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

2024-03-02徐东李京飞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生涯教育

徐东 李京飞

[摘要]新时代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为其提供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就业观念。依据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及系统理论框架,基于山东省15所职业院校调查数据,深入分析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特点,提取了内在秉性、现实基础、职业能力、结果预期、环境影响、政策支持及个人理想等7个影响因素,采取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对提高职业生涯教育成效的组合路径进行探究。研究表明,结果预期、政策支持对于提高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成效存在必要性,职业院校提升生涯教育成效的路径包括多元主体协作型、高技能—环境支撑型、低技能—预期平衡型三种类型。具体而言,应构建多元协同的职业院校生涯教育共同体、完善渐进贯通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打造数字支撑的职业生涯教育平台。

[关键词]生涯教育;生涯理论;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生涯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徐东(1969- ),男,山东莱西人,莱西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高级讲师,硕士;李京飞(1990- ),男,山东平度人,莱西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讲师。(山东  青岛  266000)

就业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既关系个体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家庭的幸福和谐、国家的稳定发展。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是职业院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指导学生科学分析自我和职业、确立职业生涯目标、统筹安排职业规划的教育形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领域,明确未来工作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规划能力和面向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与素养[1]。面向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职业院校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职业生涯教育效果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优化生涯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产业和经济环境变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应给予重点关注。

一、文献梳理与问题提出

(一)理论研究视角

职业生涯理论在工业迅速发展带来的社会职业种类多样性变革中应运而生,以特质因素理论模型为基础,逐渐衍生并发展,涌现出当代新兴的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系统理论框架等。特质因素理论强调通过了解个人特质,分析职业对人的要求,进行人职匹配[2]。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源于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在职业发展中起作用的三种个人变量——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及个人目标相互影响。随着职业生涯理论从客观生涯向主观生涯的转变,为了让理论更好地服务职业生涯咨询和职业生涯教育实践,麦卡霍恩(M.McMahon)、帕特(W.Patton)共同提出了有关生涯发展和咨询的元理论框架——系统理论框架[3]。系统理论框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将影响个人生涯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放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下,认为个体的生涯意义是在各种内外因素形成的网络中建构和发展的。在这个框架中,个体处在中心位置,被嵌套在个人系统、人际社会系统、环境—社会系统三个系统中,并随着时间的变化相互作用。由职业生涯理论的演變可知,影响个人生涯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且相互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我国学者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构建了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选择和能力提升四个子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影响职业生涯教育的影响因素[4]。

(二)比较借鉴视角

德国政府通过“教育链”计划,对学生进行潜力分析、职业定向、过渡措施和辅助训练,将生涯教育贯穿且落实到学生的各个重要人生节点中[5];英国生涯教育通过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提升教师生涯指导能力,拓宽生涯信息渠道,加大对生涯教育的资源投入以及完善生涯教育评估机制等进行生涯教育新变革[6];美国通过衔接中学与中学后教育、构设职业集群、实施学习项目、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推广行业认可的学徒制等实践举措推进生涯教育改革[7]。可见,他们的生涯教育改革均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强调教师生涯指导能力和生涯信息建设。

(三)调查研究视角

学者们通过调查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对职业生涯改革路径进行分析,提出强化职业储备、整合职业资源[8]、转变生涯教育理念、校企合作构建生涯教育系统性课程[9]、健全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体系[10]等改革路径。此外,还有学者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强调资源的整合和不同主体在生涯规划教育上的交叠影响,提出家校社共同体生涯规划教育模式[11]。

上述研究虽然力图从理论研究对比分析、实证分析等方面构建职业生涯教育的改革路径,但其结论大多是聚焦于某一个影响因素提出的改革路径,忽略了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影响。虽然有学者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构建了相关影响因素的交互模型,但缺乏深入挖掘各因素相互作用的机理,未提出具体的职业生涯教育策略。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剖析影响职业生涯教育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借此提出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改革策略。

二、研究模型构建

职业生涯理论产生和发展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具有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简单套用某一种理论并不能客观地呈现某一特定时期个体的职业生涯特点,需要将几种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根据个体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采取相应措施。因此,本研究综合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和系统理论框架的主要观点,基于对学生三种个人变量对职业选择和发展的作用机理,结合人际社会系统和环境—社会系统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分析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特点。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认为,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个人理想三个个人变量不仅与个人系统的特质因素①有关,还与人际社会系统和环境—社会系统有关。

清晰的自我认知及具备较高的知识、技术等职业能力,可以有效提高个体从事某一职业获得成功的信念(自我效能)。本研究参考范媛吉[12]的自我认知模型,使用学生的内在秉性和现实基础来衡量自我认知水平,并由此得出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包括内在秉性、现实基础及职业能力。

