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出版情况及其版本问题研究

2024-02-29

文化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周扬解放区新华书店

陈 琳

一、《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出版的历史背景及相关研究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伴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将文艺运动与人民解放事业联系起来,在文化建设方面逐步确立了“人民文艺”理论[1-2]。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文艺的根本问题归结为“为什么人”的问题。也就是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是‘人民文艺’的根本方向。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延安和其他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们创作了一大批不同程度体现工农兵方向的优秀文艺作品,如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戏剧《白毛女》等。为了展示这些新取得的文艺成绩,宣传新的“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时任华北局宣传部长的周扬,在河北省平山县主持编选了《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出版可以看作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对解放区大规模文学创作的一次搜集、整理工作。

关于《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出版情况,在主持、参与这套丛书编辑出版工作的周扬、陈涌、柯仲平等的回忆访谈文章中都有所述及。如主要参加者陈涌在一篇访谈文章中对丛书编辑工作的缘起及相关情况做了简要说明[3]。主持丛书编选工作的周扬在第一次文代会上所作的报告《新的人民文艺》,就是以《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为基础,介绍解放区文艺运动情况。在报告中,周扬用“新的主题、新的人物、新的语言、新的形式”阐述了“解放区文艺”的特征,总结了《中国人民文艺丛书》选取的文艺作品,阐述了《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书目的主题内容、语言和形式,指明了新的人民文艺的发展方向[4]2。关于《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书目版本情况,当前研究中有代表性也是经常被研究者们引用的,是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1945—1999》收录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编辑方针》,这篇文献整理了1949年1月和1950年8月《文艺报》报道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出版书目,包括1949年5月初版、1950年6月后再版以及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选编出版的书目情况[5]。在现当代文学史史料研究中也涉及《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出版和书目版本情况,如陈改玲列出了新华书店版和人民文学版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书目,王荣梳理了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编辑出版的有代表性的、综合型文艺丛书,如《大众文库》《北方文丛》《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群益文艺丛书》等,并比较了“北方文丛”和“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刊行情况[6-8]。此外,在《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北京图书馆编写的《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等综合型工具书中也能查到《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部分书目版本信息。

从编选到出版,《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作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影响深远的文艺丛书,在文献史料和版本上具有原始和权威性[8]38。由于社会历史及其他种种原因,丛书的某些作品版本被编者或作者不断地修改、修订。对著作中某些人物、事件和历史事实的修改,只有在最初编纂出版的原始文献中才能够寻找到较为完整的信息。如今,距离这套丛书的编纂出版已经过去70多年了,这套代表着“当代中国文学”“文学新方向”的开端和基本艺术资源的丛书,其编纂出版情况及相关版本问题已不甚清晰。作为集中展示解放区文学艺术成就的一个时代标志,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尽可能完整清晰地论述《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出版情况及其版本问题,对于文学类文献资源的整理,对于现当代中国文学、文化的“重新发现”和历史阐释提供了研究空间和条件,具有总结历史,展望未来的重要意义。

二、《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编辑出版

关于《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缘起,陈涌在采访文章中提到,“早在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就曾对周扬讲,要把解放区的文艺作品挑选一下,编成一套丛书,准备全国解放后拿到大城市出版”[3]。可以说,关于《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早在解放战争初期就已有所规划。1946年,周扬主持编辑出版了《解放区短篇创作选》,这部著作可以看作是《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雏形”[9]44。限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文献搜集方面的困难,《解放区短篇创作》仅选取了小说和通讯报告等题材的短篇作品,用于宣传和推介解放区的文艺运动。

