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之伞
——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策略的探索
2024-03-05金拓,方舟
金 拓,方 舟
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4
0 引言
2023 年举办的“浙江省共富风貌驿创新设计大赛”从浙江省各地区筛选出200多个待改造城市和乡村空间,旨在通过建筑设计竞赛对小微空间的改造再利用进行思考,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社会生活的多元需求,打造城乡生活驿站的设计样板。本文介绍的松阳县横坑村观景台区域正是这200多个场地之一。
松阳县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两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之一[1],政府为保护传统村落以及乡村振兴作了种种努力和试验,邀请了多名优秀建筑师在各村落进行建设实践,成果显著,使得松阳成为了建筑设计激活传统村落的典范。松阳的影响力慢慢扩展到了整个丽水地区,龙泉市、景宁县、缙云县等地纷纷效仿,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笔者曾考察松阳县城、杨家堂村、陈家铺村、蔡宅村、石仓村、王村等地,对松阳当地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传统民居风貌以及建筑实践的成效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研究,因此选择横坑村这个地块也是希望借助此次建筑设计竞赛表达作者的思考和设计策略。
1 场地概况与设计定位
1.1 区位与场地信息
横坑村坐落于浙江松阳县城以西11.2 km处,海拔1 080 m的坳岱尖山坡上,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山地村落。村庄生态环境极佳,是松阳县城饮用水水源东坞水库的源头,也是绝佳的休闲养生之地。村内建筑依山而建,大多由夯土墙组成,是松阳县最为壮观的阶梯式传统村落之一(图1)。经实地调研,村里大部分年轻人都在松阳县城或丽水市区工作,留下来的多为中老年群体。村子虽已有一定程度的文旅开发,但规模尚小、定位模糊、体验欠佳,对于游客的吸引能力有限,且明显缺乏配套服务设施。
图1 阶梯式传统村落
整个村落呈阶梯状分布在山谷两侧,村口广场处高度最低,古村落与观景台都处于山坡之上。古村落群主要集中于西部阶梯之上,观景区域则位于东部,两方隔空相望(图1),在观景台位置可见整个村落形如爱心(图2),所以“爱情村”是横坑村在振兴发展规划中的宣传定位。观景台区域包括平台及3座民房,是村落最佳的心形观测点之一。除了对观景台区域进行改造,笔者也希望在村落中心步道西端规划木构观景塔各一座,形成对望关系,产生空间互动,呼应主题(图3)。
图2 心形村落
图3 观景台区与新增观景塔位置关系
1.2 周边情况
经查阅《中国传统村落档案》,横坑村现有认定历史建筑24处,本次改造范围的观景台区域并不包含在内。村庄周围有300多年以上的古树名木50多棵,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林。横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村中的大量村民延续在祖辈中学到的传统手工技艺,依托横坑丰富的竹林资源,就地取材,制作竹筷、竹篾簸箕、竹筒、竹刷和扫帚等各类竹制品。
村里的大多数民居均为夯土承重墙加木构框架的结构体系,屋面则统一使用偏暗红色的陶土瓦(图4),统一的建构体系加上山坳两侧陡峭的地形营造出极富特色的村落肌理,成为松阳县最为壮观的阶梯式传统村落之一。
图4 横坑村典型民居形制
