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制定的改进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视角

2024-02-29李寒梅祝晓薇

教育参考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课标培育利益

李寒梅 祝晓薇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济南 250014)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学目标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立足核心素养,彰显铸魂育人”[1],我们需要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以新课标精神为引领,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本文在分析当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制定中的困惑与问题的基础上,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框“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为例,结合教学设计[2],探讨新课标指导下,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制定实操过程,以期为落实新课标精神与要求提供一定参考。

一、当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制定的困惑与问题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如何推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成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而教学目标因其引领教学全过程的核心地位,是核心素养培育能否在教学中实现的关键因素。但在当前一线教学中,教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的制定仍存在诸多困惑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难以领悟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在要求

新课标明确了整合三维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培育,以更好地实现课程育人价值的改革要求。但是,大多数一线教师已经熟悉了三维目标的思维与呈现形式,在领悟核心素养培育精神与要求,尤其是对教学目标如何指向核心素养方面仍存有较大困惑,导致教学目标制定与实施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核心素养的指向性不够明确。在整合三维目标过程中,教师无法厘清课程目标、学段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难以把握核心素养的不同层次水平要求,致使教学目标仍然处于割裂状态,缺乏明确而具体的核心素养指向。二是教学目标转换的形式化问题。这体现在生硬地参考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来制定教学目标,或直接挪用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目标的表述,在三维目标基础上贴上不同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的标签。

(二)无法把握目标最终实现的支撑条件

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本身的高标准与复杂性要求,所以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在课程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总方向的引导下逐步完成。由此,如何把握好课程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要求,是当前部分一线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实践中较大的难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内容制定中难以平衡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学情实际、资源条件等众多因素,在具体操作时分不清侧重点以及先后次序,进而导致教学目标内容制定的步骤混乱与逻辑不清。二是不恰当地表述教学目标中的各级要求,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内容呈现的科学性与针对性要求,或选择不具体、不可操作的、不合理的行为动词[3],这些会极大影响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确定,进而阻碍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三)缺乏目标对教学过程的引领意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引领,其制定关乎包括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在内的整个课堂教学进程。但当前部分一线教师对目标的引领作用重视不够,不能在目标与教学和评价之间建立有机关联,不能很好地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导致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实际指导作用。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教师存在教学目标制定窄化或泛化的问题,导致教学活动的方向、成效等难以保证,教学评价也缺乏一定的依据与抓手。另一方面,部分教师难以掌握教学评一致性要求,忽视甚至割裂教学评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切实培育。

二、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制定要求

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从新课标精神与要求中寻找答案。新课标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并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明确了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制定要求。对此,在教学目标制定中,我们可以将这些要求理解为坚持核心素养培育导向、体现知行合一要求、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三个方面。

(一)坚持核心素养培育导向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新课标强调教学目标要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始终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置于关键地位,使核心素养培育渗透在目标的内容制定与呈现等各个方面。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在对核心素养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安排与科学规划,使教学目标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要求。

一方面,整体把握核心素养意味着坚持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新课标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确定为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五大核心素养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联。其中,每一方面的核心素养在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中的不同要求,分层展现出在不同学习阶段学生应达到的核心素养。因而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要从一般到具体,逐步厘清其中所对应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突出目标的具体内涵指向。另一方面,落实核心素养要求也意味着在数量和质量上对其解读的契合。核心素养要求的实现需要以内容为载体,对此我们应明确主题知识与核心素养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同一主题知识可能会指向一种或多种核心素养,多个主题知识也可能会指向同一核心素养培育要求。这就要求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明晰一节课不能落实太多种核心素养,要把握好其侧重点,以保障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质量。

(二)体现知行合一要求

新课标提出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知行合一等理念,并在教学建议中对明确知行要求作出了具体说明。由此,我们可以从思想引领、学情实际、方式探索等层面来明确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行要求,使目标内容更具层次性和实践性,从而在不同级别的目标达成中实现其最终的核心素养培育指向。

一方面,思想引领意味着坚定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立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即着力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学情实际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新课标将原有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思想品德整合为道德与法治,依照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范围进行一体化设计。这就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从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考察,体现螺旋式上升的培育要求。实现上述要求需要借助教学方法的支撑,即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采用议题式、体验式等方式,有机融入讲授法、案例探究法、情境体验法等方法,使目标内容更有针对性。同时,还应综合考虑资源、设备等现实条件,在迈出小课堂、进入大社会中增强学生的切身体验,从而更好地促进知行合一。

(三)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理念

新课标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将其体现在各级目标要求中,与内容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相结合,强调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处理好与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学目标对其他各环节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一方面,要突出学业质量描述中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将其作为目标制定的依据,明确不同学段应达成的学业质量水平。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起点技能和学习动机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其转换为目标内容。另外,教学目标的呈现既要体现学生学习后的行为变化,又要保证具体阶段核心素养提升的个性化表现,因而可以采取行为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述。其中,图示形式能够直观地展现各级目标之间的逻辑层次,有助于切实发挥目标的指引作用,很好地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三、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制定过程

依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以及当前一线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从深入分析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确定教学总方向、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确定目标的具体类型与内容、科学采用目标表述方式呈现教学目标等方面,深入探索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制定方式与步骤。

(一)深入分析四级目标的核心素养培育指向,确定教学总方向

教学目标指向核心素养培育,因而其制定要从深入分析新课标中核心素养培育指向开始,确定教学总方向以引领教学全过程。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从课程、学段、单元三个层面提出了培育要求,为次一级课时培育要求提供指引。四级要求对应着四级目标的理解与分析,所以要先处理好四级目标要求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教学方向。一般来说,课程目标是整个课程培育的总体方向,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学段目标是学生通过某一学段的学习所要达成的培育要求,相较课程目标而言更为具体;单元目标是学生经由一个单元的学习所获得的素养提升,通常需要分散到几个课时中来完成;课时目标则是一个课时所需达成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四级目标逻辑上逐级具体化,指导着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渐进式培育。