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其从事某一职业获得成果的预期,并增强这些结果对个人价值的重要性(结果预期)。职业兴趣一般在学生职业成长期(青年时期)形成并相对稳定,当其面临环境变革或人生挑战时,兴趣会发生变化[13]。而当学生对某一项工作形成浓厚的职业兴趣时,有助于激发其获得从事该项工作的技能,并促使其确定职业目标,最终影响职业选择。萨柏(Donald E. 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兴趣、价值观等在职业生涯成长阶段已基本形成[14]。因此,教师、学长、同学等会对职业院校学生个体成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产生重要影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学生知识、技术等因素的习得起促进作用,进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教师的正确导向、学长的成功就业经验等对其坚定信念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可提高结果预期。而较高的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会对兴趣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另外,学生通过企业实习进一步提升技能水平、积累工作经验,也可提高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并逐渐了解自己的“职业锚”(个人理想),促使个体初步形成职业选择目标。由此也可知,当个体确定职业目标后,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其个体内化的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和个人理想也可能发展成为职业选择的障碍。

学生的人际社会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实习企业、就业市场。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对复杂人际关系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又受学生个体性格的影响,在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对职业选择影响较大。而学生的环境社会系统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念、职教政策等,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优秀企业相对较多,职业选择的机会也比较多,有利于个人职业的发展。受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个人能力可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从而为职业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同时,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需求结构从外需向内需转型,国内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部分企业开始寻求降低成本、调整发展模式、转型业务及增长方式等路径,以期提高经济效益、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例如,有些企业通过裁员、降薪、缩招等方式降本增效,导致就业市场人才外溢,人才供需发生结构性变化;部分企业向高技术、高科技产业转型,急需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術技能人才。这都会对学生的结果预期和个人理想产生巨大影响。可见,个人理想还受社会经济环境、学校的生涯咨询以及就业市场环境等影响(统称为“政策支持”),且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及个人理想互为影响,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分层选取了山东省15所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共计465人,其中中等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214人,高等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251人,中高等职业院校调查人数分布比例与全省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比例基本一致,在统计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为确保问卷的真实性,调查采用匿名方式,通过毕业班辅导员进行网络推送,共收集问卷465份,剔除极短完成时间的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16份,问卷有效率为89.5%。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根据内在秉性、现实基础、职业能力、结果预期、环境影响、政策支持、个人理想等7个研究变量观测点编制了调查问卷。其中,内在秉性重点询问了学生兴趣爱好、性格等;现实基础重点询问了学生家庭条件、专业背景等;职业能力重点询问了学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职业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结果预期重点询问了学生对目标职业的主客观评价;环境影响重点询问了新冠感染对就业的影响;政策支持重点询问了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就业信息获取、技能培训等;个人理想重点询问了学生对工作地域、薪酬、行业的期望。为提升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研究在完成问卷编制后先在小范围内进行了试答题,然后对结果进一步分析,规范了因理解有误导致的问卷结果偏差问题。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设计,共设置了15个问题。

本研究采用SPSS23.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利用Cronbach’s α系数验证问卷信度,得出量表的α系数为0.947,表明量表信度良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同时,样本数据KMO值为0.932,巴特球形值为6489.039,p值=0.000,指标均超过研究建议的可接受水平,说明样本结构效度良好。

(三)研究方法

定性比较分析是一种以案例研究为导向的、综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混合研究方法,面向多诱因导致的复杂社会问题,基于整体论视角和组态视角寻求影响结果的因素组合[15]。定性比较分析根据条件的类型分为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多值定性比较分析、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其中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适用于离散型条件变量。本研究采集的数据虽然为五级(多值集)数据,但每个变量通过不同数量的问题综合呈现,研究采用问题数据的平均数值作为该变量的结果,因此,数据具有离散性特征,故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在计算时需要先对变量(条件)在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校准(数据的模糊化),通过校准后赋值为0~1区间的数,赋予变量集合意义。然后需要判断条件是否为构成结果产生的必要条件,并对产生的条件组合进行充分性分析,以确保所得到的集合关系是有意义的[16]。研究中多通过单个条件一致性指标大于0.9判定条件的必要性,条件组合的一致性大于0.8判定组态的充分性[17]。覆盖度指标用于衡量组态的经验切题性或重要性。

