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越剧演出市场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4-02-29钱建伟

文化学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剧团剧目戏曲

李 雪 钱建伟

近日,《新龙门客栈》女演员陈丽君突然在互联网上爆火,被很多网友戏称为“女老公”,这种局面的背后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崛起,那么,传统文化该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当今社会热议的话题。越剧,作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越剧的表演风格抒情、唯美,极具江南灵秀之气,深受观众喜爱。2006年5月20日,越剧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流行文化的冲击,越剧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年轻观众流失、传承乏力等。因此,如何在传承和发展越剧文化的同时,推动越剧艺术的与时俱进、创新融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越剧演出市场角度出发,探究越剧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越剧演出市场发展背景

越剧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嵊州,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戏曲文化传承与繁荣的重视,以及演出市场消费需求的增加,越剧演出市场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了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具体措施和要求,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自此,戏曲传承发展引起了广泛关注。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到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同年,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在传统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下陆续发布了《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细化了戏曲领域的政策指引,为农村地区的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戏曲艺术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校园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2023年7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加快推进越剧繁荣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 以推动浙江省越剧的繁荣发展。这一系列政策不仅为越剧演出市场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也鼓励了越剧团体的建设和发展,为越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近年来,消费者对于演出市场的消费需求在不断变化。在疫情之前的5年间(2015—2019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和演出市场直接票房收入一直在增加,如图1所示。疫情期间,中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发展暂时受挫。疫情后演出市场开始出现了复苏的景象,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十一期间,旅游演艺演出场次2.14万场,票房收入10.31亿元,观演人次851.32万人[1]。良好的演出市场消费需求为越剧繁荣与发展提供了完备的孕育空间。

图1 中国2015—2019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与营业性演出收入(亿元)(1)数据来源于各年的《中国演出市场报告》。

二、越剧演出市场发展介绍

(一)发展历程

越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它最初在嵊州以“落地唱书”的形式产生,“越剧”这个说法第一次出现1925年《申报》的广告中(2)信息来源于越剧博物馆记载资料《“越剧”之名的由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剧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在越剧的起源阶段,它还只是一个乡土气息浓厚的地方曲艺,那时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山歌小调和民间说唱。到了小歌班时期,这种演出形式逐渐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业余转向专业,越剧的舞台表演艺术开始初现雏形。绍兴文戏时期是越剧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越剧更加成熟,被称为“绍兴文戏”。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剧学习和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女子越剧时期是越剧从男性演员为主逐渐向女性演员为主的转变时期。也是在这个时期,以袁雪芬为首的一批越剧演员在进步文艺工作者的支持下,对传统越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越剧改革提升了越剧的剧种地位和文化品格,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戏曲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越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在表演艺术、音乐、舞美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扶持为越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许多专业剧团和艺术团体纷纷成立,许多优秀演员和剧目的涌现也为越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时期,越剧在音乐、舞美、剧本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和改革,推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五女拜寿》《春香传》《西厢记》等,越剧演出市场也开始走向国际。2006年,越剧入选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时代的越剧发展继续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发展态势,在注重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多元化的尝试。今天,越剧已经成为中国戏曲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嵊州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越剧都有着广泛的观众群体和影响力。通过一代又一代越剧艺术家的不懈努力和创新,越剧将继续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二)发展现状

1.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文化产业在近年来取得了较为惊人的发展,其规模也在不断扩增。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营业收入超过16.5万亿元,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部文化营业收入的51%,比2021年提高了0.3百分点[3],这一趋势表明文化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

在这一发展背景下,越剧市场的发展也得以推动。越剧作为中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悠久历史,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越剧演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越剧剧团也一直活跃在各大舞台,从基层到越剧院,常年演出不断。据相关记载,在越剧发展最繁荣时,浙江省内有70多个县、市建有越剧剧团,越剧剧团数量高达280个以上[4]。而台州作为浙江越剧市场的“新高地”,更是不断推广和扩大台州的“新时代越剧文化繁荣现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台州观众对越剧演出需求达数万场次,且当地越剧文化消费规模达上亿元[5]。此外,台州还在不断探索越剧与旅游、科技等领域的融合路径,让更多人了解越剧、走近越剧。总的来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越剧市场的演变提供新的推动力,为越剧发展生生不息提供基础条件。

