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传统村落价值评价研究
2024-03-05童宇辉
许 枫,童宇辉
嘉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浙江 嘉兴 314050
0 引言
传统村落在一代代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在“迁村并点”话题余热下,国家多次强调村民建房和保证农村土地权益的重要性[1]。浙江省也强调从农村市场扩大、产业优化、用地保障、环境营造四方面保障乡村振兴。嘉兴市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要求结合平原水乡特点挖掘好村落特色,活化利用传统村落。
嘉兴传统村落发展模式已从单村发展向多村联合趋势发展,村民对乡村振兴提出新愿景,对居住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承等提出新要求,需要站在全域视角谋划[2],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嘉兴现有自然村落11 863 个,在最近一次的全域村庄布点规划中,规划有1 204个保留点。随着组织机构改革和存量时代的到来,保留村落数量持续减少,传统村落保护已成为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必要内容[3],迫切需要厘清存在保留价值的自然村落和必须坚守的传统村落。
1 基本情况
1.1 总体情况
2018 年,嘉兴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全面铺开,同年12 个传统村落进入省级名录;2019 年,基于浙江省传统村落评价标准框架,出台《嘉兴市级传统村落保护评价标准》,3个传统村落成功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4],实现零的突破。自此逐步建立了一套从“红船旁的江南民居”的定位出发,围绕“房、田、水、路(桥)”等关键词展开,充分体现水乡平原的村庄形成特点、建设特色、生活习性、生产习惯、文化遗产和建筑遗留的嘉兴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体系[5]。2021 年,嘉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意见》。在浙江省率先开始探索传统村落与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并轨,整合资源部门联动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1.2 现状特征
1.2.1 村域环境
嘉兴位于杭嘉湖平原东端,河道纵横交织,传统村落依托星罗棋布的水网系统和广袤的土地资源,立足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条件,将村庄的选址布局与村域周边的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村域生态价值(图1)。
图1 选址与环境相融
1.2.2 格局风貌
嘉兴自古农业发达,村民傍河而居,具有明显的水乡空间格局,具体表现为农耕水田基质、道路河流和渠道作廊道,居民点和水塘作斑块的景观镶嵌结构,具有较高的均匀性和碎质化特征,居民点及配套设施布局颇具江南水乡风貌(图2)。
图2 江南水乡风貌
1.2.3 传统建筑
嘉兴建筑结构在融合外来文化中也依旧保留着江南民居的传统风格,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形式:靠近集市的商住结合建筑及庭院式居所建筑(图3),商住结合的民居建筑,以及石桥、河埠头、廊棚等沿河风貌。
图3 庭院式居所建筑
1.2.4 传统文化
嘉兴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除红色文化之外,还拥有如粽子制作技艺、海宁皮影戏、嘉善田歌、平湖琵琶演奏等知名民俗文化,留存马家浜、新地里等历史文化遗产,培育了茅盾、王国维、丰子恺、金庸等一批杰出的知名人士。
1.3 存在问题
1.3.1 村落去留失控
嘉兴村落数量多、管理难,部分村落存在用地功能混乱、新旧建筑混搭、基础设施落后、卫生状况不佳等人居环境问题。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周期长,缺乏公众参与、监督、维护,更多体现政府意愿,强调土地资源整合,走存量紧缩型的方式导致大量村庄在没有充分研究下被规划撤并。
1.3.2 风貌管控失调
当代乡村建设只在土地使用上作出刚性规定,在设计、建设管理方面仍然缺失,或以弹性引导内容为主,或调查不深入与建设需求不匹配,较难真正在基层中推进风貌管控。同时,嘉兴农民为改善居住条件,不断以“新”代“旧”、以“洋”代“土”(图4),拆建改造老宅建筑,居住在交通便捷的道路周边,传统河埠纵横、店铺林立的水乡商贾文化风貌逐渐消失。
图4 以“洋”代“土”
1.3.3 历史建筑失修
