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
2024-03-03桑百川武云欣
桑百川 武云欣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型经济的现代化,只能在高水平开放中实现。高水平开放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营造推进现代化的良好外部环境。高水平开放包括生产力高水平开放、生产关系高水平开放和国际经济关系高水平开放三个层面的内容,具有较大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规模,国际贸易投资质量高等典型特征。未来推进高水平开放,需要提升外贸质量,建设国际贸易强国;稳定外商投资,打造国际投资强国;强化特殊经济区制度创新功能,升级开放区域平台;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协同改革创新;积极参加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推动建立以规则为基础、共同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全球化。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高水平开放 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 F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4)01-0007-08
[作者简介] 桑百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研究方向:对外开放、国际经济与贸易;武云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性也寓于普遍性之中,包含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世界上所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是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都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经济,中国式现代化也必然具有这些普遍性特征。
一、中国式现代化只能在高水平开放中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闭门造车的现代化,必然是开放型经济的现代化,也只能在高水平开放中实现。
1. 高水平开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对外开放为什么能够拉动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根本上缘于其顺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傳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数量的增加,而对外开放可以改变资本、劳动力的投入规模。在对外开放中参与经济全球化,融入全球经济体系,面对的是全球市场,而非狭小的国内市场,需求总规模扩大了,企业在开拓全球市场和满足全球市场需求中,得以更大规模投资,吸收更多就业,扩张供给规模;在对外开放中吸收外商投资,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增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数量;在对外开放中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拓展资源配置空间,利用全球资源,有助于增加资本和劳动力使用范围,扩大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规模。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升级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在对外开放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创新,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在对外开放中吸收外商投资,内资企业在与技术领先的跨国公司合作或竞争中,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能够带动国内技术进步;外资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对内资企业产生示范效应,带动国内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变迁,推动经济结构升级,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有效的制度变迁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在对外开放中适应、遵循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倒逼国内改革,完善经济管理体制,促进经济制度变迁,逐步形成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
总之,通过对外开放并不断提高开放水平,才能助推经济更快增长,促进经济更好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全社会福利水平,实现庞大人口的共同富裕,建成现代化国家。
2. 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放型经济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必然要冲破地区和国家之间的限制,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连成一体,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就要不断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制度中更快打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生产关系各环节的堵点,更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调控经济运行,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灵,解决市场机制自发作用解决不了、解决不好、不能解决的问题。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相对丰富的调控经济运行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在对外开放中学习借鉴其经济调控经验和方法,并加以创新,能够更快建立并完善中国的法治经济,更好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制度手段等调节经济运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3. 在全球化逆流和世界经济大变局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高水平开放
当前,我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遭遇了全球化逆流。全球化逆流只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回头浪,与生产力发展要求背道而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社会生产发展为国际投资和国际生产,国内贸易发展为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成为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生产力发展进一步要求经济全球化,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全球化逆流中。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加并推进经济全球化,在开放合作共赢中更快发展社会生产力。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进,只有实行高水平开放,才能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提供分享中国大市场发展的机遇,分化美西方遏制中国发展的势力,释放国内大市场的优势,强化与世界经济的联系,避免脱离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稳定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建立安全可控的供应链体系;只有不断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加强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才能更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卡脖子”技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
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开放
中国式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体系,高水平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只有在高质量发展中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不再是简单依赖要素资源投入规模的扩张拉动经济增长,而是主要依靠提升生产要素效率,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推动国民经济稳定高效发展。只有全方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广泛利用世界市场和全球优质要素资源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外部条件,使要素低廉的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才能更好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使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成长为发达国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放发展贯穿于新发展理念各个层面。
