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空间更新利用的探索
——以兰溪共富风貌驿为例
2024-03-05沈实现
李 瑞,沈实现,2,何 洋
1.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4
2.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
0 引言
金华兰溪市自古有“三江之汇”“六水之腰”“七省通衢”之称,借助这一脉兰江的便利,形成了繁华盛景,从宋代的“天下江南”到明清的“兰溪赛苏杭”,再到民国时期的徽商聚集地“小上海”,直至近现代依托铁路与内河联运的4A级景区城[1]。时至今日,随着陆运技术的日渐发达,江上的漕运盛景不再,曾经因水兴城、以水为生的城市已慢慢远离了水——兰江逐渐淡出了兰溪人民的生活。
出于公共开放空间供需要求的不断增长,疫情后城市人群对自由休闲慢生活的渴求,城市共有文化印记与公众幸福感创设等问题的考量,这条曾经滋养一方土地的江水及其两岸的土地未来必将重新成为政府建设与兰溪人民生活所向往的重点——一个生态多样的、多元功能的、全天候的、智慧化的滨水体验公园,一个诠释城市时代文化窗口的地景空间。
本文以银河驿站项目为例,简述了从项目所在地的历史出发,寻根探源,结合场地的现有功能和限制条件,以“绣花”与“针灸”方式对单一功能的微小空间进行改造,引导环境、品质、性质的升级,从而实现活力滨水空间的更新与建设。
项目现场基于水利建设的需求,以落差较高的江堤隔断了兰江与人之间的联系,使兰江与自然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项目设计主要从功能性、景观性、开放性、融合性等角度出发,以栈桥串联的方式解决高筑的江堤对江景的阻隔,并依托建筑联结、交通组织、观景平台等弹性策略营造了一处趣味性的城市公共服务驿站,进一步探索现代环境下的人、城市与水、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激活兰江周边的纯功能性消极空间,使“水与景”回到兰溪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1 项目概况
银河驿项目场地毗邻兰江,西为金角大桥,东为金千铁路,属于兰溪新老城区交界处,正面临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相关问题,人口急剧增长,而配套服务设施滞后。同时此处作为串联三江六岸全域绿道的一部分,并未设置驿站服务功能,周边服务于市政的环卫工作人员,也无纳凉补水之所。作为城市的配套污水泵站管理用房(图1),距离最近的江堤约有20 m 的水平距离,垂直方向上也有将近4 m的高差。将其改造成为共富驿站,是最大化地发掘了使用价值——维持原有功能的同时解决了上述问题,为人们构建一个舒适友好有趣味的共享场所,并自然地衔接了与江堤的关系。
图1 场地现状(a 场地区位;b 现状实景)
2 平面功能布置
整体建筑基本遵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在1926 年提出的现代主义建筑五项原则——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立面、自由平面、水平长窗。银河驿基于单层建筑进行改造,为维持污水泵站的正常运转以底层架空的方式,将泵站纳入架空的空间之内,缓解地面层空间紧张的矛盾,同时做到与外部的功能活动隔绝。将2层空间留给市民,用于公共聚集、绿道服务等,挑出的连廊将滨水的绿道和公园的栈道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图2、图3)。由此,人们既能在江堤上散步时不经意便沿着连廊步入了2层的公共驿站共享休闲时光,也能在有实际需求时便捷地借助这个小枢纽通往堤下的城市空间,于是这个微小空间的功能便在原有的基础上被延伸了。而架空层则可以被用作仓储、设备等配套功能,优化原有泵站的使用空间,原有的设备运转功能和新增的互动活动功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两条互不干扰的路径(图4)。
图2 剖面图
图3 立面图
图4 功能平面
