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4-03-02胡叶容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

[摘要]高技能人才是建设技能型社会的中坚力量,也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逻辑适切性,对产业升级、建设技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然其在实践探索中仍存在高技能人才供需链条尚未形成动态反馈、课程体系对实践知识缺乏系统关照、师资团队胜任力不足、校企合作尚未深度协同等诸多问题。因此,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应尽快优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路径,以产业为向导,建立科学动态的人才供给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对接培育高技能人才的实践取向;吸纳社会资源,提升师资团队的胜任力;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具有内生性的培养系统。

[关键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胡叶容(1981- ),女,湖南邵东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讲师。(广东  深圳  518055)

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建设技能型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也进一步指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可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要素。然而我国目前高技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推动我国产业调整和升级,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众多学者对高技能人才的内涵、能力素质、培养路径进行了理论阐释和图景设想,在培养现状、经验以及优化路径方面均提出了独创性的见解。从内涵看,高技能人才是高素质劳动者,是集知识型、应用型于一体的复合人才[1]。从能力素质看,高技能人才应具备动手能力、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从培养路径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强调产教融合[2]、创新人才激励制度[3]、“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4]等途径。然而,目前已有研究大多是分析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缺乏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研究。因此,理性审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逻辑适切性和现实困境,提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凸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应有之义,还能提升我国高技能人才供给的有效性,助力技能强国、制造强国、教育强国的建设。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逻辑理路

作为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是满足工程实践需求、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必要举措,而且对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提出了迭代升级的要求。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要积极调整育人标准和提高适应性,精准把握新劳动业态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增能赋权。

(一)政策逻辑: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应有之责

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试点……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2021年1月,《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提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2022年5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确立了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的法律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2022年10月,《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发挥职业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优化职业教育类型、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可见,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与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度耦合,职业教育改革已经指向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由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引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是国家政策的需求,也是加快建设我国技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因此,应拓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设计,增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适应性,改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将自主培养高技能人才和促进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教育逻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具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优势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点明技能性是高技能人才的突出特征;“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是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高层次、高水平的要求;“取得职业资格”则指出高技能人才应体现职业性。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主体优势和类型适应性。在技能性方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行业产业高端领域的高水平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培养对象,在培养内容上比普通本科教育更注重技能性要求[5],以行业企业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而不是普适性知识。在高等性方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比中职、高职层次更高的技术技能人才,面向的岗位更加复杂高阶,学习的专业知识更加精深,指向职业能力的标准更高[6]。在职业性方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类型,相较于普通本科教育,职业性仍是其最根本的特征,即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具有姓“职”而不姓“普”的类型特征[7]。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两者的特性高度契合,由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承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符合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的发展规律。对内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形成层次分明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对外可在功能性上提升职业教育与新经济形态的匹配度,与产业岗位更加精准地进行对接。这也是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动因之一,以应对目前产业技术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

(三)实践逻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具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本质属性

实践逻辑是指由习性、意图、时间、场域等因素构成,经由文化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实践图式”[8]。因此,依据实践逻辑的内涵,分析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一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具有强实践性,二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实践的教育类型,两者都具有实践的本质属性。

1.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具有强实践性。高技能人才直接面对的是复杂度高、情境依赖性强的工程场景,因此,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为学生提供面向实践的行动场所,让学生亲临一线工程现场进行观摩和模拟操作,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尽可能地参与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实践,促使学生和企业的高技能工程师直接交流、学习,在宽松容错的实践氛围中激发学生渴望学习新的专业知识来指导实践。这种实践环境的浸润,不仅能强化学生对工程实践的感知体验,还能增强学生对技能工人的身份认同,促进其快速适应未来的社会工作场景。

2.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面向生产实践的教育类型。从培养目标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培养从事技术应用,面向企业生产、现场实施等行业一线岗位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能够自主运用专业技能、技能原理和方法进行生产活动,并进行一定的工艺改良、技能改进和技能创新。从教学内容看,基于实践领域的工作过程选取、组织和编排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为要求,从实践原点出发,经由实践检验,达到实践效果。从教学模式看,强调工学结合,注重情境、操作和实践反馈,根据实践的发展变化不断优化动作行为知识,主动协调实践技能的运用环节。因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以实践价值为取向,以生产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为价值主线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实践本位价值恰与高技能人才全过程培养的实践属性高度契合,因此,深入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实践逻辑使然。

