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2024-02-29黄天罡

理论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文化建设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创新发展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实现文化自觉的新高度、赋予文化建设的新内涵、拓展文化育人的新视野、提出文化发展的新路径等方面作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民族血脉和自信根本的高度定位文化培根铸魂的重要意义、从道德培育和价值引领的角度彰显文化凝心聚气的核心内容、从对内文化建设到对外宣介传播的宽度指明文化学贯博通的广阔方向、从社会科学到科学技术的跨度丰富文化守正创新的支持保障,是新时代党领导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理论遵循。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4)02-0010-07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明立世,文化兴邦”,文化在历史传承、国家发展、人的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创新发展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重点强调以文化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科学回答了文化“为何化人、以何化人、化什么人、如何化人”的文化建设问题,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形成的原创性理论,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新时代育新人兴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导向。从文化育人的角度系统梳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贡献,对于掌握文化主动、坚持以文化人、更好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一、“血脉灵魂”与“文化自信”:达到文化自觉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创新性指明中华文明与文化传统是国家和民族的“根”“魂”“脉”,创新性提出“文化自信”,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反映了发挥文化培根铸魂的积极育人作用,在弘扬中华精神与坚定文化自信中达到文化自觉的新高度,为以文化人提出了立论依据。

(一)在赓续血脉中承载民族历史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根基。中国共产党人秉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文化观,注重继承以往历史传统中的优秀文化成果。习近平以“根基”“灵魂”“血脉”“命脉”这些硬核词汇,赋予中华文化前所未有的非常分量,创造性地提出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血脉与灵魂,由此指明以具有历史传承性的文化来育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使我们对文化意义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层次。

第一,从历史性方面强调文化传承对于民族和国家的根本意义。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作用。毛泽东提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应当总结和承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邓小平指出在传承历史中得以发展和文明的民族文化有着超越时代的深远影响,胡锦涛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习近平特别强调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中起到的根本性作用,从“根”“魂”“脉”的高度指出“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赋予中华优秀文化更高的历史地位。

第二,从民族性方面强调中华文化汇聚力量的纽带作用。江泽民曾指出,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习近平强调指出,在传承历史中发展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得以延续提供了有力支撑,进一步阐释了中华民族绵延并生生不息、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正是因为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表明“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凝聚起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最深层次的文化根基。

第三,从精神性方面强调中华文化蕴藏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是通过文化传承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历史传承中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而得以育人化人。胡锦涛曾号召弘扬先进中华文化,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秉持中华民族继承发展优秀文化的实践传统,“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赓续的精神伟力指引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接续奋斗。

(二)以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根本支撑

自信才能自强,文化是民族发展强大、国家行稳致远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树立与增强文化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论述,从而对文化信念进行了新的理论升华。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指明中华文明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具有根本性地位。

第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化的联系中指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与物质文明相结合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度上提出“精神文明”,开启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化之间关系的探索。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深入阐释我们选择并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决定的,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找到文化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找到自信根本,即“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从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指明文化自信的根本意义。在传承发展民族新文化方面,毛泽东提出要以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来整理和创造中国独特的风格“才不会丧失民族信心”。在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下,胡锦涛指出“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新时代要以先进文化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以民族精神引领文明创新和社会进步,离不开对文化自信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从根本上阐明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第三,以学习了解民族历史和传承中华文化阐释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则要求。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指出只有对中华文化有信心,我们才能有定力,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中华文化本身就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和力量支持。“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坚信并肯定中华文化的生命活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才能更明晰中华文化作为育人资源具有的重要价值,激发我们党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

二、从“以德育人”到“价值引领”:赋予文化建设新内涵

文化的核心是思想价值观念,以文化人的核心内容是培育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追求。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强调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核心价值观强调全社会共同理想目标和精神追求的形成,二者各有侧重又互相影响、密不可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以文化人”核心问题的回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发社会主义道德观,从培育“个人的德”到提升“国家的德”,在充分阐释文化凝心聚力的育人功能中赋予文化建设新的内涵。

(一)以德育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具有基础性意义。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道德能够使人摆脱剥削和压迫,提升人的发展水平,在于“拥有最多的能够长久保持的因素”,即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道德要求和规范,这正是其能够变革现状且代表未来的原因。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继承以往领导人强调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之于国家和社会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习近平创新发展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思想。