2.演出形式不断创新

随着消费市场的拓展,消费需求的提升,越剧在不断创新演出形式,做到与时俱进。首先,出现了现代题材剧目。传统的越剧以古装为代表,而艺术源于生活,在生活环境的变化下,浮现出一批以现实题材为创作主题的剧目。如文化和旅游部和浙江省合作的《钱塘里》、温岭文旅和杭州越剧院的《第一缕阳光》、南京市越剧团创排的《上邻下舍》等,这些新编原创剧目改变了越剧一贯以古典文学题材为创作主题的形式,表现了新时期的社会现实,获得了广泛好评[6]。这些现代剧目结合了音乐剧和话剧的元素,在传统越剧的基础上实现了新内容、新形式,用“新”来吸引传统越剧的观众,用“新”来吸引更多的新听众。其次,出现了沉浸式演出。除了演出题材,观赏形式的创新也是推动越剧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一场戏剧表演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对观众独特的吸引力和有效的引导力[7],当然,没有好的演员也无法呈现出一场精妙绝伦的表演,“演”和“看”缺一不可[8]。因此,出现了以《新龙门客栈》为代表的沉浸式越剧演出。《新龙门客栈》以新国风为立足点,结合“沉浸式”和“环境式”,给消费者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受,是对越剧发展与传承的一种形式。最后,出现了线上越剧演出。线上越剧表演是越剧演出在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尤其在疫情期间,线上演出为越剧演员增加了收入,也方便了各地戏迷的观赏。2023年3月中旬起,上海越剧院参与到“艺起前行、艺起守沪”主题活动,在多个平台推出了一系列“云赏越”活动,一周时间内演出了7台经典剧目,共有数百万人次在线上观看了上海越剧院的各类演出和剧目[9]。

3.传播渠道不断拓宽

随着越剧品牌影响力的逐步增强,其演出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受众面也在不断拓宽,这主要得益于当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发展除了带来越剧演出形式的创新,也为越剧传播带来了新的途径、新的选择。除了舞台传播外,传统的大众传媒包括音像出版物、广播、电影和电视,互联网的发展也带动了越剧的网络传播。越剧的传播方式从最原始的海报发展到广播再到电影、电视剧,现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让越剧传播焕发了新的活力。例如,传统越剧《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的推出,除了现场观众可以感受到越剧的魅力外,电视和网络也可以将越剧传播给更多的受众,一度让越剧活跃在广大消费者的视野,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让传统变“潮”,越剧变“新”,实现中国传统戏曲与现代流行音乐综艺的跨界融合,展示出越剧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力。在互联网时代,直播、短视频、网络平台已经成为了消费者获取消息的主要途径,越剧也积极拥抱新形式,通过网站、微博、公众号、APP等方式实现“互联网+越剧”[10],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对越剧进行传播有利于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实现越剧更好的传播[11]。此外,越剧进校园也不断开展,用越剧竺派唱腔吟唱古诗,刷新学生对于越剧的认知与接受度[12]。

(三)发展困境

1.认知理念偏离

越剧,作为中国的重要戏曲剧种,历史悠久,表演艺术独特,曾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然而,近年来越剧观众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成为越剧发展的一大难题,并导致大众对于越剧的认知产生偏离。一是认为越剧是老年人的专属文化,是过时的艺术形式,难以和当下流行娱乐活动相比,他们往往会认为越剧的表演形式很难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二是认为越剧逐渐商业化,将越剧看成一种商业化产品,而非一种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这往往会导致在开发越剧产品时过于注重越剧的经济效益而忽略其本身固有的文化价值,从而不利于越剧的传承发展。另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快餐化、碎片化的文化娱乐活动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轻松、时尚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越剧因为其婉转悠扬,节奏平缓,往往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与喜爱,这也使得自愿买票来观看越剧的仍然是老年人居多,越剧观众老龄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尽管相关部门与剧团采取了一些创新的举措,但依然无法改变现状[13]。这种现象不仅在越剧演出中普遍存在,在其他戏曲剧种中也同样存在。