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现实困境

我国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时尚短,加之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体系不健全、激励不够、投入不足等问题,致使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面临着不同层面的现实困境。

(一)高技能人才供需鏈条尚未形成动态反馈

专业供给的科学合理是高技能人才契合市场需求的前提条件。通过对 35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分析发现,当前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专业结构错位、冷热门专业比例不当等现象。

1.专业设置与就业需求之间缺乏动态反馈机制。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主要由政府主导,学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由于缺乏社会力量如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导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就业需求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根据彼此的反馈做出及时调整,响应机制的缺失致使两者之间结构错位。从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结构分布来看,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术等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均存在明显不足。

2.专业设置和产业需求之间脱节。大部分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没有深入企业调研生产运营情况,对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前瞻性认识不足,由此导致信息滞后、认识不全面,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面落后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此外,由于目前大部分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与资源比较薄弱,主动参与产业新技术研发的能力有限,在专业设置方面难以跟上新技术发明应用的更替,导致基于新技术的技能培养仍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短板”。

(二)课程体系缺乏对实践知识的系统性关照

调查35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发现,大家都在课程体系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基本搭建了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专业实践的双轨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但还存在对实践知识重构与转化不足的问题,无法有效支撑高技能人才应对工作情境的复杂性和创新性。

1.缺乏实践知识的系统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技能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以学科为基础的理论知识,还包含实践知识。传统职业教育对实践知识的获取仍然集中于技能教学,将技能培养局限在规则、熟练的场景之中,忽视了工作情景的复杂性对实践知识抽象和体系化的要求。目前,大部分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开设了面向特定领域的实践课程,但实践知识散落于各种技能点中,没有在具体实践之中建构系统完整的实践知识体系,导致学生的实践知识体系相对单薄,培植创造能力、应变能力等高阶能力的实践基础不够深厚,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后的高新技术岗位的复杂性要求。

2.技能实践不够深入。以工作任务为模块组织技能教学,通过对技术技能的深度实践,才能够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虽然大部分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都比较重视实践教学,但实践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以校内实训为主,学生能够熟练、规范地操作单项技能,可遇到综合性强的复杂技术就难以应对了。这反映出目前技能实践没有真正深入地从工程场景着眼于高技能的培养,如何创设真实的职业场景和案例仍是目前校内实践面临的难题,同时校外实践则在实践场所、实践经费和实践指导方面难以给予持续保障。以上问题导致技能实践表面化和程式化,难以培养学生逐层分解工作任务并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限制了技能人才专业技能往精深方向发展的潜力。

(三)专业师资团队胜任力不足

调查的35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中有22所由民办专科转设而来,办学基础薄弱,财政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升格需求,在吸引优质教师、培养师资等方面投入有限,客观上造成了师资力量薄弱,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胜任力不足。

1.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践能力不强。对于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新招聘的教师而言,大多为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学科知识比较完善,知识结构比较健全,但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践能力不足,对企业的技术技能不甚了解,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胜任力有待提升。此外,虽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教师后续的技能培训提供了契机,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平台主要为在校学生提供技术技能训练资源,企业为高职教师配置专业发展资源的利益动机不强,难以满足在校教师提升技能的需求。

2.缺乏深厚的职业教育理论基础,专业发展后劲不足。对于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企业教师,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职业教育理论,对学生特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认知不够深刻,对职业教育理念和价值的真正理解有待深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部分企业教师片面套用普通高等教育模式或自身受教育的经历。这些因素容易使高技能人才培养出现方向性偏差,与高技能人才的知识特征、实践特征和职业特征契合度不高。

(四)校企合作尚未深度协同

新职教法明确了职业教育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其中的“校企合作”就是对地方主体地位和主体责任的强调。校企深度合作是培养技能型社会所需高技能人才的根本之路[9]。所调查的35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均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但全面深度协同的合作机制尚未形成,存在合作形式流于表面、合作信念薄弱等问题,无法形成专业化的合作组织系统。

1.利益兼顾难。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学校与企业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目标导向不同。学校以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为特点,而企业则以市场竞争和产品利润为导向,二者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现有研究者大多是教育工作者,不可避免地会以学校为研究主场,将企业作为从属地位来研究其如何配合工作,针对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保障有失偏颇,导致企业利益补偿不够,合作动力不强,陷入集体行动困境。