第一,在社会道德建设大环境下,突出道德培育在判断力、责任感、荣誉感等方面落实细小。德者,才之帅也。“五育”并举中德育为先,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德。邓小平提出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培养四有新人,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宏观布局下,习近平更加强调具体落实,指出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重要的是要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教育引导人们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第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突出思想道德资源对个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的重要作用。习近平特别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引导着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了解与完善自身,蕴含个人道德修养、理想信念、社会道德建设等丰富内容。

第三,在优秀文艺作品创作中,强调要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成分并用以化人。文艺创作是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承载和体现形式,“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习近平十分重视文艺作品蕴含的道德教化作用,强调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而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弘扬正能量,“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为化人育人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精神文明新风尚

用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促进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和良好健康的社会风气,始终是党的一贯要求和不懈追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进行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正式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马克思恩格斯超越资产阶级普世性启蒙思想的价值观,并在个体到国家的层面上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高度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为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切入点。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它体现和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发展目标、价值标准。中国共产党注重并要求在多元并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思潮中彰显社会主义价值。习近平尤其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建设,指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增强以“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的“四个自信”。

第二,精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问题上聚焦关键点。习近平文化思想将价值观与道德联系在一起,指明“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把对个人的教化同对社会和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信念和追求升华到社会和国家层面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规范,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公民个人的要求规范,更是对社会和国家的精神指引,“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三,大力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育新人兴文化找准落脚点。价值观同历史文化相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因此要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坚守文化传统之根本,从形成独特价值观念的中华先进文化中传承基因,“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以文化推动人民素质提高,促使形成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理想信念,培育文明新风尚,以更好地落实育新人兴文化的时代任务。

三、“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拓展文化育人新视野

从空间角度看,文化的育人视野不仅体现在国内的文化建设中,还体现在国际的文化交流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最初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坚持着眼于国内和国外,到要在民族文化主体性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统一中展现中华文化博通学贯的生机活力,表明文化既要体现民族性、独立性,也要体现世界性、开放性,具有强大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面向中国人民也要面向外国民众,在回答发展什么样的文化、化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层面上拓展了文化育人的新视野。

(一)立足本国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强国

在立足本国的文化建设方面,从对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到丰富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从弘扬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发展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贯彻人民中心的根本原则,强调文化发展的价值引领,注重从顶层设计出发统筹谋划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一,坚持文化发展的人民性,创新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精神生产”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文艺创作要反映历史前进的方向、满足广大劳动群众的需要。胡锦涛强调,要堅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厚植先进文化基础。习近平创新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这一根本立场贯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领域,指明文艺是最能吸引和连接人民群众的直接方式,文艺作品创作生产要坚持围绕人民的中心导向,对文化生产工作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以人民的需要为存在的根本价值;要扎根于人民群众生活实践,反映人民心声,以人民的生活为创作源泉;要真心热爱人民,文化工作者要明确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并积极深入基层群众生活。

第二,坚持文化发展的引领性,明确文化艺术既要反映现实生活也要有理想指导。毛泽东曾提出,文艺不能只是单纯记述现状而没有鼓舞人民前进的思想,主张通过艺术激发人们的革命精神、造就人们的远大理想。习近平深刻阐明了文艺创作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乐的源泉”,“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 ,指出有正能量和感染力的文艺创作要歌颂光明、抒发理想、引导道德、陶冶人生,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在正视现实问题的同时帮助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光明出路,“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第三,坚持文化建设的大局性,统筹文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推进顶层设计。习近平明确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文艺所具有的化人职责和功能决定了其必须首先注重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造过硬的软实力。

(二)面向世界宣介传播中华文化中华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历史日益成为世界历史”的趋势中,文化冲破地域限制和民族保守,在交流中也走向世界。在综合“引进来”学习借鉴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思想基础上,习近平重视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提出面向世界要以德服人、以礼服人、以文服人,既展现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又传播宣介多彩文化。

第一,在指明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中阐发中华优秀文化智慧。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吸收和改造了2000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而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意义和力量。习近平十分重视中华文化对其他文明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借鉴,阐明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同时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精神价值的挖掘阐发,要在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传递我们海纳百川和兼收并蓄的文化交往姿态,并创造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蕴含中国智慧的世界性理念,为世界多样文化交流互鉴提供深厚人文基础。

第二,在强调发挥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构建中国话语。人类社会的发展跃迁离不开文化文明的升华,国际关系和对外影响力也需要文化发挥独特作用。胡锦涛曾指出,要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中华文明独特优势和人文交流柔性作用。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运用文化力量塑造国家形象方面,习近平创新性提出要阐释和传播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中国声音,“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而“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就需要通过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来总结传播中国智慧,提升承载中华文明思想精神的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为世界解决共性问题提供借鉴方案。

