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修械到研发的质变

2024-03-04张伶俐仇俊琴

世纪风采 2024年1期
关键词:工部军工新四军

张伶俐 仇俊琴

《新四军战史》载,1938年4月,全军仅有炮一门、机枪57挺、长短枪623 1支;1945年7月,拥有炮194门、机枪3237挺、长短枪10万支,地方武装尚有机枪865挺、长短枪5.8万支。赖传珠向党中央报告,“手榴弹完全自给,迫击炮弹、枪榴弹和掷弹筒弹,在材料不缺的条件下可自给70%。”七年间,新四军装备何以发生量质飞跃?事实并非“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而是得益于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军工生产。历经皖南军部及各支队修械、盐城军部规模拓展、下放各师自主生产、黄花塘会议后大发展等四个时期,新四军军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修械到研制的质的嬗变。

新四军各部的“散装”军工

皖南岩寺整军之初,新四军后勤供给仅相当于一个丙等师,处于“饷款不济,军食不足,军装不备,弹药不充,枪械不补”境地,叶挺甚至通过夫人李秀文筹款购得3600支手枪。面对当局的歧视、限制和刁难,军部决定发展军工,以期解决装备“短腿”。

1938年4月,第一家修械所在岩寺上渡桥江家祠堂成立,8月随军部迁至泾县小河口。所长朱遵三将修械所安置在群众家里,找来复线机床、钻床、手摇铣床等土机械,自制镟枪筒车床,修理枪械,制作刺刀。其间,第1支队黄村修械所基于豫鄂皖赣红军修械所成立。1939年夏,豫鄂独立游击支队在鄂中丁家冲组建修械所。年底,第6支队在安徽涡阳的白庙和小宋庄,成立手榴弹制造所和枪械修理所,所长李仲麟带领几名受过爆破训练的战士,招聘数名民间工匠,造出首批30枚手榴弹。至1940年10月,第5支队、江北指挥部、“江抗”和南下八路军第5纵队1支队,先后成立修械所。至皖南事变前,新四军创办修械所或兵工厂近20个。

1941年1月,鹽城新四军军部在岗门镇成立军工部。不久,因日军飞机轰炸,军工部迁往大佑棉垦三区继续生产,第3师7旅修械所同期迁入,后又迁至小阜庄。为扩大规模,军工部长韩振纪将军工部划分为机械加工、铸造、零件、木工、修械和手榴弹、子弹制造等7个厂,实施专业化协同生产,不仅能够翻造枪弹、修理枪械,而且能自制地雷、手榴弹,并着手研制82迫击炮弹。7月,日军发起盐阜“大扫荡”,军工部被迫将机床设备沉水埋地,人员迁往阜宁小陈集和董家舍待命。8月5日,陈毅、刘少奇决定,将军工部就近分配至第1、2、3师。

在烽火连天背景下,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高度关注新四军军工。早在1938年6月,毛泽东就要求重视抗日游击战争的军火接济。刘少奇、周恩来都曾指示新四军“建立小型兵工厂”。1941年4月23日和11月7日,中央军委下发《关于兵工建设的指示》《关于抗日根据地军事建设的指示》,要求集中极为有限的资源,实行以弹药为主、枪械为副的翻制和研发,为新四军各师“散装”军工指明发展方向。

1942年2月,1师修械所在东台成立,4月在启东海复组建军工部,不久迁往东台枯树洋(今属大丰区)。8月间,2师和3师军工部相继在盱眙翟庄、阜宁大施庄成立。在刘少奇“枪械主要靠自我生产”要求下,其他各师也自力更生发展军工。第4师在淮南张夏庄第二次白手起家,1942年5月步人机械化生产。第6师在无锡张缪舍成立军实科,后随18旅迁至江都小纪生产。6月,第7师在巢县李家山洼成立兵工厂,次年上升为军工部。年底,5师成立军工科和师直属兵工厂,留在江南的6师16旅也恢复军工生产,浙东纵队同时发展出一定的军工规模。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散装”模式激发出军工战线无穷的创造力,军工生产迅速呈现燎原之势。1944年9月21日至10月初,盱眙黄花塘华中兵工厂生产会议上,1师的小迫击炮、2师的37平射炮、瞬发炮弹及延时炮弹、3师的枪榴筒弹、4师的掷弹筒、6师的平曲射两用炮,实弹表演均告成功。张云逸欣喜地总结,不仅各师和军区都有较为完备的军工体系,而且旅和军分区,甚至地方部队都能进行军工生产。黄花塘会议有力地推动了新四军军工发展,到抗战胜利前后,军工队伍已超万人,拥有百人以上、10台大型设备并有固定厂房的兵工厂发展到50多个。