创新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开放。创新发展的核心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离不开坚实的技术基础、适宜创新的制度条件、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优秀人才,以及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在高水平开放中,更大力度吸收利用外资,不仅能够吸引掌握先进技术、拥有先进管理经验和人才的跨国公司,集聚创新要素,而且内资企业在与先进跨国公司合作中,通过企业间的联系,如合作研发、人员往来、信息传递、产业产品和服务配套等,产生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在与跨国公司的市场竞争中,促进内资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培育创新所需要的技术基础;在高水平开放中,为吸引高质量外商投资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改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可以更快形成适宜创新的制度条件;在高水平开放中,建设贸易强国,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能够促进企业依靠技术创新、贸易模式和业态创新,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实现创新发展。
均衡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开放。均衡发展的核心在于实现区域(包括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发展差距。在高水平开放中,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营造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积极利用外资,吸引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集聚,打破人才、技术、管理知识、信息、营销渠道等瓶颈,形成陆海內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从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前沿,有助于带动中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在高水平开放中,中西部地区提升贸易能力,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竞争,扩大对外贸易规模,能够在国际贸易竞争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获得贸易绝对利益、比较利益和竞争利益,促进经济进步,改变经济落后局面;在高水平开放中,进一步提升工业化水平,促进农村城镇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在高水平开放中,外商投资量增质升,外资流入的产业部门内部竞争加剧,不仅有助于促进本部门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部门之间资本流动增加,资本流入相对落后的产业部门,可以促进落后部门进步,最终实现产业部门之间均衡发展;在高水平开放中,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和效益,建设贸易强国,要求其他部门提升高水平的产业配套能力,通过贸易带动效应促进各产业部门进步,有助于实现各产业协调发展。
绿色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开放。绿色发展需要技术支撑和资本投入,也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在高水平开放中,通过引进气候友好型技术,利用国际先进环保技术,改造企业的技术路径和发展路径,可以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吸收符合环境标准、掌握先进环保技术的外商投资企业,有助于促进环保产业发展,增进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发展绿色贸易,促进绿色产品出口,能够升级出口结构,并引领绿色发展,鼓励绿色产品进口,满足消费者对环保、健康产品的需求,促进绿色消费;通过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借鉴别国保护环境、开发绿色产业、惩治环境污染的环保规则及运行机制,能够更快完善我国绿色发展的制度环境,为全社会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共享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开放。共享发展的本质是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高水平开放中,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提高,外资准入范围扩大,更多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能够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个人收入,扩大财政税基,而个人收入增加有助于消除贫困走向富裕,国家财力增强有助于提高政府转移支付能力,用于扶持落后地区发展,扶助贫困人口,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缩小地区和个人的收入差距;在高水平开放中,建立完善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严格实施《外商投资法》,更好地保护劳工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的收入和福利;在高水平开放中,要求外商投资与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契合,提升外商投资质量水平,外资企业在结构升级中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政府鼓励并配合外资企业开展员工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能够使劳动者在增强素质、提升就业能力中获得更高报酬;在高水平开放中,不断完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外资企业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参加公益事业,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在高水平开放中,建立并发挥贸易能力促进和贸易救助制度的功能,使贸易能力相对脆弱的企业和群体获得必要的扶持帮助,有助于社会分享对外贸易发展的红利。
三、高水平开放的内涵要义与特征
(一)高水平开放的内涵要义
高水平开放是相对于以往的对外开放而言的,以往我国在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下以政策推动渐进式开放,参加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边开放边改革,尚未形成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制度体系,没有确立起系统的管理开放型经济的制度,对外贸易规模大而不强,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质量偏低,经济体制不健全,营商环境受政策影响大而稳定性不够。高水平开放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国际经济关系三个层面的开放。生产力层面的高水平开放,指商品、服务和要素跨境流动的规模更大、质量更高;生产关系层面的高水平开放,指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规制、管理、标准,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高,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透明度、可预期性强,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国际经济关系层面的高水平开放,指能够深度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和全球经济治理,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
(二)高水平开放的特征
1. 拥有较大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规模
对于中国这样的经济大国而言,如果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规模小,在全球贸易、投资中占比低,则表明贸易投资的开放度低,开放度低的国家称不上是高水平开放国家。高水平开放需要保持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稳定性。我国已经是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大国、国际投资大国,但是,如果贸易投资波动大,缺乏稳定性,不仅表明受国际市场影响大,自主驾驭国际贸易投资的能力弱,而且还会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较大冲击,影响国民经济平稳运行。高水平开放还要保持进出口贸易、国际资本流动的相对平衡。如果贸易顺差过大,容易产生贸易摩擦,影响出口市场政策环境的稳定性,不利于出口企业长远发展;如果逆差过大,进口挤占国内市场,影响国内企业正常经营,可能冲击经济平稳运行。如果资本净流出规模过大,国内投资乏力,容易招致产业空心化;如果资本净流入规模过大,国内投资市场过度竞争,容易挤出国内投资,加剧失业,不利于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2. 国际贸易投资质量高
首先,从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拥有一批掌握关键技术、知识产权、销售渠道和著名品牌的出口商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强,掌握国际定价权,拥有一批能够整合全球资源,主导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全球公司,出口产品的可替代性减弱,能够有效降低因出口订单转移带来的经济波动风险。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贸易占比不断上升,能够分享全球价值链高端收益。其次,从国际投资大国转向投资强国。外商投资结构与新发展理念相契合,高端制造、高技术服务领域的外商投资比重不断提高,符合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对外投资效益不断提升,涌现出更多在全球配置资源,掌控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跨国公司,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
