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文化建构校本课程路径探析
2024-03-03王元玲施建根
王元玲 施建根
【摘 要】 学校办学特色和价值取向是学校课程建构的源头。浙江省湖州市月河小学教育集团以“志正”文化为背景,以目标导航,架构课程思路图谱;应儿童所需,丰富课程内容,构建有特色的学校养正课程体系。学校通过统筹课程实施方式、重构课程实施场域、丰富课程评价方式,促进课程高质量实施,达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学校文化 校本课程 养正课程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教育赋予学校的重要使命,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元素,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学校文化底蕴是学校发展的根脉,彰显了学校特色,也是学校课程构建的基本根基。基于学校文化建构学校课程能够让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对促进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浙江省湖州市月河小学教育集团(以下简称“月河小学”)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坚持“守正出新”的原则,赓续学校百年发展中积淀的文化底蕴,提炼出以“志正”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形成在学校文化引领下的课程体系,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
一、“志正”文化与养正课程
1. 植根于“百年志正”
学校课程建设是一个文化寻根的过程,要从历史的文脉传承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学校创始人沈谱琴先生1901年创办“志正学堂”时提出“启发爱国思想,扶持民族正气”的办学思想。1912年,沈先生出资创办“吴兴县女子公学附属女子国民学校”(现月河小学前身),随后,学校在历史变迁中几经更名,如“吴兴县竞义女子高等小学”“正气小学”“吴兴县立正气代用中心国民学校”等。虽然校名在不断更换,但“志正”这一核心始终没有丢弃。
基于历史中“志正”文化意义的积淀与当代学校的创新实践,月河小学形成了“志正”文化。“正”指正心,一意指标准、规则,二意指“守一而止”,内涵诠释为:守住初心,懂得敬畏,坚守正道。“志正”文化的内涵指向了育人目标:宏志。
2. “志正”生成理念,理念化为课程
学校课程的育人愿景应与学校办学理念相一致。“志正”文化的引领形成了月河小学“正心正道 止于至善”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学校的核心育人价值与追求。育人先育心,做人要有端正、公正的心态,有爱国、爱乡、爱人的情怀,所以要“养正心”;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要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所以要“扬正道”;“止于至善”则指向办学追求,有憧憬、有梦想、有期待才会构建出幸福的教育,所以,要“行至善”。基于这样的愿景,月河小学化理念为课程,融追求为课程,变特色为课程,建构起科学、系统的养正课程体系。
“养正”意为涵养之道。养正课程的核心价值是通过课程“养正立人”,既包含百年文脉中“启发爱国思想,扶持民族正气”的教育情怀,又指向当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担当。
3. 养正与儿童需求
养正心,必要扬正道,遵循正确的路径和方法。因此,课程的建构要坚守儿童立场,关注儿童的成长需求。基于国家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未来人才的培养需要突出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未来人才既要有以爱国情怀为核心的责任担当,也要有以与时俱进为核心的创新精神,这与“养正立人”的核心价值是一脉相通的。
基于此,月河小学立足“养正”之道,融合五育,厘清了素养发展的校本表达,即公正善良、家国情怀、勇敢坚毅、世界眼光、乐学善学、科学精神,这六大素养指向了儿童的成长需求,意在以“正”养“正”,在滋养学生优秀品德的同时以课程的丰富性满足学生多樣化的学习需求,达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构建养正课程体系
养正课程体系确立了“成就每一位学生的独一无二”这一课程理念,旨在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丰富、多元的课程滋养下“成就独一无二的我”。
1. 以目标导航,架构养正课程的思路图谱
基于学校文化、课程理念、学生发展需求,月河小学的育人目标确立为:培养“有正气(公正善良、家国情怀)、有志气(勇敢坚毅,世界眼光)、有灵气(乐学善学、科学精神)”的志正少年。
养正课程体系的架构以学校育人目标为导向,把课程分为善课程、智课程、创课程、艺课程、健课程五大类。善,即善良、善于,善课程主要包含所有德育类课程,指向公正善良、家国情怀的培养。智课程和创课程主要注重培养乐学善思、守正出新的有志少年。艺课程为学生搭建个性张扬的艺术舞台,而健课程为身心强健的志正少年奠基,培养勇敢坚毅的优秀品质。所有课程都指向“有正气、有志气、有灵气的志正少年”的成长,由此形成课程架构图谱(见图1)。
2. 应儿童所需,丰富养正课程的内容
月河小学依据养正课程的整体架构,立足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特色化的要求,从善、智、创、艺、健五个维度开发校本课程,丰富养正课程的具体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1]。养正课程的开发充分重视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课程开发之前,通过谈话、问卷、日常观察等方式发现学生喜欢的课程,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成长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例如,学校分析一年级学生晚托服务课程类别,发现报名体育类课程的占比最多,这与一年级儿童好动爱玩的天性及身体锻炼的需求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开发了适合低段儿童发展的“网球小将”“少儿武术”“射艺”等健课程。
三、养正课程的实施与评价
纵观课程开发现状,不乏想到什么就开发什么的现状,但这样的课程是否都具有育人价值是值得商榷的。因此,学校课程还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提高课程的生命力。
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月河小学注重创新方法和手段,通过统筹课程实施方式、重构课程实施场域、丰富课程评价方式,促进课程高质量实施。
1. 因时制宜,统筹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的总课时是有限的,在规划课程实施安排时应遵循统筹性原则,兼顾国家要求和学生需求。月河小学在实践中对校本课程进行了梳理分类,将校本课程的实施嵌入学校总体课程安排,提炼出“必修课程结合上、选修课程走班上、实践课程组合上”的实施方式。
