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化地理教学资源开发模式探索

2024-03-06薛启玉赵宇鸾吴舒悦

地理教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黔东南课标苗族

薛启玉 赵宇鸾 吴舒悦

(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中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此条课标是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基础上新增的要求,属于文化地理学的范畴,体现了课标对文化地理学内容的重视。中国师范类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尚未全面开设文化地理学课程,高中地理教师存在开发文化地理学教学资源困难的问题。[1]目前,有关中学教学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较为丰富。段兆兵在前人研究成果上,概括出课程资源开发的一般流程,[2]为中学教师开发教学资源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要实现深度开发文化地理教学资源目标,首要前提是理解高中文化地理核心概念“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自然环境是地域文化的发展基础。[3]课标要求教学的城乡景观属于文化景观,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区的自然环境、发展历史息息相关,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它们存在于连续的时空中。[4]从“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可以发现,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发展是两者共同的形成因素。

如何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历史发展及其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成为深度开发高中文化地理教学资源的重要研究问题。地方文献对于地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5]是分析地域文化历史渊源的主要资源。“四层一体”是周尚意为发掘传统乡村地方性提出的研究方法,[6]该方法以自然层为根基,摒弃外来文化的影响,递推出地域异质性。“四层一体”方法为深度分析城乡景观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提供可能。贵州展留村是苗族传统村落,位于清水江河畔的白龙山,交通不便,至今延续着本民族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其原生态苗族文化景观有待被充分开发为文化地理教学资源。本研究在理清高中文化地理核心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参考教学资源开发的一般流程,梳理地方文献资料并结合“四层一体”方法,构建深度开发文化地理教学资源的模式,以贵州苗族聚落展留村为开发案例,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师深度开发文化地理教学资源提供借鉴。

一、核心概念与相关方法

1.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为准确把握教育部对高中文化地理的学习要求,核心内容的内涵解读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以下简称“课标解读”)为主要参考。课标解读将地域文化解释为“一个地区的人们共享的,在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地域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地域文化亦是区域文化、地方文化或文化区;第二,地域文化产生、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不同历史时期地域文化不同;第四,地域文化差异与文化的民族性紧密联系。[7]对于城乡景观,课标解读中的解释为:“景观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城乡景观是指在城镇和乡村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综合体。”课标解读强调:“本内容主要涉及的是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包括农田、矿山、道路、实用性建筑、纪念及艺术类雕塑或建筑物等。”人文景观即文化景观。高中文化地理教学主要内容为城乡的文化景观,即农田、道路、实用性建筑、纪念及艺术类建筑物等。

2.“四层一体”方法

“四层一体”包括自然层、生计层、制度层和意识形态层。[8]该方法是递推逻辑思维方式,以地方特有的自然层为基础条件,分析地方特殊的自然环境对生计的影响,继而分析此类生计方式直接导致的社会制度形式,最后推测出该制度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四层一体”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摒弃其他文化干扰,直接分析出地域文化异质性。

二、文化地理教学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本文提出的高中文化地理教学资源深度开发模式参考课程资源的一般开发流程,结合“四层一体”方法,构建出包括解读课程标准、拟定教学目标、筛选教学案例、确定地域文化与景观、搜集整合教学资源以及处理设计教学资源等六个流程的开发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文化地理教学资源开发模式

流程一,解读课程标准。解读地理课标是中学教师理解教育部对基础教学要求的前提,是教学资源开发的必要环节。本文参考课标解读,从行为条件、行为动作与行为内容三个方面切入,深度解读课标。根据课标解读内容,学生应确定某一城市或乡村的地域文化类型,搜集该地域文化的特征,鉴别某一城市或乡村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了解并分析地域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流程二,拟定教学目标。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师需要事先确定好目标,依据目标开发教学资源,才可能在课堂上实现有效教学。[9]教学目标可以利用ABCD法,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撰写,其内容应蕴含“四层一体”理念和文化地理学的逻辑。

流程三,筛选教学案例。“地域文化”“城乡景观”的资源丰富、庞杂,需要筛选出具有开发与利用价值的教学资源。泰勒提出课程资源的三道筛子为教育哲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10]基于泰勒理论,结合地理学科特性,中学地理教学资源的筛选机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选择能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资源;二是选择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的资源;三是选择适合教师开发利用的资源。

流程四,确定地域文化与景观。主要包括确定地域文化与鉴别城乡景观两个环节。确定地域文化,即确定案例地所处文化区,主要从教学资源开发的角度,考虑以下两方面。一是尽可能选择学生熟悉的文化区;二是根据案例地教学资源的可搜集性,由“小—中—大”尺度确定案例地所属地域文化范围。教师能从大尺度资源追溯地域文化的历史发展,从小尺度资源分析地域文化的异质性。