3. 制度型开放不断扩大
从生产关系层面看,高水平开放核心是制度型开放,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在国际经济格局加速重构中,大型自由贸易协定如《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欧加《全面经济贸易协定》(CETA)率先确立的以“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为立足点的国际经贸规则,逐步被更多国家所接受,代表了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演变方向,成为我国制度型开放的主要对标对象。通过对标这些高标准的自贸协定中确立的经贸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实现关税水平较低,海关通关便捷高效,政策措施透明、可预期,营商环境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市场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知识产权保护严格有度,开放支持政策合法合规,国际国内经济循环畅通,风险防范安全可控。
4. 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贡献者
从国际经济关系层面看,我国面对的外部经济环境深刻变迁,全球化逆流涌动,地缘政治冲突不断,世界被严重撕裂分化,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迫在眉睫。高水平开放就是要维护外部经济环境的稳定性,从国际经贸规则的接受者转变为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重要参与者,从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转变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贡献者,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四、高水平开放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制约
高水平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仍面临不少现实约束,主要是生产力层面、生产关系层面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层面的制约。
1. 外贸动能处于新旧转换期,外贸规模大而不强
由于我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优势不断减弱,具有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受到墨西哥、东南亚等要素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挤压,出口增速明显放缓,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面临美西方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和“脱钩断链”的打压,能够主导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高技术企业偏少,需要不断积蓄新的动能,提升国际竞争力,寻求突围。受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外需下滑影响,以及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的冲击,外贸波动下行压力增大,稳定外贸规模与提升外贸质量双重任务并存且愈显迫切。进出口不平衡,对美国等的贸易顺差大,容易招致滥用贸易救济措施冲击。同时,服务贸易逆差较高,缺少服务贸易龙头企业和优质服务品牌,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占比偏低,數据跨境交易规模偏小。
2. 外商投资多而不优,外资结构调整加速,稳量提质迫在眉睫
一方面,我国作为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第二大国,出现了部分外资企业撤离现象。其中既有国内因素影响,也有外部因素影响。一方面,内资企业竞争力增强,外资企业竞争力下降;国内劳动力、环境、资源等成本攀升,成本吸引力削弱,部分外资选择撤离;国民经济增速放缓,部分外资企业收益率下降;我国谋求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外资企业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要求不符;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重构,国际投资体系和国际生产体系收缩,跨国公司调整经营策略,选择撤资;全球化逆流涌动,美西方加紧遏制我高技术产业发展,迫使在华投资企业撤离。外资撤离影响外资存量稳定,冲击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外商投资潜力大,发展空间广阔,占比也在上升,但受到美欧安全概念泛化、加严对外投资安全审查等因素影响,一些跨国公司来华投资踟蹰,制约优质外资流入。
3. 对外投资整体效益偏低,面临国际环境挤压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较快,已经居世界第二位,但缺少能够整合全球资源、有效管理全球资产的全球领先公司,对外投资经济效应较低,亏损面偏大,与国内经济技术协同能力偏弱,对外投资布局不够清晰,地缘政治冲突上升加剧海外投资风险,海外投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受全球化逆流和美西方打压围堵,高科技产业对外投资遭受更加严格的审查和人为干扰,国有企业、高技术企业海外并购难度增加,制约对外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4. 开放区域平台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作为我国重要的开放区域平台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先行区,已经取得显著建设成效,但面对深化改革和推进高水平开放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制度创新的系统性、制度创新的深度、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制度创新的协同机制不够完善,跨部门协调存在障碍,重制度创新数量的考核思维导致无序竞争,制度探索难以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等高维度的统筹协调,制度创新呈现碎片化特征;部分制度创新实践呈现浅层化现象,重复性工作较多,总体规划与深化改革方案的落实推进不均衡,制度创新的深度有待提升;受各项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的刚性约束,地方自主制度探索无法得到充分授权,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创新容错纠错机制;服务业开放水平偏低,在竞争中立、数字贸易、环境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21世纪议题”方面开展的压力测试与制度创新不到位,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上仍有差距。
5. 对外开放外部环境挑战增多
与改革开放45年来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不同,如今我国对外开放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逆流代替全球化加速发展,去风险替代经济相互依赖,打压与遏制替代国际经济合作,建立排他性经济集团的区域主义替代多边主义,“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冲击着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运转,美西方谋求建立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规锁”中国,我国在推进现代化征程上扩大对外开放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挑战上升。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出并践行共同发展的新型全球化理念,成为维护对外开放良好外部环境之亟须。
五、高水平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
(一)提升外贸质量,建设国际贸易强国
首先,控制要素成本过快攀升,继续发掘传统的比较优势,促进内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优化加工贸易经营环境,重视作为货物贸易主体的中间品贸易,稳定传统货物出口,巩固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和出口大国地位。同时,做好外贸优势和动能转化的衔接,按照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引领,培育外贸新的竞争优势,优化出口结构。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契机,强化数字技术赋能外贸,优化数字贸易发展环境,鼓励发展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贸易模式、新贸易业态。打造产业链条长、附加价值高、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出口产品,促进高附加值的中间产品和高端零部件出口,促进绿色低碳产品出口,从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向高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转化,从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为主转化,从世界工厂向世界中间品供应基地转变,从世界制造中心向世界创造中心转变;培育一批拥有一流技术、质量、品牌、服务体系的外贸企业,打造“中国品牌”,形成一批能够整合全球资源、占据全球或区域价值链高端的全球公司,推动企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其次,有效发挥进口博览会、消费品博览会等的功能,继续扩大进口,促进进出口平衡,提升进口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之间的契合度,扩大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高档消费需求日益增长要求的消费品进口,增加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高端装备需求上升的投资品进口。
