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高望远而又脚踏实地的领导者

2024-03-04胡金波

世纪风采 2024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

胡金波

习近平总书记说:“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周恩来正是这样一位登高望远而又脚踏实地的卓越领导者。“中华崛起”和“中华腾飞”是周恩来在不同时期追求的梦想,为此他不懈奋斗、努力探索,为中国实现现代化作出了毕生贡献,也为我们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和制度基础。回顾周恩来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不懈探索历程,探讨如何更加自觉地传承周恩来精神,更加坚定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很有意义。

一、少年立志,倾情寻求中华崛起的救亡道路

周恩来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实现中国现代化而奋斗的一生。当初的那个翩翩少年,自从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自从有了“中华腾飞世界”的梦想,就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伟大的事业,毕生都在不屈不挠地寻求中华崛起和腾飞世界的强国之路。

他刻苦读书,以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他著文高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之勿负是期也。’

他四海求索,寻找救国之道。东渡日本,以图破壁济世。发现靠“军国主义”和“贤人政治”这种模式来救中国的想法“实在是大错了”,正如他在《雨中岚山》这首诗中所写的“潇潇雨,雾蒙浓”,“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随即“返国图他兴”。

他组织觉悟社,创办《觉悟》杂志,旗帜鲜明地提出:人生应该有“觉悟”,而且要有“大觉悟”,这就是“为人类大多数”而努力“辟一条新道,接续不断的望前走,去求无穷的进化”。觉悟社成为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他指挥天津各校学生数千人请愿被捕,身陷囹圄仍毫不懈怠,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以至“思想颤动于狱中”,理想信仰发生巨变,决心继续探究中华崛起的复兴之路。

他远渡重洋,旅欧四年潜心研究新思潮,“对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华崛起的理论指导。直至“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1921年春天,周恩来在欧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这个伟大的事业。1922年6月,他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用马列主义理论和俄国十月革命经验武装青年,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理论刊物《少年》撰写《共产主义与中国》等大量文章,热情洋溢地赞美:“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并指出:“共产主义者决不作枝叶的问题,要大刀阔斧地来主张共产革命。”“一旦革命告成,政权落到劳动阶级手里,那时候乃得言共产主义发达实业的方法。”周恩来这时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中国的劳动阶级夺取了政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

美国汉学家孔飞力1999年出版的《现代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现代性是一颗种子,落在了一个叫中国的土地上,长出来的并非一个普泛意义上的现代中国,而是一个有着中国血脉的现代国家。”周恩来正是这块土地上的这样一颗种子。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孕育了周恩来这样杰出的人才;风起云涌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使他的思想境界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东西方文化结合,产生了周恩来这样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革命者。1922年,周恩来在法国给邓颖超写了一张明信片,明信片上印着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画像,周恩来在明信片上写着“希望我们两个人,将来也像他们两个人那样,一同上断头台”。可见他献身革命探寻民族复兴之路的决心是多么坚决、多么彻底。

二、坚定不移,着力引领兴党强军的路线方向

为了把民族复兴的崇高理想变成现实,周恩来十分重视掌握革命武装。还是在南开中学读书的时候,他就开始关注军事,初步认识到“军盛则国强,军衰则国弱”的强军强国思想,并在学生组织“敬业乐群会”中设立“军事研究团”,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军事知识。1922年12月,他在《少年》上发表文章指出:“真正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1924年10月,周恩来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并兼任宣传部长。在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各界群众大会上,他发表演说:“我们有工人可以武装,有农民可以自卫,有兵士可以作先驱,有学生可以作宣传,有商人可以作后盾,我们的实力便在此处。号召我们的实力,复活辛亥革命的精神!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南北军阀!打倒一切反革命派!”同年11月,就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后,周恩来商得孙中山同意,筹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成员的配备与调动都由中共广东区委和周恩来决定。这是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人直接掌握的武装力量,后来成为叶挺独立团的前身。周恩来参加了东征、北伐的全过程,他在其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创造性而又周密干练的才能,得到了国共两党特别是黄埔师生的广泛尊敬和推重。