流程五,搜集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搜集途径主要来源于图书馆、知网、官方网站等。该阶段主要包括搜集整理与系统整合两个环节。搜集整理环节,案例地教学资源可以从“大—中—小”的尺度整理搜集。整理搜集的内容紧密围绕与案例地景观相关的文化,遵循历史时序,尽可能利用“四层一体”方法进行梳理。搜集整理后的文化地理教学资源主要以文字的方式呈现。系统整合环节,利用知识结构图理清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联系,清晰完整地呈现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的逻辑关系,为教师教学提供清晰的教学逻辑。

流程六,处理设计教学资源。主要分为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教学资源和利用适宜的教学法设计教学资源两大环节。处理和设计教学资源是可逆的、相互影响的两个环节。为保证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教师需结合系统整合后的知识结构图设计教学内容。

三、展留村文化地理教学资源开发案例

1.解读课程标准

本案例对应的课标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此条课标的行为条件为“结合实例”,说明需结合具体的城市和乡村案例进行教学,本文选择以展留村为案例演示文化地理教学资源开发的方式。课标行为动词为“说明”,属于结果性目标中知识类型的理解学习水平,要求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课标内容为“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包括“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两个关键内容。结合课标解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实例,分析地域文化与景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2.拟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遵循文化地理教学资源开发模式的教学目标撰写要求,以展留村为案例确定教学目标,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目标设计

3.筛选教学案例

本文选择展留村作为教学案例的原因如下。一是展留村入选了第二批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参考“国家传统村落名录”选择文化地理教学案例具有科学性与权威性。二是展留村是贵州省苗族村落,教学对象为贵州省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大部分具备一定苗族文化的知识。三是教学资源开发者的自身因素,展留村是本文研究团队的考察点之一,具有相关内容的一手资料,便于研究文化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4.确定地域文化与景观

(1)确定展留村地域文化

根据地理教学资源筛选机制结果,选择展留村为案例深度开发文化地理教学资源。结合课标解读结果,从“小—中—大”尺度确定展留村的地域文化。从小尺度看,展留村作为一个自然村落,具有统一而独特的文化习俗,但相关资料较少,无法支撑高中生开展自主学习。从中尺度看,展留村在行政划分上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系黔东南苗族,相关资料丰富,且名称通俗易懂;在自然区划上,展留村位于清水江流域,系清水江苗族,但高中生对此较为陌生。从大尺度看,展留村属于中国苗族文化圈,而中国苗族支系繁多、分类复杂,基于中国苗族文化圈难以深入分析展留村地域文化与景观之间的本质联系。综上,展留村地域文化确定为资料丰富且被高中生所熟知的黔东南苗族文化。

(2)展留村景观鉴别

根据对展留村地域文化(即黔东南苗族文化景观与特征)的前期调查与野外观察,鉴别出展留村的典型文化景观,如表2所示。

表2 展留村文化景观及特征

5.搜集整合教学资源

(1)搜集整理教学资源

本文按照“大—中—小”尺度,根据历史发展脉络,利用“四层一体”方法围绕展留村景观与表现特征整理教学资源。展留村苗族地域文化的历史序列从古到今为涿鹿之战前(苗族先民文化期)、第四次大规模迁徙(黔东南苗族文化发展期)、乾隆元年后(展留村苗族文化发展期),整理结果如下。

【大尺度——苗族先民文化期】

苗族拥有悠久的稻作历史。新石器晚期,苗族先民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野生稻分布密集。苗族先民开始尝试种植水稻,成为最先种植水稻的原始人群之一。[11]随着农耕技术的发展,苗族社会形成了原始耕作制度,继而衍生出与种植水稻相关的各类风俗传说,逐渐形成稻作文化。“四层一体”为自然层(野生稻分布密集)、生计层(种植水稻)、制度层(原始耕作制度)、意识形态层(稻作文化)。

苗族对枫树的崇拜使得黔东南苗族在聚居地栽种枫树,苗族对葫芦的崇拜影响芦笙场的修建。对于人类起源,苗族先民认为人和万物是由枫树心衍变而来。在一次洪灾中,“傩公”和“傩婆”乘葫芦逃生,两人幸存下来,人类才得以继续繁衍。[12]苗族先民依托于身边存在的事物,受限于落后的科学技术,对世界做出了自己民族的理解,由此产生枫树崇拜、葫芦崇拜。[13]“四层一体”为自然层(资源丰富)、生计层(剩余生产力)、制度层(原始生活与制度)、意识形态层(枫树、葫芦崇拜)。同时,苗族耕作方式原始、科学技术落后,粮食产量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使得原始宗教影响下的苗族人民将丰收寄托于向始祖祈求赐福。苗族以芦笙为乐器,通过歌舞向祖先祈福,后逐渐发展为芦笙文化,芦笙场随之形成。[14]“四层一体”为自然层(自然灾害)、生计层(原始耕作)、制度层(原始宗教)、意识形态层(芦笙文化)。

