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关注点及教学启示*

2024-03-06杨嘉燕林雅婷李佳璐

地理教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课标内容发展

杨嘉燕 林雅婷 李佳璐 曾 玮

(华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1)

一、引言

国际理解是中国学生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1]现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重大挫折,全球性环境问题愈发严峻。在此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这要求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增进学生对当今世界发展的了解,培育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与共同体观念。

地理学能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机理,展现世界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进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的支撑。[3]初中学习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只有关注新时代全球化的现实背景,才能更好地顺应现代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教育的价值诉求。因此,本文通过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进行内容分析,揭示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中蕴含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并为初中地理教学践行国际理解教育提供参考。

二、新课标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分析

1.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构成

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国际理解教育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强调增进跨文化的理解进而促进世界和平。随着环境、移民等全球化问题日趋严峻,国际理解教育侧重培养全球责任意识,进而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在国际交流愈加紧密、各国致力于提高本国竞争力的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呈现出鲜明的“国际竞争力”培养目标。[4]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公布,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则进一步融合了思考全球责任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

从已有的国内研究成果中可知,与“国际理解”类似的概念还有“全球教育”“全球意识”“国际教育”等。这些概念暂未有统一的内涵界定,但在具体的内容构成上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性,如民族平等、文化多元、人类一体、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和平、共同发展、国际联系与合作等内容,[5][6][7]大多从文化理解、经济合作发展、环境可持续性等方面展开。国外的相关研究则已有经实证检验的测评量表。例如,桑普森、赫特的世界意识量表包含世界政府、全球责任、互联性、可持续性、多元文化、和平与平等发展等方面。[8][9]班尼克等人则进一步将全球意识与地理教育联系起来,包含经济合作与平等发展、责任与可持续性、多元文化与态度等主题内容。[10]

在综合分析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特点,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划分为世界文化、环境可持续、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对应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环境共存意识、共同发展意识,具体如表1所示。

2.新课标中国际理解教育的体现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内容结构包括认识全球、认识区域两个部分。学生先建立对大尺度地球整体的基本认识,而后认识区域尺度的各区域、国家。无论是“认识全球”、还是“认识区域”,都为学生形成国际理解素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在国际理解教育内涵框架的基础上,对新课标进行质性文本分析。通过提取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部分的文本,以每一条“内容要求”为分析单位,对新课标中突出国际理解教育意义的内容进行归类,涉及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新课标中涉及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要求

新课标中涉及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较多。在多元文化方面,主要涉及2条课标,要求学生认识世界的人种、语言、宗教等多样的文化,在多样化文化的认识基础上,形成对不同文化和民族的尊重。在环境共存方面,涉及5条课标,要求学生从地球宇宙环境、特殊的极地区域、国家差异、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等内容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全球整体性与差异性。在共同发展方面,涉及5条课标,要求学生从不同国家的发展差异、区域经济联系等内容认识到平等发展、合作发展的意义。从课程内容上看,新课标中蕴含的居民与文化、发展与合作、认识地区与国家等板块内容是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在塑造学生世界观与价值观方面的重要意义。

3.新课标中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特点

(1)突出关注,与时俱进

新课标基于时代发展特点,突出关注国际理解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新课标将地理学定位为对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的学科,并明确提出要引领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培育学生全球视野。[11]在课程理念上,新课标强调初中地理课程的育人目标包括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观念、关心世界的态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关注也与时俱进,新课标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并建议引导教师积极利用全球环境议题、“一带一路”倡议等热点事件组织教学,体现出课标动态性、发展性的特征。

(2)内容广泛,多面融合

新课标中涉及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从课程涉及的具体内涵上看,在环境生态方面,学生需要认识到全球环境具有差异性与相互性,关注全球环境问题,并意识到世界各国协同保护地球家园的现实意义;在经济方面,要求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并领会到世界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性和进行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在社会文化方面,要求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是多样的,形成理解文化差异、尊重各民族的意识。

由于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涵盖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口、城乡、文化、经济发展、政策等人文要素,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融入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结合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事物和现象展开教学,体现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融合性特点。

