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在山西临县

2024-03-07赵政民

文史月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叶剑英陕北延安

赵政民

在明亮的台灯下,我又一次翻开2021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这部真实可靠、严谨简洁的史书第118页的一段记述,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其文字是这样写的:

“在陕北,国民党军胡宗南等部25万人向延安发动突然袭击。中央机关主动于3月18日撤离,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不久,中央机关分为三部分,由刘少奇、朱德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到华北进行党中央委托的工作;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精干机关,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叶剑英、杨尚昆主持的中央后方委员会,转移到晋西北统筹后方工作。”

对于上述史实,我略知一二,尤其对坚持中央工作的毛泽东转战陕北传奇般的壮举和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出色工作,知之更详。但对中央后方委员会的情况却知之不多。所以,当读到该委员会要“转移到晋西北”时,自己心里便有了一种要进行深入探究的强烈冲动,以弄清中央机关是在什么情况下作出这样分工的?中央后方委员会转移到晋西北后,驻扎在什么地方?做了哪些重要的工作?于是,《中国共产党历程》等一批党史图书和史料便堆放在眼前,我开始了不分昼夜的研读,以求得具体的答案。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两大机关分为三个部分,是在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和占领延安之后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作出的。1947年3月党中央机关主动撤出延安之后,毛泽东把中央及军委机关分为前委、工委和后委,而把自己留在危机四伏、无固定住所的陕北,是完全跳出人们惯常思维的、胆识超常的独特决策,是破解当时历史难题、强化中央工作的神来之笔,是激发全党智慧、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的果敢行动,是加快历史车轮前进、将胜利推向全国的英明举措。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以22万的兵力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以此为起点,向各解放区的猖狂进攻便大规模地展开了,全面内战由此爆发。当时,国民党军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200万人,而我解放区人民军队总兵力只有约127万人,其中野战军仅有61万人。全国面积的76%被国统区占领,人口达3.39亿,而解放区只占到全国面积的24%,人口仅有 1.36亿。在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我军执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积极防御的方针,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经过8个月的战斗,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歼敌70.8万人,收复135座城市,迫使国民党军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其矛头指向了山东解放区和我党中央的驻地陕甘宁边区及延安。

蒋介石为了“摧毁匪方党、政、军神经中枢,动摇其军心,瓦解其意志,动摇其国际地位”,于1947年2月上旬,把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召到南京,面授进攻延安的命令。28日,又飞到西安,亲作进攻延安的具体部署。3月11日,胡宗南向其旅长以上军官部署了进攻行动。当天,即派飞机开始大规模轰炸延安。13日,胡宗南指挥15个旅25万兵力向延安发起进攻。

为了迟滞国民党军的进攻,掩护中共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和当地群众转移,毛泽东于3月16日发布保卫延安的命令,要求各兵团抗击敌人。同日,中央军委决定将所有驻陕甘宁解放区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统归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和西北局书记习仲勋指挥。也在这天,任弼时和刘少奇、朱德即率中央机关撤出延安到瓦窑堡。18日晚,毛泽东、周恩来从容撤离延安。解放军遵照毛泽东利用地形、机动灵活地消灭敌人的作战方针,经数日激战,共杀伤国民党军5000余人。19日,西北野战军主动撤出延安。同日,胡宗南部进占了延安空城。

战争形势如此严峻,党中央撤出延安后如何工作,如何使解放战争不受影响?这是毛泽东当下首要思考的问题。人们都没有料到,他作出了一个胆略超群的大胆决策。《世纪的步伐——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录》第289页这样写道:“3月29日晚至30日,中共中央在陕西清涧县枣林沟举行会议。会议决定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仍留在陕北。决定毛泽东、周恩来等组成前敌委员会,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和西北战场的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后进至平山县西柏坡村)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后又决定由叶剑英、杨尚昆等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以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司令驻晋西北,统筹后方工作。留在陕北的中共中央机关的工作人员按军事编制。任弼时任司令,陆定一任政委(7月下旬,周恩来接替任、陆任中央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引者注),下属若干支队。确定毛泽东代号李德胜,周恩来代号胡必成。枣林沟会议决定的毛泽东及中共中央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行动,鼓舞了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斗争意志和信心。”

