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路军抗战地标庙前渡

2024-03-07卜金宝

文史月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东渡八路军抗日

卜金宝

汾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汾阴后土祠,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西南40公里处黄河岸边庙前村北侧,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后土的祠庙。据史书记载:自轩辕黄帝在“汾阴脽”上扫地为坛祭后土至宋真宗皇帝,先后有8位皇帝共24次在后土祠祭祀,汉武帝刘彻祭祀后土5次,在秋风楼上留下千古绝唱《秋风辞》。

87年前,后土祠秋风楼前的庙前渡口,发生了一件划时代的事件:八路军过张仪古道,进入山西抗战前线。115师抵达繁峙、灵丘一带;120师抵达宁武、神池一带;129师经太原抵达晋东地区,相继开展了平型关战役、血战雁门关、奇袭阳明堡等著名战役战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掀开了国共合作全面抗战的全新局面。

近20年来,我曾拜访百位开国将军,多次听他们讲当年八路军东渡的事。至2017年“八一”前夕,我回家乡和一群志愿者寻找解放荣河的无名烈士时,听他们介绍说,1979年9月9日,著名作家阮章竞为写作纪念抗战胜利的长篇小说《山魂》,溯黄河沿岸采风。9月29日,他来到庙前渡口,登上秋风楼最高层,凭栏远眺,四顾茫茫,只觉秋风萧瑟,秋汛澎湃,路不见行人,河不见舟楫。感叹:“这个曾经是我军东渡抗日、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渡口,现在已看不见有任何标志,也许很少人想得起它来了,青年一代,恐怕更是知者寥寥了……怎么会这样啊?”我当时就有一种紧迫感,多次和县里的同志表达心愿,家乡这段重要历史应该被后人铭记……

2020年底,万荣县委、县政府组织力量抢救八路军东渡史料,我主动请缨,带一群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中。

在这里要提及的是,在陕西韩城芝川镇有《八路军东渡出师抗日纪念碑》,我到那里参观过,很受教育。但是在它对岸的庙前渡,更有特别的意义。第一,八路军东出抗日,山西是必经之地;第二,中国共产党人走出深山,走向抗日最前线,此后相继开辟晋字打头的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根据地,起点正是庙前渡;第三,八路军渡河到庙前渡,进入地方实力派阎锡山的地盘,得到阎锡山当局的配合。此举标志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代之而来的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听闻我要收集八路军东渡线索,被当地群众誉为“荣河通”的八旬老书记樊晋宝先生送给我一本由邓小平题写书名的《陈赓日记》。陈赓开篇就说他最遗憾的是长征时期没有记日记,现在起,要坚决地把日记不间断地写下去。他写的第一件事就是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之后,从陕西韩城芝川镇东渡黄河,在庙前渡口上岸。当时,他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旅长,日记详细记录了上岸时间、地点,以及上岸后开赴抗日前线的路线等。

我曾拜访过陈赓大将之子、甘肃省军区原司令员陈知庶少将。我给他发信息说道:“别的不说,陈赓大将坚持记日记,并且开始记的就是东渡,就是最好的见证。就这一个细节,对后人治史都是不可替代的贡献。”

我开始走访解放军档案馆,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山西博物院、江西古田会议旧址、内蒙古百灵庙抗战遗址、广西百色起义纪念馆等地查询相关线索;在家乡黄河沿岸的城镇村庄寻找当年八路军东渡黄河北上抗战的目击者、知情者;阅读开国将帅的传记和回忆录;回忆对百位开国将军的采访。

《朱德传》记载:“当时山西地处华北抗日前线,八路军从陕北东出抗日,必须进入山西。山西地方实力派首领阎锡山同中国共产党已初步建立起合作抗战的关系。因此,由彭德怀陪同周恩来先去山西,安排八路军开赴前线的有关事宜……八路军总部的出师抗日誓师大会,在云阳镇的大操场举行。大会由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主持。全体指战员跟着朱德一字一句地高声复诵《八路军出师抗日誓词》……九月十六日,总部到达韩城县芝川镇,决定在这里渡过黄河。先前出发的115师和120师都是从这里过河的。朱德、任弼时、邓小平、左权等搭乘同一条船。木船在汹涌翻滚的波涛中渡过黄河后,他们就踏上正燃烧着战火的山西大地,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

