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食品产品与开发”课程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2024-02-26李珍妮余永建朱圆圆李奕璇
李珍妮, 余永建, 王 柯, 朱圆圆, 李奕璇
(江苏科技大学粮食学院, 江苏 镇江 212100)
新产品开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尤其是食品产品大多生命周期较短,更新换代较快。食品企业源源不断开发新产品,打造“生产—储备—开发—构思”产业链条尤为重要。“食品产品与开发”课程是面向高等学校食品类专业大三、大四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综合性突出、与企业联系紧密等特点[1]。通过学习“食品产品与开发”课程,学生应达到以下三方面目标。一是知识目标,理解产品及新产品的概念,能从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方面,评价食品新产品开发过程;二是能力目标,能应用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法,独立开展食品新产品的设计与实物开发,并综合分析食品新产品开发过程;三是素养目标,具备科学思维和法制观念,养成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以及勇于突破的创新意识。
课程中有很多食品新产品开发案例,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照本宣科,学生感性认识不足,缺少动手实践机会,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为提高高校“食品产品与开发”课程教学效果,课题组进行了探索,构建了基于产教融合的“食品产品与开发”课程教学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 重新建设课程内容并实施动态更新运行机制
1.1 课程内容的整合提升
整合提升后“食品产品与开发”课程内容包含三个部分,即项目案例的知识分解、食品新产品实物开发与评价及辅助课程资源。
1.1.1 项目案例的知识分解
“食品产品与开发”课程内容的建设首先是以产学研项目为基础案例,授课教师将项目案例导入到理论课程中,并对案例中涉及到的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逆向分析与解构,具体有食品产品开发思维训练、创造性技法及标准法规等内容,涵盖科学概念、技术原理、应用要点等专业知识,这些元素共同构成理论教学的课程内容[2]。在实施理论教学中,会根据新产品开发项目中涉及到知识难度、不同授课班级学生的学情差异适当调整。
1.1.2 食品新产品实物开发与评价
食品新产品开发经历产品概念、创意、创新、开发、生命周期管理等5个阶段,理论教学内容与食品新产品开发创新创业所需的知识点相契合。在实践阶段,组织学生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需求课题,开展研究分析、产品设计、实物开发与制作、产品评价与改进等系列实践活动。通过此过程,学生发现自身专业理论与创新应用能力的不足,从而自觉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理解工程原理、学会应用方法,并通过综合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知识,提出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案。由此,学生“重新发现”和建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是知识应用、高阶思维能力提高和素质拓展的过程[3]。
1.1.3 辅助课程资源的开发
辅助课程资源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通过提炼的思政元素,另一是线上辅助教学资源。在项目案例进行知识分解的过程中,同时提炼其蕴藏的思政教育元素。如:新产品开发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设计方案的构思以及新产品的制作包含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及职业道德等[4];项目案例中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等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紧密结合、有机融合,做到润物无声。线上辅助资源主要是由典型案例分析中所涉及的加工原理及技术要点等重难点内容组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和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提高学习效果。
1.2 课程内容动态持续更新机理
课程内容建设始于一个或多个技术产品项目案例。对案例中知识进行分解构成课程“演绎要素”;对项目案例中的科学规律和技术原理总结、归纳和知识聚合构成课程“归纳要素”;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将知识应用到产品开发的实践过程,构成课程“实践要素”。其中优秀的研发成果可更新到课程教学的项目案例库中,涉及的知识点经系统梳理后,可充实更新理论教学和线上辅助教学资源[2]。课程建设的三要素相互衔接、互相促进,共同构建成一个完整和持续更新的“食品产品与开发”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图1)。
图1 课程内容建设与动态更新运行机理
2 “三位一体”教学方法的实施
“食品产品与开发”课程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基础,由学校和企业教师共同开展课程教学,具体教学实施分成两部分(图2)。
图2 “三位一体”教学方法实施
2.1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主要以学校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并与合作企业保持密切的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学生需要完成的是知识理解和记忆,并适当进行知识迁移。
2.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教学实施过程中,将企业产品开发案例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针对学生在新产品实物制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点,及时调整教学侧重点,引导学生形成市场化思维,学生也可以通过线上教学资源自主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
2.2.1 第一阶段:产品创意和市场调研
第一阶段以学校教师课堂讲授为主,企业教师则以自身产品开发为例进行实践教学。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建构并确定所需开发的产品,然后深入市场或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综合评价产品的开发过程,形成待开发产品的创意设计书。
2.2.2 第二阶段:产品开发与分析
学校与企业教师针对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与答疑,并针对性开展集中讲授与研讨,保障学生知识应用的时效、专业和落地。学生则需将产品设计方案通过动手操作开发实物产品,并形成市场化思维。
3 基于产教融合的“食品产品与开发”课程教学实施效果
校企双方通过“虚拟教研室”教学平台,共同开展具有鲜明产教融合特色的教学工作,实施效果同行专家评价均为优秀,学生评教均分位居同类课程前列。
3.1 创新知识生产模式,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课程以校企合作案例为载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边学边做”。学生可以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设计方案和产品制作,并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和改进。此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新应用能力的不足,从而主动学习,最终提出解决方案。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完善了知识体系,也提高了知识应用能力。学习效果最终以实物产品和开发报告等形式展现,也增强了学生自豪感和专业认同感[5]。
3.2 授课班级学生该课程学习成绩提升明显
通过近2年课程建设与实践,“食品产品与开发”课程授课班级学生平均成绩、优良率及课程目标达成度明显提升。2022年度学生平均成绩为84.8分,优良率为86.8%,分别比2021年度提高2.5分和13.1%(图3),2022年授课班级学生课程目标1达成度87.6%,课程目标2达成度82.3%,分别为比2021年度提高2.9%和1.8%(图4)。显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得到有效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图3 近两年学生平均成绩及优良率
图4 近两年课程目标达成度
教学实践中发现,尽管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法得到较好的锻炼与提升,但在食品新产品分析评价能力等方面还很欠缺,这是以后该课程教学体系需要完善提高的地方。
3.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助推食品企业良性发展
通过此种教学模式,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达到全覆盖,教师教学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构建的课程资源不仅服务于授课班级的学生,同时也是合作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素材,有助于食品企业的良性发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