指明、证实、意愿、指令、感叹、疑问、特点、关系”等十一个小类[6]。通过对北京大学CCL现代汉语语料库369条“无怪乎”有效语料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其中有66条语料是跟语气副词共现的。具体来说,“无怪乎”可以跟断定类、特点类、或然类、必然类、意愿类、关系类等六类语气副词共现。如:

(6)他的轮廓实在很英俊,的确够得上美男子之誉,无怪乎他年轻时会有那么多的风流韵事。(古龙《圆月弯刀》)

(7)斯时,斯景,他居然能叹出气来,无怪乎连得谢小玉也吓了一大跳。(古龙《圆月弯刀》)

(8)无怪乎作者希望评论者要成为作者的“知音”,至少能理解作家创作的甘苦。(《读书》)

(二)“无怪乎”的词汇化及形成机制

最早在宋代,就出现了“无怪乎”,此时的“无怪乎”已经是副词,修饰后面的谓词性成分作状语,表示“明白了原因,对所产生或导致的现象有了领悟,不再觉得奇怪”,具有表醒悟的语义特征。元代也出现了一例“无怪乎”连用的语料。

(9)王观国《学林新编》云:“唐三百年,皆铸开元通宝,无怪乎此钱之多。”(宋《能改斋漫录》)

(10)官员则有卖盐食钱、縻费钱,胥吏则有发遣交纳常例钱,公私龃龉,无怪乎不可行也。(元《宋史》)

宋元时期,“无怪乎”的使用频率很低,且北大语料库中各只有一个用例。例(9)“无怪乎”出现在谓词性成分之前,这样的句法位置是副词经常出现的位置,且例(9)可以翻译为:“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都只生产开元通宝这种货币,怪不得这种货币数量如此之多。”可见“无怪乎”最早出现时就已经成词。巴丹[2]认为例(10)“无怪乎”中的“乎”来源于介词,但如果句中的“乎”为介词,“无怪”就是动词,“无怪”作动词时,其语义为“不要责怪”,这样整个句子的句义都不通顺。以上两例中的“无怪乎”都可以用“无怪”进行替换,替换后语义也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我们推论“无怪乎”是由副词“无怪”+词缀“乎”构成的,其词义主要由“无怪”来承担,“乎”作为词缀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只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古代汉语的“乎”主要有介词、语气词和词尾三种用法,其中词尾“乎”来源于语气词“乎”,现代汉语“乎”主要用作词缀。“X乎”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就是“乎”分别由介词、语气词语法化为词缀的过程[7]。通过上面的例句可知,“乎”在宋代作为一个词缀的用法就已经出现,这也间接证明了我们的推论是具有合理性的。

明清时期,“无怪乎”的用例开始增多。以下两例中“无怪乎”都表示“明白了原因,对下文所说的现象或结果不感到奇怪”之义,其词汇义和“无怪”相同,都可以用“无怪”进行替换而句义不变。可见,“无怪乎”的词义主要由“无怪”来承担,“乎”的作用作为词缀依附于“无怪”之后,无实义。

(11)暗室无灯,有眼皆同瞽目,无怪乎觅途不得。(明《闲情偶寄》)

(12)单太爷道:“你出门两个月,刚刚回来,也不曾出过大门,无怪乎你不晓得。等我来告诉你。”(清《官场现形记》)

总之,“无怪乎”的用例最早出现在宋代,在明清时期开始增多,“乎”作为一个词缀的用法在“无怪乎”成词之前就已经出现,并且副词“无怪”词汇化的过程和“无怪乎”大致同步,所以三音节副词“无怪乎”应该是在双音节副词“无怪”和词缀“乎”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无怪乎”出现之前,双音词“X乎”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双音词“X乎”的类推作用下,三音节“XX乎”成词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无须乎”的句法语义及其词汇化