很多历史建筑因为建设年代久远,未管理维护,逐渐坍塌消逝(图5)。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历史建筑因景区开发和旅游发展而被拆除。嘉兴多数村落资源评级常表现为一至两方面有显著价值,部分以非物质文化为代表的村落难以划出核心保护区。传统村落建设缺乏专项资金补助,无法保障规划落地实施。
图5 历史建筑失修
1.3.4 优质文化失传
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农村文化发展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特色文化难以传承创新。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分配不均衡,注重物质建设轻于运营管理,新建类乡村文化空间使用率不高,造成资源浪费。文化人才队伍培养缺少群众参与和持续投入,农村文化发展传承不具有可持续性。
1.4 原因分析
1.4.1 城镇化推进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传统村落逐渐发生人口结构、产业结构、风俗传统等解构。大量农村青年进城,传统村落人口呈现老龄化、空心化的趋势,影响农业生产、手工技艺的传承发展。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部分村落保护与建设未使用本土材料,景观原真性逐年下降,基因逐渐流失。
1.4.2 现代化渗透
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强烈改变着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方面,伴随着无人机、网络直播等现代技术运用,嘉兴传统村落生产方式逐渐发展为多样化、现代化的生产方式,致使传统的生产景观走向衰败;另一方面,乡村现代生活呼唤服务现代化,村民们最关心的生活需求是设施全覆盖,科技广应用,崇尚在发达镇享受便利城市生活。
1.4.3 保护意识淡薄
一些基层政府对传统村落遗产的稀缺性、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以长远发展的眼光依法对传统村落加以保护利用,虽然嘉兴所有传统村落都编制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专项规划,但是方案中的核心保护区与建议开展项目并未推动落地实施。并且宣传教育力度不足,村民缺乏对村落内在价值的正确认识,导致一般传统村落景观破坏和文化消亡。
1.4.4 保障资金短缺
传统村落振兴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推动[6]。目前中央财政对于列入国家名录的传统村落的补助资金没有到位,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也不足。结合嘉兴已经实施保护的传统村落的情况来看,各级补助资金仅够修缮破旧的老屋和改造村内部分基本公共设施,难以满足现代舒适的居住条件。
2 传统村落价值判定
以传统村落作为留住“乡愁”的重要载体开展价值评判,对于做好村落特色挖掘和找回时代“记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嘉兴乡村特质特征、存在问题和原因剖析基础上,对嘉兴市传统村落的价值进行判定和分析,重点从村域环境、格局风貌、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四个方面入手,为后续的价值分类和保护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此外,将村落自身固有的经济、社会、历史及生态价值也视为考察内容,关注村落民俗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有效延续,辅助判定形成传统村落价值分类。
2.1 基本依据
嘉兴传统村落遴选指标[7]围绕本土情况,形成自身特色与理论基础,根据《嘉兴市级传统村落保护评价标准》,在村域环境、格局风貌、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四大体系下各设置4项评价指标,共计16项指标系统评价嘉兴市农村自然村落资源禀赋(图6)。一方面努力挖掘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另一方面收集嘉兴市传统村落的普遍特征和核心竞争力,对传统村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可能准确完整地进行调查登记,做好数字档案。
图6 嘉兴市传统村落评价标准
2.2 评价标准
2.2.1 村域环境
主要从水乡肌理、田林地貌、选址特征、传统资源等方面对村落整体环境作出评价。其中,水乡肌理主要评价村域及周边山水格局是否维持原有历史特征;田林地貌主要评价植被作物与田地形式能否体现当地自然特征;选址特征主要评价村落选址是否体现特殊功能需求以及对自然条件的巧妙利用;传统资源主要评价村域内文化遗产的丰富度。
2.2.2 格局风貌