近几年,横坑村古村落发展民宿和旅游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村中目前已有建筑师徐甜甜设计的“竹林剧场”(图5),是非常优秀的建筑实践,且产生了一定的网红效应,能为村子带来一部分客流,但其功能单一且更偏向于装置艺术,所能承载的流量有限,对当地文旅产业的改善并不显著。因此横坑村切实地需要一个能够吸引外来游客打卡、消费,且有一定文化承载力的建筑空间。
图5 徐甜甜作品:竹林剧场
2 设计理念与策略
2.1 概念解析
笔者在横坑村实地考察的时候恰逢小雨,烟雨朦胧的村景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撑着一把雨伞漫步在村间的小道与石阶之上,水墨般朦胧景色别有意境。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一件传统日用品——油纸伞。一柄油纸伞承载了人们对烟雨江南的浪漫想象,也是不少经典爱情传说中举足轻重的存在。伞或为信物,或为情感的寄托,伴随爱情的萌芽与滋长。故事往往发生在伞下,而伞盖形成的庇护空间,又让一切显得朦胧含蓄,独具江南韵味。
像伞一样能够遮风避雨的民间搭建遍布于村落的生活场景(图6)。它们大都没有外墙,紧挨村民的自住房屋,由简易的竹木支撑结构和作为遮盖物的阳光板构成,既扩充了储物、洗晒等功能空间,又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老屋的夯土墙面。建筑以自然生长的方式构成了我们今日所见的乡村肌理。
图6 村中随处可见的民间搭建
因此,笔者提取了伞的基本结构形式单元和似透非透的界面来构筑这柄“爱情之伞”,让保留建筑的一部分室内外空间能够被这柄伞遮罩保护在下面。
2.2 建筑空间生成逻辑
油纸伞在悠久的历史积淀中从简单的功能性升华到了艺术和文化之美。自古以来油纸伞的存在与发展,体现了民族审美特性,它不仅仅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具,还要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进步,才会出现油纸伞材质、染色或是绘画上的差别[2]。“伞”作为典型的象形文字,直观地反映出传统油纸伞的机械结构。笔者将半个“伞”字所呈现的基本结构单元在原有建筑的外围进行重复与堆叠,围合出大片与伞的空间原型一致、有顶无墙的檐下空间,这样的空间形式也与前文所提到的本地民间搭建一致,既能够成为室内空间的延伸,与外部景观形成灰空间过渡,也能为当地村民和来此观景游览的访客提供休憩庇护(图7~9)。
图7 以油纸伞为空间原型的生成逻辑
图8 伞形结构形式
设计师沿用村民习以为常的民间搭建式加建模式,基本保留了给定用地中的三栋村舍,通过局部改造,在适当位置加建轻巧的构筑物,将几栋房屋串联成为一个整体,以满足未来的服务性功能定位(图10)。
图10 将三栋民宅串联成一个整体
其中,1#楼仅在屋顶开了天窗,有利于自然采光;2#楼对顶层部分山墙及景观面进行了改造,以扩大观景视野;3#楼因屋顶破损严重,遂改造了屋顶。2#楼2层空间利用屋面阳光板进行局部遮挡,起到欲扬先抑的效果,让游客在登上顶层平台视野豁然开朗时更有惊喜之感。同样的策略也体现在观景塔的设计中(图11)。
图11 屋顶平面图
2.3 建构的在地性
本方案建筑材料的选择遵循经济、易得、易维护的原则。建筑主体为木结构,建议选用本地常用木材。屋顶主要选用聚碳酸酯板,一方面考虑其经济耐用且符合设计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观察到阳光板是村民搭建的常用选材,因而沿用了村民习以为常的材料(图12、图13)。建筑的在地性不应该局限于对于遥远历史的追溯,而是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对于当下的在地风貌、技术手段、本地居民的生活习性、建造方式进行探讨延展。
图12 半透明聚碳酸酯板屋面
图13 建筑剖面
之所以说“建构”的在地性,是因为其不局限于设计本身和最终呈现的状态,在建筑的施工阶段,同样希望是由当地的工匠、技艺来完成,笔者鼓励使用传统工艺来建造现代建筑。这样的方式如果能够被普及延续,也将有效提高本地村民的就业率,使山村里的工匠获得更多的社会曝光,传统技艺得到认可延续。