在2层与江堤齐平的视觉高度下,银河驿临江和临田的立面采用了水平横向长窗,这样可以有效地将美景、阳光引入室内,为满足不同群体的使用需求,屋面设置了一个可上人的屋顶花园,配合驿站2层本身,形成了户外与室内两重观景台(图5)。如此,向内可避风遮雨静眺水光,向外可直面天光触摸自然,极大丰富了观景体验。此外,屋顶的绿植、覆土可以减小钢筋混凝土的温度反差,避免产生裂缝。
图5 2层室内看江
3 现代的立面设计
在公园自然环境包围中,建筑的体量在处理上遵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少即是多”的原则,以凝练简洁的体块造型,整面的玻璃使其在白日里能够完美地消隐于江水林木的环境之中。而惊喜,被安置在了夜幕降临之后(图6)。
图6 驿站夜景效果
康德曾经说过,“我们对它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在我们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2]。然而由于大气污染、人造光源等影响,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已经很难仅用肉眼仰望星空。调查显示,截至2016 年,已有超过1/3的全球人口、60%的欧洲人和80%的美国人看不见银河——纯净的星空已成为人们难以触及的奢侈品[3]。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在多个城市启动了“星空保护计划”,希望能减少光污染,守护住璀璨清澈的夜晚星空。
驿站作为兰溪为数不多可静静欣赏星空的休闲空间,被赋予了一个富于人文性且充满祈盼的名字——“银河驿”。白天它是线条纯净侘寂,以简洁衬托周边自然环境之美的地景建筑(图7)。当暮色渐沉,白日里的一切建筑细节消隐于夜色之中。配合天空中自然挂着的三两星点,驿站本身的透光混凝土立面会自然而然地映出室内灯火(图8),一方面避免了增加更多的亮化设施,具有节能减排与削弱城市光污染的现实示范意义;另一方面,透光混凝土渐变式的间隙使纯粹的立面富于光影变化,犹如晕染出万里星河的纸张,与静静流淌的兰溪江水相望相映,营造江畔旅人途中眼里的禅意秘景。
图7 田间望向驿站效果
图8 透光混凝土立面夜景效果
4 新型材料的使用
小尺度建筑通过真切的材料、细微的质感,甚至气味、声响、触觉,将既有环境带来的丰富层次感受传递给人们。驿站立面的主材为白色清水混凝土,混凝土粗砺的肌理适配于江岸旷野的环境风格。立面靠近人群聚集的视角处加入了透光混凝土的材料(图9),弥补了去除装饰后的枯燥感,这种材料的特性使室内生活灯光以一种低碳节能的形式转化成了景观的亮化灯光,且比直射的点状灯刻意营造的场景更为柔和文雅,让人们在夜间江堤绿道的漫步中可以感受到流光无际、满目生辉。
图9 混凝土的透光率
银河驿的建设为刚投入使用的金角滩公园增添了一个视觉地标(图10、图11),建筑规模虽不足一千平米,却能为周边的居民们提供一个观景佳处,为环卫工人们提供一处纳凉休憩的场所,也充分弥补了周边基础配套的不足,减缓了公园配套设施的压力。一个与江水夜空相互辉映的视觉构筑,一处强调人文温度与归属感的公共空间,一章充满地方记忆与自然回响的情怀诗篇,它呈现了一种江岸与城市生活空间艺术化的连接方式。
图10 驿站航拍图(左为夏季;右为秋季)
图11 驿站实景
5 结论
理查德·桑内特在《公共人的衰落》中指出[4],“公共领域”最明确的表征即是有着共同价值观、共同关注的问题和公平自由的意识形成的公共活动。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经济、文化、景观的贡献日益受到关注[5]。当越来越多的低散空间被利用起来创造出更多的高品质公共空间之时,也正是存量空间的价值被进一步认识和发掘之时。
随着全省域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的不断深入,银河共富风貌驿站项目作为对单一功能的公共建筑和小微空间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的一种可能。在介入现有空间的时候,既保持着对现有环境的尊重,同时又避免与之粘连,以一种清晰可辨的方式,与之形成并置关系。这或许对我们在整体风貌中提升既有公共空间品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片来源
图1a:来源于规划云;
其余均由设计团队绘制或拍摄。
(感谢中国美术学院孙科峰老师对项目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