关于八路军总部、第115师、第120师东渡黄河,《任弼时传》有明确记载:“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左权为正副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任弼时为主任,邓小平为副主任。九月一日,朱德、任弼时等回到云阳,彭德怀和周恩来一起去太原同阎锡山交涉八路军入晋事宜。这时,八路军第115师已于头一天在韩城芝川镇渡过黄河,紧接着,九月二日,第120师在富平县庄里镇誓师出动。四天以后,朱德、任弼时率总部在云阳镇的大操场里庄严誓师出发……在船工们熟练把握下,木船安抵彼岸——山西的荣河县境。”

《罗荣桓传》对八路军第115师东渡黄河是这样记载的:“8月31日,罗荣桓率陈光旅(343旅)从陕西三原出发,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由侯马乘火车北上。到原平站后,已赶回部队的林彪、聶荣臻率主力继续北上,向平型关开进……”另据记载,344旅和师司令部组成的第二梯队于8月25日在徐海东率领下从三原县桥底镇冒雨出发,9月4日由芝川镇渡过黄河。

关于第129师东渡黄河,《129师暨晋冀鲁豫军区抗日战争史》记载:“为了完成我军三大主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我师386旅、769团、教导团、骑兵营等单位共九千一百六十余人,在刘伯承师长、张浩政委、徐向前副师长等同志率领下,开赴正太路南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九月三十日我师由陕西富平县庄里镇地区出师抗日。在韩城芝川镇东渡黄河,经山西侯马,先头部队于十月十日进抵太原。”

彭德怀在自述中回忆道:“九月,周恩来约我陪同他一起去太原见阎锡山……阎为避日本飞机轰炸,住在太原以北之崞县某村。会谈后,周又约我去大同见傅作义。当时日军正由张家口向大同前进,我们到大同时,日军已占领天镇、阳高,傅军正在忙于撤退。第二天从大同回崞县,阎锡山又约见,商谈坚守山西国防工事(即雁门关、茹越口、平型关、娘子关等既设永久工事)问题,也就是平型关、雁门关的防御问题……在崞县,当阎锡山谈到以王靖国和陈长捷两军分守平型关和茹越口,另以一个军守雁门关时,我说:你们坚守平型关正面,我115师出五台、灵丘、蔚县地区……从敌侧后夹击进攻平型关之敌;我120师位于晋西北地区,待敌进攻雁门关时,我军也从侧翼进击,阎甚同意……”

《徐向前年谱》记录道:“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徐向前任129师副师长,接着就随周恩来等到太原,与阎锡山谈判八路军进入山西抗战事项……东渡黄河所以非常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统一战线工作做得好,和阎锡山谈判十分成功。徐向前作为阎锡山的同乡和黄埔一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功不可没……”

综合对大量文献及采访记录的查證,得出一个结论:庙前渡口,堪称八路军的抗战地标。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决策指挥,多位元勋留下东渡足迹。朱德、任弼时、左权、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罗荣桓等当年率部从庙前渡口上岸;林彪、聂荣臻、彭德怀、徐向前先期到达太原与阎锡山谈判,为八路军东渡以及东渡后的抗日行动做准备;叶剑英任八路军参谋长,参与组织指挥八路军东渡;陈毅在江南坚持斗争,但对八路军东渡也是配合和策应……

回顾对百位开国将军的采访,查阅他们给我的赠书等资料,仿佛与老前辈一道进入当年八路军东渡黄河、在庙前渡口上岸北上抗战的历史隧道。

2006年6月5日,我在武汉见到开国中将孔庆德。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他随769团作为全师(129师)的先遣队,由刘伯承师长率领,在芝川镇过河,在庙前上岸,经荣河、河津、稷山至侯马……到达太原时,刘伯承进城会见阎锡山,回来后马上命令769团向原平挺进,袭击南犯之敌。刘伯承师长对麾下769团团长陈锡联、参谋长范朝利(开国中将,我曾拜访过他)等团的领导说:你们团单独行动,要独立自主,果断行事……10月12日清晨,769团从太原出发,急行军到达指定地点,在阳明堡突袭日军机场,将敌24架飞机全部炸毁,歼灭机场守备队百余人。此战,是八路军抗战的经典战例。孔庆德将军告诉我,当时他任1营营长。3营营长赵崇德在这次战斗中牺牲,年仅23岁。他继陈锡联之后任769团团长,为该团第二任团长。