毛泽东决定自己不离开陕北,在敌人逞凶的山水间转战,真是太出人意料,太让人揪心了!依照上述分工,3月31日毛泽东、任弼时在绥德县田庄与刘少奇、朱德挥手告别,仅带四个半连的警卫部队,便率领中央机关向西转移到子洲县邱家坪。而此时,周恩来则在山西临县的三交镇,安排先期疏散到那里的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及家属子女,直到4月10日,才从石湾赶到陕北靖边县的青阳岔与毛泽东、任弼时会合,开始了三个多月的陕北转战,行程2000余里,在延安、延川、清涧、子长、绥德、子洲、靖边、安塞、横山、米脂、佳县、吴堡等12个县的土地上留下了足迹,住过37个村庄,指挥了陕甘宁边区的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和沙家店的战役。

而刘少奇、朱德和毛泽东分手后的当天,便东渡黄河,到达晋绥根据地,又于5月3日前进到河北平山县封城村,随后就把中央工委机关设在西柏坡。就这样,中央前委和工委都在战云密布的中国土地上,开始了繁忙的工作。在西柏坡的刘少奇,因工作过分繁忙、紧张和劳累,身体一度不适。远在陕北的毛泽东得知后,于6月14日,给刘少奇去电慰问说:“少奇同志身体有进步否,望安心休息一个月,病愈后再工作。你们在今后六个月内如能(一)将晋察冀军事问题解决好,(二)将土地会议开好,(三)将财经办事处建立起来,做好这三件事,就是很大成绩。”

毛泽东留在陕北转战,是为牵制和打击国民党的胡宗南部队,其战绩果然惊人。在此期间,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于3月25日在陕北青化砭伏击了敌整编第三十一旅,歼敌2900余人。4月14日又伏击了沿瓦窑堡、蟠龙镇大道南下的敌整编第一一五旅,将其4700余人全歼于羊马河。5月2日,我军会攻蟠龙镇,至4日,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一六七旅6700余人。经过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个战役,胡宗南受到沉重的打击,其消灭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的狂妄企图完全落了空。

就在陕北不断传出歼敌捷报的时候,山西省临县也传来了中央后方委员会大力开展工作的好消息。

中央后方委员会是在枣林沟会议之后成立的,主管中央的后方工作。1947年4月2日,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董必武、贺龙、叶剑英在山西临县三交镇召开会议,讨论研究中央工委的工作和成立中央后方委员会的问题,会后周恩来回到陕北,向毛泽东汇报后,便将这些问题确定了下来。

毛泽东之所以要成立中央后委,并同意叶剑英、杨尚昆为其领导人,是因为这块工作是中央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非得有资历深、经验多、声望高的同志领导不可。撤离延安时,叶剑英、杨尚昆就是中央各机关撤退的组织领导者,由他们负责中央后委的工作,显然是最佳的选择。

该委员会书记叶剑英,是广东梅县人,19岁时曾随父去南洋马来亚谋生,后考入云南讲武堂第12期炮科,毕业后任孙中山领导的“援闽”粤军总司令部的见习参谋,孙中山大总统的随员,军官教导团的教官,江防舰队护船营营长,孙中山组建的讨贼军总部参谋及第二军第八旅参谋长。1924年参加黄埔军校筹备工作,又兼任建国粤军师参谋长和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代理师长,1927年4月通电反对蒋介石,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率部驻扎在江西九江。同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当天,就接到南昌起义总指挥贺龙全歼城内守军3000人的胜利通报,并告知起义部队将于8月3日撤离南昌,向广东进发。南昌起义震惊了国民党反动派,他们要调集兵力讨伐南昌起义军。张发奎就在九江召集高级将领开会,商量对策。会上有人主张尾追起义军,叶剑英却不主张这样做。他说,“起义军南下广东,广东李济深不会相容,必然派兵对抗,广州城内随之空虚,若我军打起‘援师讨逆’旗号,便可直趋广州。若跟着义军屁股后面打,只能两败俱伤,我仍无立足之地。”张发奎认为葉的计策好,便放弃追击。就这样,叶剑英机智地策应了起义军的南下。同年12月11日,叶剑英与张太雷、叶挺共同发动了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副总指挥。1929年1月,叶剑英入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第二年秋回到上海,翻译苏联红军的步兵战斗条令和政治工作条例等资料。1931年4月他到达江西中央苏区,负责军委参谋部工作,任战史编辑委员会总编辑,在苏区中央局讨论第二次反“围剿”战略方针的紧急会议上,支持毛泽东关于诱敌深入的正确方针。同年11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即总参谋长)。1932年10月,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并兼瑞金卫戍司令员。第二年又兼任第十九军军长,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兼第一方面军参谋长。1934年10月10日,任中央红军第一野战纵队(又称军委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参加长征。1935年7月,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同年9月9日,截获张国焘企图分裂中央和危害党中央的电令,立即交给毛泽东,使党中央迅速脱离险境。9月12日,出任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彭德怀任司令员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参谋长兼第三纵队司令员。1936年12月,协助周恩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7年8月25日,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参谋长。1941年2月14日,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兼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46年,出任军事调处执行部的中共代表。由叶剑英这样的同志领导中央后委,应该说是最为恰当的。