(1)必修课程结合上
有些校本课程是与国家课程紧密衔接的,服务于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这类课程属于必修课程,在实施中应与基础课程结合,由相应的基础学科教师授课。如“经典启蒙”课程是根据学生阅读需求开发的经典阅读类课程,在一至六年级均有开设,并纳入周课时统一安排。类似的课程还有“动玩天地”“国际视野”等(见表1)。
(2)选修课程走班上
学校课程要成就每一位学生的独一无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还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实施课程。在课程的实施规划中,月河小学将个性化课程归属于选修课程,由学生自行选课、走班上课。此类课程如“STEAM实验室”“汉服,你来了”“网球小将”“禅绕的青花”等,利用学校课后服务时间实施。
为了便于学生对课程有所了解,月河小学制定了个性化课程清单,每门个性化课程都附上二维码介绍课程特点,明确上课时间及报名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课程。
(3)实践课程组合上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的达成,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习得,更要发展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践类课程是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载体。为让学生能充分浸润在完整实践体验中,在实施该类课程时,应与校园活动、校外实践、课外活动等实践平台有机组合。如隶属于创课程群中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在研发课程时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划了学生各阶段劳动素养的达成指标,依据劳动课程十个任务群制定了校本化的《学生劳动项目清单》,根据劳动的真实场域形成了“劳动·让校园更美好”“智动·让生活更美好”系列课程,依托学校劳趣周末、班级劳动岗、校园义工岗等平台有序推进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2. 因地制宜,重构课程实施场域
课程育人离不开鲜活的课程现场,可见场域保障对课程的实施尤为重要。为了在有限的场域里实现空间资源最大化,月河小学通过校内拓展、校外联动的方式打造了实景化、联通化的学校课程实施场域。
(1)校内拓展,打造实景化场馆
月河小学把环境设计融入课程建设,把真实的现场作为课程实践的场域。如以扇为载体建设了文化长廊,为善课程的实施提供最生动的现场。长廊由“扇艺体验”“扇艺展墙”“善的故事”3个模块组成,学生徜徉其间,通过看一看“扇”、玩一玩“扇”、画一画“扇”来直观感受善的声、形、意、韵。学校还建设了木工坊、创客空间、农事三园等实践场域,充分保障了课程的实施。
(2)校外联动,打造联通化场馆
月河小学积极向外扩展,吸纳整合校外教育资源,打造校社合作实践基地,建立了常态化社会实践机制,不仅丰富了课程实施的形式,更为学生学习、实践提供了更专业的指导。如市农科院、水文站、气象局、森林公园等都是学校课程实施的常态化基地。
3. 因需制宜,丰富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对课程实施效果的监控和测评。有效的评价促进课程不断迭代、持续生长。为了发挥评价对课程的反馈功能,月河小学将课程评价重点放在从学生成长的视角开展评价,以丰富多元的评价检验课程实施是否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1)数字化评价,动态描绘发展轨迹
月河小学搭建了与“正”课程配套实施的“五色彩笔”数字评价系统。“彩”具有美好、个性、愉悦的寓意,“笔”蕴含着正直、传承、奉献的精神与气节,“彩笔”与“养正”内涵非常契合,由此形成了“五色彩笔”评价。“五色彩笔”分别对应的是五类课程,通过发放五种颜色的彩笔评价学生在不同课程实施中素养发展的情况。黄色彩笔指向公正善良,对应的是善课程;红色彩笔指向乐学善思,对应的是智课程;绿色彩笔指向科学精神,对应的是创课程;紫色指向世界眼光,对应的是艺课程;蓝色彩笔指向勇敢坚毅,对应的是健课程。
学校还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了“五色彩笔”评价数据库,动态展示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师、学生、家长均可通过学校数字化平台—“数字月河”—扫码收集学生获得的彩笔,也可查看学生得笔情况。可视化的评价手段让学生的成长可见,展示了每一位学生不同的发展轨迹,为课程的优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展示性评价,有效驱动参与热情
展示性评价是有效驱动学生持续参与课程的重要手段,为此,月河小学搭建了丰富的展示舞台,校园舞台、展厅、最美作业墙等是学校亮丽的风景线,学生都以展示自己的作品为荣。除了实体的展示,学校公众号也是学生成果的重要展览方式,比如,“月河缤纷”栏目每月都会展出一期学生的劳动实践成果。
(3)记录式评价,持续积淀成长硕果
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获得的成就还可以通过记录式评价不断积淀,通过入学护照、成长档案袋、素质报告等获得在课程实施中的全程记录。例如,“你好,新伙伴”课程是新生入学课程,开学初每位学生会得到一本入学护照,老师会详细解读护照说明,让学生明晰在这门课程实施中需要达成的目标,接下来在一个月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每完成一项就会获得相应的评价,学生集满护照时便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课程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发展情况,也为课程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反馈。适合学生成长的课程才是有生命力的课程,评价让课程朝着滋养学生成长的方向愈加丰茂。
要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就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月河小学养正课程的建设在“志正文化”的引领下,坚持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带着这样的初心,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儿童视角、发现儿童需求、关注儿童成长的原则来开发与实施课程,以课程滋润童心,从而激发学校蓬勃生长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廷宽.以特色校本课程建設撬动高中育人方式变革[J].中小学管理,2022(8):46-49.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月河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