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的优化策略

2024-02-29曹金娥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优化策略初中化学新课标

摘  要:化学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强,具有综合性特点,对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有良好价值.据此,文章从新课标背景下优化化学教学的必要性出发,论述了具体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优化策略;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4)02-0116-03

收稿日期:2023-10-15

作者简介:曹金娥(1986.10-),女,甘肃省清水人,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化学教学研究.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注重实践性与发展性,强调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化学已经成为初中阶段的核心学科,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化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教师要围绕新课标要求,积极探索优化化学课堂的策略,以推动学生化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1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优化的必要性

第一,学生的发展性要求.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的投入度与自主性决定着课堂的效果,尤其是初中学生,自主性强,对科学能力和社会生活有着极大的发展和体验需求.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是需要发展良好的改造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因此应当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教学变革优化.

第二,学科的综合性要求.化学学科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学生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发展全面的科学素养.因此,化学课堂就不能只依靠死记硬背,应当从实践着手,

在亲身探索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教育的本质性要求.教育要回归本质,这是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让学生拥有适应社会和生活的能力.由此,化学教学就不能脱离生活,应当与生活、与社会紧密关联,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

2 初中化学课堂的优化策略

2.1 设置悬念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课程导入是开启有效课堂的关键[1].有效的课程导入往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全程积极投入课堂,高效完成課堂任务.学生只有对化学学科感兴趣,才能自主提升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初中阶段学生学业压力逐渐增大,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对学习效果影响巨大,他们需要良好的激励因素来推动课堂学习.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趣味的、有悬念的问题作为导入,让学生迅速捕捉到感兴趣的元素,在思考和交流中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升学习效果.

以粤教版九年级上册“空气的成分”教学为例,该课引导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元素,发展学生研究和分析事物的能力.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它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与生命息息相关.对于学生来说,要研究和分析空气的组成元素是有难度的,如果只讲解而不自主思考,学生很难对研究空气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讲课时设置具有悬念的问题作为导入,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好奇心,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样就能深化学习效果,提升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我们常常听说温室效应,这是二氧化碳过多排放的结果,那么二氧化碳能通过肉眼见到吗?它们是不是也‘隐身于空气中呢?还有阳光中的紫外线,它们并没有直射地球表面,而是被‘空气吸收了一部分,这是否说明空气并不是单纯的物质,而是由很多物质组成的呢?”依据这样的问题,学生会自主思考,并尝试结合生活经验来判断.随后,教师再教学空气的不同成分等相关内容,学生就会对空气产生浓厚的兴趣,能细心地结合生活中的不同现象分析空气的组成.

2.2 创设教学情境,促进理论理解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基础科学,理论性强,涉及诸多化学现象、化学特性和化学反应等.学生在学习时容易陷入纷繁的理论知识中无法真实地体验和感受化学学科,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对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而理论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是促进科学素养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措施,纳入丰富的教学情境,以真实的场景为依托促进学生实际体验,让其在生动、形象、直观的场景中深入了解微观世界,理解化学现象和原理,从而深化知识内涵.

以九年级上册“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教学为例,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它总是不断运动着的,这是学生认识微观世界的关键所在.对于一些肉眼可见的物质,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其特点,但拓展到微观维度,学生就难以理解分子的运动和特性.由此,教师可以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场景的辅助理解分子的特性,强化对微观世界的认知.例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创设观察情境,在一杯水里滴几滴蓝墨水,让学生仔细观察蓝墨水和整杯水的变化,学生很快能发现蓝墨水将整杯水染上了蓝色,而且蓝色变得比之前更淡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整杯水变蓝的过程,学生踊跃发言,表示他们看到蓝墨水在慢慢“运动”,并与水融为一体.接着,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放大微观世界,用动态的画面将蓝墨水分子与水分子相互混合变化的过程呈现给学生.依据这样直观形象的情境,学生能迅速知晓分子的特点,即不断运动、之间有间隔、体积很小等特点,由此就能顺利地理解化学理论,形象地感知化学现象.

