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认知视角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模式研究
2024-03-06姬姣姣李开宇
姬姣姣 王 琪 李开宇
(1.西安外国语大学 英语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8; 2.西安外国语大学 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陕西 西安 710128)
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区域地理的基础之上,采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框架。[1]区域地理囊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知识,是将地理理论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开展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板块,对学生地理学的方法、视角和思维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2]区域认知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作为认识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构建良好的区域知识体系。本研究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为例,从区域认知视角出发,构建以“空间幅—时间轴—事件链”为逻辑框架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将区域地理特征、时空演变过程以及重大地理事件进行知识整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地理现象的实质及其内在关联,以期强化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效。
一、区域认知视角下的地理教学模式构建
1.时空统一体维度:突显地理现象的时空关联性
地理学是将空间分布研究与时间过程研究融为一体的学科。[3]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事件、效应及过程均发生于地理空间之中,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为了揭示地球表面错综复杂的地理特征,一般会根据特定标准进行空间概括,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从哲学的角度看,区域可以被视为地球表层特定空间的时空统一体,具有物质的客观存在属性。[4]因此,地理学的研究不仅关注地理空间中的静态分布,还关注其动态变迁。在时空统一体维度,能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知和解释地球上的多样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与规律。
2.人地关系维度:揭示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5]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人地关系是贯穿区域地理教学的主线。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生成一系列地理事件。通过分析不同时空状态下生成的地理事件,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和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作用机制”“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机制”“人地关系的理想状态”等人地关系法则,理解人地协调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3.地理过程维度:解析地球表面现象的运动与演变
地理学的区域性通过地理分异的格局和特征来表现,地理过程则显示出地理现象的时空演变特征。[6]地理学通过对区域内地理过程的描述与分析,从时段划分、不同地理过程的驱动力分析、不同地理过程标志性特征的辨识、不同地理过程地理意义的分析与概括等角度,[7]揭示过去地理环境的演进过程,认识当下地理环境的形成机制与规律,预测未来地理环境的演化趋势。
进行区域分析首先要将研究对象置于特定的空间内,形成“因为其空间属性,所以形成了该区域地理要素的组合结果”的思维方式。认识到空间只是时间变化的一个瞬时存在,立足时空统一体维度,通过分析区域发展的地理过程,形成“因为其地理过程,所以区域内地理现象呈现出特定的演变规律”的思维方式。此外,通过对贯穿于三个维度中的地理事件的关联性分析,形成“因为其地理事件之间的关联性,所以形成了区域发展趋势”的思维方式。空间、时间与事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构建以“空间幅—时间轴—事件链”为逻辑框架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
二、“空间幅—时间轴—事件链”教学模式详解
1.明确空间幅
“空间幅”指区域的空间位置、空间范围和空间尺度。空间位置是指地理事物所在位置,可以分为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比如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空间范围是指地理事物广延性存在分布的地理范畴。空间尺度是指开展研究所采用的空间大小的量度。通常,尺度越大,地理区域内部环境越复杂,越不易被感知。[8]描述区域的空间位置可以将其置于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包括从宏观到具体、从全局到局部、从全球到区域自身。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地理要素的组合结果,对该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类型、水文特征等方面形成全面认知。
在“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一课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明确“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幅(见表1)。首先,从大尺度研究黄土分布区与黄土高原,分析二者的关系,得出黄土高原的热量、气候和地形特点。其次,从中尺度研究黄土高原分区,以揭示地质构造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及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最后,从小尺度研究分区内地理特征,分析得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点。综合不同尺度的研究结果,得出黄土高原由于其广阔的面积、深厚的土层、复杂的地貌类型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而被称作“生态脆弱区”。
表1 “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幅
2.纵观时间轴
哈维指出:“无法独立于时间之外来解释空间,空间的变化总是涉及时间的变化。”[13]地理过程遵循震荡节律原则,表现为一种具有周期性或循环性特点的动态演化过程。[14]借助时间轴可以直观展示区域的演化过程,并从中发现区域演变的节律表现和空间格局特点。从时间演变的角度看,地理现象和过程是在长时间尺度下形成和演变的。地质尺度研究地球演化历史和地质构造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历史尺度研究人类社会和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演变;年际尺度研究自然和人类活动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年际以下尺度研究短期内的季节、天气、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现象的时空变化。纵观时间轴分析区域发展的演变规律,有助于预测区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一课中,从历史尺度追溯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其演变时间轴如下(见图1)。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黄土高原在历史上多次经历了农耕王朝的兴起和植被破坏的循环过程。自仰韶文化时期起,黄土高原广泛种植粟黍,持续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的核心区域。自秦汉以来,农耕王朝的兴起导致了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清朝,黄土高原上游的开发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进程,森林覆盖率也降到了历史极值。20世纪80年代后,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退耕还林草工程等,特别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显著改善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纵观时间轴,黄土高原区域经历了从绿水青山到秃岭荒山再到绿水青山的节律演变,人地关系经历了由环境决定论到人定胜天论,最后到人地和谐论的转化。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持续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
图1 黄土高原在历史尺度的演变时间轴
3.串联事件链
串联事件链是通过对区域内发生的一系列地理事件的关联性进行研究,使地理事件之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了解地理事件对区域演变的影响和作用,明确区域的发展轨迹并辨识发展中的关键节点,最终有益于认知区域的发展脉络和趋势。事件是指在研究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的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涝、干旱、工程措施、人口迁移等。这些事件可在任意区域发生,由于区域间本身存在的差异而导致事件产生的影响不同。当满足一定条件时,事件之间的作用就能发生跃迁效应或骨牌效应,从而构成一个事件链的不断衍生和发展。[15]这些地理事件往往并非彼此独立。相继发生的地理事件在时空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同一区域的地理事件之间构成一个动态交错的网状链式结构。一般来讲,地理事件的发生发展通常由孕育启动、发展爆发、衰退阶段构成,并在各个阶段发生相应的地理事件。具体来讲,即在初始驱动激发下产生事件影响,该事件影响将转化为后一事件的驱动力,从而又触发产生另一个事件影响的序列过程。地理事件的发生一定由地理空间的基本特征决定,即在特定空间幅内发生相应地理事件。这些地理事件在空间上可能表现为异地性,时间上可能表现为后置性。不同地理事件产生的影响也体现了区域地理系统对于地理事件的响应能力。
在“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一课中,通过分析发生于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地理事件的链生过程和链生形式,可窥见该地区地理事件的发展脉络。例如,1983年3月7日,我国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洒勒山发生了一起巨大的山地滑坡,属黄土重力推移式滑坡。东乡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县境内大多为梁峁丘陵地貌,层次复杂,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仅250毫米至350毫米。经考证,本次滑坡酝酿期达13年之久,其事件链如下(见图2)。通过对洒勒山滑坡事件链的分析可以得出,在事件发生的时空条件内,人类活动极大程度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其地质条件和岩性是造成洒勒山地区发生滑坡的主导因素,即由空间幅决定是否具备地理事件发生的条件。同时也说明,滑坡前是有明显先兆的,通过对先兆的认真观测和仔细分析,能够做出可靠的预报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避免遭受灾害。[16]
图2 洒勒山滑坡事件链
三、结语
本研究基于区域时空认知视角,构建以“空间幅—时间轴—事件链”为逻辑框架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并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为例进行了解释和验证,以说明该模式的可行性。空间幅是区域内一切地理要素产生并发生相互作用的基础;时间轴是回溯区域发展演变的重要工具;事件链是区域内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通过明确空间幅、纵观时间轴、串联事件链的方式,实现对区域的立体认知,全面理解区域的复杂性,以期强化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