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成长关注”到“全面发展”:少先队跨学科建设的反思及重构

2024-03-04张夏娟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城东小学311399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红星跨学科少先队

张夏娟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城东小学 31139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少先队相关学科建设,加快完善人才培养和课程教材体系,支持和鼓励相关高校设立少先队工作相关硕士专业学位领域。团中央、少工委等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青联发[2010]33号)提出,要探索在国家一级学科教育学下设与少先队组织根本任务紧密相关的二级学科,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教育中开设相关教育教学内容。两份意见的相继发布,让少先队建设工作得以延续和深化。目前,少先队工作建设已经趋于完善,在新时期对体系结构的进一步探索,充分体现出组织工作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一、少先队跨学科建设框架结构

少先队活动是以少先队员为活动主体,通过少先队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教育形式,对队员进行的一系列科学的、自主的、创新的实践活动。依据《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围绕评价机制、课程建设、意识形态和跨域整合四部分重构少先队学科建设框架(见图1),构建榜样教育、美德教育、劳动教育、情景体验、仪式感染和奖励机制等多元活动内容,以培养少年儿童全面发展为总体目标,在集体教育中发展儿童身心素养,形成科学的道德观,全面发展体力体能,以提升综合素养及全面掌握新时代少先队员的新特点和新期待,把巧力发在支点上。理念要新,方法要细,工序要精,功夫要深。少先队辅导员在构建“全面发展”的跨学科活动建设时,须关注少先队学生“最近发展区”和成长“关键点”。一是立足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以自主实践方式聚焦自理技能,从“自我管理如何体现”为出发点,“思践结合”重点挖掘队员身边简单的教育内容,体现内容开发的深度。二是发挥跨域学科育人功能,重点关注队员亲身体验,帮助他们培养成长所需的精神品质和必备品格。三是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体作用,引领队员树立创造性劳动的意识,重点关注时代精神,找准新时代劳动教育、创新教育的落脚点。

图1 少先队学科建设

摒弃“大而虚”的课程体系建设,从“核心点”“关键点”“重点”等处着眼,关注学生在成长中所体现出的年龄特征,促进少先队员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凸显少先队教育的科学性,提升辅导员的责任担当。

二、新时期少先队跨学科建设困境

1.认识清晰、积极性不足

少先队活动组织应培养少先队员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情感,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教育内容,以爱国主义作为基本感情教育重点。对现阶段少先队跨学科建设情况进行审视后发现,大多数辅导员都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少先队活动的重要意义和核心内容,但仍有少部分辅导员对活动内容和性质的理解有偏差,对活动价值存在消极态度,不能灵活运用现有各项资源去开发设计新的课程体系,只套用过去的体系框架进行跨域整合,无法契合新时期学生成长需求,理论与思路不能很好落地执行,从而呈现体系和实践各自为营的割裂状态。这进一步表明,少先队活动没有得到辅导员群体的完全认可,他们活动建设积极性、自觉性和探索性不足。

2.主体性差,规划偏颇

少先队活动方案执行必须贴近少年儿童的个性特征、身心发展水平等,但在实际操作中,活动多由辅导员等成年人进行规划,不能完全站在儿童视角进行安排。尤其是,大部分新晋辅导员过分依赖少先队活动“资源包”,疏忽学生实际情况,忽视少年儿童主体地位。这常常表现为活动方案不够完整、活动形式学生不喜欢、评价标准与活动关联性不强、学生自主探索空间不足等。解决活动落地执行成效不理想的关键在于,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建设思路,积极发挥学生自主性和“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参与活动方案制订、课程开发设计、活动形式和载体的建言献策中。师生共同参与制订方案,更贴近学生主体情况,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成长需求。

三、跨学科建设的反思与重构

1.激活主体,实践体验

有效开展少先队跨学科活动,必须建立在思想意识夯实牢固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新时期少先队活动课程化建设方向,强调儿童思想和素质养成,以德为先,立德树人。

实践体验教育是活动组织的根本途径。以“识艾草”劳动课程为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结合生活经验和思维发散,对艾绒的制作手法和过程进行改良。有学生模仿捣蒜泥加水和盐的做法,在艾绒中加入水,尝试更快速得到艾绒。经对比,学生发现,艾叶应先晒干再揉成艾绒,如果加水制作艾绒,后期还须晒干,增加了制作环节。经过论证,此方法不可行。

