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视域中的传统村落价值利用
2024-03-07邓小娟李逸
邓小娟 李逸
摘 要: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与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被广泛利用。历史文化价值是旅游开发的核心;艺术与美学价值内涵于历史文化价值,并于外化处满足游客观赏层面的需要;生态价值以呈现传统村落的生态系统为关键。为更好地实现这些价值的利用,达成保护并有利于传统村落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发展目的,有必要捋清以上价值的开发利用模式。第一,历史文化价值的利用将具有典型聚落特征的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进行融合,以活态的方式呈现在游客面前;第二,艺术与美学价值的利用围绕旅游产品能为游客认可其内涵和外化的美的原则进行艺术形式的再现;第三,生态价值的利用围绕生态系统的独立性、完整性,保护具有地区或聚落特征的生态系统,为历史文化与艺术美学等价值的利用提供内涵支撑。
关键词:旅游开发;传统村落;价值
传统村落是历史悠久、遗存雄厚和文化典型的村落,它承载着世代居民的乡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展示着中华民族悠久文明[1]。作为农耕文明的载体,传统村落具备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生态价值等多重价值。这些价值的聚合与利用,有利于传统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作为经济活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价值利用可体现为在保护、传承、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因而,可将旅游开发视域中传统村落价值利用的研究范畴定义为由物质或者非物质的载体所呈现出来的,具有旅游资源属性且能开发为旅游产品并创造经济效益的客体。
一、研究进展
传统村落是中华悠久文化以村庄聚落形式存在的最直接表现形式[2]。学界对传统村落价值的研究多以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价值为基础,通过壮大旅游产业的形式,探讨其开发、保护与传承。
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开发方面,汪瑞霞通过对江南传统村落文化生态的研究,呈现出传统村落文化价值重塑与利用的基本路径,她认为传统村落景观是一个个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文化综合体,构建的基本思想是人造环境与大自然环境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统一[3]。王云庆则从社会记忆的视角挖掘传统村落的内在价值来阐述保护开发的原则,他认为每个传统村落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回忆和传承,指出留住记忆,记住乡愁,实际上就是留住传统村落的乡土文化和民族风情[4]。上述观点直接或间接呈现出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聚焦于乡土民俗文化资源优势的主流认知。
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学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冯骥才以传统村落作为另一类文化遗产的视角切入,指出传统村落保护不能只停留在政府与专家的层面,更应该是村民自觉的行动[5]。鲁可荣从公共文化空间的视域出发,指出村落文化的传承要重构公共文化空间,需要多元主体的文化自觉及协同参与[6]。学者们的研究呈现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主体性,即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最重要的价值,是由世代生活于其中的村民创造的,只有尊重村民的主体性并将其纳入保护与开发的主体,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利用。
开发旅游被大多学者认为是村落存续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最重要的途径[7],旅游活化开发是传统村落延续文化机理的重要渠道[8],学界对此进行了诸多探讨,成果丰硕。李伟红指出要进一步发掘、整合、传承与拓展传统村落的多元性价值,探索构建传统村落价值活态传承与保护振兴的共融共享共建机制[9]。余书敏通过对四川九寨沟县中查村的调查研究,提出“有人三部曲、保护三台阶”的活化保护、活态传承的观点,指出让原住民留下来,老房子能保住;让能人聚集来,老院子能更替;让人文传承下去,老样子能创新的路径[10]。
既有的研究通过开发、保护与传承的路径呈现出国内传统村落价值研究的图景。遗憾的是,还鲜有学者直接以价值利用为主题对传统村落价值的利用模式进行研究。关于传统村落的价值,早在2012年住建部等部委所发布的关于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中就已经明确。近十年过去,学界对其价值的内涵从多角度进行了探讨,为继续研究提供了认识基础。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将传统村落价值内涵的研究延伸到价值利用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扩展传统村落研究的理论域,回应实践中对传统村落价值利用的理论问题,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传统村落价值利用的研究指标及其适宜性
发展旅游经济作为近些年探索出来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价值的重要路径,其鲜明的现实意义是以经济效益的实现带动传统村落价值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的价值有诸多表现形式,旅游开发过程中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与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利用较广,构成传统村落旅游经济开发的基础,选取以上三种指标研究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的价值利用具有普遍的适宜性。
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传统村落最重要的价值形式,是传统村落价值的灵魂,发展旅游经济的根本。游客之所以愿意到传统村落旅游,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农耕文明与历史遗存等都是从其中反映出来的,几乎所有的传统村落旅游意义都由其直接或间接所呈现。因而,研究传统村落的价值利用的首要指标是历史文化价值。
