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景视角下的集镇公共空间更新
——以新昌县儒岙镇共富风貌驿设计为例

2024-03-05王天玺张昱展杨占超

浙江建筑 2024年1期
关键词:共富集镇风貌

王天玺,郑 军,叶 欣,景 远,张昱展,杨占超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06

0 引言

集镇公共空间扮演着乡土文化发生和传承的重要角色。这些空间不仅是完善集镇公共服务体系和展示集镇新时代风貌的重要场所,而且与集镇文化的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乡发展水平的差异,集镇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精神荒漠化问题层出不穷,集镇传统公共空间日渐式微,其所承载的乡土记忆日益淡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后,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指引下,浙江省集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迅速,集镇现代公共空间建设如火如荼,集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居民公共服务水平条件得到较大提高。

但是,当前集镇公共空间打造高度依赖于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许多乡镇以城市化为目标进行建设,主动或被动盲目照搬城市现代公共空间植入集镇,难以满足集镇环境的特殊性与集镇居民多样性、异质性需求[1]。同时,已经建设的公共文化空间主要侧重于对原有公共服务体系功能的完善与补充,缺少对居民在地生活的思考,不能满足居民的精神和心理需求,最终导致公共空间“有空间无活动”“有功能无生活”,公共空间无法匹配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党的二十大以后,为进一步推动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浙江省率先启动了“共富风貌驿”建设,目的是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小微公共空间更新利用项目。共富风貌驿是城乡共富的展示窗口,既关乎城乡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又关乎地方特色风貌和文化的展示,以有机微更新为主要建设手段,旨在推动城乡现存的低效存量公共空间提质增效,以更小代价最大程度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共富风貌驿包含“共富”与“风貌”两个方面的解释,均具有表与里双重含义,“共富”指代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裕,“风貌”即外在城乡空间形态与内在的地方文化。本文介绍的新昌县儒岙镇共富风貌驿设计,是一次响应“共富风貌驿”建设行动背景的集镇公共空间更新探索。

1 场景视角下的集镇公共空间建构路径

现象学先驱海德格尔(Heidegger)用位置(Stelle)、场(Platz)、域(Gegend)三个概念阐释边界的领域、场所地形学、建筑与栖居的关系[2]。如今,场地(Site)、场所(Place)与场景(Scene)三个层次性要素被引入建筑设计领域,它们之间存在递进的关系[3]。场地是设计构思的起点,旨在对设计对象的物质属性和意义内涵进行分析。场所是从特定场地中揭示出来的潜在意义,它因“空间”和“功能”得到具体化与现实化,需要通过使用与体验去理解[2]。场景有机融合了场地与场所构建的建筑意向,是人的体验和感知触觉的集合。场景是引领城市发展的新航向,推动城市更新和转型的动力[4]。它是一个文化设施集群或聚集性文化实践活动场所,反映了群体的价值观,并展现着生活的氛围[5]。场景在公共空间的创造中展现出巨大的价值。一方面,场景强调了文化的支撑作用,利用地方文化吸引人群聚集,并展示地方精神与集体记忆,从而实现社会发展和公共精神的重构;另一方面,场景还促进了物质空间与人的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升了空间品质和空间价值[6]。这两种特征与共富风貌驿“共富”和“风貌”两个内涵高度契合。

由此,笔者提出从场景视角出发推动当代集镇公共空间复兴、重构与转型策略,在场地、场所与场景三个层面上层层构建公共空间新秩序,处理好公共空间与环境、文化、社会三者关系。在场地层面,深入体察场地内不同构成要素,正确揭示其对场所塑造与场景营造的作用与意义,提取设计素材;在场所层面,通过功能植入与空间重构使场所成为人与物的沟通媒介,容纳身体在其中的活动,展现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促进场地品质与价值提升;在场景层面,场景是集镇公共空间的叙事机制,该机制通过对物质空间——场所与场景——的建造与组织,达到空间意向的营造与传播,呈现完整的空间叙事脉络。场地与场所分别为场景营造提供可供感知的文脉要素与场景实现的空间载体基础,共同推动集镇公共空间的风貌与服务品质提升(图1)。