主要从结构肌理、整体风貌、村落空间、场所要素等方面对村落的格局风貌作出评价。其中,结构肌理主要评价村落原有空间结构是否清晰完整,能否明显体现自然环境、血缘宗族等;整体风貌主要评价村落传统风貌整体保持度;村落空间主要评价村落街巷尺度、界面等历史特征维持度,以及公共空间功能、民族特色等;场所要素主要评价村落的场所及空间历史环境要素是否历史悠久、类型丰富。
2.2.3 传统建筑
主要从建筑种类、建筑组合、建筑特色、建筑细部等方面对村域内的传统建筑进行评价。其中,建筑种类主要关注文保单位的数量、传统建筑的功能类型、空间形式,以及建筑材料和工艺精美度;建筑组合主要评价院落、连廊等建筑的空间组合是否丰富且具有地域性特点;建筑特色主要评价建筑的稀缺性、艺术性等;建筑细部主要评价建筑细部种类的丰富程度,以及建筑整体规模、精美程度等。
2.2.4 传统文化
主要从种类品级、传承程度、依存特征、历史影响等方面评价村落的文化价值。其中,种类品级主要评价村落文化种类丰富度,文化是否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色;传承程度主要评价村内文化活动是否与村落特定的物质环境相关,场所是否保存完好等;依存特征主要评价村落文化的传承性,即对于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具有明确的传承人等;历史影响主要评价该村是否有知名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等。
2.3 多元价值
嘉兴市传统村落不仅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生态价值等。
2.3.1 经济价值
嘉兴传统村落的经济价值表现在依托村落自身资源要素进行农业手工业生产、渔业捕捞、旅游开发等获取经济收益,特别是生态和文化两类资源是吸引都市人群的核心要素。
2.3.2 社会价值
嘉兴传统村落有如宗族制度、乡规民约等一套支撑和维系其社会发展的传统社会制度,大多是康居乡村典范。保留一些传统村落,使之成为人居环境中心,强化精神满足。
2.3.3 历史价值
嘉兴传统村落有着悠久历史,其文化价值体现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方面。前者包括文物古迹、老街古宅等;后者包括民风民俗、传统技艺、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等。
2.3.4 生态价值
嘉兴市传统村落大多处于水田环绕和密林相伴中,与周边环境完美融合,空间布局巧妙独特,蕴藏着人类与自然相融的共生智慧。
传统村落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价值以及各类多元价值类型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传统村落的价值体系。传统村落价值具有地域性和多元性,不同价值类型的村落有着不同的特征和优势,也有着不同的保护和发展的需求和潜力。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价值类型的村落特点,制定相应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和措施,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3 传统村落价值分类
在前期调研确定自然村落建设投入价值的基础上,根据每个村落在四个维度上的价值深浅,将嘉兴市域范围内的高潜力行政村和中潜力行政村划分为田园人居村落、水乡宜居村落、古建遗存村落、历史文化村落、多态协同村落五种类型,共同绘就嘉兴传统村落乡村图景。
3.1 田园人居村落
在村域环境方面较为突出的村落,满足周边山水格局完整、植被体现历史特征、选址体现风水理论、文化遗产丰富等其中一项或多项要求。这类村落具有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质,具备舒适健康、景观优良的居住环境。核心价值是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图7)。
图7 丰义山水格局完整
3.2 水乡宜居村落
在格局风貌方面较为突出的村落,满足结构肌理清晰、建筑风貌协调、街巷空间维系强、场所要素悠久等其中一项或多项要求。这类传统村落有着天然的山清水秀,也有浓厚的地方文化和风土人情。核心价值是自然风貌肌理和空间风貌肌理(图8)。
图8 一桥两山塘
3.3 古建遗存村落
在传统建筑方面较为突出的村落,满足建筑工艺精美、空间组合富有地域性、建筑发展成熟、建筑细部种类丰富等一项或多项要求。这类村落历经荣枯盛衰,蕴含悠久的历史精髓,拥有大量古代先人留下的物质精神文化遗存,以及先人多姿多彩的精神元素和文化符号。核心价值是传统民居和公共活动空间(图9)。
图9 马鸣村历史悠久
3.4 历史文化村落
在传统文化方面较为突出的村落,满足村落文化丰富度高、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活动场所保存完好、有知名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等一项或多项要求。这类村落具有一定历史价值,能够反映特定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特色。核心价值是文物古迹、历史街巷和传统民居、文化遗产、历史事件人物(图10)。