2.教学与生产融合难。教学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考核评价机制等具体要素。对于这些环节,缺乏企业参与的详细方案和监控制度,企业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是短暂的、有限的。另外,企业出于生产产权的保护,在与职业院校开展教学合作时,往往顾虑重重,削弱了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校企合作依然是浅层次的,尤其缺乏新技术开发、应用方面的合作。

三、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优化路径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应立足于产业需求展开深度校企合作,面向生产链、供给链、人才链共建实体化运行的人才共育机制。

(一)以产业为向导,建立科学动态的人才供给机制

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主导下,结合当地就业需求和产业结构变化,前瞻性地把握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在培養目标定位、招生规模、专业设置方面紧跟产业发展需求,着重培养高技能人才所需具备的技能性、高等性、职业性和实践性,建立科学动态的高技能人才供给机制。

1.以产业技术为核心,培养目标瞄准两个“高”。“高层次”是高技术产业对专业知识的高要求,包含复杂技术[10]。这要求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要紧扣高技能人才之“高”和高技术产业之“高”,将企业新技术适时引入课堂,充分发挥校企协同培养的优势。在校以理论学习和短期实训为主,在企业以产业技术为核心开展技术技能实践,逐步完善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形成理论赋能实践、实践培训技能的递进培养链条。

2.以产业逻辑为架构,专业设置链接产业需求。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应根据产业逻辑设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体系,专业设置的架构应重点契合区域产业集群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类型、规模及其内在关联性。邀请行业企业共同参与专业设置,面向对应产业链、锚定本地区产业集群的需求确定专业群布局。如可协同行业专家共同调研产业结构,分析产业需求、研讨专业设置方案,以专业体系为载体,每个专业群联合1家行业龙头企业或者世界500强企业,建设一所特色产业学院,将产业链的需求作为专业设置起点,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定制化”的项目化合作,培养能够胜任产业一线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对接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取向

高技能人才需要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建构精熟的职业技能,根据工作现场的要求进行知识再生产与创新。这说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极其依赖于实践、生产以及工程现场,因此要坚持以实践取向优化课程体系。

1.实践课程系统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实践知识不仅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包括在实践中不断累积产生的实践知识[11]。因此,实现实践课程系统化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以构建系统化的实践知识为核心。在课程编排方面打破传统的课程分科界限和以专业化程度排列的直线逻辑,根据企业领域的实践知识重新定义课程顺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融合贯通,帮助学生将本领域的实践知识植入他们的整个知识系统,通过工程实践将专业知识内化为更高层次的有效积累,逐步对已组建的知识网络进行完善。二是重视实践中的默会知识。将实践课程细分为系统化的实践任务,通过充分设计工作情境、提供操作工具、引导实践过程等流程,激发学生对实践知识进行深度思考和领悟,将个人经验和操作试错抽象为实践知识,构建自身的实践知识系统。

2.实践课程须以高技能培养为核心。实践知识主要基于恰当的实例、实践、个人经验或试错,强调在整个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个人感官以及身体感知[12]。高技能人才需具备高水平的操作技能,因此要重点培养学生应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一是精心遴选高技能教学内容。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应精准、深入地调研分析技能需求和企业岗位,确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突破简单重复的技能教育,选取专业化水平高、综合性强的技能内容,对接产业结构中高技能岗位,应对过程灵活、范围广泛、操作难度大的工作任务。二是模拟现实的工程场景实施技能教学,重视具身体验在技能培养中的促进作用。基于技能动态训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知技能操作,促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技能解决临场突发问题,增强实践知识的可供给性,从而发展个体的应变能力和迁移能力。

(三)吸纳社会资源,提升专业师资团队的胜任力

要培养出大批高技能人才, 高质量的师资团队尤为重要。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技能任务的策划者、技能训练的指导者、疑难问题的解答者。不仅应具备深厚的职业教育理论,还应具有丰富的企业技术岗的工作经历、先进的工程技术、强大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能将工程实践与学科理论相结合,是“理实一体化”的践行者。基于目前大部分本科层次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薄弱的实际情况,应从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两方面着手,实现“双管齐下”。

