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

2024-03-02黄晓娟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摘要]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兼具职教生生存与发展、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造大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和谐社会建设等时代价值。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是一个认同职教生社会价值、坚持现代人才理念、满足职教生学习需求、保障职教生权益的新型社会支持体系,要走出对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以技能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未成为普遍认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不够凸显等现实困境,应采取保障技术技能人才平等权益、变革人才观念、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等行动路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教生;技术技能人才;技能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

[作者简介]黄晓娟(1983- ),女,河南固始人,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河南  周口  466000)

技能型社会建设,不仅需要全社会重视技术技能、尊重技术技能人才、支持职业教育、健全政策制度,而且需要党和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家长认同职教生社会价值、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理念、满足职教生学习需求、保障职教生权益,构建一个只要你愿意学就能学得会技能、学会了技能绝不会让你白学的社会[1],即构建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近年来,党和国家对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给予了重视。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为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创造充分条件。2022年5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国家采取措施,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的时代任务,要求社会各界贯彻“职业学校学生在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等方面与同层次普通学校学生享有平等机会”。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社会“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职教生成长提供“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2022年12月,《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用人单位不得设置妨碍职业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公平竞争的报考、录用、聘用条件”,为职教毕业生就业创业创造良好条件。系列政策的出台为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构建提供了行动指引,标志着我国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构建进入新时代。本研究在分析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价值意蕴、应然图景、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突破路径,以期为党和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一、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党和政府不仅要建设儿童友好型社会、老年友好型社会、生育友好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且要构建职业教育友好型社会[2]、老年教育友好型社会[3],构建技能友好型社会、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构建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不仅对“社会形成尊重技能人才、追求技能水平提升的文化”、对“社会全体公民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指向,而且对职教生“个体技能的全面充分发展”[4]具有重要的价值指向。

(一)促进职教生生存与发展

在技能型社会中,职教生的技术技能水平越高,就业创业的成功概率越大,生产劳动效能越高,经济报酬也就越高。构建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可为职教生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提升职教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也就是说,职教生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提升职业道德、提升科学文化和专业理论、提升人力资本和劳动能力,可成功就业创业,胜任岗位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从而保障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022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的建设目标是,到“十四五”时期末,“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35%”。目前,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和高技术人才总量与新时代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尚有较大差距。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包括作为新增劳动力的职教毕业生和作为存量劳动力的在职劳动者。构建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可使全社会关注、重视、尊重职教生,减少职教生辍学率、流失率,保障职教生安心求学、高质量就业,增加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达到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平衡”的理想状态,推动我国高技能人才规模持续扩大、素质大幅提升。

(三)促进制造大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

技术技能人才是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的第一动力,职教生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在科技革命、產业革命、管理革命的新时代,我国缺乏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坚实技术技能、动手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我国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1.5倍以上,对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更是高达2.0倍以上[5],很多企业找不到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构建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可促使职业教育紧扣制造大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与新型产业、特色产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的深度合作,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支撑企业创新发展,保持产业竞争活力,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

(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从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看,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也可助力职教生更好地实现教育与学习权利、就业创业权利,使其持续不断地接受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构建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可为每个职教生提供人人成才、人人出彩、人人成功的机会,使其感受到社会的公平、公正、正义,使其充分认识到可通过自身的创造性劳动过上美好的生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应然图景

构建设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旨在实现一个重视技术技能、尊重技术技能人才、支持职业教育、政策制度健全的新型社会形态,一个认同职教生社会价值、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理念、满足职教生学习需求、保障职教生权益的新型社会形态。

(一)重视技术技能,认同职教生社会价值

全社会认同技术技能、认同职教生,有助于激发职教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学习动力,维持其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学习情感。为此,政府应将技术技能作为发展战略要素,注重劳动者技术技能的提升,重视职教生的教育与培训。同时,家长应支持子女选择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道路,配合学校共同做好职教生的教育与管理。此外,还应加强社会宣传,引导社会舆论走向,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尊重技术技能人才,坚持现代人才理念

