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热点的回顾与前瞻*
——基于2023 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分析
2024-03-06张家辉沈琰琰庄文虹
张家辉 沈琰琰 庄文虹
(1.曲阜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山东 曲阜 273165; 2.中国人民大学 书报资料中心, 北京 100872;3.曲阜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以下简称《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精选的地理教育论文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其研究进展。笔者以2023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的地理教育论文为研究对象,梳理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及其主要观点,并展望地理教育研究的未来路向。
一、2023年度地理教育论文转载概况
1.栏目设置情况分析
2023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设置了21个地理教育相关栏目,共转载86篇地理教育论文。其中,“教学设计”“教学研究”“学科视点”“教师发展”“教学策略”栏目转载的论文数量均达7篇及以上(见表1)。在21个栏目中设置了8个地理教育相关的专题栏目,其中,“‘双碳’目标融入地理教学”“地理实践力培养”是专为地理学科所设的专栏,突出反映了地理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与2021年、2022年设置的栏目进行比较后发现,[1][2]“高考试题评析”“劳动教育”“大概念教学”的专栏设置不变,2023年虽未设置“地理课程思政”专栏,但依然注重“国家安全教育”“‘双碳’目标融入地理教学”的研究。由此可知,这些均是近三年我国地理教育研究领域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
表1 栏目设置情况
2.源杂志转载量分析
2023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转载的地理教育论文共源于18种期刊。其中,《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地理教学》和《地理教育》分别被转载论文23、20和12篇,这三种地理教育专业期刊共被转载论文量占全年地理教育论文转载量的64%。此外,《中小学教材教学》《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基础教育课程》《课程·教材·教法》《福建教育》和《教学月刊(中学版)》被转载地理教育论文的篇数依次为6、5、4、3、2和2篇,这些论文内容主要涉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落实、地理教材的分析、地理大概念教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
3.第一作者单位情况分析
2023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所转载地理教育论文的第一作者共有80位,来自51家单位。其中,有54篇论文的作者来自高等院校,占比达62.8%;有28篇论文的作者来自中小学,占比为32.6%;还有4篇论文的作者来自教科研部门。
按照第一作者单位的论文被转载量来看,东北师范大学的论文被转载量为7篇,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的论文被转载量均为5篇,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曲阜师范大学的论文被转载量均为4篇,云南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的论文被转载量均为3篇。
二、地理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其主要观点
1.地理课程思政
2023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所转载的地理课程思政论文内容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落实等方面。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地理教材。要着力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地理教材编者通过大视野描绘祖国概况、分区域介绍国家民族、多途径增强爱国情感等方式,促使地理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张鹏韬、杨洁,第6期),这些编写方式为地理教材的教学使用提供了方向。其二,地理教学中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国家安全教育,尚存在对国家安全认知模糊、教学目标设计不清晰等问题,对此,教师需理解总体国家观的核心要义、国家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明确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和实施方式(高丽等,第1期)。此外,教师还需抓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国家安全素养目标之间的契合点,并坚持素养导向的教学评价原则(张铭灿,第1期)。其三,地理教学中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地理课程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可作为渗透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平台。在地理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绿色发展理念,需要从课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着手(庞怡文、刘恭祥,第11期)。此外,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与“双碳”目标有一定的契合度。要想将“双碳”目标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教师不仅需要依据“双碳”目标和地理学思想确定地理大概念,梳理核心概念和一般概念,构建地理知识体系,明确教学内容(李昕雨等,第4期),还需要注重思维结构评价,关注学生对“双碳”目标的思维认知过程(金开任、王梦梦,第4期)。总体而言,课程思政理念需要贯彻、体现在地理课标要求、地理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
2.地理课程标准与教材
地理课程标准的解析与地理教材的分析,是近两年地理教育领域持续研究的热点话题。其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专题解析。《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地理课标》)将“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单列出来,突出了工具性和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贯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其设计凸显了学科活动与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在教学实施中关注学、做、用的结合(倪王婧、赵媛,第7期)。地理实践由实践主题、实践工具和实践方法组成,需要通过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开展问题式教学、设计学习进阶等途径协同推进实施(丁继昭、袁孝亭,第8期)。其二,地理教材的分析。教师在分析地理教材时,需要着力分析教材的编写逻辑,尤其是教材编写的学科逻辑。深化学科理解,理清教材编写逻辑,有助于师生深度把握教材内容、理解地理学科本质(穆亚楠等,第9期)。然而,目前深入研究地理教材编写逻辑的成果并不多见。
3.地理教学