(一)“无须乎”的句法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认为副词“无须乎”等同于“无须”,即:副词,表示不用,不必。《现代汉语八百词》[8]在对“无须”释义时提到了“无须乎”,认为“无须”是个副词,表示不必,用不着。“无须”也常说成“无须乎”。结合词典释义及相关语料,表“不必、用不着”义的“无须乎”的语义特征可分析如下。

“无须乎”可以表示说话人主观上对某一件事情的确信,因而具有确信义。例(13)徐悲鸿主观上认为他用来题画的诗都是杜甫的名篇,大家都知道,所以不用再标明诗的作者。例(14)作者认为跟语言相比,音乐和图画可以通过各自的媒介即音符和颜色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发挥审美作用,所以不用进行翻译也无法翻译。

(13)他作画之后,即用杜诗原文题画,大约偶然忘记标出杜甫的名字,也可能他认为这是人们习闻常见的名篇,无须乎再标明作者。(《读书》)

(14)对于异国的鉴赏者,音符和颜色都无须乎翻译也无从翻译,而语言却必须翻译也是能够翻译的。(《读书》)

在一定的语境下,“无须乎”还可以表示建议义。例(15)包善卿认为应该先请教山木看看他的态度,如果他主张和平,就不用带便衣队带家伙,话语中带有对方文玉的建议之义。例(16)作者指出写文章是为了寻求真理,所以不必与古人观点争论不休,这句话也表示对读者的建议之情。

(15)包善卿也挂了气,可是还不象方文玉那么浮躁。“不过总是先问问山木好,他要用武力解决呢,咱们便问心无愧。做主张和平呢,咱们便无须乎先表示强硬。”(老舍《且说屋里》)

(16)这两篇文字,算是一种破坏,目的在使我自己的思想独立,所以文中多偏激之论,我们重在寻求真理,无须乎同已死的古人争闹不休。(李宗吾《厚黑学》)

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跟语气副词“无须乎”共现的语气词有“的、了、吗、呀”。其中,语气词“了”和“无须乎”共现的频率最高,这是因为语气词“了”用于句尾的使用频率最高。

(17)大家在一块儿玩玩花草,也就无须乎分什么中国人与日本人了!(老舍《四世同堂》)

(18)看到那些信,我就觉得这些人还如此恋恋于生,实在是无须乎在生活上开这种大玩笑的。(沈从文《采蕨小说集》)

(19)但是他转念一想,这件事,难道无须乎和桂英商量一下子吗?(张恨水《欢喜冤家》)

在79条有效语料中,有14条语料是“无须乎”跟断定类、或然类、关系类、证实类、必然类等五类语气副词共现的。如:

(20)夜黑天里,没人看见他;他本来无须乎立刻这样办;可是他等不得。(老舍《骆驼祥子》)

(21)假若家中没有老的和小的,她自然无须乎过节,而活着仿佛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老舍《四世同堂》)

(22)我本无须乎要他来,但他真的不来却又更令我伤心,更证实他以前的轻薄。(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二)“无须乎”的词汇化及形成机制

“无须乎”最早出现在清朝,以下两例中“无须乎”作谓语后接名词性成分,此时的“无须乎”应该是个动词。刘红妮[4]认为“无须乎”是由副词“无须”和句中语气词“乎”直接结合而成的,而由下例可知,“无须乎”在近代汉语中有作动词的用法,所以我们认为其观点是有问题的。

(23)自来镶埽之法,堤前必先筑土坝数十丈,然后用埽镶,设砖坝则无须乎埽。(清 《清史稿·列传》)

(24)光绪丁酉以后,帝年已长,择句无须乎人。(清《异辞录》)

面对以上语言事实,我们不禁产生疑惑:难道“无须乎”是从最开始的动词语法化为副词的吗?通过检索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我们发现“无须乎”作谓语的例子只有几个,且穿插于副词“无须乎”的语料中,并没有体现出由动词向副词的演化过程,因此我们推测副词“无须乎”应该不是从动词演化而来的。结合曹德和的研究[9],我们认为这是因为“须”和“需”在古代汉语中曾有过通假用法,且二者语音相同,语义相近,所以两者很容易混用,即把“无须乎”写成“无需乎”。因“无需乎”是个动词,所以语料中出现了“无须乎”误用作动词作谓语的例子。副词“无须乎”最早应该出现在清代《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中,例如:

(25)以有文钞,十要,救劫等书,固无须乎函询也。(清《印光法师文钞三编》)

(26)问官一提起,他就立刻承认,无须乎动刑。(清《江湖奇侠传》)

由上例可见,“无须乎”一开始使用时就是作状语修饰其后的谓词性成分,表示“不用、用不着”义。我们分析了有关“无须乎”的所有历时语料,找不到“无须乎”词汇化的历时过程。那么“无须乎”是怎么成词的呢?我们认为是受到双音节词“X乎”类推作用的影响。

三音节词“无须乎”应该是在“无须”和“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叶双[7]指出“乎”作为一个副词词缀的用法在宋代就已经出现,双音词“X乎”都是由副词加词缀“乎”构成的。因为“无须乎”出现于清朝,此时“X乎”结构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所以副词“无须乎”很可能受到双音节词“X乎”的类推作用,由已经成词的“无须”加上词缀“乎”直接成词。在“无须乎”这个副词中,“乎”作为词缀,无实际意义,其主要意思由“无须”承担。清朝时期,双音词“X乎”已经广泛使用,人们对其熟稔,所以对“无须乎”的直接产生也不足为奇。

三、“几几乎”的句法语义及词汇化

(一)“几几乎”的句法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认为“几几乎”等同于副词“几乎②”,即“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发生(多用于说话人不希望的事情),差点儿”。结合词典释义及相关语料,我们可以把“几几乎”的语义特征分析如下:

“几几乎”表示十分接近的差不多义。副词“几几乎”在表示差不多义时,多修饰或限定表示数量或范围的词语。例(27)“几几乎”后接数量词语“一天”,表示云姑差不多一整天都在哭。例(28)“天天”是个表周遍性数量的词语,“几几乎天天”就是接近于每天的意思,表示发文章的次数非常多。

(27)云姑?云姑今天几几乎哭了一天,大约是同你吵嘴了罢。(蒋光慈《鸭绿江上》)

(28)当时你在《皖江新潮》几几乎天天发表文章,专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思想。(蒋光慈《少年飘泊者》)

“几几乎”还可以表示事情接近发生的差点儿义。例(29)谓语动词“打”后有表示其结果的补语“断”,表示腿被打断了,具有完全实现义。受语气副词“几几乎”修饰后,将其变为不完全实现义,表示腿差点被打断但是没断。“几几乎”不仅能对事件表完全实现义的结果进行修饰,还能对事件本身的性质或状态进行修饰。比如例(30)“和壁炉中添上煤块的意义没有什么两样”表示吃饭这一事件的性质,其特征具有极端性。在受“几几乎”限制后,其性质特征又有了不完全实现义,吃饭的意义接近于壁炉中添上煤块的意义却又不完全相同。

(29)去年因为天旱,收成不大好,缴不起课租,他被地主痛打了一顿,几几乎把腿都打断了!(蒋光慈《少年飘泊者》)

(30)她常常觉得自己的吃饭,几几乎和壁炉中添上煤块的意义没有两样的。(胡也频《到莫斯科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当副词“几几乎”表示差不多义,其接近的对象多为表数量或范围的词语;当副词“几几乎”表示差点儿义时,其接近的对象多为事件的结果或性质状态。其接近对象的共同特征就是含有极端义。当然,这里的“极端”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是说话人所认为的极端。

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跟语气副词“几几乎”共现的语气词只有“了”和“的”,如:

(31)这样人言语吝啬到平常一切事上,生在鼻子下的那一张口,除了为吃粗粝东西而外,几几乎是没有用处了。(沈从文《游目集》)

(32)这田园之思,也妙得很,几几乎是终生相伴的。(《读书》)

