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治疗后颅内高密度/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出血转化
2024-02-28乔晓红郑福浩魏曼曼赵振铭于永泉
乔晓红,郑福浩,魏曼曼,赵振铭,于永泉
(1.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神经介入内科,3.影像科,山东 威海 264400)
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为颅内大动脉闭塞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的标准治疗方案[1];脑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为其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约40%,死亡率约3%[2-3]。症状性及非症状性HT 均影响预后,及早识别有助于临床选择抗血小板药物给药时机[4]。介入治疗后出现的颅内高密度(postinterventional cerebral hyperdensities, PCHD)是HT 独立影响因素[5],可能为对比剂外渗、出血所致;其最大密度(HU)有助于预测HT[6],但可能受对比剂影响。本研究观察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预测AIS 患者EVT 后HT 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22 年1 月—2023 年3月114 例于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中心医院接受EVT的AIS 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岁;②接受EVT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M1 段闭塞;③发病至穿刺时间≤24 h;④分别于EVT 后即刻及(24±4)h后接受平扫头颅CT 检查。排除标准:①临床和/或影像学资料不全;②图像中存在运动伪影。其中79 例(79/114,69.30%)EVT 后即刻平扫CT 显示PCHD,男52 例、女27 例,年龄28~90 岁、平均(68.7±11.6)岁;根据EVT 后有无HT 将其分为HT 组(n=41)和无HT 组(n=38):HT 组男23 例、女18 例,年龄46~90岁、平均(69.4±10.4)岁,其中6 例为症状性HT;无HT 组男29 例、女9 例,年龄28~83 岁、平均(67.6±13.4)岁。其余35 例无PCHD 患者均未出现HT。本研究通过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2024-伦审-07-01);检查及治疗前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临床资料 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等与卒中密切相关既往史,以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和EVT 前静脉溶栓情况。采用急性卒中ORG 10172 治疗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TOAST)评估AIS 病因分型。以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发病3 个月临床预后,以≤2 分为预后良好、>2 分为不良。
1.3 介入治疗 根据《中国AIS 早期血管介入治疗指南2022》[7],对发病6 h 内出现大血管闭塞且无禁忌证者直接行EVT,对发病6~24 h 者以多模式CT 筛选后行EVT。以GE Innov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为引导设备。嘱患者仰卧,穿刺股动脉行颈总动脉造影,确定闭塞血管后,采用同轴技术将90 cm 6F 长鞘(Cook)头端送至病灶侧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将远端通路导管(Neurovita DAC-071-125)头端送至闭塞段动脉近端;以微导丝(Synchro SELECT)、微导管(Rebar-18 Micro Catheter)穿过闭塞段到达闭塞远端血管真腔后,行接触式血栓抽吸、植入支架或联合应用二者处置血栓;记录闭塞部位、发病至穿刺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是否以球囊扩张及取栓次数等。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odified thrombolysis in cerebral infarction,mTICI)评估EVT后闭塞血管再通血流灌注分级,以0~2a级为再灌注不佳、2b~3级为再灌注良好。
1.4 CT 扫描 采用GE Revolution CT 机,嘱患者仰卧,行颅脑CT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p,管电流280 mAs,层厚5 mm,层间距5 mm,旋转时间1 s。对发病6~24 h 者在以流率3~4 ml/s 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50 mgI/ml)0.6 ml/kg 体质量后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 CTA)及全脑灌注成像,参数:管电压120 kVp,自动管电流,层厚0.625 mm,层间距0.625 mm,螺距0.984,旋转时间0.5 s。基于头颅平扫CT,避开邻近颅骨和伪影[8]选取PCHD 和静脉窦密度最高区域,经多点初步测量后,记录二者最大密度,测量3次后取平均值;计算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