图1 场地、场所与场景融合设计机制

在儒岙镇共富风貌驿场景构建体系中,设计以回归与展现当地人的真实生活为脉络,帮助其自发创造具有文化价值的内部活动,构建独具一格的生活场景,形成对外部客群的持续吸引,进而形成全新的社会网络,创造内外融合的文化价值活动,驱动公共空间的文化繁荣与活力提升,由点及面带动集镇区域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物质与精神双重共富。

2 场地

2.1 场地特征识别,核心优势强化

新昌县儒岙镇位于天姥山脚下,是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南端的重要节点,当地经济发展依托茶叶、高山蔬果及医用胶囊等优势产业。与许多其他集镇一样,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同样困扰着这座山岙小镇,集镇公共文化衰退,公共服务设施落后。

设计选址儒岙镇综合市场北侧用房,该市场是集镇唯一的综合市场,场地呈长条状,东西向长度近百米,为单跨坡屋顶建筑。建筑原为当地茶叶交易市场,现状空置,与之紧邻的南侧用房为在营的农贸市场及综合超市(图2)。

图2 儒岙镇共富风貌驿区位与场地现状

通过场地分析,发现该市场具有显著的核心优势,与集镇居民生活、生产和文化活动紧密联系。一方面,场地地处集镇地理中心,是集镇唯一交通干线——天姥一路的中点,东西联通集镇的现代产业空间与居住区,南北对接儒岙镇的万亩农林,串联集镇所有生产、生活、贸易、文旅、交通节点;另一方面,场地是集镇活力中心,除农贸市场的基本功能以外,还承担了重要节日期间的市集功能,每月农历初二、初五、初八,当地会举办物资交流集市,赶集是儒岙最大的盛事,这份固定的热闹如今依然牵动着每位镇民,指引着人们在此集会。由此可见,儒岙共富风貌驿集合了地缘中心与心理中心双重优势,如何在延续场地功能与保持活力的同时,提升中心形象和回应集镇需求是设计着重考虑的问题。

2.2 调查与分析结合,发掘人群需求

场地的中心特征为共富风貌驿站带来更多使用人群,人群的异质化与现代生活的个性化增加了人群需求的丰富度。通过对场地使用人群的调查访谈,确定儒岙共富风貌驿的主要服务对象为集镇居民、商贩农民,以及仰天姥山之名而来的游客三大类。归纳人群的主要需求,本土居民更在意延续日常生活并有丰富的交往方式,商贩与农民更关心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广度,而游客则希望能提供更为丰富的深度游体验。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当地人已经习惯现有生活环境,对新生活的想象力十分有限,提出的见解较为实际、细碎,难以描绘自己理想中的共富风貌驿图景,选项式的调查问卷不能完全摸清人群的真实需求。因此,设计通过对居民活动行为进行追踪,洞察使用者的生活特征,寻找“空间与体验”“场地与生活”之间的矛盾点,将这些隐性需求与显性需求共同纳入人群需求中进行考量。例如,现场居民在檐下交谈、娱乐的情景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类空间活动在设计中被保留。

2.3 非物质要素提取,发挥场地特色

除了场地特征与人群需求这类看得见的物质要素,场地中的非物质要素同样需要关注。非物质要素是构建场景的重要素材,它包含历史、事件、信仰、民俗、礼教、技艺等,地方记忆往往蕴含在这些非物质要素中,赋予物质空间集体意识。

提取场地的非物质要素,主要有每月的例行集市,茶叶、果蔬等农产品生产加工技艺,南山乱弹戏曲表演等。其中集市与茶叶加工技艺是场地内长期开展的特色事件,已经深刻植入镇民对场地的记忆中,设计方案将其保留下来作为场地未来开展场景建构的重要素材。对场地中的非物质要素进行还原,有助于唤醒人们在场地中的角色意识,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场地特色,强化不同主体对场地的认识。

3 场所

3.1 场所记忆保留,公共生活延续

场所具有接受异质空间的能力,当公共空间功能发生改变,作为承载乡民历史记忆的载体,其历史场所精神应该得到保留。设计从场地精神符号和功能活动两个层面出发,最大程度保存了历史公共中心的场所氛围,试图通过熟悉亲人的公共空间延续和加深集镇居民的集体记忆。