在67条有效语料中,有16条语料是“几几乎”跟语气副词共现,具体来说有断定类、或然类、关系类、特点类、意愿类等五类语气副词,前三种共现的例句如:

(33)地方的确兴隆得极快,第二年就几几乎完全不象第一年的北溪了。(沈从文《旅店及其他》)

(34)我似觉我的两眼也潮湿起来,泪珠几几乎从眼眶内进涌出来了。(蒋光慈《鸭绿江上》)(35)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沈从文《长河》)

(二)“几几乎”的词汇化及形成机制

麻爱民[10]、张慧颖[11]认为“几乎”是由一个跨层结构“几+乎”虚化成副词的,但是与“几乎”句法语义相近的“几几乎”却鲜有人问津。韩陈其[12]在讨论一组“几乎”类词语时,就“几乎”“几于”“几几”等如何演变为“几几乎”提出了几种可能性的推测时,顺带提及。刘红妮[4]认为“几几乎”是由副词“几几”和句中语气词“乎”词汇化而来的,但没有论证词汇化的具体过程。

副词“几几乎”最早出现在明代陈治纪的《书〈张文忠公文集〉后》中,如:

(36)夫伊尹之于桐,周公之徂东,当其时,盖亦几几乎不免于不臣不弟之过矣。(明《书〈张文忠公文集〉后》)

“几几乎”从明代出现后,其语义没有经历明显的发展变化,仍然表示差不多义或差点儿义。例(37)“几几乎”表十分接近的差不多义,常年赌博,黄金白银差不多要输光了。例(38)“几几乎”表示某种事情接近发生的差点儿义,王六用“母老妻病”骗人,左宗棠差一点上当了。

(37)继见累次失利,每欲出门,必默祷家中神明,然仍赌输如故。数年间,黄白物已几几乎罄矣。(清《北东园笔录三编》)

(38)少爷方才所说,不是冤枉你的吧,你倒竟敢用这母老妻病四字,前来骗人,本部堂几几乎上了你的当了。(民国《大清三杰》)

由上可知,“几几乎”从一开始出现时就已经是副词,表示十分接近义。那么“几几乎”的词汇化过程是怎样的呢?结合韩陈其的研究[12],我们推测副词“几几乎”有两种可能的演变来源:一种是“几几乎=几几+乎”,即“2+1”韵律结构模式;另一种是“几几乎=几+几乎”,即“1+2”韵律结构模式。黄桂红[13]认为副词“断断乎”是由副词“断断”+后缀“乎”演变而来的,那么同样作为副词的“几几乎”是否也经历了类似的演变路径呢?

“几几”可表示“几乎”义的语料最早出现在清末小说中,如:

(39)骎至八国联军之役,神京沦陷,两宫蒙尘,大局之败坏,几几不可收拾。(清《张文襄公事略》)

(40)余年十五六,即为学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清《人境庐诗草自序》)

“几几乎”最早用例出现在明代,而“几几”最早的两个用例都于清末才出现,比如例(40)成文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可见,表“几乎”义的“几几”出现要晚于“几几乎”,所以刘红妮提出的“几几乎=几几+乎”这一假设至少在时间上是不成立的。

相较而言,“几几乎=几+几乎”这一演变模式更符合汉语递增的韵律特点。“几”和“几乎”的语义相同,“几乎”作为副词在宋代萌芽,成熟于元明时期。受到汉语双音化这个主流趋势的影响,“几乎”逐渐取代“几”,“几乎”的使用频率不断提高,后来为了在语句中表达更为强烈的接近义,人们将表“接近义”的“几”和“几乎”进行同义叠加形成“1+2”的韵律结构形式,增加其表义强度。

从产生的时间来看,表“几乎、将近”义的“几”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如例(41);副词“几乎”最早出现于宋代,如例(42)。副词“几”和副词“几乎”都早于“几几乎”产生,故副词“几几乎”很可能是由“几”加“几乎”叠加而形成的,“几几乎=几+几乎”。那么,刘红妮[4]认为“几几乎”是由副词“几几”和句中语气词“乎”词汇化而来的,这一观点就非常值得商榷。