第三,在加强世界相互了解沟通中推介体现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江泽民曾指出,中国的历史文化是让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角度。“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以文服人也是中华文化的禀赋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各项进展和成就世界瞩目,国际社会对中国关注和了解的程度与兴趣不断增加,优秀文化作品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交流和宣介作用。要实现“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就要加速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四、“社会科学”与“现代科技”:提出文化发展新路径

要以历久弥新的文化育人,就要通过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承载途径对文化进行守正创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进步本身体现着文化的发展,育人内容应吸纳其最新成果,以此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文化的呈现载体和化人育人的内容,其发展进步有助于提升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丰富人们的文化体验,增强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以文化人需要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和指导,需要先进科技的硬件支持和赋能。习近平文化思想从推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两方面回答了怎样“以文化人”的问题,为推动文化育人方式的现代化发展提出新的路径和方法指导。

(一)以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文以化人新气象

思想理论可以体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指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思想指南,其本身同时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面对任务更加繁重、地位更加重要的现状,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积极的理论指导作用。

第一,坚持联系时代发展的问题导向,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理论创新。江泽民曾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要努力担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职责。”胡锦涛也提出“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在此基础上习近平创新性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注重同实践探索相统一的理论建设工作,强调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问题导向,认真研究与回应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同时也要注重思考和解决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和思想困惑等具体问题,用深刻揭示规律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第二,融通丰厚文化思想以汲取营养,形成反哺和指引文化育人的资源。习近平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结果。”这一重要论断深刻表明大力构建与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体内容和最大增量,将宝贵难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深厚基础,让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成为有益滋养。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要“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第三,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正确理论对于人的指导意义,用“彻底”的理论来“说服人”并使之在“掌握群众”后“变成物质力量”。毛泽东指出:“辩证法应该从哲学家的圈子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習近平创新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要走进社会大众的思想,指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的职责和以文化人的使命,要依托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资源提升公众文化素养,将体系的、学术的理论研究转变为日常的、大众的思想观念,将与时代和世界有关的重大理论转化为以文化人的重要材料,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大众、教育青年的丰富内容。

(二)以现代科技打造文化育人新样态

文化的发展历来与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科学对于文化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指出科学技术应当“被自觉地运用并为大众造福”以促进智力的发展。毛泽东指出,要用自然科学技术的成就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延展出作为生产力的科技可以推动变革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习近平高度重视科技硬实力对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影响,将科学技术作为文化现代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第一,在文化素养的培育上,要通过科学技术的突破来发展和完善理论知识,用科学技术的进步来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以此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江泽民指出,软件和计算机“不仅凝聚科学技术,而且具有文化属性,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播”。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指出要运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推动以文化人方式的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本身就具有化人进步的作用,要重视和加强科学研究,以科学精神推动人们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现代化,促进科学思想文化的发展。

第二,在文化承载的形式上,要以科学技术创新文艺形式,借助新技术新媒体使文化艺术形式获得新生机。江泽民提出要运用电子技术为科研和文教提供多样先进的教育设施和宣传工具,胡锦涛强调要以现代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广泛运用来改进和提高文化的表现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契合受众需要、利于文化传播等角度,习近平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要使社会文化适应形势发展,推动观念和手段、内容和形式、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之间的结合,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公共文化发展的作用。

第三,在文化发展的手段上,要以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邓小平指出,要在扬弃文化的优劣内容中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以增添民族文化新的生机活力。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性阐释,创造新的时代价值,需要通过创新形式和传播方式吸引大众,并日常化为广泛的社会教育。习近平十分重视技术应用对文化创新发展的赋能作用,提出要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传播方式,丰富文化表现形式,创新文物保护技术手段,建设中华文化数据库,完善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等。通过科技手段扩展文化知识作用范围,运用科技为文化发展和文化育人拓宽渠道,构建“科技+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让现代科技助力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3.

[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0.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0]胡锦涛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29.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2]习近平谈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7-13(12).

[1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0.

[15]谢春涛.中国共产党如何改变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9-120.

[16]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3.

[17]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18]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9.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0]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15.

[21]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17.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1.

[24]江泽民思想年编(1989-2008)[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633.

[2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

[26]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90.

【责任编辑:张晓妍】

基金项目: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智能时代泛娱乐主义对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3BKS14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天罡(1997—),女,太原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文化育人文化建设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技术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基于文化育人视域的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