研发为先的实力军工

仿制和研制是新四军军工蓬勃发展的鲜明特征。创立之初,叶挺和军部就充分认识到“装备实力决定军力战力”,要求仿制研制,避免受制于人。代军长陈毅也曾指出,军工生产比吃饭重要。

皖南军工时期,叶挺指示军部修械所仿制“汉阳造”步枪。朱遵三和吴运铎一起,运用仅有的深孔平钻、大孔拐钻和小孔舞钻,攻克手工加工60厘米枪管难题,每月可以仿制7.92毫米步枪15支,还制造出几挺“花机关”冲锋枪。1940年上半年,史沫特莱在叶挺夫妇陪同下参观修械所。看到自制“汉阳造”连发100多发子弹,才出现枪管发热、木护盖冒烟现象,她不禁连声感叹,“中国的手工业在世界上算得上第一流的”,并在上海撰文《中国军队随军兵工厂》加以报道。周恩来在皖南,也曾对自制步枪大加赞赏。

盐城军工时期,韩振纪启动枪榴弹、平曲射两用炮的仿制研制,攻关雷汞起爆、82迫击炮弹制造和铜壳子弹头冲制技术。军工下放后,各师将仿制研制作为主要任务,突破不断,捷报频传,子弹、地雷、手榴弹逐步成为“大路货”,枪榴筒、迫击炮、掷弹筒和平射炮等攻坚武器,逐步成为主流产品。

攻坚武器研发上,2师和3师平分秋色。1942年春,5旅军工科长吴运铎和子弹厂厂长秦永祥,成功研制枪榴筒和枪榴弹。1944年4月,吴运铎、朱遵三等人又研制出掷弹筒、60迫击炮和平射炮。11月中旬,5旅在占鸡岗反顽中,凭借攻坚武器的威力,歼灭桂顽4个营和300多名土顽,不久又摧毁长丰柘塘街12个日军据点。成功的实战检验助推2师军工走向全盛,至1945年底,2师军工战线1400多人,月产50掷弹筒30门、平射炮5门弹500发、轻型迫击炮10门弹1000发。在孙象涵、田汝孚等人联合攻关下,3师的枪榴筒和枪榴弹研发颇有建树。1942年成功研制射程200多米的第一代碰炸式带尾枪榴弹,1943年初研制出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第二代空炸枪榴弹,被敌人恐惧地称为“火老鼠”,1945年5月研制出第三代枪榴弹,数年间生产平射炮12门,枪榴弹4万余发,手榴弹40万枚。此外,3师还成功研制平射炮穿甲弹、拉发踏发两用地雷、37平射炮,并自制铜子弹头,解决了铅质弹头沾粘枪膛的缺点。

其他各师的武器研发同样可圈可点。4师军工在张爱萍监制、李仲麟主持下,研制出质量超过日军的三刃刺刀。1师军工科长程望经过悉心研究,将掷弹筒改装为平曲射两用炮,在车桥战役中发挥出巨大威力。第5师兵工厂在随县天河用钢板制成土坦克,生产的拉火弹颇具威力,1945年5月演示时,美军观察组大为震憾。6师16旅的枪榴弹射程远,精度高。7师的张昌龙夜以继日研究硫磺、木炭比例,研制出黑色炸药,提高了枪弹威力。

成功需要智慧和汗水,甚至是流血牺牲。1943年8月,4师军工部在泗洪县勒东村装配掷弹筒弹时,因缺乏经验引爆黑火药,王洪春、刘克壮、朱宗云等人壮烈殉职。

随着根据地形势逐步改善,武器制造资源逐步增多,枪械的仿制研制得到迅猛发展。3师军工部组织沭阳马厂能工巧匠成立铁工会,自制土设备仿制“汉阳造”,数年间生产7000多支步枪,20多挺捷克式轻机枪。第7师的乔坚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硫磺与硝酸的合理配比,解決了子弹射击精度问题,并通过调整材料结构,提高翻砂和自制雷管质量,增加了手榴弹杀伤力。在他主持下,甚至还仿制出卡宾枪,改装过飞机机关枪。5师军工枪械研发门类较广,先后生产出十子连发手枪200支、土步枪200支、撇把子1000多支。地方武装的军工生产也得到相当发展,苏中军区在东台许河倒船港创办的造枪所,1943年成功研制“东台式步枪”,每月可生产30多支,主要用于武装东台县区乡游击连。