1927年3月,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依靠工人阶级自己的力量解放了上海,是世界工人阶级武装起义史上不多的成功记录之一。南昌起义,周恩来排除了张国焘“两个不可动”的干扰(没有成功把握不可动,张发奎不同意不可动),避免了要么取消起义,要么与张国焘反目、政治局分裂的两难选择,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对红四军领导层的争论,周恩来主持起草中央“九月来信”,不仅支持和维护毛泽东的前委书记地位,而且指出“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成为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最初理论支撑。周恩来还主持中央军委创办《军事通讯》。1930年1月的创刊号刊登了《关于红四军历史及其情况的报告》,要求各地红军、各地方党组织学习红四军的经验。1932年底1933年初,周恩来与朱德共同指挥第四次反“围剿”并取得胜利,开创大兵团山地伏击战范例,使中央苏区发展到鼎盛时期。解放战争期间,周恩来作为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周恩来多次在极其复杂的情况下竭力维护党的团结,挽救党的事业。1928年底1929年初,周恩来努力整顿几乎涣散的地方党组织,特别是解決顺直省委问题、江苏省委问题,为中央主持起草《关于湖北组织问题决议案》、中央给山东省委的指示信、给满州省委的信等,扭转了一些地方党组织停顿半停顿的状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全党面临着大分裂的现实威胁,罗章龙、王克全等人酝酿成立“第二中央”,并派人到顺直、香港、满州等地进行成立“第二党”的分裂活动。中国共产党在周恩来的实际主持下,维护了党的统一,重新站稳了脚跟,把党挽救了出来。长征途中,特别是湘江战役后,周恩来深深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如果再不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将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威胁。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中国共产党终于实际上形成了强有力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从1927年到1935年,正是中国共产党从危机中催生新的希望的历史过程。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终于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的制度和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提出:我们必须有一个共同承认的领袖带着我们前进,毛泽东是能够带领我们前进的领袖,号召大家学习毛泽东。这对于确立和维护即将在全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全心全意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踏上现代化的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求真务实,潜心描绘适合国情的现代化蓝图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征程。周恩来身为大国总理的26年中,殚精竭虑,运筹帷幄,苦苦探索,艱难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奠基,描绘蓝图,献出了毕生的心血和智慧。

1949年4月,新中国还在筹建过程中,周恩来就指出“需要用极大的努力才能使国家现代化”。他组织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时,就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应加强现代化的陆军”。1949年12月,他对全国农业、钢铁等系统的代表提出了“使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设想。1951年3月,他提出“我们要准备建设现代化的城市,发展现代化的工业。”新中国初创时期,他每次提出的现代化只是单方面的,但已涉及到军队、农业、工业、城市,乃至“国家现代化”。1954年9月,他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思想:“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周恩来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就把它放到了能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能不能达到革命目的的高度。1962年底,在研究第三个五年计划时,周恩来提出了“实现农业、工业、科学文化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目标。1963年初,将“科学文化现代化”改为“科学技术现代化”。并着重指出:要“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代表党中央正式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报告首次提出“两步走”的计划: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时,四个现代化的内容和实现步骤基本定型。报告还明确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1975年,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两步走”的设想,而且明确第一步目标在1980年以前建成,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重点、步骤已经非常明确。

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使祖国走向繁荣富强,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崇高目标。但是,周恩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是需要逐步达到的过程。他告诫人们:“中国变成现代化的国家,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毛泽东要求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完成工业化。由于“一五”计划的形势比较好,1955年毛泽东又提出要提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各地普遍出现了急躁冒进的情绪。看到这种苗头,周恩来深深地感到如果这样下去经济建设将会受到严重损害。他在国务院会议上坦诚直言:“绝不要提出提早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口号。”并严肃指出:“对群众的积极性不能泼冷水,但领导者的头脑发热了的,用冷水洗洗,可能会清醒些。”提醒大家不要做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1956年9月16日,周恩来在党的八大作“二五”计划建议报告时,强调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定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并郑重地告诫大家:“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区广阔、情况复杂并且经济上正在剧烈变革的国家里,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发生重大的失误,造成重大的损失。”

