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为本 多元融合
——浅谈学科融合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2024-02-29周琦
周 琦
(上海市浦东新区明珠小学 上海 200122)
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提到“突出课程综合”。[1]其实,早在2011 年颁布试行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第三条中就已经提到“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2]。不难看出,相隔11 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对学科综合课程理念的重视已经由“关注”上升到“突出”的高度了。从当今多元化世界文化融合的趋势来看,教学趋于综合化已经是各国教育的主流。一线音乐教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科融合教学经验,需要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学科融合的有效策略和路径。然而,长期以来,一线教师一直深受传统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的约束,对学科融合理解有偏差,对教学策略、融合路径等不够清晰,造成推行不畅、效果不佳等问题。本文旨在与教育同行们共同探讨,以研促行,知行合一,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学科融合的理论依据
音乐学科融合意味着多门学科的参与和介入,是以音乐学科为基础,在突出音乐学科的前提下,统筹多个学科的知识、思维和方法等内容,是注重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与渗透的一种教学。学科融合旨在通过多门学科的资源介入,有效地解决问题,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并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
从艺术的本质来讲,一切艺术都是人类表达思想感情和观念的实践活动,只是各自所用的材料和表现方式不同。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也有许多共通之处。[3]作为艺术门类中的一种——音乐学科,同样与其他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使得音乐课程与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融合成为可能。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是人们审美和艺术活动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朱智贤在他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通感的:“通感,亦称联觉。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是指彼此联系、相互感应的心理现象……”[4]人体的各个感官之所以不是孤立的,是因为它们都受大脑的统一控制。在各个感官中,视、听起着主导作用,并与其他感官相沟通,引起了共鸣。无论是文字、绘画、音乐、舞蹈还是影视等,在一定意义上都具有共通性,体现了人类创造性的智慧。通感为不同门类的艺术融合提供了合理的依据。音乐教学中可以运用“通感”这一心理现象,将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活动结合起来,是丰富音乐体验、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的有效途径,让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理念落到实处。
从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活动来看,“通感”的过程是需要多门学科知识的参与和融入的,单靠一门纯粹的学科知识很难解决。即使学生学会了,这样的认知也是浅显、片面的,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与灵活应用。
当前的音乐教学内容趋于多元化,体现了多角度的综合性和文化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行多元化融合。多元化融合可以从建构课堂“主阵地”和打造“大课堂”两个领域齐头并进。从建构融合课堂“主阵地”方面来说:其一,音乐与姊妹艺术融合;其二,音乐与非艺术学科融合。从打造融合“大课堂”方面来说:其一,融合性社团活动;其二,跨学科研学活动。如此呈现出多方位、多样态的多元融合方式,最大限度地提升音乐教学的效果,更好地发挥各学科、各领域协同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全面地发展。
融合性的音乐课堂应该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讲台与舞台没有时空的距离与隔阂。只要音乐教师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和开阔的视野,那么课内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资源和环境等都能成为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立足音乐,建构多学科融合“主阵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音乐融合教学要建构怎样的课堂呢?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音乐教师基于教材、教学目标、学情、教学重难点等,结合各领域、各学科间的交叉点、共通处、内在关联,汲取审美教育元素而精心设计建构,从而达到相得益彰、互为补充的良好教学效果。
1.与姊妹艺术融合
(1)音乐与影视艺术融合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抽象的艺术。对于尚处于懵懂期的小学生来说,仅仅通过聆听来理解音乐所塑造的形象、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更希望通过具象性的引导,在某种程度上实现音乐的“可视性”,帮助其更深入地欣赏与理解音乐。影视艺术与音乐是紧密相连的姊妹艺术,影视艺术很好地实现了音乐的“可视性”,所以,影视艺术与音乐教学融合可以有效地帮助小学生深入欣赏和理解音乐。
以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送别》为例。上世纪20 年代到40 年代,《送别》作为在新式学堂中教授的学堂乐歌被广为传唱,一直流传至今,深受大众的喜爱。歌曲旋律舒缓委婉,歌词由弘一法师李叔同所作。这首词类似中国诗词中的长短句,有古典诗词的文雅意蕴,但意思却直白易懂。学会这首歌不难,难就难在如何指导学生以声传情、以情带声。这首歌曲所表达的离别愁思非常细腻复杂,这种内心深处的情感该怎样让学生理解?其实,让学生欣赏歌曲的MV 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在经过剪辑的歌曲MV 中,主人公英子那双充满纯真童稚、忧郁的大眼睛的特写多次出现,仿佛在观察着世界,思索着人生……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尽在不言中。那种难以言传的情感,随着悠长的音乐旋律和动情的歌唱,直触人的心灵,不用教师过多的言语渲染,学生便能瞬间捕捉内心深处的情感,在视听联觉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他们都情不自禁地随着MV 的音乐动情地歌唱起来。学生感受到了音乐在电影中的情感烘托和共鸣,激发了学习兴趣,丰富了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有效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除此之外,同属于影视艺术的影视动画也是一项较好的资源。例如将古典音乐与动画完美结合的作品《幻想2000》,教师可以利用该作品在教学中进行融合教学的尝试。
总之,影视艺术的合理运用拓宽了音乐学科融合的空间,拓宽了学生的艺术思维,提升了学生的理解力和审美能力,为学生打开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2)音乐与美术融合
美术是音乐的姊妹学科,同属于艺术课程,在教学中可将音乐的听觉作用与美术的视觉作用相结合。将美术元素中的图形、线条、绘画、色彩、明暗、造型,与音乐中的旋律、速度、力度、强弱、音色等要素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形成联觉作用,让学生更直观形象、更深入透彻地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
以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龟兔赛跑》为例。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声音的高低等音乐要素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是对其他音乐要素还没有进行深入的学习。两段表现不同角色(小兔和乌龟)形象的主题音乐是包含了旋律的连贯与跳跃、音色的明亮与低沉、旋律的高低起伏等多种要素的,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通过点、线等直观性很强的简单图形的选择活动设计,如图1 所示,学生既进行了深度的学习和理解,避免了枯燥乏味,降低了学习难度,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图1 《龟兔赛跑》旋律选择活动设计