艺术与美学价值,作为历史文化价值的外在表现,是传统村落在视觉及观赏层次的直观呈现,发展旅游经济过程中扮演着吸引物的角色。历史文化价值以其深厚的底蕴吸引游客的关注,但传统村落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根本上是通过观光游览等进行呈现的。历史文化价值内含于传统村落中,而艺术与美学价值通过外化的形式成为旅游吸引物,满足旅游者观光游览的需要。因而,将其作为第二个指标进行研究具有适宜性。
生态价值作为一种具有典型聚落特征的生态系统,有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两大表现形式,对维持和繁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生態系统的完整性为历史文化与艺术美学价值的呈现提供基础。人文生态是历史文化价值与艺术美学价值的依托,自然生态作为传统村落旅游经济发展的环境需要,呈现出传统村落天人合一的整体布局之美。因而将其作为第三类价值进行研究。
总而言之,历史文化价值是传统村落旅游经济发展的根本;艺术与美学价值通过具体的物质载体呈现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满足游客对传统村落旅游的需要;生态价值作为基础性的价值条件,支撑起两类价值的利用。三类价值环环相扣,系统再现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物质风貌之美、自然山水与村落布局和谐之美,研究指标选取适宜。
三、传统村落价值的理论阐释
(一)历史文化价值的阐释
应予以肯定的是,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文化与历史相生相伴,既不能离开历史谈文化,也不能只谈文化不谈历史。
村落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具有典型农耕文明色彩和聚落特征的族群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生产文化、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对支持和维系村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村落文化的发展同样面临着现代性的问题,众多历史上存在的与农耕文明相关的文化形态随着现代化的推进逐渐消失,成为人们记忆中的乡愁或是想象中村落的模样。传统村落较为完整地保留着历史上的村落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旅游者亲近乡愁,体验传统文化的重要去处,也成为保护文化多样性,研究农耕文明与村落文化的重要资源。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业,部分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生产生活实践的土壤。新时代,保护传统村落成为共识,更迫切需要找到一条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保护的进路。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寻得重要路径。这条路径之下,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传统村落发展旅游经济的核心,呈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伴随经济效益的产生,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待历史文化价值的态度决定其价值实现程度。历史文化能否更好地保护与传承,能否更好地吸引游客,重要的是要看其时代价值,不能一味地強调传统与现代其中之一,要推动其融合创新以适应时代需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路径,应推动传统乡村文化价值与现代乡村文化价值的“双向涵化”[11]。在“双向涵化”的基本理念之下,开发者应明晰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呈现方式、开发利用方式,以互融的方式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使之具有持续旺盛的生命力。
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呈现方式、开发利用方式关键在于价值形成的过程与价值的时代意义彰显过程。历史文化价值的呈现,要通过村民的生产生活完整再现历史文化价值形成的过程。时代意义的彰显,需要把握住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作用。
(二)艺术与美学价值的阐释
传统村落艺术价值体现在建筑、村落布局、手工艺品、生产生活用具、服饰、着装、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中。美学价值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价值,在传统村落中更多体现为艺术价值的载体所呈现出来的美学价值。传统村落的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之间存在共通性,都源于村落中物质实体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聚落特征。所不同的是,艺术价值解决的是美的呈现问题,美学价值解决的是美的鉴赏问题。
美的呈现在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中体现为对具备艺术特征的客体进行艺术形式的再现。传统村落未被开发之前,其服饰、着装、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与节庆和庆典相关,手工艺品、生产生活工具和特定的生产生活场景相关,在日常都较难觅得踪迹。建筑与村落布局等又大都有残破的迹象,不复盛景。这样的现状之下,艺术价值的呈现虽有客体依托,但从游客的视角较难在一次或几次的游览中体验到完整的艺术价值。因而,传统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艺术价值的呈现首要解决的是与村落相关的艺术产品的整合与修缮的问题,将这些艺术产品以旅游资源的形式分布于村落中,使游客能在游览的过程中完整地体验。
美的呈现问题解决后需要解决美的鉴赏问题。美是客观的,作为哲学的范畴,美学家和艺术家都在寻找一种审美的规律。美也是主观的,不同的个体对美的表现形式及对美的鉴赏方式存在差异。如何寻找一种普遍认可的美,使得观赏之人都能获得美的感受与共鸣是旅游开发的核心问题。我们倾向于认为,应关注到村落艺术产品的聚落特征,从聚落特征出发,将美的鉴赏植根于聚落文化中,呈现艺术产品所表现出的特殊的聚落审美文化。诚然,美的表现会有多种形式,但抽去特质,最后留存的一定是美所具有的共同点。因而,特殊的审美文化呈现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将中华文化中对美的普遍认知植根于其中。
(三)生态价值的阐释
传统村落的生态体现为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两大部分。自然生态突出表现为村落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良好且自然环境未经开发或较少开发,村落整体布局及生产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形成一种和谐的状态。人文生态集中反映的是村落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并延续至今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这种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较为完整地保留着该地区、该聚落的底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与稀缺性。
