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理投放游戏材料,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2024-03-06史力玲王京红

留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积木建构深度

史力玲 王京红

游戏材料是建构游戏顺利开展的重要载体。合理的材料投放,不仅可以满足幼儿参与游戏的需求,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丰富幼儿游戏体验、生发多样化的游戏行为,影响幼儿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幼儿合作交流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游戏材料投放及使用的基本原则

建构游戏材料种类多样、数量繁多,学者邱学青将其分为积木、积塑等专门材料,沙、水、土、泥、石头等自然材料,以及生活中常见且便于收集的雪糕棒、筷子、塑料瓶、易拉罐、纸箱、卷纸筒等废旧物品和半成品材料。不同材料用途各异,其种类和数量对儿童游戏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合理投放、有效使用游戏材料,能够推动区域游戏的进程。

材料投放要适龄、适时、适需、适度。建构游戏的内容皆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由于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的不同,在建构水平和建构内容上会有差异。体现在材料上,高结构游戏材料较适合低龄幼儿使用,低结构游戏材料由于结构简单、功能多元、操作性强,适合的年龄段更为广泛;中大班幼儿较小班幼儿而言,对材料类型和数量的要求更高,故材料投放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建构游戏的主题和幼儿的游戏需要,有针对性地投放相关游戏材料。另外,适当添加辅助材料能够增进幼儿的复杂游戏行为,但如果增加了不恰当的辅助材料,可能会导致幼儿对原有游戏材料的关注度降低,进而偏离游戏本身。

创造性使用材料,拓展材料玩法。建构游戏中,随着搭建经验的积累,幼儿逐渐认识到材料的常规用途,从而形成一定的习惯性傾向,并产生一定的“功能固着”,认为某些材料就是用某些特定方式来搭建的。然而,当出现新情境、新问题时,旧有的材料搭建方法可能就不适用了。如在“一摊水=珠江”活动中,因为地上有一摊积水,幼儿没办法在地面搭建作品,于是,他们改变了以往在地面平铺积木的方式,把积水围合起来,使之变成了珠江水。在材料不变的情况下,创新材料的玩法,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材料的价值,同时突破思维定式,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例如,一块长方形积木,既可以平铺做地砖,也可以叠高做柱子,同时还能间隔排列做多米诺骨牌,或拿在手上当面包吃。另外,当材料形态发生变化时,也可能引发幼儿新的思考和搭建行为。如幼儿不慎将一块圆形积木摔烂在地,却发现碎成不规则、近似半圆的图形可以用来做跷跷板,从而探索出了积木材料的新玩法,有效延伸了材料的使用方式。

根据游戏发展需要更新材料。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要求,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时间、空间、材料),其中,游戏材料应强调多功能和可变性。建构游戏的生成性决定了材料不能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的。随着游戏的深入,幼儿对搭建的作品逐渐拥有更深的认知,对建构材料也会有更多的探索和追求,这就要求建构材料能够根据游戏发展的需要适时更新。例如,在搭建石室圣心大教堂时,幼儿提出,使用大量方形单元积木搭建的作品不像教堂,还需要一些别的积木来表现尖顶和镂空的窗户,而游戏区内当时并没有这样的积木。又如,在搭建大型立交马路时幼儿也发现,自己搭建的环形立交桥和真实的桥梁相差甚远,一番讨论之后得出结论:缺乏一些弯型的积木。为此,教师根据幼儿的想法定制了一批异形积木,让幼儿能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搭建。此外,教师还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区域内需要增补什么材料,并让幼儿尝试自己设计建构材料的形状。