2.3 开展探究实验,深化科学素养

实验是化学的核心环节,化学研究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2].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优化实验教学,将其与探究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探究实验,在开放式、自主式的合作与探索活动中有效互动,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其科学素养.

以九年级上册“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学为例,该课引导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基本原理,并且能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体会到事物两面性.在学习时,教师如果直白地讲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则很难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甚至会降低学生探究的欲望,影响科学素养的形成.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物质来探索燃烧的条件.有的

学生选择木块作为探索对象,并提出燃烧需要有可燃物、有火源等条件,此时其他学生会提出疑问:钻木取火时没有火源,为什么木块也能燃烧呢?这样就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他们会主动去分析和探索火源是不是燃烧的必备条件.经过实验验证,学生发现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会燃烧,譬如白磷在空气中就能直接燃烧,而木柴等其他物质要达到更高的温度才能点燃.由此,学生就能分析出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温度(着火点)、可燃物、氧气.这样的探究实验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深化化学技能.

2.4 联系生活实践,发展创新思维

化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源于人们对生活的探索和总结,并能反作用于生活,因此化学教学必然应当与生活紧密挂钩.新课标中强调了要让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因此,在日常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组织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围绕生活问题运用化学知识,在实践中发展科学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科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以九年级下册“酸和碱的反应”教学为例,酸和碱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们具有不同的特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在生产、医疗、农业等多个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据此,在学习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拓展视野,从生活着手开展实践,深化酸和碱的科学内涵,使他们在生活中激发科学创新力.例如,有很多地方会用熟石灰混合到泥土里,依据这个现象可以知道,土壤也呈现不同的酸碱特性,而土壤的酸碱度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运用课堂所学,观察和调研周边的土壤情况,找出植物生长较好的和植物生长不好甚至寸草不生的地域,采集相关土壤样本,进行酸碱度分析,并结合酸碱情况,利用中和反应来改善土壤的酸碱度,尝试种植试验,以佐證调研结果.这样的实践活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思维和技能,使他们更全面地考虑问题,更深刻地分析事物本质,由此就能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发展.

2.5 优化作业设计,落实综合素养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环节,有效的作业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推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拓展,因此作业环节的设计在优化化学教学中也显得格外重要.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业环节更加要求精练、高效,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作业质量的优化[3].而化学是注重实践的学科,作业也属于实践的一种形式,因此教师要从新课标出发,优化化学作业设计,让学生在层次化、多样化的作业中夯实课堂知识,发展化学技能,有效落实综合素养.

以九年级下册“化学合成材料”教学为例,该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合成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合成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等.这是一节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课程,课堂教学环节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强化作业设计,通过作业夯实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的化学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层次化、探究性的作业,让学习较弱的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三种不同的化学合成材料,并研究它们的特点和性质,深入了解其本质特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来鉴别天然材料和合成材料,并进行总结分析,呈现研究成果.教师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设计综合性的作业,如,让小组进行调研、走访、观察、分析,了解塑料制品的用途、生产过程、废弃物排放以及对环境产生的危害,随后依据这些调研结果,分析使用塑料的利与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方案,并附上实验验证结果作为佐证.通过这种综合性、多样化的作业,学生对合成材料的了解更深刻,还能借助完成作业的过程深化科学技能,提升综合素养.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化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关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课程.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发展需求,正视化学学科的价值,从教育本质出发,用趣味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多样的情境促进学生的理论水平,用探究性的实验深化学生的科学素养,用丰富的生活实践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用良好的作业设计夯实学生的应用技能.通过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活动,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化学原理,感受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学会灵活地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满足探索生活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1] 刘成禄.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创建初中化学高效课堂[J].新课程,2022(07):184-186.

[2] 郭海强.新课标下初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J].理科考试研究,2020(08):59-60.

[3] 杨元海.探究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21):172.

[责任编辑:季春阳]

猜你喜欢

优化策略初中化学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