(41)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从者之谋忠矣,时日及矣,公子几矣。(春秋《国语》卷十)

(42)若不蓝田射石虎,几乎误杀李将军。(宋《圆悟佛果禅师语录》)

四、“庶几乎”的句法语义及词汇化

(一)“庶几乎”的句法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认为“庶几乎”等同于“庶几”,副词“庶几”有两个义项:①但愿,表示希望义。②或许,也许可以,表示推测义。也说庶几乎或庶乎。《汉语大词典》[5]对“庶几乎”的解释是:①或许,大概可以,如“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金《送秦中诸人引》)”;②近于,略同,如“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东汉《汉书·苏武传》)”结合词典释义和具体语料,“庶几乎”的语义特征可分析为:

“庶几乎”表示但愿的希望义,所希望的大都是积极向好的方面。例(43)中,鲁迅先生将自己的“籍”和“系”详细地写出来,但愿能够杜绝认为他是黑籍政客的流言再次传播。例(44)中,“庶几乎”表“希望”义,整句话的意思是“通过交互往复的方法,希望词义、语义能够被进行充分的解释,从而使得词义语义的解释不再枯燥”。

(43)终于也明白了,现在写它出来,庶几乎免得又有“流言”,以为我是黑籍的政客。(鲁迅《我的“籍”和“系”》)

(44)钱钟书同志说:“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读书》)

“庶几乎”表示或许、也许的推测义。例(45)中,前一小句中的“只有”和后一小句中的“庶几乎”语义呼应,乡亲们都觉得只有他们为丁主任效劳,也许就可以为他们之前幼稚冒失的行为赎罪。例(46)中,“我”希望通过认真做人、阅世、读书来加深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认识,进而“我”的评论文章或许每天都会有所进步。

(45)他们反觉得只有给他效劳,庶几乎可以赎出自己的行动幼稚、冒昧的罪过来。(老舍《贫血集》)

(46)我希望自己认真做人,认真阅世,认真读书,使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认识日见其深起来,这样,我的评论文字庶几乎能日有进步。(《读书》)

“庶几乎”表示接近、差不多义。例(47)的句义为“某人在路上偶遇一只骨瘦如柴,差不多奄奄一息的猫,但因考虑家中鼠害严重,还是把它抱回家了”。

(47)某曾偶遇一猫于路途。虽见其骨瘦如柴,羸弱不堪,且庶几乎奄奄一息,因念家中鼠害甚烈,遂抱归之。(《读者》)

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跟语气副词“庶几乎”共现的语气词有“了、的、也”。

(48)故当局者应当提倡合乎国民生活与经济底礼俗,庶几乎不教固有文化沦丧了。(许地山《礼俗与民生》)

(49)把人划分为某些类别庶几乎是可能的,而分类中最可靠的标准,莫过于那种把人们一生光阴导向这种或那种活动的深层欲望。(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能跟“庶几乎”共现的语气副词仅有或然和关系这两类,且都仅有一例。可见,“庶几乎”跟语气副词共现的情况不太普遍。“庶几乎”跟或然类语气副词“大致”共现的如例(50),“庶几乎”跟关系类语气副词“反”共现的例(51)。

(50)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鲁迅《朝花夕拾》)

(51)他们反觉得只有给他效劳,庶几乎可以赎出自己的行动幼稚、冒昧的罪过来。(老舍《贫血集》)

(二)“庶几乎”的词汇化及形成机制

“庶几乎”作为一个线性结构最早出现在周朝的《周易》中,此时,“庶几乎”并不是一个副词,而是由副词“庶几”+语气词“乎”组成的线性结构。

(52)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周《周易·系辞下》)