物资奇缺的艰险军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和设备短缺,曾经是新四军早期军工生产的重大瓶颈。皖南军工时期,叶挺、谭震林曾致函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和上海党组织,请求帮助购买军用物资。盐城军工时期,希伯夫人经盐城去上海时,刘少奇、黄克诚、韩振纪等委托她通过国际关系,解决部分无烟火药,改善弹药性能。

军工下放时,军部要求各师资金自筹,原料自购,矛盾和困难自行解决。面对日伪顽联合封锁,各师军工战线积极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土法上马。2师军工部长吴师孟亲自走村串户,收购木炭和废铜烂铁,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吴运铎在小朱庄茅屋里,带领7名员工,自制手摇汽锤、人推发动机等30多部土设备,每年生产复装子弹60万发。4师在豫皖苏边区遭顽重创,军工设备损失殆尽,缺少弹药原料,就向农户收购房屋、猪圈墙根的土硝,在铁锅中熬制提纯硝酸钾。5师兵工厂坚持在民间收购纺织机、弹棉机及铜铁等物资,作为枪弹铸造原料。张昌龙为解决钢铁铜锡等原材料匮乏问题,发动工人一点一滴收集,并自制炼铁炉,实施分类冶炼,1943年3月研制出6英尺和4英尺车床,为机械化生产奠定基础,

自制攻坚武器,仅凭自力更生,难以满足需求。除原料自筹、设备自制外,缴获、采购和市场化外包也成为解决困难的有效途径。1941年底,5师开辟汉川汉阳地区时,缴获伪汪步青兵工厂的10余部车床、刨床、铣床和2部马达,数千条步枪和轻重机枪毛坯,军工生产顺利步人机械化。但缴获只是特例个案,各师军工普遍成立采购科、材料科,先后在上海等敌占区,设立大成公司、益友社、协泰商行、三五钟表厂等地下兵站,秘密采购原料和设备。1942年2月,4师材料股长温希古等人,购进2台车床、一台牛头刨床、一台小钻床、一台3.5匹马力柴油发动机,顺利解决了掷弹筒等重型武器的设备需求。

顺利只因时运相济,困难才是当时常态。在敌占区,日伪将无缝钢管、车床甚至破铜烂铁、红砂土等物资,都列入禁购禁运行列,严加管制管控。物资采购时时刻刻都面临“头挂在裤腰带上”的艰险。

1943年8月,日军在苏中发起“清乡”,粟裕要求每个连队装备50毫米迫击炮3门、75毫米迫击炮1门。苏中军区采办科长张渭清,奉命前往上海采购原料和设备。他利用岳父在沪做五金机械生意的便利,借助吴淞口“宝丰鱼行”的帮会关系,联手王志寿、朱荣生等地下交通人员,在上海斜桥徐大兴机器厂内,秘密加工400门迫击炮“闷头”,还购得钢锯、钢丝、砂轮等工业物资。他游走于“跑单帮”人员王义兴、青帮分子吴道生、走私大王耿丙生、伪海防大队倪克英,甚至日军基层军官等三教九流之间,凭着机智果敢的胆识,才将物资运回根据地。到1944年5月,张渭清等人相继采购无缝钢管1000多尺、白铁管1万多尺,钻床、铣床、刨床20多台套。当时,1师军工部尽管辗转于东台、阜宁、宝应一带的姜家米厂、万行村、大淤尖、林上庄等地,但因物资得到保障,还是生产出迫击炮320门,创造出日产迫击炮弹100发的较高产能。