精神符号上,设计保留了场地标志性的大屋顶,屋顶是场地的重要特征,它的保留使当地居民更易于接受这一新生的建筑空间。大屋顶下的栖居是一种集体生活象征,设计在屋檐下设置了天井、长廊、广场等休憩空间,人们在同一个屋檐下穿梭、围坐、交谈,历史生活方式在这里延续,帮助人们在情感上自发与场所建立连接(图3)。

图3 儒岙镇共富风貌驿鸟瞰图

功能活动上,儒岙镇共富风貌驿继续保持交易市场这一基本功能,通过设计手段改善原市场卫生条件落后、经营无序等问题,提升市场服务水平。过去在市场外沿街无序摆放的经营摊位,被安置在市场内部,大大改善了经营环境,同时提升了集镇沿街界面形象。赶集这一充满交往感与目的性的活动体验被强化,原来的生活方式在重构的场所中得以保留。

3.2 立体复合、活动导向的场所功能

儒岙镇共富风貌驿人群需求多样,这些功能需求包含生活与生产两方面,既要提供关乎镇民日常的养老、托幼、教育等邻里功能,又要保留市集能力,在茶叶、蔬果等作物收获的季节提供生产与经营空间。

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空间中配置多元功能?首先,设计充分利用建筑高度对功能空间进行立体化处理,坡屋顶下沿的空间通过局部掀起的屋顶满足各项功能的净高要求。同时,这种处理手法打断了枯燥的连续屋面,为建筑立面形象增加韵律。其次,总结人群使用特点及功能特征,设计构建一套分时利用的功能复合策略,设置在2层的功能空间可以在农户直播基地、能力学堂、老年活动室等功能中灵活转变。最后,设计在东侧构建了一个不被定义、视时而动的弹性大空间。在平时它是当地小农的经营档口,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在特殊活动期间,它是儒岙大集的秀场,是优势农产品的展销基地,是小镇青年的相亲角,是务工人员的人才仓库,还可以是地方文化的展陈空间,充分适应集镇四季、例行与日常活动,为场所内更多活动的开展提供可能(图4)。

图4 功能拆解

3.3 廊道串联,交织多态人群

儒岙镇地处丘陵,狭窄、曲折、起伏的巷弄是当地人熟悉的街巷空间。儒岙镇共富风貌驿在场所中还原了这种街巷体验,建筑内部空间通过错落和调整形成了一条开放式内街,串联共富风貌驿所有功能和设施。为避免单向的线性内街使场所变成过而不入的通道,在屋顶上设计了一条可供人自由探索的廊道,廊道两端与内街串联形成空间回路,线性的空间瞬间流转起来。这条长廊不仅是共富风貌驿的内部交通空间,设计将其向场地四周延伸,触达北侧儒岙梯田景观,将人的视线带至旷野;联系南侧集镇干线,深入周边居民区,增强场所的可达性并吸引更多人流。

方案在南侧入口处构建了一座“灯塔”,为处于背街的共富风貌驿导入人气。这座连接天空的“灯塔”是场所的标志物,使匀质的线性空间有了中心,指引人们在灯光下集结。“灯塔”也是交通核心,与内街衔接紧密,将人引导至不同楼层的功能空间,人可以从场所内任意一条路径前往“灯塔”。在这里,世俗与文化在灯光下相遇、融合,在这个聚集性场域中,不再分你与我、内与外、人和人。

4 场景

4.1 激发活动与社交,公共精神重构

儒岙镇共富风貌驿以“真实的生活”为脉络驱动核心场景生成。“真实的生活”不是功能化的生活,而是由人在场所中的日常活动构建的多元生活形态,如果说功能化的生活是两点一线的需求对应,那么生活化的生活是尝试在这些点之间建立网络进而产生交互,从而营造出独特而富有生机的体验。

随着历史公共空间与现代生活需求不匹配矛盾加剧,其承载的归属感与认同感逐渐衰弱,进而导致集体记忆的衰退与断裂。历史公共空间更新的价值取向如果侧重点仅仅在“更新”与“功能补足”上,那么当新鲜感消失,公共空间便会再度归于沉寂。因此,儒岙共富风貌驿更新的价值在于其场所精神对公众的情绪调度能力,需要抓住“乡情”这一更能引发乡民共鸣的情感呼唤乡邻回归,重新拾起地域文化认同感与公共精神。

