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减负提质”的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探析

2024-03-01王志坚

成才之路 2024年4期
关键词:减负提质主题阅读双减

王志坚

摘要:“减负提质”是义务教育“双减”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语文课程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应加以落实。基于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题设计不清晰、难以突出引领作用,阅读内容过多、增加了阅读的负担,主题阅读浅表化、难以保证阅读质量,评价机制不完善、无法形成有效激励等问题,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主题,整合阅读文本、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指导策略、深化主题探究,完善阅读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双减”政策;减负提质;初中语文;主题阅读;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4-0065-04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双减”政策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制定多样化的措施,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达到“减量不减质”的效果,教师应主动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局限。相较于传统的单篇阅读而言,主题阅读是在特定的主题引领下展开的多元阅读活动,其对于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有着重要意义。将其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本文基于文献的梳理和教学实践的总结,对指向“减负提质”的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加以探析。

1.主题设计不清晰,难以突出引领作用

主题阅读教学是基于教材单元或一组文本资源进行的主题聚焦、内容重组、任务驱动的教学整合,是走出文本求“高位”、打破单篇走“上位”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对于阅读主题的精准提炼要求相对较高,其在主题设计上要具有高度的引领作用。但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由于专业能力不足,对阅读主题的设计缺乏依据,难以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主题的呈现不合理,弱化了其引领作用,出现了“主题”的泛化、错位以及消退等问题,不仅降低了阅读效果,也增加了阅读难度[1]。

2.阅读的内容过多,增加了阅读的负担

教师将一个单元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内容,对其进行合理的组织,使其走出依据单篇课文或单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束缚,能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整合阅读文本、建构阅读内容是促使学生展开阅读、发展素养的前提。但是,部分教师在选择阅读内容时,片面强调“范围大”“数量多”的物理整合,忽视了指向“核心”、培养“素养”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在一段时间内不得不尽快完成课内外多篇文本的阅读。这对于有些学生而言不仅没有实现减量,反而增加了阅读的负担。

3.主题阅读浅表化,难以保证阅读质量

在主题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在感知剖析文本的过程中层层递进,实现对主题内涵的解读与感悟。但是部分教师在阅读指导中缺乏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忽视了主题的意义,导致课堂呈现种种低效现象,如学习内容多,满堂问、满堂灌,随问随答、即问即答、学生未答、教师抢答等。这样的阅读指导显然与“双减”政策强调的“提质”相违背,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4.评价机制不完善,无法形成有效激励

主题阅读强调的是整合阅读,要求教师真正做到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有效的阅读学习评价。但是,在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评价机制尚不完善,部分教师在评价方式选择、评价主体确定、评价标准设计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困惑,导致学生的主题阅读过程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導,阅读效果也难以保障。

1.确立教学目标,精设教学主题

实施主题阅读教学,首先就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其次要依据教学目标精巧、精准地设计阅读教学主题。

第一,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终点和方向[2]。主题阅读活动的开展,首先应确定课程、单元以及课时三个层面的具体教学目标,以此作为教学活动实施的核心准则。主题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所以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应深入解读主题意义,将其与学生的素养发展相融合,挖掘其育人价值,进而明确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发展。例如,在“探寻文明印记”的主题阅读中,教师可分别指向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认同提出要求:通过多篇同主题文本的阅读,对科学性事物说明文与文艺性事物说明文二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异同加以比较;学会用清晰、规范、有条理的语言总结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完成说明文的创作;能够采用比较、迁移的方法对比分析、深入理解多篇文本,形成比较思维和演绎思维能力;能够在文本阅读中获得审美熏陶,感受人类创造文明的智慧,体会作者传递的文明印记之美,并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这样,不仅能实现对阅读主题意义的延伸,也能达到学生后续阅读活动的目的,更是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依据。值得关注的是,教师要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置针对学生学情的学习目标,也要充分考虑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熟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3]。