2.剧团发展受阻

剧团是戏剧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演出专业化的体现,是演出市场的立足之本,当今,越剧剧团的发展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主要有人才短缺、剧目创作困难与资金不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越剧剧团普遍存在着人才短缺的问题,尤其是优秀的青年演员和创作人才。对于青年演员培养来说,一方面,越剧人才的培养周期长、投入大,许多年轻演员难以承受这种经济压力和职业发展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演员因为各种原因流失到其他领域,导致人才短缺现象日益严重。对于创作人才吸纳来说,优秀的越剧演出剧本往往需要比较长的创作周期,且创作的投入与收入严重失衡,创作人员更容易流失至其他戏剧领域。其次,除了创作人才短缺的原因外,市场需求变化、舞台演出限制等问题,也加剧了越剧剧团剧目创作的困难。剧团和演员致力于为越剧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并不断进行创新的尝试,年轻观众偏爱于现代化题材、沉浸式的越剧演出,但传统越剧观众还是偏爱于经典剧目,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寻找到这个平衡点,是当前越剧剧团面临的难题。在剧目创作时,还要考虑到演员的表演能力、舞台布景的设计、音乐和唱腔的配合等因素,这些限制要求剧本不仅要具有文学价值,还要具备可表演性和观赏性。最后,资金不足是现在剧团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剧团演出、运营等都是问题。剧团的演出、创作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支持,且因为受众受限的原因,很多时候无法保证演出的收支平衡,虽然政府对越剧剧团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这些资金往往不足以满足剧团的发展需求,导致剧团的长期发展受到了阻碍。

3.市场竞争激烈

越剧演出市场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现象,这种同质化竞争不仅影响了越剧演出的质量和创新,也对观众的审美体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包括剧目同质化、风格同质化、形式同质化等问题。在越剧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五女拜寿》《陆游与唐婉》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被广为传唱,但也导致有些剧团忽略创新,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选择演出这些传统剧目,缺乏对新剧目创作和排练的投入,从而造成越剧演出在剧目上的高度相似性的问题,使得观众在选择剧目时缺乏多样化的选择,无法满足对新鲜感和独特性的追求。因为演员风格的固定,剧团只能寻求在舞美设计寻求改变,但许多越剧剧团的舞台设计缺乏创意,过于依赖华丽的布景和灯光效果,而忽略了与剧目内容的有机融合。这种缺乏特色的舞台设计不仅无法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也使得不同剧目之间的演出风格难以区分,加剧了同质化竞争的现象。也是受到经典剧目的影响,许多越剧剧团在演出时往往追求传统表演形式的完美再现,而对新的表演形式和技巧的探索和尝试不足,导致越剧演出的表演形式高度相似,各个剧团的演出风格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此外,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大众的娱乐生活变得更加多元化,其他娱乐活动对越剧演出市场的发展也造成了冲击。

三、促进越剧演出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扶持剧团创新,打破市场壁垒

面对消费者流失与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剧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有关部门应该以剧团作为着力点,推动越剧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应该鼓励越剧剧团进行创新性创作和演出,引导剧团关注观众的需求和审美,推动越剧艺术的现代化转型。当然,这里的创新并不是指实现天马行空的想法或者一味地去迎合观众的喜好,真正有效的创新是指扎根于传统越剧的土壤,在传达越剧艺术的同时实现与时代的融合,能够在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同时向观众传达越剧文化和越剧艺术,让观众感受到越剧文化的魅力。因此,在鼓励越剧剧团进行创新的同时,需要引导他们正确地把握越剧艺术的本质和特点,避免过于追求表面效果或者忽视传统元素的传承。通过深入挖掘和发扬越剧的传统特色,结合现代审美和艺术表现手法,推动越剧的创新发展,打破市场壁垒。另一方面,应该鼓励越剧剧团的交流与学习,鼓励跨地域、跨剧团合作,跨剧种、跨行业学习,让剧团成员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打破行业内和行业间壁垒,扩展越剧市场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应该积极利用网络平台等新媒体渠道,拓展越剧的传播渠道和受众范围。

