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电图复极参数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中诊断效能及与心功能的相关性

2024-03-07张蕾马宁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4年5期
关键词:心电图效能心肌梗死

张蕾 马宁

(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心电图室,山东 东营 257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疾病进展期间可表现出不同程度血流持续性中断及冠状动脉闭塞所引起的心肌局部坏死性疾病,同时伴随红细胞沉降率较低及白细胞增多等异常表现,在检查时可观察到明显的进行性心电图变化〔1〕。既往大量工作经验可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进展速度、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尤其对老年患者,非常容易导致其生活质量降低或导致患者死亡。研究报道指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仍然存在一定难度,漏诊率高达3.5%,因漏诊所导致的死亡率也居高不下〔2〕。有临床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进展期间多表现出复极参数的相关改变,一旦复极参数间期延长则提示心肌梗死的发生及发展,其中QTc间期、QT间期等指标等,在既往报道中被证实与心室肌复极和跨壁复极具有直接关系,这对判断恶性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其诊断效能仍然尚未定论〔3〕。本研究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电图复极参数诊断效能及与心功能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择相同症状及体征但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后排除心肌梗死的患者120例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纳入标准:符合《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基层合理用药指南》〔4,5〕中诊断标准;患者持续性的胸痛时间已经在30 min以上;行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肌钙蛋白(cTn)I水平高于正常水平上限2倍以上。排除标准:合并良恶性肿瘤疾病者;存在既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操作史者;合并存在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性疾病或者严重损伤者;心电图检查呈现出左、右束阻滞、起搏器依赖性心律者。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1.2检测方法 两组入院后24 h内均接受了心电图检查(包括胸导联及肢体导联Qtc间期、QT间期、T波时间)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6〕〕,对比两组心电图复极参数、心功能指标的差异性;两组入院在确诊后12 h内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3 ml,放置在含有10%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无菌试管当中,在对其充分摇匀之后实施离心处理,3 500 r/min,10 min,-70 ℃环境中保存待测。采用速率法24 h内对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量、采用化学发光法测量血清肌红蛋白(Mb)及cTnI水平〔7〕。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χ2检验、t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评价心电图复极相关参数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

2 结 果

2.1两组心电图复极相关参数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肢体导联、胸导联Qtc间期、QT间期、T波时间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电图复极相关参数对比

2.2两组心功能指标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LVESD及LVEDD值均较高,LVEF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功能指标及血清CK-MB、Mb、cTnI水平对比

2.3两组血清CK-MB、Mb、cTnI水平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CK-MB、Mb、cTnI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见表3。

2.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复极相关参数与心功能指标的关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胸导联与肢体导联Qtc间期、QT间期、T波时间分别与LVESD、LVEDD呈明显正相关,与LVEF呈明显负相关(均P<0.05)。见表4。

表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复极相关参数与心功能指标的关系(r值)

2.5心电图联合复极参数、CK-MB、Mb、cTnI及联合检查的诊断效能对比 ROC曲线可见,心电图联合负极参数、CK-MB、Mb、cTnI联合检查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心电图联合复极参数诊断、CK-MB、Mb、cTnI单独诊断,且心电图联合复极参数的诊断效能明显高于CK-MB、Mb、cTnI单独诊断(P<0.05)。见表5、图1。

图1 心电图联合复极参数、CK-MB、Mb、cTnI及联合检查的ROC曲线

表5 心电图联合复极参数、CK-MB、Mb、cTnI及联合检查的诊断效能对比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主要由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所引起的心肌缺血性坏死疾病,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在疾病进展期间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胸骨剧烈疼痛等症状及体征,本身具有起病速度较快,进展速度较快,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的特点〔8〕。

既往临床工作中所采取的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评估各类心血管疾病的金标准,诊断准确度及操作安全性均较高,但实际操作较为复杂,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也较高,无法获得广泛应用〔9〕。随着心电图在心血管疾病诊断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凭借其诊断价值较高、不会对人体造成创伤等特点已经受到了诸多的认可。同时心电图本身操作方法较为简便,安全性较高,能够进行持续性监测,费用较低,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诸多的优势〔10〕。结合既往研究发现,心肌缺血被认为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诱因,一旦发生心肌缺血会对心肌细胞造成严重损伤,进而对心肌复极过程造成较大的影响,并由此导致心电图表现出不同程度ST段、T波及QT间期等指标的异常改变〔11,12〕。本研究中肢体导联、胸导联Qtc间期、QT间期、T波时间均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发生心肌缺血之后,在该病理表现及过程当中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心外膜局部温度降低、钠离子内流或者酸中毒等改变,这些异常改变均会对复极指标带来不良影响〔13,14〕。QT间期作为一种用于评估心室除极及复极之间的可靠指标,可在急性心肌梗死后12~24 h出现QT间期异常延长的情况,且这种异常改变与T波改变呈现的较早。有研究资料也发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的明显延长通常能够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并在辅助判断心律失常方面具有特殊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尤其在反映室性心律失常或者心动过速方面效果显著。分析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QT间期及Qtc间期的异常延长表现通常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外膜局部温度降低、钠内流及酸中毒表现等密切相关。

分析本研究结果原因,心电图复极参数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反映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效果,还可有效反映患者心功能,有利于促进患者预后,与既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15〕。另外,本研究证实了心电图联合复极参数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16〕。

综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实施心电图检查时可见其复极时间明显延长,复极指标与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该指标与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采用心电图复极参数联合诊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本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缺陷,缺少对不同类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复极相关系数之间的分析,样本量有限,手工测量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以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针对不同类型的心肌梗死患者复极参数,更好地判断心电图检查在相关复极参数之间的统计学意义。

猜你喜欢

心电图效能心肌梗死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入职体检者心电图呈ST-T改变的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