1.构建实践场域,提高学校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一是对外要与行业企业共建合作平台,学校选派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成团队,激励教师盘活自身的技术资源和学术能力,以工程实施、技术研发等形式带动教师群体技术实践能力的提升。二是对内建立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常规化制度,结合评聘考核、绩效评优等制度,激发教师赴企实践的主动性。促使教师积极为企业和社会服务,以“技术人员”的身份通过顶岗实践、企业挂职途径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深化教师对企业技术岗位的认识。

2.设立师资培训基地,提升企业指导教师的教育专业性。教育专业性包括最基本的两类知识,即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因此,一是提升企业指导教师的教育知识水平。以“优秀教师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双师培养工程”等项目为基础,为企业指导教师免费提供职业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学习,促使企业指导教师掌握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方法,并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开展教学。二是提升企业指导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吸引企业指导教师参与短期集中的专业培训项目,了解工程学科前沿理论和最新发展,更新学科知识结构。设立专项经费鼓励企业指导教师主动拓展专业发展,提高工程理论水平,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进一步结合。

(四)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具有内生性的培养系统

所谓“内生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的社会结构主要由其内部行为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所产生,而对来自外部的环境或行为主体的依赖性较弱[13]。内生性理论强调一个区域或组织的发展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应立足于本土的资源和条件,培育其内部的生长能力;二是在保持和维护自身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借用外力来实现内部发展[14]。学校和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系统的关键因素,以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和企业为双主体,构建具有内生性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系统。

1.以利益驱动和保障制度确立校企双方的主体地位,深化校企合作。以核心利益为驱动,破除校企之间的行政壁垒、组织壁垒以及文化壁垒,建立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力资源、企业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提供实践平台的利益纽带,推进校企合作体系的实体化嵌入、一体化运行。校企双方共同完善校企合作的保障体系,以制度形式确保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确保学校拥有相对自主的培养权利,促进教学与生产的真正融合,将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职业能力、生产组织与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以及考核评价等人才培养环节有机融合。

2.立足于“中国制造”,培育内生动力。在国内技术生态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基础上,以政府推动、学校培养、企业实践三个环节形成联动共生嵌入的培养模式,激发企业主动参与高技能人才的全过程培养,形成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的培育机制,实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企业资源的高效融合、优势互补,构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自主、稳定、成熟的培养链。在保持独立性的基础上,逐步减弱对国外组织机构和专业核心技术的依赖,契合专业技能的市场需求,在复杂速变的技术竞争中形成相对稳固的发展圈层,确保将来受地缘政治变化制约和国内经济发展影响时,我国高技能人才仍可以依托具有内生性的培养系统进行发展。

3.创造性地借用外力演变为自身发展的动力,拓展培养系统的开放性。一是从外部环境中借鉴各种经验和做法,并且有效地加以改造和运用。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既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美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实用性,这些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二是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应协同当地优质企业,设立中外高技能人才交流与合作项目。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动效应,推行高技能人才国际认证制度。不定期选派高技能人才赴国外合作项目进行工程实践、技能学习和研究工作,反哺国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走出一条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道路。

[参考文献]

[1]郝天聪.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误区及模式重构——基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7(7):100-105.

[2]卢志米.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2):85-89.

[3]吴立波,黄楷胤.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变革:目标、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3):38-44.

[4]曾天山.“岗课赛证融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5-10.

[5]曾天山,汤霓,王澤荣.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意义、目标定位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35-37.

[6]陆宇正,曾天山.职业本科教育办学实践的意蕴解析与行动策略[J].大学教育科学,2023(3):108-117.

[7]李必新,李仲阳.职业本科教育的辨析维度和内在逻辑——类型教育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22(5):100-110.

[8]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1):3-9.

[9]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3):58-63.

[10]匡瑛,李琪.此本科非彼本科:职业本科本质论及其发展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3):45-51.

[11]贾文胜,徐坚,石伟平.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改革动机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21(6):103-108.

[12]THURLINGS M,VAN DIGGEIEN M.Perceptions of Practical Knowledge of Learing and Feedback Among Academic Teachers[J].European Joum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21,46(1):139-160.

[13]EDELMAN L B,UGGEN C,ERLANGER H S.The Endogeneity of Legal Regulation:Grievance Procedures as Rational Myth[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99,105(2):406-454.

[14]陈亮.从“输血”到“造血”:新时代中西部高校内生性发展的路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8(6):37-46.

(栏目编辑:刘杰)

猜你喜欢

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
论技工院校软件高技能人才关键能力的培养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实施弹性学制学分制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浅谈铁路运输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