第二,精设教学主题。在教学主题设计上,教师需要对阅读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从而从中提炼出所蕴含的主题。这个主题既可以是以单元为整体提取的主题,也可以是从一篇课文中提炼出的主题。教师要通过所选定的主题完成多篇阅读文本的统领,将看似不存在相关性的文本或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同步阅读。另外,有效地实现教学主题的精设,还需教师通过主题的确定,解决不同文本间所存在的杂乱、无序等问题,从而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构建出具有高度情感渗透力的情境。一般而言,阅读教学主题在选择与设定上,需要深度结合教材所提供的阅读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依据,根据教材提供的文本提炼主题,从而引导学生按照主线展开阅读活动。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新闻报道”为例,教师在阅读教学的主题设计上,应充分结合“学会阅读新闻”和“睁大双眼辨新闻”两个主题,并从学生生活的视角出发,确定“善于发现普通人的不普通”阅读教学主题,以体现新闻的特性,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关联,让学生知晓身边的普通人也有伟大之处。教师要通过细化“主题”,寻找合适切入点来将“主题”落实到教学中,从而避免“主题”的泛化出现,还应通过找准相应的教学内容,使教学的落点发挥出深化理解和多元阐释主题的作用,避免“主题”错位现象的发生。

2.整合阅读文本,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展开主题阅读的依据,在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指导中,教师应依据主题、结合教材,对文本进行归类、合并,安排学习顺序,适当拓展,确保学生能够在多篇文本阅读中深度解读主题,实现自我发展。

第一,分析教材,整合文本。对阅读素材的有效整合是实施主题阅读的重要保障[4]。在文本整合上,必须依据教材,进行深入剖析,从而选择适合的整合方式。一般而言,整合方式可以概况为四种:一是“比照式”的整合,即根据相似的文本主题对同一单元或不同单元里的文本加以整合;二是“拓展式”的整合,即在教授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围绕主题拓展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文本和参考文献等;三是与中考相联系的整合方式,即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选择中考资源进行联系整合;四是“读写结合式”的整合,即通过读写结合式整合相关文本,促使学生学以致用。部编版教材在编排侧重点上是不同的,有些课文虽然被安排在不同的单元,但是具有相似之处,拥有相同的主题。为此,可以依据人文主题这一线索,以单元人文主题为核心,将单元内部的课文以及知识点进行“比照式”的整合,确立教学任务以及重难点,分析课文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确定单元主线,从而进行有重点的课文教学。例如,在“探寻文明印记”的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针对不同文本在说明对象特征上的语言表达差异,辨析不同的说明方法的不同用处,感受说明文语言的严谨与准确等基本要求,树立条理性与严谨性的说明文思维。同时,应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作者所传递出的文明印记之美,思考自己如何成为这些古老文明的传承者。

第二,有效拓展,丰富体验。对于学生而言,有效开展主题阅读既要具有一定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有较为强烈的主动探求新知的意识。然而,课堂阅读只不过是阅读的一小部分[5],课堂上的阅读会受时间的限制,无法实现深度阅读和广泛阅读。为此,教师可以依据阅读文章主题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文章,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与阅读并查找相关资料,开阔学生阅读的视野,提高学生阅读素养[6]。教师可提供相关课外阅读的书目或文章,并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后养成阅读总结或点评的习惯,从而在总结与点评过程中梳理自己的阅读启发及阅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为自己下一次的阅读提供经验性的参考。

3.优化指导策略,深化主题探究

课堂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阵地,也是实现主题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将单元看作一个整体,围绕单元主题设置学习任务,把文本中相关知识联结为一条教学线索,融合多种阅读活动,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循序渐进探究主题、感悟主题。

第一,情境创设,引入主题。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引入生活元素,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情境创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主动思考,为主题探究和深入阅读做好准备[7]。例如,在以“探寻文明印记”为主题的阅读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可利用短视频展现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包括中国建筑、古典园林、动物的生命历程、艺术画作等,然后简单阐述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分享曾经震撼自己的人类文明遗产,共同感受文明印记之美。这样的情境设计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而导入内容也与主题、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探索人类文明印记的动机。

第二,探究文本,品析主题。在主题引领下展开多文本阅读是主题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文本作为学生探究主题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奥秘等待学生去品读、探析。为此,在学生探究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相关指导,从而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细读、精读,理解文本内容,夯实主题理解的基础。例如,在“探寻文明印记”的主题引领下,教师可为学生安排精读《苏州园林》的任务及要求:通过整体阅读,概括出文本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苏州园林的特征;通过阅读,从词语、句式、修辞、描写等维度,用“知识卡片”整理文本的语言特色。“知识卡片”的完成,能使学生回归原文,从关键词句、重点段落等角度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认识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从而改善阅读效果,为主题下其他文本阅读积累经验。

