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政课跨学科教学的“四维”评价量表设计

2024-03-03彭婧婷吴涯

中国教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四维课堂观察

彭婧婷 吴涯

【摘 要】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有利于突破传统分科教学的局限性,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综合化,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对跨学科教学实施效果的评价应立足于课堂本身,以课堂观察为主要形式,通过建构“四维”量表,围绕目标设定、内容安排、过程把握及学生参与四个方面实施全面、详细的过程性评价,激发教学评价活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学评价 跨学科 课堂观察 高中思政课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跨学科教学逐渐成为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然而,在实际的高中思政课堂中,跨学科教学陷入尴尬局面,浅层化和形式化的问题日益凸显,实施“以评促教”势在必行。跨学科教学倡导要更加关注过程性評价,这充分体现于课堂观察中。通过设计和运用“四维”评价量表,教师在实际课堂中针对目标设定、内容安排、过程把握和学生参与四个维度进行全面、详细、系统的观察和评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调整,打造高中优质思政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跨学科教学目标设定的评价

相较于传统教学的目标设定而言,跨学科教学的目标设定应更有针对性和聚焦性,其落脚点应集中在学生综合能力(包括信息整合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养成上。相较于传统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目标设定而言,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有了新的目标要求,最终的教学成效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即在各方合力的作用下使学生逐步成长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基于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跨学科教学目标的设定(见表1)。

1. 目标是否具有针对性

促进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学生主动收集相关学科素材中提高其信息整合能力;在融合多门学科知识辅助教学中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在不断探索学科关联中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提高其问题解决和实践操作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判断跨学科教学目标设定是否合理,应看它有没有针对性。

2. 目标是否指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具体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评价方式的选择应该聚焦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高中思政课中运用跨学科教学不能偏离预先设定的目标,而要使其成为补足传统分科教学缺憾的法宝。因此,跨学科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观察它是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3. 目标是否聚焦学生发展

不管是传统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设定,还是跨学科教学目标的设定,最终都应聚焦于学生发展。跨学科教学更应肩负这一使命,使原本细碎化、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体系化、生活化的知识,由内而外逐层实现学科教学目标、“跨育融合”目标及“全育融合”目标[1],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其综合能力。所以,跨学科教学目标的设定还要从它是否聚焦学生发展来谈。

二、跨学科教学内容安排的评价

对于跨学科教学来说,教学内容贯穿整堂课,对其进行合理选择尤为必要。首先应该聚焦于高中思政课本身的核心概念而不能偏离,再根据核心概念和核心内容搜索与此相关的其他学科或者周边生活的知识素材,设置开放性、可探究的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实现几者间的有机结合。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高中思政课教师认为在课堂中简单加入其他学科内容就算实现了跨学科,还有一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跨学科内容的融入,而忽视了思政课原有的教学内容,最终使跨学科教学片面化或流于形式。基于此,对于跨学科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的评价应从以下方面着手(见表2)。

1. 内容衔接恰当度指标

促进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主要围绕“高中思想政治”和“跨学科”两个关键词来进行。必须明确的是课堂教学主线要清晰,即不能偏离高中思政教材的内容,否则将会是纸上谈兵;而“跨”是指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积极探寻本堂课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分析相关学科知识,从而达到理解本学科新内容的目的。所以说,内容衔接是否恰当是评价跨学科教学内容安排的首要指标。

2. 案例素材多元化指标

想要开展一堂完整且有效的跨学科教学课,教师必须坚持贯彻“求同”与“求异”并重。“求同”是指教学始终要围绕教材内容、按照统一的教学方向进行,而“求异”则指教师可以采用丰富多元的学科素材来完善自己的教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思想政治本身就涵盖了历史、法律、文化等不同领域,很多原理也与化学、物理等学科相适应。因此,对跨学科教学内容安排的评价需要从选用案例是否多元来进行考量。

3. 探究主题开放性指标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是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主题探究来实现的。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自主思考、合作学习和探究分享,不仅能够打牢理论之基,而且能促进各项能力的发展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养成。所以,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探究主题必须具备多维性、可探究性和开放性特点,能让学生在思维风暴中有所成长。因此,探究主题是否开放灵活也是跨学科教学内容安排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跨学科教学过程把握的评价