“庶几乎”的早期用例都是由副词“庶几”+语气词“乎”组成的线性结构,并且都位于句尾。下例中,为圃者连续说出了三句话,每句话都是以语气词“乎”结尾,可见句中的“庶几乎”还只是一个线性结构。

(53)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而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庄子《子贡南游于楚》)

副词“庶几乎”最早可能出现在战国时期。例(54)中,“庶几乎”位于小句的句首,同时后接主谓短语“民有瘳”,此时的“庶几乎”不再是一个线性结构,而是一个完整的词,表“或许、大概”义。

(54)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几乎民有瘳乎!(战国《晏子春秋》)

“庶几乎”是如何成词的呢?刘红妮[4]认为“庶几乎”是由双音节副词“庶几”和句中语气词“乎”长期连用后,发生了进一步词汇化而形成的。事实果真如此吗?在翻阅相关字典辞书后发现,“庶几乎”“庶几”和“庶乎”三者词性词义相同,因此,我们认为“庶几乎”的生成机制是糅合,即“庶几乎”=“庶几”+“庶乎”。

叶建军[14]指出糅合可以分为词法层面糅合和句法层面糅合两种。词法层面的词语糅合指的是语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通过删除重叠部分合成一个新词的过程。发生糅合的语言单位必须遵守同级原则。“庶几”和“庶乎”都是双音词,所以它们符合词语糅合的同级原则。词语糅合要遵循词义相近原则,即两个源词语的词义必须相同或相近。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的释义,“庶几”和“庶乎”都是副词,都可以表示:①但愿,希望义;②或许,也许可以,推测义。所以二者可以糅合生成“庶几乎”。

词语糅合要遵循时代先后原则,即词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源词语必须先于糅合词语或跟糅合词语同时存在。“庶几”出现于春秋时期,如例(55)。表或许、差不多义的副词“庶乎”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如例(56);而词语“庶几乎”也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如例(54)。从时间来看,“庶几乎”有可能是由“庶几”和“庶乎”这两个同义词语糅合而成。

(55)齐朝驾则夕极于鲁国,不敢惮其患,而与晋共其忧,亦曰:“庶几有益于鲁国乎!”(春秋《墨子》)

(56)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战国《左传·庄公十一年》)

词语糅合要遵循成分蕴含原则,即糅合而成的新词语必须蕴含两个源词语的主要或全部成分。“庶几乎”蕴含了“庶几”和“庶乎”的全部成分,并删除了相同的构词语素,这样也符合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汉语以双音节为标准音步,三音节为超音步,符合这种韵律节奏的结构才会和谐稳定,所以多音节词通常缩略为双音节或三音节词。“庶几”和“庶乎”组合后删去一个重复的语素“庶”变成“庶几乎”,也是受到韵律规则的制约。

由上可见,“庶几乎”=“庶几”+“庶乎”的观点符合词语糅合的同级原则、语义相近原则、时代先后原则、成分蕴含原则,所以应该是合理的。由此可见,“庶几乎”的生成机制是糅合,而不是刘红妮[4]所认为的由双音节副词“庶几”和句中语气词“乎”词汇化而来。

五、语气副词“XX乎”的共性与差异

(一)句法语义差异

从词性来看,“无怪乎、无须乎、几几乎、庶几乎”都是副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更具体来说都是语气副词。三音节语气副词“XX乎”在语义上更多地表现为差异性,都有各自的语义特点:“无怪乎”主要表示醒悟义;“无须乎”主要表示否定义;“几几乎”既可以表示十分接近的差不多义,也可以表示事情接近发生的差点儿义;“庶几乎”既可以表示希望义,也可以表示推测义。

词性相同、词形相似的“几几乎”“庶几乎”,由于语义上都可以表示推测义,所以有些语境中两者可以互换。如果把例(57)中的“几几乎”改为“庶几乎”,例(58)中的“庶几乎”改为“几几乎”,替换后两句的语义基本不变。

(57)我听了云姑几几乎哭了一天,我的一颗小心落到痛苦的深窟里。(蒋光慈《鸭绿江上》)