创造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文化氛围,认可职教生是国家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组成,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现代人才理念,有助于为职教生重塑正确的人才成长方向。为此,需要社会、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协同行动。社会应认可技术技能人才的价值,摒弃技术技能人才低人一等的人才观念,树立人人成才、人人出彩、人人成功的人才观,尊重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政府应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公正对待技术技能人才,各种表彰、荣誉和奖励向基层一线、普通劳动者和技能人才倾斜,激发产业工人的上进动力。行业企业应完善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强化技能贡献和业绩导向。职业院校应摒弃“学而优则仕”人才观念,树立为技术技能提升而教的教育观。

(三)支持职业教育,满足职教生学习需求

全社会支持职业教育,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有助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职教生成人、成才、成功的需求。为此,政府、学校、企业和社会应积极参与,各司其职,不断健全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保证类型、比例和结构协调发展。健全经费供给体制、完善职教生补贴机制,加大办学经费供给,保障贫困职教生完成学业。加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建设,提供或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强化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加强实习实践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坚持特色办学,打造专业、课程和师资等教育品牌。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增强人才供给服务产业转型的适应性。

(四)政策制度健全,保障职教生权益

健全的政策制度、完善的人事制度,有助于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和职业教育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维护职教生的学习权益和社会待遇。为此,需要完善法治建设,加强综合治理。健全技能型社会建设法规政策,完善管理体制,加强人事制度设计,平等对待各类人才,缩小产业工人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的社会差距。完善技能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在任用、职称评定和经济待遇等方面给予技术技能人才平等权。完善职教生教育与权益保护政策,保障职教生享受与同层次学历毕业生平等的学历提升、就业创业、求职应聘、城镇落户、子女教育等社会待遇。加强问责追究机制,完善奖补机制,依法打击歧视技术技能人才、侵犯职业教育利益等行为,维护职教生学习、生活和就业创业等权益。提升职业教育形象,提升社会、用人单位和职教生满意度。

三、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

我国正在加快构建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在肯定其价值和取得诸多成就的同时,仍需正视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如对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以技能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未成为普遍认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不够凸显等。

(一)对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国重视技术技能的社会环境还未完全形成,不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现象依然存在,压制了职教生勤奋求学的兴趣和动力。一是职业教育难以享受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的制度供给、政策供给、资源投入力度,全社会尚未完全形成支持职业教育的文化氛围,职业院校的师资建设、经费供给和办学条件弱于普通高等教育,部分职业院校生存比较困难,影响了职教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二是部分用人单位“唯学历”用人,与高学历的科研人员相比,技术技能人才难以获得平等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难以获得平等的岗位绩效,缺乏施展才华、发挥潜力和开拓创新的条件和平台,对职教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造成了消极的负面影响。

(二)以技能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未成为普遍认知

以技能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还没有成为职业院校的普遍认知,掣肘了职教生的成长内涵和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加重了职教生的厌学情绪。部分职业院校并未树立技能导向的人才教育理念,没有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自觉与自信,不清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和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与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的实施并未强化学生职业综合知识和职业素养的提升,致使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提升较慢。错误的办学理念必然导致职业教育低质量发展,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的职业院校难以培养制造强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也难以保障职业院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

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结构不完整,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不足,所培养的人才学历层次低,不能满足社会高学历用工需求。虽然我国中专、大专层次的职教生招生规模已经基本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但是本科層次和研究生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招生数量、毕业生数量尚未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缺口较大。《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2022年,全国本科职业教育分别招生4.14万人、7.63万人,专科起点本科分别招生1.51万人、3.31万人。高中毕业生攻读本科职业教育的招生指标不多,高职高专毕业生对口升入本科职业学校的机会不多,本科毕业生攻读职业教育研究生的机会不多。这样的招生数量不但不能满足职教生对高学历的学习需求,更满足不了国家和行业企业发展对职业教育高学历人才的迫切需求。

(四)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不够凸显

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不突出,产教融而不合,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压缩了职教生就业创业的成功空间。一是缺乏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部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专业建设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基于产业前沿的专业少,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课程少,知识和技术教学内容更新缓慢,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不足,缺乏自身的办学特色与优势,造成教育资源错配。个别职业院校盲目复制普通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丧失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二是部分职业院校未能与企业协同深化产教研融合。协同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内容改革的步伐较小,协同推进实践教学和学徒制培养的努力不够,协同推进“双导师”队伍建设的工作不多;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不过硬、技术技能不扎实、解决企业技术和管理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竞争上岗的优势,岗位适应力和职场竞争力较弱。