困难倒逼创新。苏中军区立足当地工商业相对发达等特点,利用市场化外包手段解决物资短缺。军工部将生产下放到根据地中心区三仓周边的万行、倒船港等地,聘请一批政治过硬的铜铁匠、修表匠和自行车修理匠,由他们走村串巷购原料,然后在地方武装监督下集中生产,并以粮食抵算材料资金和工人工资。一般情况下,一支枪小修发几斤到几十斤,大修发100多斤,造一支“东台式步枪”发1200斤。

人才第一的“星火”军工

人才是第一资源,同样是军工生产领域的真理。与人才济济的八路军军工相比,新四军军工却是人才奇缺。皖南军部修械所,仅有张昌龙、朱遵三、吴运铎等50余名技工。盐城军工时期,只有韩振纪一名大学毕业生,程望、田汝孚、乔坚、王新民等屈指可数的大学肄业生。为此,军部曾安排一批抗大学员、江淮大学学生,充实到军工战线历练培养。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军部及各师坚持人才优先引进,骨干优先培养,锻造出一批在实践中成长的土专家,成为军工生产的“星星之火”。军工战线靠着“一不怕死、二不怕累”的顽强意志,实行以老带新,以一带多,人才队伍持续壮大,硬是将作坊式手工修械,提升为研发式机械生产。吴运铎工人出身,缺少系统理论支撑,在研制弹药时三次负伤,炸瞎了左眼,炸伤了左手4根手指和右腿,但他坚持“活着一天,一定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的坚强信念,终于生产出枪榴弹、平射炮等杀伤力大的武器。李仲麟只是一名中学生,仅因在教会学校开过车床,就被彭雪枫作为特殊人才留下,派到张楼庄创办4师兵工厂。江南新四军挖出一根锈迹斑斑的75毫米炮管,辗转送到4师,他靠一本阎锡山部的《山炮使用维修规程》,用三个月配齐零件,修复炮身,使之成为4师攻坚利器,在张楼等战斗中大显神威。

鉴于技术人才稀缺,新四军军工创立之初,便注重从敌占区招收。1938年7月至1939年初,江苏省委以“疏散难民”“移民垦荒”名义,组织3批1000多名知识分子来到根据地,部分加入军工战线。1942年和1943年,7师从上海、南京和兄弟部队调来一大批军工骨干和技术工人,军工队伍日益扩大。张渭清在上海采购期间,发现徐大兴机械加工才能突出,设法动员他一家三口来到苏中,并将莫子华等80余人介绍到1师军工部。上海造船厂的朱荣生动员其独子朱金山,率领数以千计的技术工人来到根据地,不少人投身军工生产。5师从敌占区招聘的一批技工,先后生产碰火炸弹1万余枚、拉火炸弹3万余枚、枪榴弹10万多枚。1945年9月,浙东纵队北撤,组织70余名技术骨干,投身苏北军工战线。解放兴化城时,1师缴获伪刘湘图1个枪械所,动员一批技工留用,使军工队伍扩大到570多人。

人才培训是新四军破解人才荒的又一力举。培训的主要内容是,讲解雷管、信管、手榴弹、枪榴弹的构成,传授迫击炮、平射炮、掷弹筒、枪榴筒的原理,训练爆破、埋雷和炮弹发射技能。其中,4师技术培训起步最早,培养人才最多。从1939年1月到1945年底,先后举办8期训练班,培训技术人员510余人,其中,150余人成为军工技术骨干或领导干部,另有360人成为新式武器使用能手。抗战胜利不久,4师创立淮北工业学校,从淮北中学和部队招收初中学历青年70人,实施专业化培训。各师还注重用事业聚才,用荣誉励志,2师的吴运铎被誉为“中国的保尔”,3师的刘新民、张金富等人被评为劳动模范,7师的刘洪根、邱福成等11人被评为英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四军军工的质变,擎起了华中敌后抗战的“铁拳”,支撑起近2.5万次对日作战,取得歼灭日军近12万人、伪军35.9万多人的辉煌战果。1945年12月,华中军区军工部在淮安成立,下辖3个总厂及军工部直属工厂、苏中军区军工部。以韩振纪、田汝孚为首的一批军工人来到东北,创制了东北民主联军第一门后膛炮等佳绩,为解放战争的军工事业作出突出贡献。新四军军工发展的路径、模式和经验,对新型举国体制下突破西方封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工部军工新四军
元丰改制前后工部研究
五彩湾工部龙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军工大检阅
古代机构改革为什么难进行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新四军简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