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共同构成其生态价值。自然生态作为一种自然的价值,表现为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其他物种存在的积极意义,是一种环境价值。自然生态也具有经济价值,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破坏自然环境满足经济利益需要的情形。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自然生态经济价值的体现与使用成为理论与实践都极为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以破坏自然生态获得发展利益的发展观被逐渐摒弃,环境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融合成为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考量。传统村落较为完整地保存着原始的自然环境,村落的长期存在与发展较好地印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能实现环境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融合,旅游开发亦是实现两种价值融合发展的有力体现。
人文生态是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从属于历史文化范畴,表现为聚落所形成的文明形态。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推进,这些属于历史的文明形态正逐渐消失在机器大工业生产所创造的文明进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聚落的文明形态其形成与发展历经漫长的历史长河,对聚落的存在与延续做出过突出的贡献,这是它辉煌的印记,也是其存在的价值。这种人文生态不应被遗弃,而应捡拾起来,它是文化多样性的宝贵遗产。
在探讨人文生态价值的过程中,应避免其与历史文化价值的混淆。人文生态是生态价值的内涵之一,着力解决的是形态存在的问题,探讨的是文化多样性,落脚处是保护的问题。历史文化价值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种存在于物质和非物质中的意识产品,在这一视域,更多的是需要解决传承与利用的问题。
四、传统村落价值利用的实践逻辑
(一)传统村落价值利用的原则
传统村落价值利用的基本原则是活态利用。传统村落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价值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创造的,也只有生活在其中的人才能完整地知晓价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将村民作为保护开发利用的主体,才能更好地还原出传统村落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与美学价值、生态价值。
村民主体性参与的形成,是传统村落走向保护发展新阶段的体现。传统村落大都保留着农耕文明的色彩,工商业不发达,村民市场观念不足。发展旅游经济的过程中,村民形成现代化的市场观念并参与到市场竞争,将有助于开发出更具备地域与聚落特性的旅游产品。
传统村落活化的属性增强,保护与利用的模式更凸显人文关怀,也更有利于传统村落整体风貌特征的呈现,更好地吸引游客并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历史文化价值的利用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双向涵化”及传统村落的活态呈现是前文已经探讨过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基本遵循。利用层面,需要在这基本遵循之下开辟一条现实路径。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典型性于具有鲜明聚落特征的农耕文明。因而,历史文化价值的利用以聚落和农耕文明为关键词,将具有典型聚落特征的农耕文明通过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以活态的方式呈现在游客面前。
聚落特征通过地域性和民族性集中体现,表现为与该地区自然山水、人文风情相关的历史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找到自身独立的个性,深入挖掘傳统村落属于地域与民族特性的资源禀赋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农耕文明各地大同小异,开发的重点在“求大同存小异”,要将农耕文明的底色深入体现,还要挖掘出本地区农耕文明的个性,将共性和个性都提炼出来。共性和个性融合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适应、创新的过程。
共性和个性的共同呈现,现实的困境是个性较难挖掘、共性如何匹配个性。个性层面要把握住自然条件,深入探索村落在与自然和谐相处过程中是如何形成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这样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是如何推动村落的传承与发展的。共性如何匹配个性,需要把握住农耕的特质,让传统村落的风貌和味道不变化,着力于增强村民发展旅游的内生动力,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村民受益、村落长存,让农耕文化留得住、传得下去。
(三)艺术与美学价值的利用
传统村落的艺术与美学价值,来源于物质实体,又游离于物质实体之外,是对历史文化价值的呈现与鉴赏。基于这样的认知,艺术与美学价值的利用应紧紧依托历史文化价值,解决历史文化价值如何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呈现并能为游客所认可其内涵和外化的美的问题。
前文的讨论已经明确传统村落具备艺术价值的产品与节庆和庆典、生产生活、建筑规制等相关。节庆和庆典相关的服饰、着装、绘画、音乐、舞蹈等,有特定的产生和使用场景,在利用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场景的再现。这里也需要澄明,传统村落场景的再现与实景演出的艺术形式是有显著区别的,传统村落场景的再现是把原集中于节庆和庆典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产品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展演的形式搬到台前,但这个台前不是舞台,而是村民实际的生产生活空间,村民通过生产生活的日常把与节庆和庆典相关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产品自觉地呈现。生产生活相关的手工艺品、生产生活用具,应予以关照使用的场景。这类艺术品不能作为纯粹的展示品,应是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村落、村民家中的布置,以及体验农家生活、农耕活动中实际获得的体验与感受。建筑规制相关的古建筑与村落布局,需要予以修旧如旧,恢复原有的使用功能。传统村落的建筑基于地域性的差异,外形特点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最重要的旅游标志物、观赏资源。具体而言应做好以下方面:首先,传统建筑大都是木质建筑,年久失修的残破感或多或少是存在的,要做好修旧如旧的再呈现;其次,传统村落的院落围墙,阻挡了游客的近距离体验,拆墙及拆墙后的规划需要做好;最后,关注传统村落的布局特性,村落内的街巷资源、功能区等体现出古人对建筑文化的思考,是可以大有文章进行再现的。