再如,三年级教学内容中有对人的声音的听辨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听辨出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等音色特点。音乐教师可以将美术中色彩的明暗与人的声音色彩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音乐与美术相融合的教学方法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科内涵,带给学生多样化的审美体验。
2.与非艺术学科融合
音乐与非艺术学科的融合就是指找到历史、地理、科学、体育等其他非艺术学科与音乐学习内容相关的交叉点和切入点,并进行有机的融合,扩大音乐教育的内涵,加强不同学科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
音乐是一门通过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等表现手法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情感艺术,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情感等特殊的育人功能。正是因为音乐特殊的教育功能,其与德育才可以进行更有效的融合。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5]音乐教师要认真研读分析教材,依据学情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将德育有机渗透到音乐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
以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歌曲学唱《只怕不抵抗》为例。首先,让学生了解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及创作背景,进一步理解抗日战争时期儿童团员们的抗日斗志和热情,为唱好这首歌、正确表现歌曲的情绪和情感做铺垫;接着,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看图进行舞蹈表演,这一实践体验活动是融入情境、深入理解,进一步表达歌曲情感的有效方式,让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总之,在音乐教材中与德育相关的内容还有很多,音乐教师要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内涵,将德育与音乐审美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时刻将“以美育人”的理念放在心中,并有效落实到日常融合性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家国情怀,使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德育修养得到双提升。
三、开发资源,打造多样态融合“大课堂”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指出,教师可以将音乐与其他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及社会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打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形成跨学科、跨班级和年级、跨课堂、跨学校、多样态融合的“大课堂”,借助多方力量,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教育的效果。培养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音乐起到美化生活、提高生活品位的作用。因此,让学生多方位、多样化地参与音乐及其他艺术实践的“大课堂”活动,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当下,不少学校开展的研究性教育、主题性教育等综合性实践活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应用,这类活动的目的不仅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为了学生走出校园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所以,综合性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科融合的有效路径之一。
1.融合性社团活动
实践证明,课内35 分钟的音乐学习明显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艺术发展的需求,我们不妨将思路打开,延伸音乐课堂的长度和宽度。课外音乐实践活动是课内音乐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师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以外,还可以集合各种资源,利用学校的兴趣课、课后服务等时间开展体现音乐学科融合性的艺术社团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学生学习音乐的内容和艺术实践路径,如合唱、舞蹈、音乐剧、影视音乐欣赏、古典音乐动画赏析、古诗词吟唱、韵律操、配乐诗朗诵……这些融合性社团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2.跨学科研学活动
项目化学习是推动学科融合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科融合学习的过程。音乐教师可以协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起组织学生开展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如2022 年4 月,我校音美教研组联合组织三、四年级学生利用网络开展的“西方古典音乐云上美术展”跨学科在线项目化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学科融合学习的研学实践活动,这是一次音美学科融合的深度学习,它打破了时空的距离与隔阂,是音乐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线下走到线上的有益尝试。
不少学生通过参加项目化的研学活动,感受到了艺术的相通性和关联性,对音乐作品有了更深、更广的领悟,同时,也感受到了师生交流及团队协作所带来的乐趣。
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开发与音乐相关的校本课程,如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等,构建起“课程—实践—展演”的多元融合模式。这些艺术实践活动更易于接触,更容易受学生的喜爱。
四、学科融合应避免的误区
音乐学科融合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拓宽音乐视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触类旁通的心理品质的建立。所以,在音乐学科融合教学时,一定要以音乐为本,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学科融合既不是不同学科之间的简单拼凑,也不是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平分秋色、并驾齐驱,更不是喧宾夺主、画蛇添足。如果把音乐课上得不伦不类,造成弱化音乐学习的“大拼盘”,那么教学目标必将无法达成,音乐课就失去了学科存在的本体价值和独特的育人功能。
教师在教学时要坚持以素养为导向,立足音乐本体;在涉及学科融合时要目的明确,做到认真研读教材、深度分析学情、准确把握好“度”,做到适时、适度、适量。学科融合教学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如“蜻蜓点水”般的融合,而是深入挖掘学科本质的融合,是为突出音乐特点而服务的有效教学。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教育的学科融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召唤,也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重要理念之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所蕴含的学科融合价值取向反映出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对音乐教师来说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音乐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打破学科壁垒,淡化学科边界;认真学习并准确把握学科融合的要求,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授课方式,研究学科融合的有效方法和最优路径,不断提升以美育人的水平和能力,以适应未来多元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