跨学科教学过程不是单纯内容、方法累加的过程,而是要把涉及的各要素有机、有序、有效组织起来的过程。教师要对跨学科教学过程精准把握、精心设计。跨学科教学运用于高中思政课堂时,课堂的设计应更多关注情境是否能够充分感染学生、方法是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和资源是否做到物尽其用三个方面。教师以有序而较为新奇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热情,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体验。基于此,对跨学科教学过程把握的评价就可以从情境创设、方法选择和资源统筹三个方面进行(见表3)。

1. 情境创设方面

情境对于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堂中的顺利运用尤为重要。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综合探究的技能,最终达成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也正是实施跨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围绕各学科知识的结合点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知识结构来解决问题、发展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敢于创设不良结构情境[2],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想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2. 方法选择方面

跨学科教学的方法选择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教师不能仅靠单一系统的知识讲解就达到理想效果。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堂中运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应是整合性的、开放的、新颖的、促进师生互动的,但是不管选择何种方法,最终的实施都要有一定的展开逻辑,促进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发展。所以说,评价过程把握也要从方法选择层面入手。

3. 资源统筹方面

高中思政课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不仅包括与本学科相关的红色文化资源,而且包括各类社会性资源,这给跨学科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如何将资源合理统筹、有效运用,需要教师深入思考。因此,资源统筹是否恰当成为评价过程把握的必要指标。

四、跨学科教学学生参与的评价

对高中思政教学的评价,不仅要从教师的综合要素出发进行考量,还要做到以评促教、以教促学,对教学的评价最终要转变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上,其中就包括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学生学习作为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必须在评价中加以重视。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堂中的运用,不仅对教师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同时也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出了新期望。基于此,评价跨学科教学学生参与可以从课堂参与状态、情感互动情况和核心素养养成程度[3]三个方面来进行(见表4)。

1. 课堂参与状态

评价课堂参与的实际状态可以从学生是否具有主动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来展开。主动性体现在学生能够主动地思考教师所提出的跨学科综合问题,主动调动自己已有知识储备来同新知识产生联结;体验性体现在学生在面对真实而复杂的现实情境时,能够运用所学学科综合知识来有效解决问题,提高社会参与感;探究性体现为学生在面对跨学科综合主题时通过与他人和小组的分工合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参与力,通过深入探究问题而使思维和能力得以提升。这是评价学生学习的基本点。

2. 情感互动情况

在跨学科教学中,“跨”的不仅有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学生原有的地位。学生从单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积极互动者。学生能够对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给予情感回应,主动探索问题与问题、自己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从情感互动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3. 核心素养养成程度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思政课堂中的运用,本质上是为了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使学生成为知、情、意、行兼具的时代青年。这一切要在具体的教学生活中才能落实。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点和相关学科内容,能够自主独立地解决学业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以开阔、辩证的眼光和思维来对待一切事物。因此,核心素养养成程度也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

“四维”视域下教学评价方式的优化,拓宽了跨学科教学运用于高中思政课堂的效果测量渠道,探讨了整个课堂从目标、内容、过程到主体评价间相互协调、融会贯通的思维逻辑。整个评价体系以课堂观察为主要形式,以课堂观察量表为主要工具,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高中思政课育人性和发展性的充分发挥[4]。

参考文献

[1] 赵鑫,吕寒雪.“五育融合”引领下教学变革的价值定位、认识逻辑与实践理路[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3):12-20.

[2] 韦强.基于课堂观察的议题式教学评价[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5):13-16.

[3] 王青青.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课教学评价策略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5):12-14.

[4] 刘志军,徐彬.新课标下课程与教学评价方式变革的挑战与应对[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8):4-10+24.

本文系重庆市教改项目“融合与创新: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破壁路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23141)、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基地项目“疫情常态下爱国主义思政课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1SKJD0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1.重慶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2.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赵继莹

猜你喜欢

高中思政课四维课堂观察
浅谈“思政学科教学评价”
“四维五段”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报告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浅析高职保险实务专业“四维”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谈四维空时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如何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探索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思政课有效教学探讨
高校思政课与高中思政课教学有效衔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