2007年5月16日,我在北京拜访开国中将罗元发。罗元发将军身经百战,任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政委时,和司令员杨成武率部参加了著名的黄土岭战斗。此战,击毙日酋阿部规秀。日本报纸《朝日新闻》报道:“名将之花凋谢于太行山上。”罗元发将军在回忆八路军东渡时说,1937年8月的一天,红一师在云阳镇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参谋长熊伯涛,他任政治处主任。改编誓师大会上,聂荣臻宣读改编命令,罗荣桓讲话。之后,部队开始过河,开赴山西抗战前线,进行了平型关战役,伏击日军板垣师团一个联队(团),歼其大部。这是“七七事变”以来,日军第一次遭受的沉重打击。平型关大捷,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

2006年1月11日,我在北京见到闫捷三将军,他在长征途中曾亲耳聆听过毛泽东主席传达遵义会议精神。当时,他任八路军随营学校教育处长。1937年9月中旬,校长韦国清、政委陈明率学校全体人员在芝川镇渡河,于庙前渡口上岸。包括军事总教王泮清,政治总教张平凯;军、政教员陶汉章、赖光勋、严光、欧阳平、郑文卿、谢振华、冷新华、王央公、杜平斋、刘浩天、曾日生等。和闫捷三一起渡河的随营学校教员,后来大都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

2010年4月22日,我在上海采访杨思禄将军。他回忆说,1937年8月,他任改编后的115师343旅侦察排长,随一代名将陈光旅长、肖华政委从韩城芝川镇渡河,在庙前渡口上岸。部队行军至侯马,上火车到原平下车,直扑平型关。他对我说:“你们家乡为抗战立了功。”

解放军报第一任总编辑、开国中将欧阳文1937年写了一首诗《开赴前线》:“咆哮黄河水,夜渡三军忙。侯马上火车,同蒲路上翔。为酬报国志,兼程向北方……”欧阳文中将在全面抗战初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跟随部队东渡黄河奔向抗战前线。他的诗写出了八路军东渡的时间、情景、精神状态,尤为珍贵。

2021年11月21日,我到庙前渡口旁的庙前村访77岁的村民吴永勤。万荣籍唯一开国将军李文一出生在距此几里地的志范村,吴永勤的爷爷吴启奋是李文一的姑父。吴永勤听爷爷奶奶说,李文一青年时代在太原读书,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县衙抓走。家里托人给县衙送了50块大洋,将他保了出来。李文一遂奔向延安。朱德率八路军东渡黄河,他跟着队伍走上抗日战场。1960年,吴启奋带儿子到北京见到李文一。李文一对他们说,有位一起参加八路军的老乡是稷山翟店人,八路军东渡时,他拍了不少照片。李文一写了姓名、具体地址,让他们回去找这位老乡。李文一还拿出几本书和画报,让送给吴永勤,上面写道:“英雄庙前渡黄河,汇聚河北西柏坡。方针政策路线好,后来解放全中国。”叮嘱晚辈好好读书。20世纪80年代,吴启奋找到李文一的这位战友,将他当年拍摄的胶卷拿到照相馆冲洗照片后,把胶卷又还给了人家。因为年代久远,照片模糊不清,我从一堆照片中发现了三张是与八路军东渡黄河有关,期盼知情者进一步给予确认。

2021年7月15日,我和开国将军陈金钰的女儿陈松江女士通电话。我问:“你爸爸当年过河时在哪个部队?”她脱口而出:“386旅。”我问:“旅长是陈赓?”她说:“是的。”我接着说:“我有个愿望,找全所有开国将军的回忆录,再逐个查询和研究,看哪些人是在庙前渡上岸的,挖掘他们的抗战故事,将来在纪念馆搞一个开国将帅雕塑群,附上他们的抗战故事,这对历史是个交代,对后人也是个教育。”陈松江动情地说:“每个老前辈都有故事,但好多没有留下来,包括一些红二代都不清楚。几千年前的孔子都留下来了,我们的红色故事被流失,说不过去的。”