创新材料搭建方式。当区域游戏发展到一定阶段,熟悉的材料、重复的游戏已无法引起幼儿持续的探索兴趣时,教师要进行适当调整,科学引领幼儿进行操作和活动,为幼儿的学习搭建“鹰架”。例如,教师发现幼儿对鲁班锁颇有兴趣,但是鲁班锁本身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对幼儿来说其拆解还原具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教师从最简单的三通锁开始,现场演示鲁班锁拆解还原过程中使用的拼接、组合方法,为幼儿打开思路,并指导幼儿通过绘图记录的方式,回顾和整理拼搭组装的线索,便于形成“模式识别”。同时,利用榫卯结构的家具照片、古代建筑照片,指导幼儿使用榫卯进行作品搭建,丰富幼儿的搭建技能,促进新的搭建经验的积累和已有搭建经验的迁移,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建构游戏的兴趣。

材料投放和调整对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积极作用

学者王小英认为:幼儿的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以动手制作为依托,以同伴合作为支撑,以评价反思为主轴。幼儿在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建构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体验,材料是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基本要素。材料的投放合适与否,影响着幼儿学习的自主性、愉悦性及游戏的体验。建构材料的适时、适需、适度投放和调整,有助于幼儿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发展深度学习的能力。

“激”积极情绪。深度学习需要在积极饱满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其中,兴趣是影响情绪的重要因素。在“坦克来了”搭建活动中,幼儿使用单元积木搭建的坦克虽然看上去结构复杂,但并不美观,与真实的坦克外形也相去甚远。鉴于此,教师投放了大型积塑(含圆柱插管积塑、空心积塑),之后,幼儿的兴趣被有效激发,他们发现,使用圆柱插管积塑可以很好地搭建坦克的轮胎,而大小不同的空心积塑很适合搭建坦克的车身和履带,且因体积大,搭出的坦克更具气势、可真人操作。由此,幼儿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情绪状态不断探究坦克的搭建方法,从而推动着游戏走向深入。

“拓”思维能力。建构游戏蕴含形状高矮、长短厚薄、数量方位、空间对称、排序分类等概念,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积累数学经验、发展数学思维。不同的建构材料,形状、长短有别,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从数学思维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积木建构中的问题。如在搭建“高塔”时,有的幼儿搭到第三层时发现,用于支撑的长圆柱积木已经没有了,而没有合适的积木,作品就无法完成。在材料箱来回挑拣后,他取了一些短圆柱积木回来。经过多次尝试拼搭,他发现,用三根短圆柱做支撑也刚刚好。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了解到,一根长圆柱与三根短圆柱等长,两者可相互替代。在反复操作材料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形成对抽象数学概念的具体理解,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促”问题解决。在建构活动中,幼儿要解决材料运用、作品搭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问题。如在“一摊水=珠江”主题游戏中,幼儿发现建构场地因为雨后积水不能搭建材料,于是引发了在积水周围搭建河堤、建造珠江的活动,改变了材料在场地中的运用方式。从修建珠江到搭建珠江上的桥,在材料的选择上需要考虑桥的外形特征,发挥材料的象征性功能,使得“海印桥”“海珠桥”的造型生动再现。从桥的设计到桥与马路的连接,幼儿在摸索材料的过程中,激活了已有的经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搭建游戏由此不断地生成和拓展。

“助”同伴合作。研究表明,适当的空间密度、材料数量及更多的大型立体材料,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团体合作机会,有利于促进同伴间的交往与互助。同时,不同类型的材料要注意搭配且合理投放:当教师希望幼儿能与同伴尝试解决纠纷时,可减少部分材料,保留基础性材料,从而促使幼儿去面对问题,寻求同伴的合作和帮助,学习交往的技能;当幼儿之间交流过少时,教师也可减少材料,促进一物多用、一个主题多种玩法,推动同伴间的分享学习,丰富幼儿建构游戏的体验。

总而言之,在建构游戏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和使用非常关键。教师需要把握投放的数与量、时与效,根据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补充材料,并创新材料使用的方式,以助力游戏活动的推进,充分发挥建构游戏对幼儿建构能力、思维能力和学习品质等的促进作用,发展幼儿深度学习的能力。

【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2021年度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幼儿情境化安全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QW2021XZY001)和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幼儿视角的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YQJK66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公安厅幼儿院)

猜你喜欢

积木建构深度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星钻积木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建构游戏玩不够
有趣的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