以EVT 后脑实质内出现EVT 前未见的新发高密度影、且与对侧脑实质相比密度至少增加5 HU 为PCHD[9];以(24±4)h 后PCHD 消失为单纯对比剂外渗,若持续存在或增大则判断为HT[1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 统计分析软件。以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行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行Mann-WhitneyU检验。以χ²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采用DeLong 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HT 组PCHD 最大密度、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均大于无HT 组(P均<0.001),见表1。
表1 EVT 后出现与未出现HT 的AIS 患者临床资料及CT 表现比较
以87 HU 为PCHD 最大密度的最佳截断值,其预测AIS 患者EVT 后HT 的敏感度、特异度及AUC 分别为90.24%、71.05% 及0.79;以0.94 为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的最佳截断值,其敏感度、特异度及AUC 分别为97.56%、71.05%及0.81;二者AUC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2。
图1 PCHD 最大密度及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预测AIS 患者EVT 后HT 的ROC 曲线
图2 HT 组患者,女,77 岁,急性脑梗死(右侧大脑中动脉M1 段闭塞) A.EVT 后即刻头颅平扫CT图示右侧基底节PCHD 最大密度为130.00 HU(白箭),静脉窦最大密度为98.00 HU(黑箭),二者比值为1.33; B.EVT 后24 h 头颅平扫CT 图示右侧基底节高密度影,判定为HT
3 讨论
EVT 后AIS 患者出现HT 的主要机制为缺血及灌注治疗引起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被破坏,外周血液通过破坏的BBB 进入脑实质、脑室甚至蛛网膜下腔;同时,缺血时间延长及延迟再灌注可通过加重BBB 破坏而增加HT;上述损伤为局限性内皮通透性改变时,仅表现为单纯对比剂外渗,平扫CT 所见高密度影可于约24 h 内消失[11]。基于此,目前多根据EVT 后24 h CT 可见持续存在的高密度影诊断HT,导致早期干预延误。本研究以EVT 后即刻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鉴别AIS 患者HT 与单纯对比剂外渗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较佳;且HT 组与无HT 组高血压、糖尿病、血管闭塞部位及手术操作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上述临床参数可能与HT 无关。
既往报道[12-13]显示,EVT后PCHD发生率为32%~84%,HT 发生率为8.1%~37.0%。本研究114 例EVT 后AIS 患者中,79 例(79/114,69.30%)出现PCHD,后者41 例(41/114,35.96%)可见HT,与上述报道相符;而35 例(35/114,30.70%)无PCHD 者均未出现HT,提示PCHD 与HT 密切相关,EVT 后尽早完善CT 检查对预测HT 具有重要作用。
何晓清等[14]提出,以PCHD 最大密度值=96 HU可预测AIS 患者EVT 后HT;徐超等[15]发现,根据AIS患者PCHD 密度值=90 HU 且表现为体积较大、轮廓膨隆的“金属高密度影”可预测其EVT 后24 h HT;而本研究以87 HU 为 PCHD 最大密度的最佳截断值预测AIS 患者EVT 后HT 的AUC 为0.79;不同研究结果有所差异,可能与注射对比剂剂量、首次推注对比剂时间至EVT 后首次CT 检查时间及对比剂代谢速度个体差异有关[16]。亦有学者采用双能CT 虚拟平扫成像诊断EVT 后HT;但BONATTI 等[13]报道,以双能CT 虚拟平扫图像预测AIS 患者EVT 后HT 的阳性预测值虽达100%,但其敏感度过低,仅为20%。一项针对50 例EVT 后HT 的AIS 患者的研究[17]显示,双能CT 预测HT 的价值并不优于头颅平扫CT。EVT 后对比剂同时存在于高密度病灶及血管内,且密度与对比剂用量相关。本研究提出的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可降低上述因素干扰,从而提高预测HT 效能;选取相对宽大的静脉窦测量密度简单易行。本研究结果显示HT组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显著高于无HT 组,且以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值比值=0.94 预测AIS 患者EVT 后HT 的AUC达0.81,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综上,根据EVT 后即刻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可预测AIS 患者HT。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小样本分析,且仅针对前循环,未考虑对比剂注射剂量和抗血小板药物的影响,亦未分析EVT 后血压等可能影响HT 的指标,仍需进一步验证。
利益冲突:全体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乔晓红研究设计和实施、图像处理、数据分析、撰写文章、统计分析;郑福浩指导、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审阅文章;魏曼曼研究实施、统计分析;赵振铭研究实施;于永泉研究实施、图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