2021年4月5日,我慕名拜访荣河村98岁的老人潘明德,他当时是学生,亲眼看到从城外通过的八路军部队。他们身穿灰布衣,脚穿布鞋,背着枪,行军的队伍整齐。他说,部队纪律特别好,大家都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队伍。

这天,我还拜访了荣河村99岁的老人柴养元。第一次见到他是在2017年8月22日。他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荣河小学组织学生列队欢迎八路军。韩城的芝川至庙前是当时两岸的唯一通道,庙前渡口是一个大渡口,从河津至荣河的邱家村沿岸都有船只在这里渡河。有一支小部队在此先行渡河,他们挑着锅碗、灶具,大部队随后到达。那天,一支宣传队进村,立即拿着松墨桶、刷子,在他家门口对面的墙上刷写抗日标语。他还听说渡河时,有一名战士落水,被附近的水手救起。

庙前渡上游35公里的河津市,住着一位96岁的离休干部牛青彦。他是我拜访的八路军东渡黄河从庙前渡上岸的第三位目击者。他说,1937年秋,他有幸看到朱德总司令率八路军1000余人从黄河对岸芝川镇渡河,在庙前渡口上岸,来到宝鼎老城南门外一带(后来这里改名金井村),几位领导分别在潘安元、潘家荣、潘温侯、潘良亭等四个大户家里休息,部队则在街道两旁休整。牛青彦说,那时他在宝鼎小学读书,和同学们目睹八路军部队的风采。八路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离开时把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

2021年4月13日,樊晋宝先生告诉我,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邻居柴相臣(1924.4.13—1992)口中听说八路军东渡的故事。柴相臣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离休前曾任万荣县总工会主席、粮食局书记、政协副主席等职,1992年病逝。他生前留下的日记记载了朱德总司令率部东渡的情形,摘录如下:

“1937年农历七八月间,记得一个星期日下午,我和母亲、嫂嫂下地摘棉花。我爷爷到地里告诉我们说,家里住下队伍啦!人们悄悄说是红军队伍。你们在地里先不要回去。当时,我很害怕。过去阎锡山宣传共产党红军杀人……小学生每天唱防共歌。我们幼小心灵总认为红军可能都是红脸,一定很厉害。

“第二次我爷爷又叫我们,说队伍很好。我们才回家。第二天,小学老师带我们到西门外欢迎北上抗日军。开始群众很害怕,不敢说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可是,八路军有宣传队,在墙上写字,在人多的地方讲话,宣传:‘老乡们,不要害怕。我们是红军改编的八路军,北上打日本。我们是老百姓的队伍,咱们是一家人。’

“一天中午,有一个骑马的过来了。我们小学生乱议论,这个说是连长,那个说是团长,穿着粗布灰军装,赤脚穿着草鞋,没有下马,看见我们点点头,笑脸招手,就过去了。下午,我们转到城门口。当时,县长范茂松也在西门口欢迎。有一个战士到那里喝水。县长问,今天你们的朱总指挥(国民党官员称呼朱德为总指挥)路过,还不见过来?那个战士回答:‘前面骑马的就是’。所以说,我看见过朱德。八路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我家大师傅做饭,蒸的馍有些硬。一个军人用开水泡吃,要点盐。我母亲就把盐碗送给他。那个战士要给一个双龙元,我母亲不要,他就不用盐。说不能白吃老百姓的。我们收下双龙元,他才捏了一点盐,还连说‘谢谢!’战士军装破了,借个针线,不进房,喊,老乡,借个针线。我母亲要给缝,他们不要,说自己缝……我没见过这样好的队伍。八路军好,很快就在群众中扎下了根。”

柴相臣的日记,对八路军部队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做了忠实记录,生动、传神、弥足珍贵。

朱德率部离开荣河城,途经光华、薛吉,到达通化镇西畅村,住在畅印庆家。畅印庆家位于西畅村东北角,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建有正房和东西厢房各三间,建筑考究。朱德住在东厢房,他住下的第二天早上,畅印庆的父亲以便饭招待朱总司令。临别时,朱总司令留下一张64开的名片,红底金字的“朱德”二字闪闪发光。当畅印庆父亲得知是朱德总司令时,和家人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许多乡亲赶来观看,为能看到朱德总司令的名片感到荣幸。