(二)完善培养体系,打破人才壁垒

传统越剧人才培养主要靠“师傅带徒”式教育,随着越剧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相关艺校和文化园等培养方式。现在浙江越剧剧团主要依靠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等艺术院校进行青年人才输送,与传统培养方式相比,这样的方式会降低剧团的人才培养成本,这些成员进入剧团时基本功也会更为扎实,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这也为艺术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了实践和就业的机会。因此,剧团应该加强与艺术学校的合作,通过对口招聘或联合培养的形式,吸纳和培养发展所需要的更多人才。此外,越剧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形式,越剧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提供实践机会,让演员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和提高自己的表演技巧和艺术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演出、参加艺术比赛等方式,让演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人才流失也是当前越剧演出市场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相关部门应该做好宏观把控,指导越剧剧团制定健全的人才激励和留用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越剧人才投身于越剧事业。

(三)加大财政投入,打破生存壁垒

资金是市场运作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从业人员赖以生存的资本。当前,很多越剧剧团面临着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团队日常运营、人员工资、场地租赁、设备运维等方面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导致了大量人才的流失和剧团演出质量的下降。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关注越剧演出市场发展需要,加大财政投入,维持剧团长久发展。越剧演出主要包括越剧创作、前期准备与越剧演出几个流程。对于越剧创作来说,一个成功的越剧演出剧本需要经过创作团队呕心沥血的创作与反复的打磨,这个过程漫长且艰辛,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支撑,往往难以实现这个创作过程。前期准备所需要的彩排成本、设备、场地等也都需要足够的经费去支持,演出亦是如此。如果最终演出收入低于预期,可能会对剧团生计、创作热情造成影响。因此,足够的创作经费是一切发展、创新的需要,有关部门和剧团可以通过设立专门创作基金和奖励机制、吸纳社会资本投资、优化税收政策等措施,为越剧剧团体提供更多的优惠和支持,降低其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

(四)强化品牌建设,打破同质化壁垒

嵊州市越剧团团长朱杭灿表示越剧剧团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名团建设、名角培养和名剧创作三个方面[14],越剧品牌建设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首先是名团建设,要鼓励越剧剧团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彰显其艺术特色和价值,通过打造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越剧作品,提高观众对剧团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塑造具有辨识度和认可度的品牌形象。例如“小百花”已经成为浙江省的越剧剧团的一张“金名片”,是越剧剧团专业和质量的象征。其次是名角培养,一个名角会给越剧品牌带来巨大的增益。要针对每位演员的优点和不足,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充分挖掘演员的潜力和特长。要鼓励越剧演员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培养他们的艺术多样性和创造力,鼓励演员尝试新的表演形式和风格,以及创作新的剧目和角色,推动越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最后,对于名剧创作,需要鼓励创新、建立评审机制并加强合作与交流。通过设立剧本创作基金,鼓励编剧和导演在传统越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专业的剧本评审机制,确保剧本的质量和艺术价值;加强与国内外其他戏曲团体和艺术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类似于《春香传》的优秀剧本和创作经验。

在当下日新月异的快节奏生活中,如何实现与时俱进,找到守正与创新的平衡点,是所有传统文化都需要面对的问题。越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出则是越剧文化实体化的重要展示。探讨越剧演出市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推动越剧走出国门,让世界看见越剧、听见越剧。

猜你喜欢

剧团剧目戏曲
舞台剧目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