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地区伴瘙痒症状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检测

2024-02-29邱云凯丽比努尔阿卜力克木梁俊琴胡凤侠王倩康晓静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4年2期
关键词:天疱疮粒细胞细胞因子

邱云,凯丽比努尔·阿卜力克木,梁俊琴,胡凤侠,王倩,康晓静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新疆皮肤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疆皮肤病研究重点实验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是一种炎症性皮肤病,多合并出现瘙痒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病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血液、疱液中高水平2型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存在有关[1-2]。本研究通过检测2型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在BP患者血液中的表达情况,探明新型致痒因子与类天疱疮瘙痒关系及可能致病的作用机制,为该病的生物制剂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带来新的治疗方案。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21年12月—2022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的诊断明确且合并瘙痒症状的类天疱疮患者血液标本45例,同时收集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对照血液标本24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如患者的性别、年龄、族别、职业、诱因、免疫状态、实验室检查、瘙痒状态等相关资料,做详细登记进行临床评分,保存临床及病理照片。纳入标准:均为经过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查确诊且伴有瘙痒症状,符合2016年的大疱性类天疱疮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建议及赵辨主编的第 4 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诊断标准[3];处于疾病的活动期。

排除标准:在近1个月内经规律的系统性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过;排除患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哮喘、荨麻疹、寄生虫病、湿疹、特应性皮炎、肿瘤、血液病等相关性皮肤病。

1.2样本的采集与保存 分别采集病例组住院期间治疗前及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 5 mL 置于EDTA 抗凝试管中,用于提取血清,在离心机内离心后(3 000 r/min,15 min)提取上清液并置于-80 ℃的冰箱中保存,避免反复冻融。

1.3IL-4、IL-13、IL-5和IL-31水平检测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erbent assay,ELISA)。往预先包被有IL-4、IL-13、IL-5 和 IL-31 捕获抗体的微孔中,依次加入样本、标准品、生物素标记的检测抗体,HRP 酶结合物,中间经过温育和洗涤,用底物 TMB 显色,TMB 在过氧化物酶(HRP)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浓度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 450 nm 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 值),计算样品浓度。

1.4病情及瘙痒严重程度判定标准 病情严重程度评分采用体表受累面积分为轻中重度:<10%体表面积为轻度,10%~50%体表面积为中度,>50%体表面积为重度。瘙痒严重程度根据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来评估[4-5],按瘙痒严重程度从轻到重分0~10不同的等级刻度,患者给出了在疾病过程中瘙痒程度的大致数字。0表示“没有瘙痒”,10表示“难以忍受的剧烈瘙痒”。瘙痒程度按评分分为3个等级:轻度瘙痒(1~3)、中度瘙痒(4~6)、重度瘙痒(7~10)。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本研究45例BP患者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范围为31~91岁,平均为(76.38±13.00)岁;健康对照组共2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范围为44~90岁,平均为(71.04±12.74)岁。BP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特征 例

2.2BP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5、IL-4、IL-13、IL-31水平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发现,BP患者血清中IL-5、IL-13和IL-31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图1。

图1 IL-5、IL-4、IL-13 和IL-31 浓度标准曲线图

表2 BP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中 IL-5、IL-4、IL-13 和IL-31 水平比较 (pg/mL)

2.3BP患者血清中IL-5、IL-4、IL-13、IL-31水平两两比较相关性分析 经Spearma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BP患者血清IL-5、IL-4、IL-13、IL-31水平两两比较均无相关性(P>0.05),见表3。

表3 BP患者血清中 IL-5、IL-4、IL-13 和IL-31 浓度两两比较

2.4BP患者血清 IL-5、IL-4、IL-13、IL-31 水平与瘙痒程度、疾病严重程度、外周血EOS、IgE水平、BP180抗体水平分析 经Spearma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BP患者血清IL-5、IL-13、IL-31与患者瘙痒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6、0.323、0.357(P<0.05);其中IL-5水平还与患者外周血EOS、抗BP180抗体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1、0.306(P<0.05);IL-5、IL-4、IL-13、IL-31均与血清总IgE水平、病情严重程度及抗BP230抗体水平无相关性(P>0.05),见表4。