设计预设了重唤乡情的两种路径:一是关注活动,利用具有集体记忆的活动弥合人群间情感断层。例如在场地西端构建了一座梯田戏院,让当地戏曲、民间艺术等文化有展示的舞台;又例如通过回溯市井记忆,创造了一条休息与交往的廊下空间,让人们得以延续对弈、纳凉、闲坐、交谈等市井生活,在这片大屋顶下,市井生活犹如画卷般展开,让居民切实感受到设计保留了生活的印记,重新焕发场地活力。二是关注社交,构建多元活力的社交空间,创造亲和熟悉的社交环境,满足不同年龄层次、身份背景人群的日常社交需要,围坐、聚集、交流等活动空间遍布共富风貌驿的每个角落,引发人们随时随地在此进行交往活动等,所有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和归属感,在互动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场景,传递出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4.2 场景叙事性编排,多元群体互融

儒岙镇共富风貌驿对外部人群的吸引主要是仰天姥山之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对当地民俗文化、风土人情饱含兴趣,却缺少深度体验当地生活的途径。儒岙镇共富风貌驿在地生活场景的构建为游客感受乡土生活提供了机会。

在戏剧艺术中,场景的作用是通过视觉感知与身体互动触发观者情绪变化。儒岙镇共富风貌驿借用了戏剧艺术的叙事手段,将镇民在风貌驿中的真实生活作为“场景”要素,打造场景化市井生活切片,以一条路径——天姥漫道——为主线编排场景片段。这是一条公共文化长廊,儒岙的生活、劳作、文学、历史和仪式在路径中徐徐展开。在屋顶瓦山间游走,观者可以亲历市集文化,体验农事活动,领悟文学诗意,感受山野自然,走近居民生活。走下屋顶,儒岙的戏曲艺术、民俗活动,以及居民的真实生活呈现在眼前。乡愁在这条公共文化长廊上具有了画面感与故事感,实现了观者的情感反应与集体记忆的调动。

这条路径以位于共富风貌驿中心的“灯塔”为起点,设计不预设观者游观的固定线路,允许人在其中自由探索,正如真实生活一般充满随机的相遇。此外,这条路径还具有“看”与“被看”的空间机制,它虽穿越居民生活领地,却通过不同高差处理,在他们之间构建屏障,让两者交会又不互相侵扰,此时局外的观者保持着对融入局内的期待。设计同时为游客参与居民生活提供了路径,此时游客的角色发生转变,场景的观者变成了场景的一部分。在儒岙镇共富风貌驿中,游客与场景进行交互,实现了游、望、居、感的融合式场景体验。

4.3 自由创造的空间,场景活力塑造

内生居民与外来游客共融的儒岙镇共富风貌驿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场所。一方面,居民生活的真实演绎赋予了场所烟火气;另一方面,游客的加入为场所注入新的活力,他们让生于此长于此的居民感受到时间的变化。居民与游客在“观”与“演”的交流中,双方角色的自我认知方式发生改变,这将为他们带来全新的启发,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种启发将带来全新的活动创造,这种自发创造的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往往在设计师的设计预想之外。因此,儒岙镇共富风貌驿设置了多处具有自由度的空间适应这些随机场景发生,这些空间允许使用者自由地重建使用方式的多样性与丰富度,具有非常强的生命力,如“不止是集”“梯田戏院”等。人们在活动的共同创造中强化不同角色的参与度,满足每个人实现社会价值的精神需求(图5)。

图5 活力共融场景

5 结论

儒岙镇共富风貌驿用谦卑的姿态融入当地多样的日常生活,用一幕幕真实生活场景营造了一个饱含乡情的精神家园,唤起游客对于乡愁的美好回忆,激励当地人对追寻美好生活与投身家乡发展的信心。在公共空间建设由增量逐步转向存量的今天,儒岙镇共富风貌驿由场景视角出发重新思考公共空间与人的关系,在满足现代需求的同时又实现了公共空间的地域认同与场所感赋予,为当代集镇公共空间更新拓展了设计思路与语汇。

猜你喜欢

共富集镇风貌
柯桥成校创新+品牌培育“共富夜校”发展核
“萧滨一体化”:打造区域协作共富升级版
一图读懂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
凝聚共富力量 谱写发展新篇
包裹的一切
构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德州市雷集镇为例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陈集镇乡镇财政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董集镇:守住文化的根脉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