再次,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积极开展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谈判,扩大金融、电信、旅游、法律、职业考试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简化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利用劳动力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化的条件,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增设布局一批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验区,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和龙头企业,打造“中國服务”品牌;优化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布局,推动服务外包转型升级;推动数字赋能服务贸易,促进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扩大建设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鼓励扩大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制定完善数据贸易规则,推动数据贸易成为服务贸易新的增长点,增加服务出口附加值,提高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比重;瞄准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需求,主动扩大优质服务进口,促进服务贸易进出口平衡。
(二)稳定外商投资,打造国际投资强国
首先,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限制,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简化外资企业经营条件。在全部取消制造业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后,逐步放宽服务业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持续优化外资营商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营造非歧视、公平竞争的制度条件,实现既准入又准营,加大外商投资保护和促进力度,提升引资效能,稳定外商投资预期,提高吸引外资的国际竞争力,既要关注存量外资的稳定性,又要重视新增外资的投入,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巩固外商投资大国地位。
其次,更大力度吸收和利用外资,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升外商投资质量,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发挥外商投资推动创新、平衡、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功能。提升外商投资质量和水平,不断完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鼓励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现代服务等领域外商投资,集聚高端要素,支持外资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创新发展;稳定外商投资,加大中西部地区承接外商投资转移基地建设力度,助力平衡发展;鼓励环保产业外商投资,吸引具有领先环保技术的外资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完善外商投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鼓励外资企业参加社会公益事业,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劳动者权益,推动共享发展。围绕构建巩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利用外商投资作为衔接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微观主体的地位,发挥外商投资促进改革的作用,推动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高水平开放中形成制度优势,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推动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富有较强动态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产业体系,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并提升在其中的地位。
再次,“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重点支持农业、能源、矿产资源等领域的对外投资,弥补国内市场供给不足;构建海外投资友好环境,支持技术逆向逆差效应明显的对外投资,以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支持能够整合外部资源、优化全球配置资源、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地位的对外投资,促进国内外产业协同,提高对外投资效益;建设高水平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形成对外投资集群效应,提高对外投资与东道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契合度,营造良好的对外投资形象;完善对外投资促进、服务和保护机制,维护海外投资正当权益。
(三)强化特殊经济区制度创新功能,升级开放区域平台
以特殊经济区为重点,强化制度创新功能,提升开放引领改革发展作用,释放高质量发展示范效应。
首先,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试验田的作用。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完善制度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加强制度集成创新。以落实《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为突破口,加快服务贸易扩大开放,提升货物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实施高标准数字贸易规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政府采购领域改革,推动“边境后”管理制度改革,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全面对接国际通行的高标准经贸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率先形成以公平竞争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基础的制度体系,建立以安全可控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及时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带动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与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打造国家制度型开放示范区,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其次,借鉴国际高标准自贸港经验,建设海南高水平有中国特色的自贸港,构建商品、服务、要素自由便捷、安全有序流动的制度体系,与2025年后全岛封关运作、实行“境内关外”的管理模式对接,为实现货物贸易“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做好制度准备,完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制度,探索建立服务贸易自由便利的国内规制体系。完善自贸港版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和经营限制,促进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完善与《自由贸易港法》衔接配套的法律体系,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再次,推动沿边地区与沿海、沿江、内陆等地区协同开放,打造内地开放新平台,提升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建设水平,有效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把沿边地区从开放末梢打造成为开放新前沿。
(四)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制度协同改革创新
首先,以制度型开放为突破口,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大市场,畅通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在谋求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中,把协议开放和自主开放结合起来,研判国际经贸规则变迁趋势,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参与数字贸易等“21世纪议题”谈判,不断推进“边境”规则的自由化便利化,以“边境后”措施为重点,构建“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的开放制度,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制度体系,塑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形成要素流动自由、投资经营便利、服务优质高效的体制机制。