从“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的教学目标制定来看,本框题核心素养的培育更多集中在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的培育要求上,因此,需要理解并界定好各级目标的要求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结合新课标“核心素养”与“课程总目标”栏目中与本框题内容相关的课程目标的表述,可将课程目标解析为“具有家国意识,能够把个人发展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明确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

其次,本框题内容属于义务教育第四学段,对比该学段与第三学段目标差异可知,第四学段增设了“国家利益”的相关要求,并且侧重于明确意识的深化以及自觉实践,充分体现出学段要求之间的螺旋上升,由此可将学段目标解析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

再次,本框题内容涉及“法治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两大学习主题,结合新课标中该学习主题对应的“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可将单元目标具体落实为“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厚植爱国情怀”。

最后,具体分析单元目标的具体要求,确定其应分为几个课时来完成,并厘清不同课时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而准确找到本课时目标在其中的位置和作用。本部分内容侧重于“国家利益至上”,与之相联系的学习目标可确定为“认识国家主权的内涵,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结合第九、第十课学习目标“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知道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自觉维护国家安全”“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来看,可知本课时教学目标在单元目标网络中居于基础性位置,起到为后续教学奠定理论和情感基础的作用。因此,本课可用两课时来完成,本框题则属于第一课时,能够为整个单元教学打好基础。至此,与本框题内容相关的四级目标逐渐具体化,目标内容的指向因逐渐具体化而更具针对性。

通过以上对四级目标具体的培育指向及其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确定本框题的教学总方向为“认同至高无上的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树立家国情怀”。

(二)综合考量学业质量标准要求与学情等因素,确定目标实现的支撑条件

在教学总方向确定的基础上,要使目标落实到教学各个环节中,需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为此,要“确定学习者达成某一种教学目标时所必须具备的相关从属技能”[4],以适用于复杂的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层级分析法是实现这一步骤的常用方法,即进行逆向分析,结合新课标中学业质量标准要求、核心素养学段表现以及学情等具体要求,分析促使教学总方向实现的必要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条件,以此界定与组合“先决条件”,最终确定目标实现的支撑条件。

首先,关注教学内容的学习性质和新课标中的相应要求。一方面,本框题在促进学生“认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中,起着为后续学习“总体国家安全观”与“美好祖国建设”奠定情感认同基础的作用;学习要求上则是从政治学角度认识国家利益的至高无上,明确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重在观点树立与政治哲学思维训练。另一方面,本框题内容对应“学业质量描述”第四学段要求中“能够结合实例理解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阐明如何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可将本框题关于“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培育要求解读为“在政治、思想、理论、情感上认同伟大祖国”,“责任意识”核心素养要求解读为“关心公共事务,关心国家发展和前途命运,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其次,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及学习动机。一方面,八年级学生能够开始用较为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国家和社会现象,但认知与思维仍不够成熟。因此,本框题可以通过倾听、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运用对比、体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家国情怀。另一方面,本框题内容的学习关系着学生个人未来发展以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政治方向,学习结果是重点考查学生能否认同国家利益至上,能否理解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因而对学生的个体成长具有重大意义;从社会参与的政治方向层面看,本框题内容对应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对于增强青少年爱国情感,抵御不良思潮影响具有积极意义,应该予以加强。

最后,确定具体的知识、能力与态度等支撑条件。结合上述教学要求与学情等分析,明确“国家利益的内涵、外延及重要意义”“国家的核心利益的内容”“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辩证关系”等知识性目标,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资料描述、分析、比较、论证”等能力与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关切”等态度。此外,还可以根据学业质量标准与核心素养培育要求,将学习任务从知识、能力与态度等方面进行具体分类,以避免造成忽视或遗漏,进而清晰地展示教与学的目标结构。

(三)科学采用行为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等方式,呈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重点说明学习者行为或能力的变化”[5],因此,在目标支撑条件确定的基础上,还要科学采用行为目标与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来呈现教学目标。这有助于更为准确地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以及素养达成情况,为教学过程与评价等提供参考,进而促进教学评一致性的达成。

根据以上分析,本框题的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

1.通过倾听老战士瞿爷爷上战场的故事并与他交流,深刻感受前辈们坚决维护国家利益的爱国情怀,初步形成国家利益的感性认识。

2.通过探究“中国,一点都不能少”,总结归纳国家利益的内涵以及重要意义。判断分析图片情境,明确国家利益的外延以及国家核心利益,把握国家利益这一学科核心概念,能够结合案例辨识各类国家利益。

3.通过对比不同时期我国国际地位与人民生活面貌,全面了解国家和人民是紧密联系的,理解国家富强是人民幸福的前提;通过寻找身边“最可爱的人”,理解人民利益对国家利益的重要意义;结合《我和我的祖国》歌词,深刻理解国家和人民的辩证关系,领会并能够结合实例论证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现。

4.通过感受当前所处的新时代,思考自己的时代使命,能够清楚表达强国志、报国情,在面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能够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树立家国情怀。

同时,可运用“教学课程图”表示不同目标的作用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6],以此帮助我们从整体视角看到目标的具体层次及其关系,较为精准地抓住促使本框题教学总方向实现的最为关键的支撑条件,从而突出教学重点,指导师生教与学计划的制定与开展,如图1 所示。

图1 教学课程图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的制定作为落实新课标精神与要求的关键环节,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要求确定教学总方向,并以其为引领明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采取科学的表述方式,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从而通过教学切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新课标培育利益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