四、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突破路径

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6],而是对现代社会支持体系发展特征的一种价值理念描述。构建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不仅要适应职教生发展,更要促进职教生发展,推动职教生高水平发展。只有考虑职教生的发展利益、诉求和要求,采取相应的应对机制,才能更好地建设技能型社会。因此,应做好保障技术技能人才平等权益、变革人才观念、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等基础性支持服务,使学生乐学、能学、善学,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深化政策制度改革,保障技术技能人才平等权益

1.加强人事制度改革。一是构建体现技术技能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当技术技能人才付出劳动、提供服务、做出突出业绩时,应获得包括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奖励,如给予其“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岗位绩效,为其搭建施展才华、发挥潜力、开拓创新的平台,让人才成就事业。二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科研型人才同等对待、使用和管理。政府部门、国有企业、行业组织应带头落实相关政策要求,保障职教毕业生享受与同层次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平等的社会待遇,包括学历提升、就业创业、求职招聘、城镇落户、子女教育等方面。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招聘与选拔应设置平等的条件和公正的程序,禁止设置歧视技术技能人才和职教生的前置条件与规定。

2.加强社会治理。一是组建治理责任共同体。技术技能人才的招生、培养、使用与管理涉及教育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用人单位主管部门等,这些部门应组建治理责任共同体,健全部门协调、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治理机制,发挥法律、政策、行政、技术、经济、财税、金融等手段的指导监督、调节干预、市场引导的积极作用,为职业教育运行、职教生成长和技术技能人才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应加强监管与问责机制建设,有责必问、失责必究、问责必实。对歧视职业教育和职教生、侵犯技术技能人才权益等行为进行责任追究与依法依规处理,解决部分职业院校办学中的虚假宣传、管理松懈和乱收费等问题,解决职教生参加实习实践中的违规收取实习管理费、扣发或截留实习工资等问题,解决技术技能人才发展中的工资待遇不公、绩效发放不公、岗位晋升不公等问题。

(二)变革人才观念,树立技能导向的人才教育理念

1.坚持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理念,营造推崇尊重技术技能的社会风尚。一是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评价观,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的能力考查,实施以业绩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党和政府应加强社会人才评价制度的顶层设计和制定,摒弃“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错误倾向,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标准观,树立科研人才、理论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都是社会宝贵人才的理念。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办学成就、人才培养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业绩和贡献的宣传力度,营造重视技能的社会环境,提升推崇技能的文化氛围。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人才观,使企业树立依靠、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用人观,使学生树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成才观。

2.树立技能导向的人才教育理念,增强育人与就业并重的时代责任。一是职业院校应明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具有职业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具有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是具有职业行动能力的现场工程师。新时代职业教育应精准培养一大批具备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技术技能人才[7]。职业院校应在认同职教生的文化基础与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潜能,尊重和引导他们成为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学生和家长应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理念。在工业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学生没有必要都成长为理论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应坚信只要热爱本职工作、脚踏实地,都能做出優异成绩,都有成功出彩的机会。实现由学历至上主义向能力主导理念的转向,选择合适的职业规划和学历提升路径,走技术技能立足、发展和成功的道路。

(三)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创办职教生友好型职业院校

1.着力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畅通学历职业教育上升通道。一是加快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满足学生就读本科层次的学历提升需求,政府应加大高中起点本科和专科升本科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使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在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同时,职业本科学校在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时不能复制大专职业教育模式,应坚持教育的职业属性和高等属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课程改革让学生接触产业前沿,教学实践发展学生创新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二是构建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职业教育承担培养更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国家应加强职业教育改革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积极推进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改革。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应与行业企业发展和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相一致,集中建设一批高水平院校和专业,使硕士和博士层次、学术型和专业型的研究生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2.加强经费和资源供给,保障职业院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一是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支持,健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完善职业教育经费分配机制,优化贫困学生群体的倾斜支持措施。贫困家庭子女、贫困人口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其生存脱贫、改变命运的机会。为减缓他们求学的经济压力,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应推动职业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倾斜,提供免费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基础生活补助。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合力。职业院校应支持在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科技攻关、技术成果转化,提升在职教师实践能力;行业企业应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学生职业发展和实习实训,发展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教学能力,集合优质师资,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合力。同时,职业教育应建立能力导向的专业标准,使教师发展以标为纲、有标可依,成为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研究型教师。三是加强基本办学物质条件的投入。职业院校应采取新建、扩建、改建等措施,提供数量充足、设施齐备的教室、宿舍、图书馆等基本办学条件,提供校园网、多媒体教室、智慧教室等信息化教学条件,提供实验室、校内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虚拟实验平台等实践教学条件,提供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教学管理和学生服务平台,保障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产教融合模式