(四)变量设定及数据校准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含有条件变量(前因条件)和结果变量两类。结果变量即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成效,用学生就业情况衡量,按照布尔逻辑进行判定,即就业(包含升学、创业)为1,待业为0;条件变量即为内在秉性、现实基础、职业能力、结果预期、环境影响、政策支持及个人理想等7个影响因素。每个条件分别视为一个集合,每一个案例(每个学生的问卷视为一个案例)在这些集合中均有隶属分数。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校准包括间接校准法和直接校准法,间接校准法适用于能确定数据隶属度的案例。本研究因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数据采集,在问题设定时已经按照程度进行赋值,故采用间接校准法将数据转换为模糊集隶属分数,利用calibrate函数,选取4、3、2分别作为上锚点(几乎完全隶属的阈值,模糊隶属度=0.95)、中间锚点(临界点,模糊隶属度=0.5)和下锚点(几乎完全不隶属的阈值,模糊隶属度=0.05)。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单个条件必要性分析

为了考察条件变量的非对称性,在必要性分析中加入了条件缺席的分析。通过计算结果可知,结果预期、政策支持一致性超过0.9,且在416个案例中所占比例(覆盖度)均超过0.8,说明结果预期、政策支持两个条件为学生就业的必要条件。此外,条件变量中环境影响和个人理想的缺席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其中,環境影响数据主要收集学生就业受新冠感染的影响,说明如果没有新冠感染学生更容易就业,学生个人理想定位较低更容易就业。

(二)组态分析

组态分析即分析多个条件变量的组合导致结果产生的充分性。在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进行组态分析时,需要确定频数截断值和一致性阈值两个参量。定性比较分析创始人拉金(C.Ragin)给出了关于频数截断值和一致性阈值的经验选择数值,一般频数截断值可选取涵盖观察案例90%以上的解所包含的案例数值,一致性阈值的设定应当包含75%的观察案例[18]。通过真值表分析,本研究涵盖例数90%以上的路径所包含的案例数值为2,故频数截断值设定为2;一致性阈值设定为0.75,涵盖观察样本78.5%。

对于本研究的7个条件变量与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成效之间的关系尚未达成一致结论,因此,本研究在解项中选择“存在或缺失”进行处理。经过计算,得出复杂解、中间解、简约解三种不同解项。因本研究将7个条件变量做了对称处理,故采用中间解和简约解进行组态分析。

组态分析结果显示,提高职业生涯教育成效的组合路径共有三类:一是多元主体协作型,即“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就业市场—家庭”协同,强调政府的政策导向,学校对学生择业观的引导(内在秉性)以及提供有效的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支持),企业通过提供实习岗位提升学生对目标岗位的职业认知(结果预期),就业市场多渠道及时发布就业信息(政策支持)以及家庭支持(现实基础)等。二是高技能—环境支撑型,强调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非环境影响),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能力。三是低技能—预期平衡型,主要针对专业背景、个人性格、家庭支持等相对较差的学生,职业院校对该类型的学生要注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制定合理的个人目标。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多元主体协作。该路径中内在秉性、现实基础、结果预期和政策支持的存在为核心条件,职业能力的存在为辅助条件。该路径表明,无论是否受新冠感染的影响,还是个人职业选择和期望过高或过低,只要具备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及良好的兴趣爱好、专业背景、家庭条件等,足够了解目标职业,得到足够的职业生涯指导、就业信息,再辅以一定水平的通用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专业知识技能等,就可以促进学生就业。该路径体现了内在秉性与现实基础对学生就业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不高。

2.高技能—环境支撑。该路径表明无论学生是否具有较好的内在秉性和个人理想,当就业环境良好,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足够的结果预期、较好的现实基础和政策支持时,就可以促进学生就业。该路径体现了新冠感染对学生就业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当经济环境稳定、就业环境较好时,用人单位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注重专业建设,家长要注重给予学生经济、心理、就业等方面的支持,学生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职业技能等。同时,该路径表明,个人理想与现实基础之间是互补关系,即当学生具备较为恰当的个人理想时,学生较高的现实基础不再发挥作用,揭示了学生应结合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制定较为合理的个人目标。

3.低技能—预期平衡。该路径中现实基础的缺席以及结果预期、政策支持、个人理想的存在为核心条件,内在秉性的缺席、职业能力的存在为辅助条件。该路径表明,无论是否受新冠感染等环境影响,当学生现实基础较差以及内在秉性相对较差时,提高学生的结果预期和政策支持,加之引导学生树立恰当的个人理想,再辅以一定的职业能力,可提高学生的就业概率。这表明,较差的现实基础和内在秉性会促使学生正视个人的特质因素,从而制定最适合个人职业发展的个人目标,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该路径的原始覆盖度相对其他路径而言较低,即存在较少案例,其主要解释案例为学生普遍对薪酬期望、地域要求和岗位要求较低,从事的工作专业对口性较差。

