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2024-03-07姜燕青欧阳天榜
姜燕青,欧阳天榜
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三明 365000;2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陈大卫生院内科,三明 365009
尿常规检验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应用广泛,其结果直接影响临床诊疗质量。影响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是标本不合格[1]。女性具有特殊生理结构,阴道靠近尿道口、肛门区域[2],采集尿液时样本中较易混入非尿液物质,例如阴道分泌物等[3],影响检验结果[4]。为明确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检验的影响,本文从2022 年3 月至2023 年2 月实施尿常规检验的女性受检者中选取82 例,说明用尿常规检验无菌采集尿液样本方法,观察阴道分泌物对样本的影响,对比尿常规检验结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22 年3 月至2023 年2 月 82 例妇科住院女性受检者,均行尿常规检验,A 组 41 例(无菌采集样本),年龄21~57 岁,平均(36.10±7.22)岁。B 组41 例(常规采集样本),年龄22~56 岁,平均(36.13±7.18)岁。比较两组资料,结果为P>0.05。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尿常规检验指征。②沟通能力正常。③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上。④患者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局部皮肤组织损伤。②药物过敏。③精神病史。④依从性差。⑤资料不全。
1.4 方法
1.4.1 A 组 行无菌采集样本。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宣教,说明采样方法。患者采样前使用呋喃西林(浓度0.02%)清洗会阴区域,清洗后擦干,将棉球置于阴道口,排尿并且取中段尿液,使用无菌容器存储尿液标本。
1.4.2 B 组 行常规尿液样本采集:采样前常规检查宣教,说明检查目的、采样方法,指导患者正确采样。患者自行采集10 ml 中段尿液。
1.4.3 标本 离心处理:用中佳(ZONKIA)KDC-28低速离心机转速设置为1500 转/min,处理5 min,取0.2ml 尿沉渣。使用20 μl 标本制作玻片进行显微镜检查。
1.5 观察指标 尿常规指标检出率:统计两组白细胞、红细胞、蛋白质、上皮细胞、白细胞酯酶、亚硝酸盐与潜血检出率。pH 值:检测两组尿液样本pH 值。受检者满意度:调查患者对尿常规检查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不满意2 个选项,满意占比即满意度。
1.6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4.0 分析尿常规检验受检者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尿常规指标 尿常规指标检出情况比较,A 组白细胞检出率(4.88%)、红细胞检出率(12.20%)、蛋白质检出率(0)、上皮细胞检出率(0)、白细胞酯酶检出率(0)、亚硝酸盐检出率(2.44%)、潜血检出率(0)<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尿常规指标检出情况(%)
2.2 pH 值 A 组pH 值(7.04±0.42),B 组(5.17± 0.50),A 组pH 值基本正常,B 组尿液呈酸性(P<0.05)。2.3 受检者满意度 A 组满意度为100.00%(41/41),B 组满意度87.80%(36/41),A 组满意度高于B 组(P<0.05)。
3 讨论
尿常规检验是常用临床检查项目,可为多种疾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并且可作为评估疗效的主要依据之一,检验结果准确性直接影响医师科学诊疗。尿常规检验中,女性检验结果准确率通常低于男性,主要是因为女性生殖系统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阴道分泌物较易影响检验结果。明确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检验的具体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机制,有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采样和检查质量,减少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促进准确诊断[5]。