其次,跟踪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如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竞争中性原则、政府采购原则、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环境和劳工标准、支持中小企业原则等“边境后”规则的演变发展方向,确定对标的实施路径和方案。全面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不同经济成分公平竞争,建立非歧视的规制体系;提高政府决策透明度,完善有关透明度的法律法规,规范政府决策信息的披露制度,营造透明公开的规制生态,落实开放政策的WTO合规审查机制,提升贸易政策合规水平,提高政府决策的可预见性与稳定性;构建竞争中性的规制体系,将竞争中性作为未来指导和促进对外经贸工作的重要原则和抓手,规范政府补贴行为,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和公正监管制度;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解決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无法获得贸易文书、贸易文书过于复杂、监管程序不透明、小型货物交付缓慢等障碍,为中小企业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及技术指导,缓解中小企业收集和分析海外投资、贸易和监管问题的信息困难问题,推动中小企业参与到全球供应链之中;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制,将数字环境下的知识产权纳入法律体系,建立合理公平、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平等对待国内外所有企业、个人及投资者的知识产权;动态提高环境和劳工权益保护标准,强化监察及执法力度。
(五)积极参加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推动建立以规则为基础、共同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全球化
加大全球经济治理人才培养投入,提升参加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为更高水平开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首先,坚持“以规则为基础、共同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全球化主张,推动新型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维护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核心地位,维护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具代表性和包容性,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支持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平台机制化建设,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其次,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持续推进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渐进式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机制化,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经济治理平台功能,为世界贡献国际公共产品,帮助提升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国际贸易能力,缓解经济全球化中各国利益不平衡的矛盾。
再次,积极参与新兴领域全球经济治理规则制定,提出中国议题和主张,促进建立互利共赢、公开透明的数字经济国际规则,推进绿色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等新议题谈判,推动投资便利化多边框架落地。积极参加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开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RCEP生效落地和升级谈判,升级已有自贸协定,谋划与更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签署自贸协定,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复次,完善开放风险防范体系,寻求“放得开”与“管得住”的平衡点,筑牢风险 “防火墙”,构筑开放安全屏障,实现高水平开放与安全保障制度的衔接协同。依法开展外商投资安全审查,禁止危害国家安全的投资;健全资金流动监测体系和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加强对重大金融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健全数据流动风险管控体系,依法打击网络攻击、数据泄密和非法传播;有效防范公共卫生风险和生态风险。
[参考文献]
[1] 江小涓.立足国情与时代,探索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之道路[J].经济研究,2021(2):14-25.
[2] 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人民日报,2020-11-25.
[3] 裴长洪,刘洪愧.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18(2):4-19.
[4] 桑百川,鲁雁南,史瑞祯.以更高水平开放筑牢新发展格局的思考[J].国际贸易,2021(6):4-13.
[5]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11-04.
[6] 习近平.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 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N].人民日报,2020-09-02.
[7] 杨正位.力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促高难度改革”[J].国际贸易,2018(9):4-12.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R].2023-11-26.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R].2021-07-09.
The Key Focus of High-level Opening up in Advanc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Sang Baichuan, Wu Yunxin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the modernization of an open economy, which can only be achieved through high-level opening up. Such high-level of opening up conforms to the laws of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promote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ilitates the building of a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maintains an open global economy, and creates a favorabl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modernization. High-level opening up includes three key aspects: high-level opening up of productive forces, high-level opening up of productive relations, and high-level opening up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 This approach is typified by a significant scal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s well as by the high qualit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Future strategies to enhance high-level opening up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oreign trade to build a strong international trade nation; stabilizing foreign investment to emerge as a global leader i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strengthening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ve functions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upgrading open regional platforms; adopting high-standar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regulations to foster coordinated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and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the global governance system to foster a new form of globalization that is rules-based and oriented toward collect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igh-level Opening up; Economic Globalization
(收稿日期:2023-12-28 責任编辑:赖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