(四)生态价值的利用
传统村落价值的所有利用形式都基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只有具备完好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传统村落才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因而,传统村落生态价值的利用应主要围绕生态系统的独立性、完整性,保护具有地区和聚落特征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保护需要解决保护的方法或路径的问题。旅游开发作为一种典型的保护手段,利用开发的经济效益促使保护的实现,在实践中应予以长期的坚持和发展。但在实践中,更多的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尚未产生典型的经济效益,此时谈保护与收益的问题对于资源的拥有者村民而言显然是不具备吸引力的。如何在开发效益不显著的过程中解决保护积极性就成为问题的关键。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开发的主体进行切入。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可以区分为外向型推动和内生型自主成长两大类型。外向型推动汇聚政府、行业及资本的各方力量,成长期调动保护积极性的关键应是经济收益的刺激,开发主体此时可采取补贴的形式向村民发放保护与参与的收益。内生型自主成长需着重解决思想统一的问题,旅游开发应获得全体村民的同意,确保每一个村民都知晓开发的工作,清楚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未产生较好经济效益前村民保护不用心、不尽心的问题。
传统村落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是同一逻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把它统一为一件事。旅游开发的实践中不应人为地割裂保护与利用的同一性,应始终强调传统村落生态系统的价值在于丰富和发展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这样的多样性就是实现了它的价值,即实现了利用。
五、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传统村落价值的表现形式远不止于探讨的历史文化、艺术与美学、生态等,科技、社会、经济等价值形式都是其重要的价值内涵。文章在旅游开发的视域集中讨论历史文化、艺术与美学、生态的价值及其利用形式,是统一于旅游开发要实现经济价值的逻辑理路。科技、社会等价值形式的利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尚未形成主流,基于实践层面对理论回应的更迫切需要,文章着重于探讨以上三种价值的表现形式及其利用模式,以便澄明理论的迷思,以期能为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提供指导思路。
科技、社会等价值形式作为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未来的旅游开发中也应予以重点关注。科技价值形成和发展于传统村落生产生活实践中对生存发展的思考,反映出传统村落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创新创造成果,很多成果在今天依然具有实用性,其具有的科学思想依然具有指导意义。社会价值是传统村落整体价值的社会意义体现,具有综合性。旅游开发中要对这些价值的内涵和利用形式继续进行深入探讨,不断丰富传统村落旅游的内涵及外延。
参考文献:
[1] 李伯华,刘沛林,窦银娣,等.中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17,36(10):1886-1900.
[2] 潘续丹.精准扶贫视野下传统村落开发的经济与文化价值融合研究[J].农业经济,2019(10):35-37.
[3] 汪瑞霞.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及其价值重塑——以江南传统村落为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19(4):213-223.
[4] 王云庆,向怡泓.从社会记忆角度探索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新思路[J].求实,2017(11):85-96.
[5] 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2.
[6] 鲁可荣,程川.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变迁与乡村文化传承——以浙江三村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6):22-29.
[7] 黄秀波,孙九霞.传统村落旅游发展的迷思:主体诉求与空间正义[J].旅游论坛,2017,10(2):18-26.
[8] 孫琳,邓爱民,张洪昌.民族传统村落旅游活化的困境与纾解——以黔东南州雷山县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9,40(6):53-58.
[9] 李伟红,鲁可荣.传统村落价值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共融共享共建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8):187-195.
[10] 余书敏.四川九寨沟县中查村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及保护研究[J].四川文物,2020(2):106-113.
[11] 韩鹏云.乡村文化的历史转型与振兴路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4):1-9.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滇西南传统村落旅游经济发展生成路径研究”(PY202107)
作者简介:邓小娟(1980- ),女,重庆万州人,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旅游经济;通讯作者李逸(1992- ),男,湖南祁东人,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乡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