1.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增强人才供给服务产业转型的适应性,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一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发展基于产业前沿的专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专业结构调整要健全进入与调出机制,把招生计划、录取率、报到率、就业率等纳入优化专业布局的重要指标。课程设置应在研究产业链用人需求、行业标准、生产流程的基础上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强调学用一致、学用结合,能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同时,要注意教学内容更新意识,不断淘汰陈旧的知识和技术,不断增添实际生产和管理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二是职业院校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保持一定比例的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模式应用,增加现场教学、探究教学、发现教学、合作学习等实践教学,训练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创新能力。应推广任务式、项目式实践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按照问题导入、问题检验、问题分析、问题假设、验证假设等环节实施教学。三是办出职业院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各职业院校具有不同的办学历史、办学层次、专业特色和师资水平,应改变同质化竞争局面,发挥学科、专业、课程和师资等比较优势,发挥“名学科”“名专业”“名师资”的品牌效应,保障竞争优势,做到特色发展。围绕品牌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优化师资队伍,改进教学模式,做大做强,做出社会影响。

2.深化产教融合,提升职业教育承接产业需求的适配性。一是校企应协同推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内容改革。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校企协同设计课程体系,合作编写案例式、任务式教学内容,共同建设高质量案例库、数字化教材,协同推进优质特色课程资源建设。行业企业应向职业院校反馈职业信息、用人标准和规模信息,参与专业教学和职教生管理,帮助职业院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二是校企协同推进实践教学。采用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模式,扩大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培养规模,开展岗位训练,更加突出产业要求、实践能力和职业胜任力培养。行业企业应利用自身资源为职教生提供认识实习、岗位实习、就业创业、社会实践、社会锻炼、社会调研等机会,帮助职教生增强对社会、对企业、对自身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应支付职教生实习补助,保障其健康与安全[8]。三是校企协同推进“双导师”教师队伍建设。“双导师”指学术导师和就业导师。学业导师主要由校内教师兼任,应具有较高的学业指导能力,指导职教生明确长期和短期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分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就业导师主要由企业师傅兼任,应具有较高的就业指导能力,指导职教生加强个人技能训练、指导职教生企业实践实习、帮助职教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注意完善“双导师”考核机制。其是督促导师履行职责的重要手段,可督促学业导师认真履行对职教生的学业指导与教育职责,督促就业导师认真履行对职教生的就业指导和实习实训指导职责,避免指导流于形式。

大力推进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构建,打造职教生高质量发展服务体系,是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职教生是依靠技术技能提升个体生存与发展质量的生命体,是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技术技能促进制造大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个体,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职教生友好型社会支持体系以满足职教生成人成才为目标,将职教生发展与技能型社会建设结合起来,推动技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重视技术技能、尊重技术技能人才、支持职业教育、政策制度健全的新型社会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庄西真.建设“技能友好型”社会[J].职教通讯,2022(10):1.

[2]闫俊.学生主体性视角下职业教育友好型社会构建研究[J].成人教育,2023,43(9):75-81.

[3]闫俊.老年教育友好型社会构建:内涵、动力与路径[J].成人教育,2022,42(6):25-31.

[4]李玉静.技能型社会:价值意涵与推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6):1.

[5]徐旦.技能型社会建设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定位、现状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5):34-39.

[6]张元宝.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教育支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5):54-60.

[7]罗强.职业教育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担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5-9.

[8]曹留成.職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高质量培养价值、问题与改革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3):52-58.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关于动作要素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