(3)价值鲜明,落实素养

关注并落实国际理解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从全球的视角看待问题,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环境共存意识教育,学生能够认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进而理解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客观需要,形成协同保护全球环境的意识,提升人地协调观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共同发展意识教育,学生能够从区域、全球尺度认识人类经济活动、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联系,理解进行国际合作的价值,进而加深对不同类型、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的认识,增强区域认知。在国际理解教育中,学生要学会运用区域的分析方法,从地理视角分析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事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升探究全球性问题、获取与解读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落实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启示

国际理解教育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及学科育人价值,因此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贯彻落实国际理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新课标相关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分析可知,国际理解教育在内容上与时俱进性、具有多元融合性,能够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具有时效性的全球性议题作为教学情境,并结合多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更全面、深刻地认知全球问题。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综合评价方式,落实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并检验教学成效。

在落实国际理解教育时,应根据课标要求选取适切的国际理解维度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本文以新课标中“结合实例,说明加强国家合作的重要意义”的内容要求为例,基于经济共同发展的维度,设计了教学片段,以阐明在落实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要点,提供课堂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一般范式,如图1所示。

图1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国际理解教育的特点及教学要点

1.善用全球性议题,创设教学情境

知识蕴含于情境之中,教师有目的地将社会议题提炼、加工成地理教学的情境材料组织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12]要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教师需要立足于全球视角,善于从全球性议题中组织材料、开展教学,深化学生对当今世界形势的认识。

例如,本节课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情境展开教学。教师通过梳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贸易成就,创设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国际合作的现实意义。

【情境创设】

2023年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十周年。十年间,“一带一路”倡议走出了一条“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光明大道。

【提出问题】

“一带一路”倡议包括哪些国家?它们主要是什么类型的国家?中国与沿线各国展开了哪些方面的合作?中国与沿线各国开展合作具备哪些基础条件?各国合作有什么积极意义?如何促进、保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2.融入跨学科知识,深化学习内容

全球性议题往往涉及地理、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多学科的知识。教师首先需要确定某一全球性议题为跨学科学习的主题,构建该全球性议题下所涉及的各学科知识图谱,组织教学资源,并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跨学科知识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深化学习内容,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科学、更全面地综合认识全球问题。

本节课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跨学科学习的主题,结合道德与法治、历史学科,将倡议提出的国际形势概况、古代丝绸之路发展历史等内容作为学生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材料,进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如图2所示。

图2 “一带一路”倡议议题涉及的跨学科知识内容结构设计

3.设计多样化活动,拓展教学形式

在情境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积极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生成知识理解,[1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全球性议题的讨论中,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课堂辩论、模拟联合国会议等多样化活动,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创设途径,在具身体验中生成对世界问题的认知理解。同时,小组探究等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兼容并蓄的品格具有重要作用,进而增进学生对各民族、国家的理解。

例如,本节课教师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代表中国和沿线国家或地区开展模拟国际会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而理解开展国际合作的原因、条件和积极意义。

【活动探究】

教师呈现与我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总结概括信息、回答“‘一带一路’倡议包括哪些国家”“以什么类型的国家为主”等问题。

学生被分为若干小组,分别选择“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一个主要国家或地区,如中东、东南亚、俄罗斯、撒哈拉以南非洲等,扮演不同国家或地区代表的角色,搜集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产业发展状况等材料。各小组归纳概括材料后,从扮演的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进行模拟会议讨论。结合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资源与产业发展情况,回答“所代表的国家或地区可以与中国展开哪些方面的合作”“开展合作有什么积极意义”等问题。

4.运用多元化评价,提升教学实效

国际理解教育要求学生参与讨论全球性议题,在多样的具身体验活动中增进对全球问题的理解,逐步生成用全球性视角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因此,国际理解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参与情况、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的诊断评价,进而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功能,[14]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评价方法上,可以运用表现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讨论回答和行为表现等,判断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情况。[15]此外,应综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进行全面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应当涉及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思考全球性议题的全面性等内容。与此同时,国际理解教育课堂涉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互动形式,在评价主体上也应多元化,融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评等。

四、结语

国际理解教育包括多元文化意识、环境共存意识、经济共同发展意识三个方面的具体内涵。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蕴含的居民与文化、发展与合作、认识地区与国家等内容是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在塑造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贯彻落实国际理解教育,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猜你喜欢

新课标内容发展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主要内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