第三,比较分析,强化主题。主题引领下的多篇文本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在深入研读单篇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文本之间的比较分析,找出彼此的异同,进而强化对主题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探寻文明印记”的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石拱桥》与《苏州园林》两篇说明文。同时,为促使学生深化对主题的认识,教师可安排比较阅读的任务:通过《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的比较,梳理出两者在文章的结构顺序、说明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异同。为辅助学生深入探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提示和资料上的补充,使学生有效梳理所学,凝练学习所获,进而完成主题探究。

第四,联系生活,体悟主题。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是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的,而在语文主题阅读指导中,教师不应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课堂以内、文本之中,而应该进行拓展启发,促使学生发散联想,将所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之中,以更加丰富的情感、更加准确的语言感悟和表现生活之美。例如,在“探寻文明印记”的主题阅读指导中,在学生完成了多篇说明文的阅读后,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梳理说明文的阅读和创作方法,然后根据教材写作模块中“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安排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生活,选择一处自己印象深刻的文明印记,用清晰、有条理的语言创作一篇说明文,着重展现文明印记的特征。在写作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纷纷回归生活、认真观察,并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以个性化的视角展示生活中的文明印记。

第五,升华自我,内化主题。初中语文阅读中的主題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丰富学生内心世界、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塑造学生的“三观”有重要意义。为此,在主题阅读指导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主题意义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内心感受,成为自己的行为指引。例如,在“探寻文明印记”的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文本、学习资料等了解人类文明印记,使学生在字里行间发现人类智慧的光芒、感悟人文情感的内涵,主动保护文明印记。这样的教学指导可以让学生实现主题内化、情感的升华以及素养的提升。

4.完善阅读评价,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总结性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主题阅读教学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对应的评价应是多元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

第一,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在主题阅读评价上,教师可根据学生在各项阅读任务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评价,评价方式可以是语言性的,也可以是非语言性的。例如,在“探寻文明印记”的主题阅读评价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表现进行具体说明性评价,着重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在精读、对比阅读中受到鼓励,增加自信。此外,教师还可通过眼神、表情以及肢体语言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加以评价。

第二,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学生、家长等都可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到教学评价体系中。为此,在主题阅读评价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让学生之间通过评价展开交流,彼此学习,共同进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性评价,侧重对学生的激励与肯定,从而使学生深入主题。同时,通过家长的评价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情况,并通过彼此配合,优化教育指导。

第三,多角度的评价标准。在主题阅读指导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素养发展的情况制定多元指标,兼顾阅读过程与阅读成果,从多角度展现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检验教学效果,为教学优化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主题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促进了阅读资源的结构化整合,减轻了学生的阅读负担,推动了阅读教学模式創新。语文教师应对其加以重视,并持续展开教研,深入探究其创新策略,从而发挥其在落实“双减”政策中的重要作用,促进语文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白松涛.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锚点”的创设、价值与类型[J].教学与管理,2022(04):43-45.

[2]郑小瑜.核心素养前提下初中语文单元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21(10):52-54.

[3]柳玉芝.基于逆向设计的初中语文单元阅读教学实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11):47-50.

[4]卢细芳.主题阅读教学延伸文本长度[J].语文教学之友,2022,41(12):30-32.

[5]王桂兰.灵活教学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J].语文教学通讯,2019(02):33-34.

[6]王立宏.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成才之路,2022(29):105-108.

[7]董敷传.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生活体验的实践[J].教育观察,2020,9(03):57-58.

Exploring the Theme Reading Teach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with the Direction of"Reducing Burden and Improving Quality"

Wang Zhijian

(Yuqian No.1 Junior Middle School, Lin’an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00, China)

Abstract: "Reducing burden and improving quality" is one of the main goals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a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should be implemented. 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unclear theme design, difficulty in highlighting leading role, excessive reading content, increased reading burden, superficial theme reading, difficulty in ensuring reading quality, imperfect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inability to form effective incentives in the practice of theme reading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clarify teaching objectives, select teaching themes, integrate reading texts, optimize teaching content, strengthen guidance strategies, and deepen theme exploration, Improve reading evaluation and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reduce burden and improve quality; junior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heme reading; readingteaching;corecompetence

猜你喜欢

减负提质主题阅读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多元互动,开展主题阅读
初中英语教师开展主题阅读的实践分析
语文“拓展性主题阅读”探究
心灵之窗
统整 比较 联结
区域推进“以生为本、减负提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