历史上,苗族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15]期间苗族对聚居地的安全愈发重视。该迁徙的主要趋势是向西南偏远山区深入,在第四次大规模迁徙中到达贵州黔东南清江流域。[16]苗族的民族性与黔东南自然环境结合,形成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耕作制度,产生独特的文化风貌,衍生出黔东南苗族地域文化。

【中尺度——黔东南苗族文化发展期】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地带,属于典型的山地地貌,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黔东南苗寨“森林(杉树和枫树)—村寨(吊脚楼)—梯田”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及其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苗族对树木的自然崇拜以及对枫树的崇拜,导致黔东南苗族在村寨周围栽种当地优势树种和枫树。[17]

黔东南苗族为适应陡峻的地形条件、节省有限的耕地资源,通常选址于坡度较陡的山头或山腰,并利用丰富的杉木资源建造吊脚楼。吊脚楼具体特征为斜坡上下立柱长短不一,上层用于居住,能够防潮防虫;下层用于养殖牲畜,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18]

黔东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为水稻种植提供了必要的生长条件。但崎岖的地形也限制了水稻的种植,陡峭的坡面致使水土流失极易产生。当地苗族在陡峭的坡面垒土成埂或垒石成埂建造梯田,以解决坡度陡、水土流失限制水稻种植的问题。[19]黔东南苗族对土地资源的创造性利用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的格局。为合理分配水源、灌溉梯田,黔东南苗族在干渠和支渠之间设置“分水石”。

【小尺度——展留村苗族文化发展期】

展留村村寨位于白龙山山头、清水江河畔,发展空间局限,交通不便。展留村先祖是乾隆元年由新柳村迁徙过去的。[20]展留村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对外交流少,社会制度以苗族古老的寨老制与议榔制为主,原生态苗族文化保存较为完好。“四层一体”为自然层(交通不便)、生计层(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制度层(苗族传统制度为主)、意识形态层(苗族原生态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展留村原生态苗族文化与景观受到一定影响,社会制度逐渐现代化,寨老制与议榔制作用降低。芦笙场发展为兼具健身休闲、娱乐的多功能公共空间。改革开放后,展留村青年人以外出务工为生,村中留守老人与儿童较多,导致梯田撂荒。不便的交通致使展留村旅游业没有同黔东南其他苗族地区得到发展,展留村村民经济水平仍相对较低,苗族传统建筑景观得以保留下来。[21]“四层一体”为自然层(交通不便)、生计层(外出务工,经济落后)、制度层(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层(传统文化受影响)。

(2)系统整合教学资源

通过知识结构图系统整合展留村文化地理教学资源,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展留村文化地理教学资源系统整合图

6.处理设计教学资源

采用问题式教学法,依据教学需求处理统筹展留村文化地理资源,依据教学需求处理,设计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活动,设计结果如表3所示,设计逻辑如图6所示。

资料问题设计展留村区位图展留村以什么民族为主?展留村在贵州哪个位置?展留村景观图判断展留村的文化景观。展留村资料展留村的自然特征是什么?黔东南苗族历史文化视频苗族具有什么文化特质?综合全部资料梯田形成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展留村的梯田表现了苗族什么文化特征?从水田变成梯田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展留村梯田的变化是?改革开放后,展留村梯田变化资料根据梯田的变化,结合家乡实例,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展留村如何保护好地域文化景观?设计逻辑images/BZ_30_1285_421_2221_1361.png图6 设计逻辑

四、结论

本文在分析高中文化地理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参考教学资源开发一般流程,构建了深度开发文化地理教学资源的一般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读课程标准、拟定教学目标、筛选教学案例、确定地域文化与景观、搜集整合教学资源、处理设计教学资源等六个环节。本文所构建的文化地理开发模式通过梳理地方文献,挖掘该地区的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历史发展,结合“四层一体”方法分析自然条件对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直接影响,开发出高质量的文化地理教学资源。最后,文章以贵州省剑河县展留村为例,展示了文化地理教学资源开发模式的具体实施情况,为高中教师开发文化地理教学资源提供范例。本研究构建的文化地理教学资源开发模式的实用性有待在真实的课堂中检验。

猜你喜欢

黔东南课标苗族
苗族蜡染
遇见黔东南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苗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