图10 子恺漫画村
3.5 多态协同村落
结合嘉兴传统村落调研发现,综合发展类型传统村落拥有较好的自然生态风貌和浓厚人文艺术环境。核心价值内容与前四类村落相同(图11)。
图11 胥山编剧村
4 保护内容和发展方式
4.1 规划先行、文化定桩
严格执行新建农房风貌管控要求,落实乡村建设报建审批手续;对历史街区、古建筑、文物古迹等体现传统风貌肌理的保护对象制定明确管理细则,编制相关保护与发展规划,推进规划落地。提炼各类型文化资源,确定乡村物质空间和精神内涵主题,统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营造具有精神归属感的宜居家园[8]。
4.2 整合资源、分类保护
做好整体风貌特色保护,包括村落的水网格局、街巷格局、建筑与街区的尺度关系等空间格局和风貌节点。结合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分步更新改造民宅、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状况,优化人居环境。细分现有整体体现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特色以及与历史风貌相协调的建筑:重点保护大致保留完好的建筑,重点修复有修复价值的建筑,酌情划定保护区修复价值不大的建筑。分层分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较多的村落,包括绝对保护区、限制建设区和配套发展区;依据现状分级管理街巷建筑,具体措施包括保护修复建筑、维修改善建筑、局部整治建筑、整体改造建筑、拆除建筑等。
4.3 延续乡愁、活化利用
整体沿用旧有空间格局,保留老宅、刮痕、青瓦等生活遗存,增强当地居民的乡愁意识和归属感。结合时代背景与功能需求活化乡土景象,修缮和保护文物、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举办节庆活动、开办展览、设立专项纪念馆等方式进行文化展示,通过记忆物质化延续乡土场景。深化美丽风景带建设工程,融合各要素打造生态独家乡村;修缮古建、小桥等传统建(构)筑,展现传统的居民生活和传统文化。通过农民入股等创新方式,综合开发拥有优质环境的水田公园等生态风貌,发展“农家乐2.0”;按照建设征地补偿办法征用农民土地,提供劳动岗位,助力农民增收创收。
4.4 强化保障、数智赋能
将某些民间技艺的传承人和相关企业作为重点经济扶持和保护支持对象;给予无经济来源、年龄偏大、有特殊才艺的民间艺人或民间艺术家一定的生活保障。搭建以古建筑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建筑互联网创新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建筑+互联网+文化”等模式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推动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5 结论
传统村落需要注重顶层设计,自上而下推动。传统村落所在地政府,要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及相关项目;指导村委会制定村规民约和旅游、手工艺等相关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传统村落价值挖潜组,要组建价值挖潜小组与传统村落创建工作同步推进,建立协调长效机制。传统村落所在地村委,要参与规划编制与实施;做好保护和宣传工作;引导村民保护文物古迹,合理使用传统建筑。
传统村落保护传承重在活化利用,嘉兴传统村落数量众多,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将各村特色文化内容广泛传播,推动村集体收入增长,百姓增收致富。同步重视村民参与,要将传统文化保护和继承融入村民日常生活。定期开展与村落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加强村民文化活动参与度和村落文化知名度。
传统村落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重要环节,要凝聚共识形成工作合力。紧密结合未来乡村创建工作,依托场景培育开展相应村落建设;统筹开展传统村落资源调查、评价、监测等工作;结合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资金优势,完善实施建设方案;将传统村落部分设计融入美丽乡村规划方案中,借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实现村落保护发展。
传统村落作为一项政府创建考核工作,虽有年度考核任务和明确的建设要求,但还是应当重点依据调研中的村民撤留意愿,谨慎考虑村落价值挖潜工作。仔细摸排梳理村落建设投入情况,优先保障和支持资源本底良好的自然村落、重要的文化资源片区及评级较高的传统村落提升。重视江南水乡文化传承,尽量保持原有风貌,减少对历史特色资源的破坏。
图片来源
图6:作者自绘;
其余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