(1)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教师需要明晰开展不同实践活动之于地理实践力素养培育的思路及机制。例如,实施“生活性服务业”内容的调查式项目实践活动,教师需要通过分析课标要求与教材知识,依托真实情境,设计明确的调查目标和合理的任务群,注重开展调查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进而提升其地理实践力水平(罗高斌、张家鹏,第8期)。再如,“纸”系列教具的深度开发与应用要以培养地理实践力为目标,教师要深度挖掘“纸”的透明性、立体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提炼学生参与实践、生成知识的一般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张超伟,第8期)。
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离不开地理学思想的宏观指导、地理学科逻辑的中观支撑和地理问题的微观设计。从宏观层面来看,人地关系思想、区域思想、综合思想、尺度思想等地理学思想不仅可以指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向,还能为如何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方法指导(袁孝亭、蒋连飞,第12期)。从中观层面来看,地理学科逻辑的梳理可以为发展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供学科结构支撑。教师可以通过主题教学等方式,转化以地理学的基本研究问题、独特视角和核心内容等为路径构建的高中地理学科逻辑,助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孙美娜、王向东,第10期)。从微观层面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设置劣构问题,提供不同结构化程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中习得有意义的地理知识,进而实现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张琪、张鹏韬,第5期)。
(2)促进整体理解的地理教学
基于地理核心概念和大观念开展地理教学活动,有利于增进学生对学科内容的整体理解。第一,基于地理核心概念的单元教学。地理单元教学的目标和问题链设计可以基于人地关系等地理核心概念,以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和地理思维的进阶发展(段艳华、彭武军,第2期)。这种基于地理核心概念的单元教学是依托单元内容结构的,而单元内容结构又可基于地理核心概念来搭建。第二,基于大观念的地理教学。促进学生对大观念的深层理解和迁移应用,离不开逆向教学设计。“目标—评价—教学”的逆向教学设计逻辑,有助于实现指向大观念深层理解的地理单元教学设计(李春艳,第1期)。教师需要重视大观念视角下的地理论证式教学,具体而言,需挖掘教材对大观念的论证逻辑,并以此逻辑的迁移应用,加强学生的思维过程训练(陆才稳,第5期)。此观点对地理教学的启示在于,教师要重视解读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地理思维链,并以大观念统领这些地理思维链。
(3)地理专题内容的教学
中学地理课程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对于不同的内容,教师采用的教学要领与方法亦不同。第一,对于自然地理教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动态视角从地理事物的联系中认识物质能量传输的过程和意义(丁继昭、薛璐,第2期)。在教学中重视剖析和明确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学科本质。第二,对于人文地理教学,文化地理内容是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表现。教师可通过开发文化地理教学资源、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和运用文化异同比较等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曹白凤、李星明,第8期)。第三,对于区域地理教学,教师可以将地理核心概念与其结合起来,重视在评价中认知地理位置、在决策中认知地方、在过程中认知人地关系、在联系中认知空间相互作用等,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李宗录,第5期)。
4.地理学习
2023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所转载的地理学习论文聚焦于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地图素养的养成等方面。其一,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是《2022年版地理课标》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尚存在相关学科分配内容平均化、学习内容“大而空”、重知识传授轻素养培育等问题。对此,实施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教师需建立多维细目表、创设良好学习场所、完善多元评价机制(刘昌荣等,第3期)。其二,地图素养是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地图素养的养成,需要学生逐渐形成使用地图的习惯和自觉意识,建立生活与地图之间的联系,动态地认识和使用地图,树立正确的地图观念(武猛,第3期)。该观点对于地图素养结构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
近期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主要包括思维结构评价、表现性评价、2023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等方面。其一,开展思维结构评价倡导利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分层来判断和分析学生思维发展状态。为了更有效地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分层评估,有研究者构建了地理思维结构评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以“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试题为例进行教育实验,提出针对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应采取不同教学方法的意见,倡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构建地理知识结构(范天兰等,第10期)。其二,开展表现性评价往往需借助评价量表等工具,此评价工具的设计是有依据的。教师需明确素养导向下的评价目标和评价任务,并参照评价任务中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外在行为表现,设计具体的评价量表(张素娟,第12期)。其三,2023年高考地理全国卷的命题以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目标、课程内容与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体现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据此,教师需重视课程思政的实施、树立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观、寻求地理教学方式的变革(段玉山、卢梦圆,第11期)。如上成果均较好地反映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倡的评价建议与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体现了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要求。
6.地理教师