表4 BP患者血清中 IL-5、IL-4、IL-13 和IL-31水平与患者瘙痒程度、疾病严重程度、EOS水平、IgE水平及抗BP18/BP230抗体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3 结论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炎症性表皮下大疱性疾病,与两种半脂质体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BP的累积发病率为8.2/百万人,欧洲高于亚洲[4-5]。虽然发病率普遍较低,但患BP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可由多种刺激诱导,包括格列汀、COVID-19疫苗等因素[6-7]。瘙痒是 BP 主要症状之一,部分患者瘙痒剧烈,严重影响其睡眠、情绪、精神及心理,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由此可见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瘙痒的治疗与管理颇为重要。目前BP 瘙痒机制不明确,多数研究认为BP瘙痒由EOS、嗜碱性粒细胞等与IL-31、IL-4、IL-13、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骨膜素以及P物质等相互作用而引起,部分靶向上述因素的药物不仅在控制BP瘙痒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对控制BP疾病本身也表现出巨大的潜力[8-9]。临床抗瘙痒的一线用药组胺受体阻滞剂对 BP 瘙痒的收效甚微,由此推断组胺可能不是BP 等慢性皮肤瘙痒的主要致痒因子[10]。

2型炎症是一种免疫反应,在宿主防御寄生虫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由2组先天淋巴样细胞(ILC2s)、2型T辅助细胞(Th2)、嗜酸性粒细胞和相关细胞因子构成[11-12]。Th2细胞释放IL-4、IL-13、IL-5等驱动因子作用于其特征性的受体IL-4Rα、IL-5Rα,这些受体可以在几种免疫细胞上表达如: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B淋巴细胞等。当这些驱动因子与其特征性受体结合后促使嗜酸性粒细胞活化,导致类天疱疮红斑、水疱形成,促使B细胞转化形成记忆性B细胞,释放IgE,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及其他致痒因子引起BP患者瘙痒,在组织中则表现为上皮增生、基底膜增厚、屏障破坏、炎症浸润[13]。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IgE的产生是2型炎症的特征性表现,而类天疱疮患者无论在血液还是在皮肤组织中均具备这个病理特点,这为2型炎症在类天疱疮的发病及瘙痒发生提供依据。与健康个体相比,BP患者体内2型炎症介质水平升高[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活动期 BP患者IL-5、IL-13和IL-31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上述细胞因子与患者循环中炎症反应的发生有关。IL-4也是一个重要的2型炎症的细胞因子,在研究中表达水平在患者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考虑该结果产生的原因主要可能有3点:①实验组组织中的IL-4尚未进入血液中;②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误差或稀释倍数过高;③样本量较少并不能代表所有患者。本研究进一步通过Spearma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提示BP患者血清IL-5、IL-13、IL-31与患者瘙痒程度呈正相关;其中IL-5水平还与患者外周血EOS水平、抗BP180抗体水平呈正相关;IL-5、IL-4、IL-13、IL-31均与血清总IgE水平及抗BP230抗体水平无相关性,提示IL-5、IL-13、IL-31共同诱导及参与BP疾病的发展及瘙痒症状的发生,上述细胞因子可作为判断临床疗效的指标。

大疱性类天疱疮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用个体化治疗。但由于传统治疗的副作用及治疗局限性等问题,新型的治疗手段得到关注。基于2型炎症相关的细胞因子在BP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针对BP治疗的生物制剂已逐步应用到临床工作。度普利尤单抗(dupilumab)是一种全人源化的能特异性的与 IL-4 和 IL-13 受体复合物共享的IL-4Rα 亚基结合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常见的IL-4Ra 亚基,抑制IL-4和IL-13信号传导,并可通过调控嗜酸性粒细胞抑制IL-31的浓度[16],92.3%伴有顽固的皮肤病变和严重瘙痒的患者使用度普利尤单抗后可达到完全缓解或满意的治疗反应[17],该药虽然目前暂未获批治疗类天疱疮,但我国自身免疫性表皮下大疱病共识中也将度普利尤列为难治性BP的治疗选择。本研究提示IL-5、IL-31与BP的严重程度及瘙痒程度均呈正相关性,目前针对这两种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包括:①IL-5单克隆抗体:美伯利单抗(mepolizumab)、瑞利珠单抗(reslizumab)、贝那珠单抗(benrali-zumab),在国外已用于嗜酸性、重症哮喘的治疗;②IL-31单克隆抗体:奈莫利珠单抗(nemolizumab),目前用于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未来上述药物有望成为治疗BP的新的选择。

综上所述,BP 患者血清中的IL-5、IL-13和IL-31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并且与临床瘙痒症状呈正相关,表明Th2参与BP发病及瘙痒的发生,患者血清中IL-5、IL-13和IL-31的水平可做为评估 BP 患者临床疗效的监测指标。由于本研究中样本量偏小,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误差,可能会对临床实验结果造成差异,下一步将扩大样本量,并收集组织及疱液标本,从多个角度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猜你喜欢

天疱疮粒细胞细胞因子
经方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发热案1则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大疱性类天疱疮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性研究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细胞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β防御素-2在天疱疮中表达的研究
4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初次住院患者临床回顾性分析
细胞因子在慢性肾缺血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细胞因子在抗病毒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