坚持实事求是是周恩来一贯的原则立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追加20亿元基本建设投资,受到与会同志反对,周恩来更是激烈阻止。会后,周恩来又去找毛泽东,希望能说服他改变决定,但毛泽东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在“冒进”与反“冒进”问题上,周恩来屡遭毛泽东批判,甚至到了逢会必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实事求是的态度。1959年五六月间,周恩来组织8位副总理深入重点产铁地区作了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然后向中央提交正式报告,主张迅速调整钢铁的生产指标。周恩来虽然没有能够制止“大跃进”的发生,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毛泽东对“大跃进”问题有所思考。1960年,毛泽东在《十年总结》讲话中说:“1956年周恩来同志主持制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大部分指标,如钢等,替我们留了三年余地,多么好啊!”后来讨论“三五”计划,毛泽东的一个指导性看法就是要留有余地。他说,鉴于过去的经验,欲速则不达,还不如少一点慢一点能达到。要根据客观可能办事,绝不能超过客观可能,按客观可能还要留有余地。

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将1961年定为调查研究年。3月19日,周恩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指出:“进城以后,特别是这几年来,我们调查研究较少,实事求是也差,因而‘五风’刮起来就不容易一下子得到纠正。”后来,周恩来把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概括为:“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正是在实事求是思想引领下,周恩来在1963年谈到国内建设问题时坦诚,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套完整的、成功的经验。为建立起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需要摸索出一条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四、尊重自然,重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之路

在现代化道路探索的过程中,周恩来十分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炼钢铁时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他十分痛心。1961年视察西双版纳看到许多地方的原始森林被破坏,他痛心地说,西双版纳这个美丽富饶之乡如果把森林破坏了,将来也会变成沙漠,后代会骂我们的,我们共产党人不能成为历史罪人。1962年他到吉林延边视察时又指出,千万要保护好森林,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大问题。如果把森林资源破坏了,那还搞什么社会主义!他强调:一切都要从我国人民子孙万代的利益来考虑。不要“吃祖宗饭,造子孙孽”。1964年,周恩来指示从中央到地方,每个负责同志每年都要带头种树,养成风气。

周恩来十分重视工业建设中环境保护的问题。上个世纪60年代,鉴于西方发达国家严重的工业污染激起社会公愤,周恩来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环境保护。搞工业化建设,一开始就要注意这个问题,避免出现西方那样严重的情况。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怎么能够体现出来?还怎么称得上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70年,周恩来听取秦山核电站工程汇报。关于核电站放射性废料的处理问题,周恩来指出:“要想法把废水统统吸收掉。固体废物密封好沉在海底不行,现在美国往海里放,全世界都在骂它。我们不能嫁祸于海,一点也不行。”1974年3月31日,周恩来听取秦山核电站工程技术情况汇报,再次强调:“核电站的设计建设,必须绝对安全可靠,特别对放射性废水、废气、废物的处理必须从长远考虑。一定要以不污染国土、不危害人民为原则。”

1970年7月,周恩来听取核潜艇试验准备情况的汇报时指出:在海里核潜艇的废水和排烟怎么办?最好不要使海洋环境受到影响。我们应该综合利用这些废物,进行回收。这个问题各个部都应很好地考虑啊!没有考虑这个问题的项目就不批准设计。1973年8月.他又指出:我们再不搞综合利用,后代就要骂死我们,骂我们蠢才。我们可不能不顾一切,要为后代着想。

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艰难探索,是极其宝贵的资源,能够给我们以意志、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抉择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现代化之路:共和国70年特展
论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新现代化论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