畅印庆家的北房建于光绪三年(1877年),现在已经被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庙前渡上岸,沿着张仪古道向东不远的一个村庄是周王村。村里有位清末举人谢峻,早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回国后在故乡创办蒲坂中学,桃李满天下,是河东近代教育的先驱。他的学生有李雪峰、姬鹏飞等。抗日名将傅作义当年报考保定军官学校前,曾在长辈带领下请谢峻帮助补习功课。

2021年4月11日,我和志愿者来到周王村。谢峻的孙子、80岁的谢纪成带我们来到村的西边察看,重走当年刘伯承率部从庙前渡口上岸的小道。谢峻是八路军部队在荣河城活动的见证者。

1937年9月16日,贺龙率120师东渡黄河,于庙前渡口登岸,攀上晓月坡头,傍晚驻在周王村。贺龙住在村长张嗣谦家的后院。当晚,县政府派人赶到周王村会见贺龙,谢峻作为社会贤达参与会见。翌日,在自卫队驻地的村东头搭起临时舞台,谢峻代表县政府致欢迎词,向贺龙送去他亲笔书写的“精诚团结”四个大字。贺龙了解到荣河县正处于建党阶段,人民武装自卫队刚刚成立,枪支弹药不足,队员思想不稳,他满脸笑容,和大家一一握手,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他首先分析当时的抗战形势说,“当前抗战是敌强我弱,我们必须学会打持久战和游击战。”贺龙在演讲中严厉批判了“亡国论”“速胜论”两种论调,指出它于国于民没有一点好处,万万要不得。谈到自卫队的实际问题,他说,“人多枪少是个不利因素,但也有好处,比如转移就比较方便,打了胜仗也有人背枪,护送伤员,也有掩护。能够三个人一条枪,就是一支不错的队伍哩。红军在苏区打游击时也是三个人一条枪嘛。”贺龙富有哲理、饶有风趣的一席话说得队员们茅塞顿开,信心倍增。

部队离开周王村时,贺龙叮嘱勤务员到炊事员处拿了一个淘米的大篦勺,赠送给谢峻以表谢意。这个大篦勺被全巷道人借用达50余年,全村人都知道那是贺龙送的。

贺龙率第120师驻扎周王村的情形,开国中将王恩茂有详细的记载。王恩茂在战争年代坚持记日记,留下许多十分珍贵的史料。他在1937年9月11日、12日的日记中写道:“行军,由芝川镇到周王村(40里)。上午6时从芝川镇南门出城,到达黄河岸边集合,7时登船,在船上休息了一个多钟头,始开船。坐在船上約4小时,顺利到达河东登岸。河边有一里多烂泥路,插足七八寸,不好行走。到达山西荣河县境,经过宝鼎(原荣河老城)、仓里村、上朝村,进到周王村宿营,离荣河新城八里。今日的特点:一是顺利地渡过了黄河,过去一方面军、四方面军都渡过了黄河,但是都是经过了血战渡过去的,而这次渡黄河是很和平地渡过去,这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胜利。二是离开了陕西进入了山西,也就是由西北进入华北。我们为了北上抗日,进入西北已两年多了,现在离开了西北东进抗日,将开展全国全民族胜利的抗战……沿途学校学生、教员,整队在路旁欢迎,特别是荣河新城的学生和光华街上的学生,高呼口号和唱歌欢迎我们。”

王恩茂这篇300余字的日记,将八路军东渡黄河的特点及意义,表述得十分清晰。?

邓小平、刘伯承、任弼时、左权等都在万荣大地上留下了感人的故事……

2021年8月,我接受中国军网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脚下的庙前渡口,84年前发生了一件划时代的事情,八路军东渡黄河,从这里上岸,开赴抗日前线。此后,才有了平型关大捷、奇袭阳明堡、血战雁门关,才有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抗战的全新局面。当年我可爱的家乡对抗战作出了独特贡献。”

我还说:“我们在这里建立八路军东渡抗战纪念馆,把这段历史留住,让更多的人了解八路军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就是不忘初心,就是赓续红色血脉。”

(山西省政协委员 尉艳梅 推荐)

猜你喜欢

东渡八路军抗日
《东渡黄河》
抗日小英雄杨杨
东渡西游:回首百年留学潮
彭明治驰骋抗日战场
东渡
抗日英烈马威龙
殷人东渡美洲的甲骨文证据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