1948年春夏,时任华北局宣传部长的周扬开始负责主持《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工作[10]。周扬召集陈涌、柯仲平、康濯、赵树理、欧阳山等搜集整理解放区所有的文艺作品进行丛书的编选。关于《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编纂的具体地点,依据周扬、陈涌等参编者的回忆文章相互佐证,是在当时的华北解放区华北局宣传部招待所,大概地址在现在河北省平山县、井陉县一带的一个小村庄里。关于丛书编纂完成的时间和出版时间,根据陈涌的回忆文章,“北平刚解放时,出版条件有限,为了把这套书印好,陈涌被派到天津,在最好的印刷厂看清样并作最后的校对,3个月后,这些在解放区平山编好的书就一次全部出齐了”[3]。北平解放的时间是在1949年1月31日。据此推测,北平解放时,丛书的编纂工作基本完成。到了1949年四五月份,丛书的印刷出版工作也完成了。这个关于丛书编纂时间和出版时间的推断,和现在搜集到的1949年5月新华书店版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书目信息是一致的。此外,根据王仿子的回忆,出版委员会成立后,在接管北平各类出版印刷机构后成立了北平新华印刷厂。北平新华印刷厂“在天津有一个直属厂,由李长彬负责,承印《中国人民文艺丛书》,每种印数5000册”[11]199。

关于《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编选标准和内容选取,丛书书目的编辑例言中提到,丛书主要选编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创作出的优秀文艺作品[12]2。编辑标准考虑作品的政治性和艺术性,重视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同时重视读者的喜好和正向教育意义。选取的丛书书目作者,包括文艺工作者、一部分工农兵群众与一般干部。选取的作品的体裁包括戏剧、通讯、小说、诗歌、说书词等。丛书的编纂,按照作品体裁分编,再按照作品的主题和表现的革命时期先后排列。编辑例言还提到,在第一次选编完成后,《中国人民文艺丛书》还将继续编选书目出版。

在具体的编选工作方面,编辑者们态度认真严谨。丛书编选的书目,有些已经出版,有些只是初稿尚未出版。为了充分展示解放区文学的真实风貌,编辑们非常尊重原作,在编选过程中一般只是订正文字,在内容上基本不做修改。原稿如果确实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则一定会征得作者的同意。总负责人周扬非常重视编选工作。陈涌的访谈回忆文章中谈到,“周扬自始至终对编选工作十分重视,他审阅了全部书稿,连编辑说明都是他一条一条亲笔写的”[3]。负责具体编选工作的柯仲平也审阅了全部书稿,提出各种修改完善意见。经过编辑者们近一年的共同努力,完成了丛书的编选工作。

关于《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书目的主题内容,周扬在第一次文代会作的《新的人民的文艺》的主题报告中进行了总结。在报告中周扬谈到,《中国人民文艺丛书》所选入的一七七篇作品的主题,主要有:(1)反映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作品,如《吕梁英雄传》《刘胡兰》记录了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斗争中的英雄事迹;《英雄的十月》《飞兵在沂蒙山上》反映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事迹。(2)反映农村土地斗争及各种反封建斗争的作品,如《李有才板话》《地覆天翻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在一定程度和深度上反映了农村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运动;《白毛女》《赤叶河》等以封建社会中受压迫最深的妇女为主人公,揭开了农村反封建斗争的惨烈场面,也描绘了妇女在解放后获得新生活新希望的美好境况。(3)反映工农业生产的作品,如《王秀鸾》《种谷记》《红旗歌》等。(4)写历史题材的作品。总体上看,《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书目的主题内容,反映了解放区文艺面貌的轮廓。在这些作品中,“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了主题”“工农兵群众在作品中取得了主人公的地位”[4]6。

三、《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书目版本

《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主要有三次重要的编纂出版活动。第一次编纂出版活动是从1948年春夏到1949年。1949年5月,《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由新华书店出版,发行了第一批图书。第二次重要的编辑出版活动是从1950年五六月份到1951年初,新华书店在第一次选编的基础上对《中国人民文艺丛书》进行了重新选编出版。这一次总计出版丛书书目26种,除对1949年编纂出版的部分书目重新排印外,还新增了小说6种,诗歌2种,戏剧2种[5]184。《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第三次重要的编纂出版工作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承担的。从1951年初到1954年底,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了《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中的20余种。与前两次相比,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一次出版的书目是在前两次基础上进行的选编,没有增加新书目。