近期地理教师研究主要涉及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专业发展等方面。其一,地理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及改进。有研究者依据地理学“要素—结构—格局—过程—机理”的研究范式,编制了教师空间认知能力教学行为的二级评价体系,并指出教师需要把握这些指标之间的关联(林博文、李小妹,第2期)。还有研究者通过研制地理教师综合思维教学行为水平评价标准,观察地理教师综合思维教学行为,发现地理教师综合思维教学行为水平较低,并提出了对策(安爱玲等,第7期)。这两项研究均对地理教师某种教学行为进行了指标划分,并构建其评价标准。不同之处在于,前者设计的教学行为课堂观察量表分为四个水平,后者在应用教学行为水平评价标准时采用五点计分。其二,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地理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的一体化是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为了提升地理教师国家安全教育能力,既要重视职前课程体系的完善,又要重视职后教师培训方式的创新和教师合作文化的创建(康红芹等,第11期)。有研究者在分析新手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发现,对优质教学资源的模仿、实践和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焦林峰,第5期)。此外,开展教学研究对于地理教师专业发展也很重要。地理教师需要注重研究教学案例,提高教学认知能力(户清丽、田雨,第12期)。总之,地理教师寻求专业发展,不仅要依靠培训机会、教师合作文化等外在因素,更要依赖教师自主学习、实践、反思和研究等内在因素。
三、地理教育研究的未来走向
笔者在梳理地理教育研究热点主题及其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最新出台的法律以及教育部发布的教育政策文件等,筛选出地理教育研究的部分前沿主题,并对这些前沿主题提出研究建议。
1.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地理教师专业发展
2023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并要求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充分表达了新时代对教师应当追求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格的高标准要求。据此,我们应当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培养优秀的、乃至教育家型的地理教师。故而,地理教育者需要深入研究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地理教师专业素养重塑的方向、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路向、教育家精神指引下教育家型地理教师的培养模式、教育家型地理教师的特质及成长轨迹等。
2.在地理教育中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2023年10月24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其中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3]从近百年的地理课程标准来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一直是我国地理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4]故而,理应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地理课程与教学中,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如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地理课程标准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演进、爱国主义教育进地理教材的理与路、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地理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使用、新时代地理教学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机制与路径、初高中地理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衔接策略。
3.新版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编写与使用
随着《2022年版地理课标》的发布,义务教育地理教材即将在2024年出版。《2022年版地理课标》中提出了五条地理教材编写建议,指出地理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育人要求。[5]据此,新版地理教材出版后,研究者既可以围绕新版义务教育地理教材的编写背景、编写理念、编写逻辑、编写特点、育人价值等方面深入研讨,如探究“核心素养在地理教材中的体现状况”,也可以基于地理教材的编写逻辑和编写意图谈教材的使用建议,如探索“七年级地理教材的教学使用建议”。
4.促进科学素养提升的地理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将“科学素养提升行动”作为重点任务之一。其中指出,要加强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将学校实验课开设情况纳入教学视导和日常督导。[6]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于2023年11月发布了《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其中包含地理实验教学基本目录。此目录是依据最新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而设定的,为地理教师选用何种地理实验项目进行教学提供了参考。由此,研究者可开展促进科学素养提升的地理实验教学策略、地理实验教学对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影响等研究。
5.促进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学习方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2022年版地理课标》中均提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注重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学习、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学习等。此外,《2022年版地理课标》还要求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随着课程标准的发布与实施,这些地理学习方式在运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制订未体现以地理知识和方法为基础、学习内容存在多学科知识融合不当等。因此,需要针对地理教学实践中地理学习方式运用的困惑开展应用研究。
6.教育实证研究方法的规范运用和推广
综观2023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所转载的地理教育论文可发现,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较少。缺乏定量分析方法和技术,已成为影响地理教育学科学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加强测量研究,实现地理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卢晓旭,第11期)。今后,地理教育研究者需要加强教育实证研究方法的深入学习和推广,在研究中处理好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避免出现奉行统计主义与方法至上等现象,规范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开展地理教育研究,进而产出高质量的地理教育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