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2024-03-02邹娜
邹娜
(长春理工大学军体部,吉林长春,130022)
一、高校国防教育研究述评
高校国防教育主要体现在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课程两大方面。军事技能训练是全国各高校都要进行的技能训练,学校会根据自身教学计划把军事技能训练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制定不同的训练内容。国家教育部、原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先后进行了多次军事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必修内容和选学内容相结合,并要求了高校必须要完成的教学学时数。[1]高校国防教育的理论研究在国家重视和学校扶持的双重作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有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国防教育中的军事技能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1985 年9 月军事技能训练试点工作在全国52 所院校中实施。[2]国防教育由最开始的以军事技能训练为主,发展到军事技能训练与军事课程相结合的阶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军事技能训练全面铺开,训练内容由最开始的站军姿、踢正步、军体拳表演等增加为共同条令教育与训练、射击与战术训练、防卫技能与战时防护训练、战备基础与应用训练等。
第二,《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多次修订,为军事课程的开展指明方向。2019 年版军事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切实保障了学生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课时、内容、要求的落实。高校军事理论教学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重视和关注,多种教学方式的改革、课下活动的拓展、课上理论知识的讲解等等,旨在通过采用多种方式在师资配备不足、专业教师匮乏等现有条件下努力完成军事课程的理论学习。
第三,课下多种活动模式的开展丰富国防教育的内容。高校学生群体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又有创新能力去解决问题的群体。爱好军事的学生组成军事协会,同时利用国防教育日等具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助力大学生们树立国防观念,同时丰富学生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国防教育植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为学生们走向社会并在国家的国防建设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打下良好基础。
二、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陈旧
传统的高校国防教育理念一味地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仅由教师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也未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只有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获得学生的喜欢和认可,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自主学习和有目标地学习。教师的角色是引领者、指挥者和解惑者,而不能仅仅是传输者。
(二)教学内容空泛
目前,军事课已纳入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列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军事课由“军事理论”“军事技能”两部分组成,“军事理论”教学为36 学时,“军事技能”训练为2~3 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 天112 学时,并强调了必讲(必训)的内容。教学实践中,必讲的内容专业性特别强,教师难以驾驭,易造成军事理论教学内容的空泛。受训练场地条件、实训教官组成、时间、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军事技能训练内容无法很好地完成,有的只是走形式,在学生军训后,训练结果不能很好地延续。
(三)教育手段单一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获取知识。如果教师还在课堂单一地采用PPT 结合教学内容的讲解,就无法通过多媒体的平台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所授知识停留在课堂上,没有课下的延展,没有更多学生的参与,也就很难吸引学生。
(四)教育方式固化
高校国防教育的开展基本都在校内进行,军事技能训练在学校完成,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在课堂完成。固化的教育方式对于求知欲很强的大学生群体,缺乏吸引力,没有新鲜感,没有知识的扩展和眼界的开拓。这样的国防教育知识面受限,没有校际间的交流,没有和部队官兵真正融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面对实际问题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欠缺。
(五)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中专业教师缺乏,现有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教师队伍的组成为专、兼职教师,有的学校专职教师少之又少,兼职教师居多。兼职教师通过学习、听课、考核、试讲等环节走上国防教育教师的岗位。同时,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专职教师数量等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现象。这些都成为阻碍国防教育更好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高校国防教育创新发展模式研究路径
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课程体系、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考核标准、师资配备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从体系、理念、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入手,研究促进教学创新发展的模式,以军事课程的理论教学为基础,课下开展多种国防教育活动为拓展,整合军事课程的教学内容,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师资配备方面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等。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有实效的教学内容整合、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等融合在一起,构建完善的高校国防教育体系,从而更好地开展国防教育。
(一)搭建“112”课程模式
2019 年版《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指出,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课程目标是通过军事课的教学,让高校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总体国防素质。课程要求是军事课纳入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实行学分制管理。军事课程中军事理论教学学时数为36,记2 学分;军事技能训练不得少于14 天112 学时,记2 学分。各高校军事技能训练的完成度较好,基本能够按照学时和训练天数的要求完成。但军事理论课的学习学时存在差异,有的高校会在课堂完成一部分,有的会用国防教育的讲座代替军事理论课的学时,有的还会把军事技能训练等同于军事理论教学的学时等。为了更好地开展国防教育,高校应该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短期教育与长期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原则。课程模式的搭建以国防教育为本位,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的学习,通过国防教育使学生掌握1 项军事技能,学会1 门军事理论课程,培养大国防观和总体国防观,从而增强国防意识(见图1)。[3]
图1 高校国防教育“112”课程模式图
(二)打造“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运行模式
打造“课内+课外”相融合的课程运行模式,即通过“互联网+”课内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课内掌握基本的国防教育知识并能加以运用;通过课外的课程体系(军事社团、绿色橄榄营、社会实践基地等)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未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见图2)。
图2 高校国防教育“课内+课外”教学运行模式图
同时,为进一步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提高军事课程实施的效果,还要完善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课程资源整合机制。校内主要提供教学场地资源、校内师资、实践资源;校外主要提供慕课技术资源、校外师资和实践资源(见图3)。
图3 高校国防教育“校内+校外”教学运行模式图
(三)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
军事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军事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军事理论的教学内容从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等教学内容入手[4];军事技能训练从共同条令教育与训练、射击与战术训练、防卫技能与战时防护训练、战备基础与应用训练等训练内容入手。军事理论教学与军事技能训练相结合,构建“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知识+拓展知识+提升能力”(见图4)。
图4 高校国防教育“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图
(四)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国防教育,即把“传承军事文化、提升军事素养、国防教育育人”的教育理念贯彻国防教育的全过程。“传统军事文化”完善身心健康,“提升军事素养”实现增强国防意识,“国防教育育人”为学校和社会服务。由此,将“总体安全观”和“大国防观”的培养作为国防教育的核心和目标。[5]
当前的高校国防教育开展虽然存在不足之处,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开展好国防教育,就要从搭建“112”的课程模式、打造“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学运行模式、构建“模块化”教学内容体系等方面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研究,使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模式更加完善、运行模式更加科学化、教学内容体系更加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