关于《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书目的种数,不同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数目。王仿子在回忆文章中谈到,《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出版图书55种[11]198。《人民日报》1949年6月的通讯报道中提到,《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第一批出版小说15种,剧本18种,小型歌剧5种,说书词2种,通信报道7种,总计47种[13]。杨绍军主编的《狂飙诗人柯仲平》提到,新华书店1949年10月在第一次出版的基础上还另外增加了柯仲平的戏剧《无敌民兵》和刘沧浪的《红旗歌》两种[14]。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1945—1999》中提到,加上1950年新增的书目,《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共出版58种图书,包含小说16种,戏剧25种,诗歌5种,通讯报告10种,说书词2种,共约117篇作品[5]184。洪子诚给出的书目种数是现在研究中最经常引用的数据。陈改玲《重建新文学史秩序:1950—1957年现代作家选集的出版研究》中列出的丛书书目,除上述研究者所提到的书目外,还包括了1948到1949年出版的三种通讯报告《北线》《红石山》《战火纷飞》,新京剧《木兰从军》一种。这四种书目基本不见于其他研究者列出的1949年版丛书出版书目中[6]248。此外,笔者在整理丛书书目的过程中,还搜集到1950年11月新华书店初版的杨扬子诗集《渡江战》,书目信息显示编辑者为“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编辑委员会”,印刷者为“新华印刷厂北京第一厂,封面明确标明为《中国人民文艺丛书》。这些书目信息同1950年新华书店重新排印出版的“丛书”书目信息是一致的。基本可以推测这一种书目也是属于丛书书目中的一种。而这一种书目在各研究者所列丛书书目中均未得见。事实上,由于《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编辑出版活动,横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在此期间的主持编纂人员的人事流转,出版机构的变迁,再版重印的繁复,使得关于这部丛书书目的种类和数量难以完整统计,现有的研究只是给出了大致估算的数字。笔者所见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共70种,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书目及出版情况

关于《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封面版式设计,按照三次主要的出版情况所见,主要有四种样式。第一种是1949年5月前后编辑出版的封面设计,这一版主要在天津新华书店和北京新华书店印刷出版,后在上海新华书店,香港新民主出版社也使用过。这一版采用当时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教授洪波创作的,反映解放区人民送郎参军场面的年画《参军图》为封面[15]。这一版的图书编辑者为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社,发行者为新华书店,印在图书封底的出版信息字体多使用正红色。第二种封面版本采用汉代画像石设计风格,展现了解放区军民劳动生产、生活和革命战斗场景。作为1949年前后较为早期的版本,这一版封面设计色彩浓重鲜艳,工整美观。第三种常见版本为1950年6、7月份新华书店重新排版后的版本,这一版封面以一位手持锄头的农民和一位肩扛铁镐的工人,在禾苗间交谈的场景的木刻版画为主体图案,展现了工农合作、团结建设的主题场景。这一版丛书各书目封面主题图案相同,只在用色方面有所差异。第四种版本是1951年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重排版。这一版的封面设计风格简洁,封面主图采用绿色或红色框内,印有反映工农生产生活的主体图案,横排三行注明著者书名出版社,书名采用红色宋体。总体上看,《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封面设计样式主要有1949年新华书店版、1950年新华书店重排版和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几种版次。不同的版次,封面设计差异明显。相同版次的图书的封面设计风格基本相同,只是在图案色彩上有所差异。《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不同时期版本的封面设计样式,显示了编辑者和读者在政治理想、文化追求方面的时代差异。

四、结语

《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出版,可以看作是对解放区文学艺术文献一次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工作。《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选编出版时间横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在此期间,主持编选人员和出版机构的流转变迁,不断再版过程中选编书目的增减,封面设计的变化,都反映了不同时期丛书编辑者和读者的政治追求和社会理想,标记着时代的烙印。《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编选的书目,既代表了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在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实践中取得的历史成就,又为新中国成立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规范。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尽可能完整清晰地阐释《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编纂出版情况及其版本问题,对于文学艺术文献资源的整理和后续的理论研究、实践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猜你喜欢

周扬解放区新华书店
从宠物看新华书店之变
Parity–time symmetric acoustic system constructed by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plates with active external circuits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实体书店稳中求索
解放区的天
追忆“文革”中的周扬
新华书店集团公司解放碑时尚文化城
对1946—1948年华中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考察
Generalized ionospheric dispersion simulation method for wideband satellite-ground-link radio systems
试述党在大连“特殊解放区”时期(1945-1949)的艰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