出任中央后方委员会副书记、后方支队司令的杨尚昆,也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同志。他是四川潼南县双江镇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青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后入上海大学学习,同年年底赴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学习。1931年回国后先后担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部长、上海总工会中共党团书记、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33年1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红色中华》报编辑、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三军团政委,参加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0月参加长征。1935年反对张国焘分裂活动,随右路军北上,任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中革军委纵队组成的陕甘支队政治部副主任。到陕北后,任西北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政治部主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直罗镇、东征、山城堡诸战役。1937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1938年任北方局书记,1941年回延安整风,后在中央机关工作。1945年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央外事组副组长。1947年春,兼任中央警卫司令员,奉命组织中央和军委机关撤离延安。由这样德才兼备、一心为党的同志担任中央后委领导人,也是非常合适的。

中央后委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摊子,从延安撤退到临县的,就有军委总参谋部一、二、三局一部分,军委总卫生部,中央办公厅、城工部、交际处、外事组、立法委员会、妇委、工委等部分单位以及中央警卫团的一小部分,还有烈士家属等。为搞好工作,后委就对此作了认真的整顿。《开国元勋画传》第四卷之《叶剑英》第1320页就这样写道:“叶剑英到达临县三交镇后,根据中央决定成立了中央后委,叶剑英任书记。下设军委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调查部、中央办公厅等机构……后委担负繁重的中央后方保障和参谋工作。叶剑英大力抓情报和通讯工作,及时将掌握的国内外特别是国民党动态上报中央,同时沟通中央与全国党政军各方面的通讯联络,为毛泽东、党中央指挥陕北和全国解放战争提供了保障,被誉为中央的‘最佳参谋部’。”

中央后委驻扎的山西临县三交镇,是个东靠吕梁山、西临大黄河的山乡小镇,是1941年被我军解放的革命老区。这里的群众觉悟高,对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怀有深厚的感情,十分欢迎远道而来的革命同志。

3月下旬叶剑英来到这里时,就有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从延安撤出的不少人,至4月上旬,来人就达到3000多名。加上此后从国民党统治区撤回的不少干部,共达5000多人,都安排在三交镇的双塔村及其附近10多个村庄里。

人多事杂,思想工作的任务就大。撤出延安来到这里的人们,对战争形势不够了解,又听不到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消息,心里都很着急。为让大家安心工作与生活,4月的一天下午,后委就把工作人员和家属都召集起来,由叶剑英作《形势和当前工作》的报告。叶剑英是我军多年的参谋长,大家都敬重他,称他为“参座”,只见他举起双手致意后,高声地说道,“毛主席很好,中央的领导同志都很好,他们没有离开陕北,仍转战在陕北,指挥着西北战场和全国各战场的作战。”接着,他介绍了我军在陕西和全国其他战场的作战情况,说道:“目前形势对我们很有利,胡宗南虽然进了延安,但那是一座空城,给他们背了一个很沉的包袱。我们在延安附近连续打了好几个胜仗。当然,战争是残酷的,同志们要有精神准备,要有胜利的信心。”他还讲了后委的工作任务等。毛泽东在陕北!党中央在陕北!这消息让人深受鼓舞和振奋,“参座”的报告一下扫除了大家心头的迷雾和沉闷的情绪,都表示要安心在这里生活与工作。

在讲清形势、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后委特别强调要加强对机关的统一领导和指挥。要求各级领导要加强组织纪律性,努力纠正某些散漫现象;强调各机关的任务,要认真落实;要充实业务人员,减少杂务人员;各机关只开展补助性、供给性生产,使工作人员集中精力从事工作;适当妥善地安排老弱、幼小和疾病人员,减少工作机关负担等。特设中央直属纵队管理处,统一管理供给、卫生、党务、教育、行政各项事务,形成一个行政管理系统。后委还要求各部門负责人总结好从延安到临县的行军经验,围绕保卫、保密、情报保障、通信联络和后勤供应保障等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参加这些题目讨论的,除叶剑英、杨尚昆、李维汉、李克农、邓颖超(不久后,去了中央工委工作)等负责人外,还有帅孟奇、戴镜元、王诤等同志。经讨论作出相应的决定和规定,有力地促进了工作,使中央后委出现了认真负责、忘我工作的动人景象。(上)

猜你喜欢

叶剑英陕北延安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叶剑英的港澳情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叶剑英(上)
走进延安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