(58)某曾偶遇一猫于路途。虽见其骨瘦如柴,羸弱不堪,且庶几乎奄奄一息,因念家中鼠害甚烈,遂抱归之。(《读者》)

句法位置分布上,四个语气副词“XX乎”都可以分布在句首,也可以分布在句中,“无怪乎”还可以单独使用。

(59)无须乎说,他因此发大财了。(王小波《怀疑三部曲》)

(60)唉!一生怀才不遇,从今天起我庶几乎可以小试其端了!(老舍《谁先到了重庆》)

(61)无怪乎,当有些病人痊愈告别医护人员时竟痛哭流涕,长跪不起。(1995年《人民日报》)

从韵律结构上看,“无怪乎、无须乎”都是“2+1”韵律模式,“几几乎”是“1+2”韵律模式,“庶几乎”比较特殊,是由“庶几”和“庶乎”同义叠加并删去相同语素“庶”形成的。从语体分布来看,“庶几乎”是个文言词,主要用于书面语,口语中很少使用。“无怪乎、无须乎、几几乎”在语体分布上没有什么倾向性规律,书面语和口语中都可以使用,并且两种语体的使用频率也基本相当。

(二)跟语气成分共现的差异及动因

语气副词“XX乎”在跟句末语气词的共现类型及其制约因素上也存在差异。四个语气副词“XX乎”都可以跟句末语气词共现,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XX乎”与句末语气词的共现类型

从表1可以看出:四个语气副词“XX乎”都可以跟句末语气词“了、的”共现;只有“无怪乎”能跟语气词“呢、吧、哩”共现;只有“无须乎”可以跟语气词“吗、呀”共现。

四个语气副词“XX乎”跟句末语气词的共现差异,主要跟语气类型、语气关联、语气融合三个因素有关。

1)语气类型。为什么四个语气副词“XX乎”都可以跟“了、的”共现呢?这跟语气类型有关:不同的语气词都有其常用的语气类别,“了、的”主要表示陈述语气,而四个语气副词“XX乎”也主要出现在陈述句中,所以“了、的”可以跟四个语气副词共现。

2)语气关联。由于“无怪乎、无须乎、几几乎、庶几乎”都是语气副词,所以“语气关联”也是它们能跟句末语气词共现的原因。齐沪扬[15]将语气划分为意志和功能两大类:意志类语气以语气副词为主,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功能类语气以语气词为主,表示说话人使用句子想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四个“XX乎”都属于意志类语气,“了、的”等语气词属于功能类语气。语气副词“XX乎”和句末语气词“了、的”等都可以从不同层次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和语气要求,所以可以共现。

3)语气融合。对于语气副词“几几乎、庶几乎”来说,语气融合也是制约它们跟语气词“了、的”共现的因素之一。在例(62)中,如果只用语气副词“几几乎”,只能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推测,其推测的结果并不确定。如果只用“了”,只能表示说话人的主观确信。语气词“了”和“几几乎”共现后,两者可以进行语义上的协调,使得句子整体上表示不太肯定的语气。例(63)也类似,句末使用语气词“的”后,加强了对自己观点的确信程度。

(62)地方的确兴隆得极快,第二年就几几乎完全不像第一年的北溪了。(沈从文《旅店及其他》)

(63)这种观念飞跃纵不是天生的毛病,从整个发展看也几几乎近于天生的。(沈从文《绿魇》)

四个语气副词“XX乎”在跟语气副词共现及其制约因素上也存在差异。结合前文的讨论,“XX乎”跟语气副词共现情况,详见表2。

表2 “XX乎”与语气副词的共现情况

由表2可见,三音节词“XX乎”与语气副词的共现情况都有各自的特点:1)四个语气副词“XX乎”都可以与关系和或然这两类语气副词共现;2)只有“无怪乎、几几乎”可以跟特点类和意愿类语气副词共现;3)只有“无怪乎、无须乎”可以与必然类语气副词共现;4)只有“无怪乎、无须乎、几几乎”可以和断定类语气副词共现;5)只有“无须乎”能够跟证实类语气副词共现。