(三)稳健性检验

本研究通过调整频数截断值和改变间接校准法模糊集隶属锚点,选取两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一是将频数截断值更改为1进行运算;二是利用Excel中QUARTILE函数分别计算7个条件变量的上四分位数、中位数和下四分位数,赋值为calibrate函数的上锚点、中间锚点和下锚点。两种方法计算出的解与研究结论保持一致,且一致性均超过0.8,证明本研究结论稳健。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综合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及系统理论框架的基本观点,分析了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系统的特点,提取了内在秉性、现实基础、职业能力、结果预期、环境影响、政策支持及个人理想等7个影响因素。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有效地识别了提升职业生涯教育成效的路径:一是强化主体支撑,即加强政府、学校、社区、企业、行业和家庭等主体的协同,可有效整合资源,提供更加全面的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培训、学生对目标岗位的职业认知等。二是强化环境支持,即学生需要获得足够的职业生涯指导,尤其是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结果预期、提高对生涯教育的政策及文化支持等尤为必要,这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在生涯教学团队建设、数字职业生涯发展平台建设和组织机构建设等维度统筹规划,构建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体系。三是强化个体发展,提高学生个体的内在秉性可有效消除疫情的冲击效应,这需要加强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等。

五、新时代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改革策略

(一)构建多元协同的职业院校生涯教育共同体

参与职业教育的主体多元化,要求生涯教育需多主体协同推进、互相补位。同时,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规格复杂化也需要多主体、各层次有效衔接、同向同行。要建立地方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多元协同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探索构建由政府、学校、社区、行业企业、家庭等组成的职业生涯教育共同体,形成“政府牵头,多方自发参与”的多元治理主体结构完整的合作链。

1.深化政府职业生涯教育的引导作用。政府相关部门(人社、科技、工信部门)应统筹制定有效的政策,组织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对接,使人才培养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深化产教融合;适时发布行业发展报告、紧缺职业工种目录等,助推职业院校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决策分析,动态调整专业。

2.发挥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主体作用。一是学校积极挖掘校内资源,職业顾问、生涯咨询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校友等都可以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扮演非常重要的引导角色,发挥师长、校友正向导向作用。二是主动吸引企业、家长、就业市场、社区等校外力量加入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为其提供真实的学习体验,获取更多资源和专业知识等,促使学生将职业教育习得的专业知识融入特定的职业领域,促进其职业意识的形成,提高其职业生涯决策能力。三是要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让不同禀赋和有需要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多样化成才。同时,强化与就业市场的合作,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最新变化与需求,组织发布就业趋势报告、专业发展报告、毕业生能力需求报告等,为学生做好个人生涯管理提供基础依据。四是主动担当,推动职普融通,为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提供多样化选择,畅通成才路径。

3.发挥企业职业生涯教育的延伸作用。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延伸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工作探索和接受其他与工作相关的职业生涯教育,将工作场所的知识应用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此外,企业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岗位能力要求及学生实习能力表现,联合职业院校开发职业生涯教育的标准和要求,促进学校提供更具针对性的生涯教育课程。

4.挖掘家庭职业生涯教育的参与作用。科学的职业规划与家庭的影响有很大关系,父母的积极建议对学生认识职业规划的必要性、规划适切的升学或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父母的干预和缺乏参与对学生的职业决策有直接影响,父母支持行为可以增加从学校到工作过渡所需的内部资源,而父母过度控制可能会导致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因此,要构建学校职业顾问或咨询师与家长定期沟通机制,建立健全家校信息共享机制,促使家长从专业选择、素质拓展、实习实践、生涯抉择等多方面参与学生职业发展,共同推进职业生涯教育。

(二)完善渐进贯通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

职业院校需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基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和学生成长规律进行统筹规划,完善职业院校生涯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包含组织保障、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体系、教学团队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

1.完善统筹推进的职业生涯教育顶层设计。职业生涯教育建设要充分发挥功效,就必须落实到学校的各教研组、各环节,直至组织末端。加强职业生涯教育组织保障,成立职业生涯教育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书记)任组长,各二级学院领导任副组长,各教研室主任为主要骨干。要突出职业生涯教育的中心地位,并在管理领导小组的支持和督促下,加强政策制定和规划,如制定职业生涯教育发展规划、构建职业生涯教育师资培养机制、开发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整合职业生涯教育内外资源等。