中国乡村建筑设计中,建构的在地性是一种对自然和人文的综合考量,是一种对乡村环境、生活、建造的观察和思考,是一种对乡村特色、精神、记忆的塑造和传承。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或复制,也不是一种盲目的创新或变革,而是一种基于对乡村现状和需求的深入理解,对乡村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对乡村未来和发展的探索和创造。
2.4 建筑的装置艺术化
笔者认为此处的建筑改造需要与传统风貌的民居刻意地增加一些差异化。对于一个乡村而言,风貌统一固然是一种美,但是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建筑并置在一起,只要它们被整合到统一的场所尺度与空间格局之中,或许会更有魅力,因为这种多元与混杂顺应了生活的要求,也反映了时代精神[3]。新增的屋面选用的红蓝色帆布,是建筑视觉上的主要亮点,让改造后的民宅不仅局限于一个好用的功能空间载体,也能够让整个建筑呈现出更加艺术化的效果。红蓝两色分别回应了爱情所需的火热与理智,两种颜色也通过补色作用平衡了视觉感受,有吸引力却不显突兀。楼栋间的红色连廊与室内的蓝色围栏也通过色彩体现了爱情既需要热烈的表达,也需要冷静的思考。
笔者希望模糊建筑与装置艺术的边界,使建筑艺术能够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相比于书画、摄影、雕塑等可移动的艺术品,装置艺术更具空间感,也更需要同所在场地发生关联和互动。徐甜甜在横坑村的“竹林剧场”和大木山茶园的“竹亭”让人们看到了装置艺术建筑化在松阳当地的可能性,该竞赛方案则是对建筑的装置艺术化进行了探索(图14)。多年致力于乡建研究和实践的贺勇教授曾问起松阳村民对于这些建筑的感受,他们基本上都是欣然接受的,其实就贺勇个人多年乡村调研和实践的经验,村民们对于新事物的包容与接受似乎远大于城里的人[4]。
图14 基于在地性的建筑艺术化表达
3 功能策划
改造后的观景台区域将包含一个简餐厅(2#楼底层)、一个两层的多功能展厅(2#楼2~3层)、一个两层的咖啡吧(1#楼)和一个两层的书吧(3#楼)(图15),还有一座新建的观景塔。各服务空间之间及外围平台亦可供休憩观景。
图15 书吧内部空间
书吧、咖啡吧与简餐厅皆可打造爱情主题,定期提供不同主题风格的书单和菜单,与访客进行互动,增强村落的吸引力及关注黏性。展厅空间则可从与爱情相关的乡风民俗入手,征集与展示老物件,并在同期利用客流进行不同主题的内容征集与策展,让不同命题下的爱情主题展能够不断循环下去。同时,未来的运营者也可联动并邀请在村内或附近村落开设工作室的艺术家、设计师来此策划及举办小型作品展,延展主题。展览间隙或展厅的闲置空间也可不定期举办与当地民俗文化相关的美食及手作体验,或是与书吧、餐厅、咖啡吧联合举办以爱好者分享为主的文学沙龙、电影放映等小型活动,为来此观光的文艺青年及本地村民提供多样的文化体验。
两座观景塔分别位于心形村落的两个端点,较高的地势易于形成良好的观景视野和对望关系(图16,东观景塔见图10)。我们希望这里不仅成为恋人们的登高打卡地,也能为单身朋友寄予美好的爱情向往提供一片天地。两个点位的运营可结合书吧、咖啡吧的互动活动来持续激活,例如打卡任务、告白树洞征集、明信片慢递等。一方面增强村落的游览趣味性,一方面亦可促进消费。横坑村需要不拘泥于传统的开放心态:不单发展旅游,而且同步注重地方品牌及产品的培育与推广,强化集体经济的产业发展策略与思路[4]。
图16 西观景塔
4 结论
中国的乡村建设需要跳出守旧的思维,以更加国际化年轻化的视野进行探索,但同时又必须兼顾发展建设的在地性策略。对于传统村落,并不适合大拆大建,而是需要以点到面地进行试验性建筑实践,在点状案例的积累过程中反思总结各个村落究竟需要怎样的物质、精神以及文化的发展延续。徐甜甜也谈到过“建筑针灸”这样以点到面的更新理念,不同于一些耗资巨大的旅游村落,松阳的针灸策略仅在政府投入的少量建设资金内施行,以激励并启发当地社区的自我振兴,同时吸引外部的投资和资源[5]。而类似本次“共富风貌驿”的设计竞赛则能够在更新建设开始之前为设计者们提供一个思考及实验的平台,来召集各方力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成果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