四个副词“XX乎”能否与语气副词共现,语义是一大制约因素。副词“无怪乎”能跟关系类、特点类等语气副词共现,不能跟证实类语气副词共现,就跟语义有关。关系类、特点类语气副词都属于评价类语气副词这个大集合,表示对句子所叙述内容的价值或特点的主观评价。“无怪乎”本身就属于特点类语气副词,所以能与其共现。证实类语气副词表示根据上文或当前情境对命题真实性的推定,而“无怪乎”表示醒悟义,即明白了原因对某种现象不觉得奇怪,两者语义不相容,所以不能共现。或然类和必然类语气副词同属于推断类语气副词这个大集合,表示对命题真实性进行推测估量:或然类语气副词表示揣度性推测,必然类语气副词表示确定性推测。“几几乎、庶几乎”都表示差不多义,所以能跟或然类语气副词共现,不能跟必然类语气副词共现。

(三)历时演变与形成机制差异

从词汇化时间上看,“庶几乎”最早出现于战国,在战国时期由线性结构变成词,表“或许、大概”义。“无怪乎”最早出现在宋代,受到“X乎”的类推作用,出现时就已经成词,表示“醒悟义”。“几几乎”最早出现在明代,一开始出现时就是副词,表示“十分接近、差不多义”。“无须乎”最早出现在清代,表示“用不着或不用”义。按照出现时间早晚,四个语气副词“XX乎”可形成一个等级序列:庶几乎>无怪乎>几几乎>无须乎。

从语义固化程度上看,“庶几乎”是古代汉语文言词语的遗留,语义固化程度最高,表示希望义和推测义,词义跟字面义看不出任何联系。“几几乎”意思等于“几乎”,表示差不多义、差点义,词义与字面义有关联。“无怪乎”,表示“明白了原因,对下文所说的情况就不觉得奇怪”的醒悟义,如果按照字面意思解读为“不觉得奇怪”也可以。“无须乎”表示“不用,不必”义,即词义基本上等于字面义的相加。按照语义固化程度高低,就可形成等级序列:庶几乎>几几乎>无怪乎>无须乎。

从形成机制上看,“无怪乎、无须乎”的形成机制都是类推,“几几乎”的形成机制是同义叠加,“庶几乎”的形成机制是糅合。结合具体的语料,我们发现“无怪乎”和“无须乎”最早出现时就是副词,应该是在“X乎”形成的基础上类推而成的,因为考察二者的古代汉语语料,没有发现能证明其词汇化过程的例句。且“无怪乎”最早出现在宋代,“无须乎”最早出现在清代,此时双音词“X乎”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双音词“X乎”的类推作用下,三音节“无怪乎”和“无须乎”成词也不足为奇。

“几几乎”的形成机制是同义叠加。“几几乎”是由同表“接近义”的“几”和“几乎”进行叠加形成“1+2”的韵律结构形式,因为“几”和“几乎”的词义中都包含着一种隐性的事态倾向义,为了使这种隐性的事态倾向义更加凸显,“几几乎”一词出现并被使用。且表“接近义”的“几”和“几乎”都早于“几几乎”的产生,这为“几”“几乎”叠加形成“几几乎”提供了可能。

“庶几乎”的形成机制是糅合。即表希望和推测义的“庶几”和“庶乎”,通过删去相同的部分“庶”糅合成一个新词“庶几乎”。“庶几乎”=“庶几”+“庶乎”这一论证符合词语糅合的同级原则、语义相近原则、时代先后原则、成分蕴含原则。

猜你喜欢

语气副词语料
注意说话的语气
The Wheels on the Bus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注意说话的语气
基于语料调查的“连……都(也)……”出现的语义背景分析
华语电影作为真实语料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苗防备览》中的湘西语料
国内外语用学实证研究比较:语料类型与收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