2.构建阶梯渐进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体系。职业院校要统筹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出不同阶段职业生涯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哪些职业发展技能,例如,低年级的学生以构建自我认知为主,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天赋,明确个人的职业兴趣,学习有效的社交;中年级的学生以职业生涯探索为主,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工作世界,获得更具体的职业和教育信息,了解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和专业知识,探索不同类型的工作以及工作对家庭生活的影响,发展与职业相关的积极自我效能感,形成职业认同;高年级学生以职业生涯管理为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职业教育和培训,强化职业生涯咨询作用,指导学生制订个人职业行动计划,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等。

3.打造专兼结合的职业生涯教育专业团队。推动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效能最大化,有效整合职业生涯教育师资力量。要组建由生涯规划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等组成的专兼结合的职业生涯教育师资团队,共同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将职业生涯教育主题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专业团队在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的指导下讲授与职业生涯有关的主题,可有效消除专业团队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偏见,促使学生将职业生涯教育主题视为教学内容。同时,可发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独特优势,通过柔性引进等方式积极整合企业和相关机构的优质师资力量。

(三)打造数字支撑的职业生涯教育平台

数字化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为职业生涯教育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职业院校要应用好数字化技术,激发政、行、企、校等多元主体开发资源和持续更新的内在动力,搭建支撑学生学习、教师教育、学校管理和面向社会的职业生涯教育平台,适应职业教育学生技术技能成长需要。

1.开发职业生涯教育数字化课程。一是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数字化体验模块,使学生在模拟的风险情境中感知变化的复杂性,学会变换思维的角度,懂得如何理解事物的结构,以及如何重建结构,建立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19];二是开发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培训在线课程,生涯教育在线课程主要围绕发展与职业相关的积极自我效能感,形成职业认同,学习有效的社交,做好工作准备,提高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等5种职业发展能力;三是营造“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智慧学习环境。

2.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师资数字化专业能力。为教师开发数字化培训课程和项目,打造全周期培训体系。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重构教学流程,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开展启发式、参与式、项目化教学,促进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3.构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平台。学校应基于学生需求,构建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就业信息平台,为学生获取劳动力市场趋势、就业信息、职业学习资源等提供更便捷的导航。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电子档案,为学生设立“一对一”的培养方案,生成定制化的课程地图,帮助学生实现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和自主成长。同时,地方政府应构建就业数据网络,为优化职业生涯教育、制定教育政策、选人用人提供更加全面翔实的统计数据。

[注释]

①特质因素包括个体的人格、兴趣、价值观、天赋、性别、信念等特质,以及择业所需的技能、知识、素质、能力、经验等因素。

[参考文献]

[1]程江平,张建国.三阶螺旋: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中职“成长型”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0):11-19.

[2]宋松.当代与早期职业生涯理论的对比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2):44.

[3]王乃弋,王晓,严梓洛,等.生涯发展的系统理论框架及其应用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20(3):89-96+104.

[4][12]范媛吉,曹璐.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模型构建[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365-367.

[5]董冠妮.德国“教育链”生涯教育战略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23(1):84-92+112.

[6]潘黎,修南.英国生涯教育新变革:进程、障碍及其调整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22(8):78-86.

[7]GUICHARD J.A century of career education: Review and perspectiv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2001(1):155-176.

[8]石筠.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施路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7(9):63-65.

[9]郑淑娟,谢攀科.高职课程设置和职业生涯教育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7):94-96.

[10]邹驾云.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下高校生涯教育的转型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6):7-11.

[11]刘峰.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的工科生涯规划教育实践模型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2):20-25.

[13]龙立荣,方俐洛,李晔.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与传统职业理论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2(2):225-232.

[14]冯嘉慧. 美国生涯指导理论范式研究[D/OL].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2022-10-14].https://xuewen.cnki.net/ArticleCatalog.aspx?dbname=CDFDLAST2020&dbtype=CDFD&filename=1020604021.nh.

[15]杜运周,李佳馨,刘秋辰,等.复杂动态视角下的组态理论与QCA方法: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J].管理世界,2021(3):180-197+12-13.

[16]杜运周,马鸿佳.复杂性背景下的创新创业研究:基于QCA方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2(3):1-9.

[17]程聪,贾良定.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驱动机制研究——基于清晰集的定性比较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6(6):113-121.

[18](美)查爾斯C.拉金.重新设计社会科学研究[M].杜运周,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9:110-119.

[19]祝智庭,沈书生.数字韧性教育:赋能学生在日益复杂世界中幸福成长[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0(4):3-10.

猜你喜欢

生涯教育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生涯教育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韩国《第二次生涯教育五年基本计划》述评
海岛初中生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实践
中学生生涯教育初探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高一学生生涯成熟现状调查及其对生涯教育的启发
学生情绪智力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生涯中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