少先队课程活动的开展,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劳动技能,更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活学生主体,将课程主导权交给学生。学生最终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在活动中展现出别样的技能,经过探索能获得什么,都值得期待。评价要伴随激励,传统激励方式——红领巾奖章能够有效调动队员积极参与,强化学生荣誉感和仪式感。上述案例中,加水制作艾绒的思路,虽然经过实践不可行,但应给予提出想法的学生正向激励,颁发创新奖章,鼓励学生持续发散思维。

2.强化支撑,课程建设

少先队跨学科课程建设要打造学校特色,形成“一校一品”课程体系。活动建设必然与校本课程同步研发,深入挖掘本校资源,立足实际,让队员体验更有“诚意”的内容。以“绳艺”主题为例,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工艺课程。一二年级学生开展翻绳游戏,让学生初步认识麻绳、塑料绳、纸绳、尼龙绳、棉绳等材料,了解“绳”的类别,感知作用等。三四年级编织中国结,了解“结”的深厚文化内涵。五六年级引导学生在废旧物品(各种废旧绳子)改造中进行创新,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劳动成果。

3.创新设计,跨域融合

跨学科整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关注学生不同时间内心理成长与素质成长的不同要求。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在不同年级分类设计活动主题,譬如“学习先锋”“了解中国”“诚信为本”“共同成长”“科学创新”“艺术之美”等活动主题,从基础的认知启蒙到家国情怀,再到做人做事及人文艺术,主题内涵不断升华,体现少年儿童身心成长变化。跨学科融合前,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确保活动主题契合队员实际,保障活动的科学性和人文性。

比如,用红色资源融入少先队课程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方式,强化少年儿童的组织意识与政治启蒙。此外,将本地特色民风民俗纳入教育活动中,有助于儿童形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全面提升少年儿童对祖国和家乡的认知与情感。在参观革命博物馆前,指导队员提前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现场进行“小小解说员”活动,鼓励少年儿童深入研究红色历史、红船精神等,通过自主活动,厚植思想意识。

4.完善体系,全程追溯

正确的认识是保障少先队活动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要从意识形态方面培养少年儿童的集体精神和组织归属感,推动少年儿童的党团队组织意识衔接。将课程实施成效纳入教学考评方案,对少年儿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少先队“红星少年评价机制”,对活动的实施和开展情况进行全程跟踪评价。

“红星少年”是立足“立德树人”,围绕德、美、健、学、创综合素养,以月评为主,通过自荐、推荐的方式,结合成果展示、交流分享等形式的一项评价制度。传统教育观下量化的评价法不能充分体现教育成效。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在原有评价基础上研发“红星章”作为学生思政启蒙教育的评价载体,旨在通过“红星章”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思政启蒙教育相关活动获得“红星章”,通过“红星章”选评“红星少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以“红星章”为中心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可运用于多个评价场景。在课堂教学、场馆实践、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等活动中,以“红星章”为统一评价体系,实现“全程育人”“全程跟踪”的评价方式。

四、成果与反思

《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要求将少先队活动课程纳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地方性校本课程。自课题实践以来,从学校角度来看,活动课程得到了真正重视,激发了活动的真正价值;辅导员认识到自身素养与活动质量的关系,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开发设计出更科学、更新颖、更多元化的活动课程;在社会层面,家庭、社区和研学组织等对少先队活动建设加强关注,与辅导员活动安排思想保持一致,能够积极配合辅导员各项工作,为活动的执行提供资源与支持。从课程开发和设计层面看,课程建设充分满足了育人需求,活动课开展相对灵活,在常态化活动实施中,活动组织、形式、内容等的设计多元化。课程覆盖生活活动、实践活动、红色研学、情景体验、公益活动,内容包含思想、劳动、智能化、红色、科学、审美等方面,方案设计由辅导员、队员、家校合作、社区等共同参与,课程丰富而全面。

总体来说,现阶段少先队活动课程覆盖面是广泛的,性质是寓教于乐的,可以在实践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将理想信念教育厚植队员内心。学科活动的执行和评价标准自成体系,评价样态主题鲜明,体系完整、科学合理、具有个性、思想先进。

猜你喜欢

红星跨学科少先队
郭红星:扶危济困终不悔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社区少先队的“一二三”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加入少先队
不老的少先队
让少先队走向校外
闪闪的《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