本次研究中,尿常规指标检出情况显示,A 组白细胞检出率、红细胞检出率、蛋白质检出率、上皮细胞检出率、白细胞酯酶检出率、亚硝酸盐检出率、潜血检出率<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显示,A 组白细胞等尿常规指标检出率低于 B 组,表明上述物质较易导致检查结果假阳性,造成误诊,导致诊断结果不准确。该结果表明,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结果具有不良影响。为提高检查准确性,应采取A 组尿液样本采集方案,即在采集样本前使用呋喃西林洗液,深度清洁会阴,尽可能避免样本中混入阴道分泌物,提高检查准确性。
阴道分泌物主要包括阴道黏膜渗出物质、宫颈管分泌液与子宫内膜腺体分泌液等,也被称为白带。生殖器官充血、雌激素变化是产生阴道分泌物的主要原因。排卵期附近可见阴道分泌物增多,性状透明、清澈,机体排卵(2~3 d)后,阴道分泌物分泌量逐渐减少,变粗,经期前、妊娠期间可见阴道分泌物增多[6]。
女性生殖道管腔为开放性结构,具有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健康育龄期女性阴道微生物中乳酸菌占比超过95%,机会性病原体占比5%左右。阴道微生物群中含有链球菌、细菌、真菌、厌氧菌以及原虫等微生物类型,主要栖居在阴道侧壁黏膜褶皱、穹隆和宫颈等区域。阴道微生态具有较高敏感性,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可改变阴道微生态,导致菌群失衡,诱发妇科疾病[7]。
机体感染时,阴道分泌物细菌含量异常,较易影响尿检结果。为降低此类影响,应完善采样前准备工作,采样前禁食刺激性食物,进行下体清洁和阴道口短暂栓塞,并且取中段尿液,从而提高取样质量。实施尿常规检验前,应规范前期准备工作,使用清洗液进行局部冲洗杀菌,以及对阴道口进行临时栓塞,减少阴道口分泌阴道分泌物。在采样时,患者应取蹲位清洁阴道,注意避开阴道口,规范使用无菌容器采集尿液。在采样时一旦混入污染物,应重新取样。通过前期质控,可显著提高尿液标本质量,降低假阳性风险。在此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说明样本污染对检验结果的不良影响,使患者正确认知采样要求,积极配合护理人员采样,并且按照采样指导规范采集尿液[8]。
肾脏过滤血液形成尿液,分析尿液成分、性状变化,有利于诊断全身组织、器官疾病。尿常规检验结果可辅助评价系统功能与代谢情况[9]。采集尿液标本难度较低,为无创检查方法,可重复性较好,成本较低,而且检查效率较高[10]。但是尿常规检查较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影响科学诊断[11]。为促进科学诊断,必须科学采集样本,从样本采集时间、采集流程、检验技术等方面采取质控措施[12]。
采样时间方面,应优先采集晨间第一次排尿尿液。该时段尿液成分稳定,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细胞、管型、结晶完整性[13]。无法满足该采集条件时,应尽量采集新鲜尿液,并且在采样后2 h 内完成检验操作。长期放置尿液样本较易受到细菌污染,或者发生成分分解,造成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结果[14]。
采样流程方面,应行科学宣教和标准流程,规范采集样本[15]。应保证尿液清洁,避免采集初段、末端尿液,主要采集中段尿液。同时应避免混入粪便。尿常规检验应避开月经期,否则会影响检验准确性[16]。
尿常规检验采用试纸检验方法,试剂可能影响检查结果[17]。尿分析仪检测需要使用专用试纸,试纸中存在不同区域。尿分析仪使用中,观察尿液样本与试纸产生的化学反应,分析各区域颜色变,从而得出检验结果[18]。在人工涂色时一旦涂色错误,较易导致仪器比色环节误判,得出假阳性结果。部分受检者采样前短期内服用过相关药物造成尿着色,将影响检验结果。用药也会影响尿比重分析结果。尿比重是肾脏浓缩功能评估方法。青霉素等药物会影响蛋白质指标。泌尿系统细菌感染会引起亚硝酸盐反应。抗生素用药会抑制部分细菌,导致亚硝酸盐假阴性,导致细菌感染漏诊。试纸检查白细胞时,主要检测中性粒细胞,当尿白细胞中淋巴细胞含量过高时,较易产生假阴性结果。尿分析仪法联合人工显微镜检查可显著提高检验准确性,弥补试纸检验缺陷,有效识别尿液中有形成分,例如细胞、结晶、管型等。
综上所述,尿液样本中混入阴道分泌物较易影响尿常规检验结果,导致检查结果异常。为降低此类影响,应加强采样过程管理,采样前清洁、消毒会阴部,以及实施无菌操作,提高尿常规检验质量,提高检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