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四川中小学教师“5+2”课后延时服务研究

2024-02-26张玉彬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延时师资双减

吕 林,张玉彬,刘 阳

(1.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 621000;2. 射洪市香山镇第二小学校,四川射洪 629216)

一、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要“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包括线上培训和线下培训),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1]。这就是教育“双减”政策。该政策出台后,相关政府部门主导的课后服务成为热门。2021年7 月13 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新闻通气会上介绍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和暑期托管服务工作有关情况时指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服务的“5+2”模式,即每周五天都需要进行课后服务活动,每日最少开展两小时[2]。作为“双减”政策实际解决方法的“5+2”课后延时服务成为了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本研究拟对四川中小学教师“5+2”课后延时服务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优化策略,为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提高课后延时服务质量的同时,促进师生共同提升和发展。

二、“双减”背景下四川中小学“5+2”课后延时服务实施现状

为研究“双减”背景下四川中小学教师“5+2”课后延时服务现状,本研究随机选取四川省内317 名中小学教师参与调查,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四川省小学教师的样本总体情况(N=317)

(一)教师认知、参与情况

1.认知情况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对“‘5+2’课后延时服务作用的理解”结果如图1 所示。

图1 教师对“5+2”课后延时服务理解饼状分析图

教师认为“5+2”课后延时服务的主要意义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辅导作业、提高成绩和解决家长接送困难的问题。其中,“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5+2”课后延时服务的主要内容,与学生全面发展的政策和“五育”目标相契合。“辅导作业、提高成绩”在教师认知中占比很高,是“5+2”课后延时服务应发挥出的功能。在实际中,“5+2”课后延时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但是,在中小学教师认知中,主要作用仍是“帮助家长解决接送困难”和“学生课后的安全看管与照顾”。因此,中小学教师对“双减”后“5+2”课后延时服务的认知处在一个矛盾阶段。

对“双减”后“5+2”课后延时服务开展必要性一问的回答情况如图2 所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对“5+2”课后延时服务持支持态度。

图2 教师对“5+2”课后延时服务开展必要性理解饼状分析图

在教师对“双减”后“5+2”课后延时服务满意度一问的回答中,55.52%和22.71%的小学教师选择了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证实了中小学的大多数教师对学校开展的“5+2”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态度是积极的。

2.参与情况

为了解中小学各科教师在参与“5+2”课后延时服务上的差异,对其参与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在参与“5+2”课后延时服务的教师中,63.41%的教师为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教师;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占17.03%;道德与法治教师占10.73%。参与到“5+2”课后延时服务的教师以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任课教师为主,主课教师的参与人数要远远大于副科教师。反映出在中小学的“5+2”课后延时服务中,课后服务的内容主要是主科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和完成作业,围绕学生的作业和成绩开展。

中小学教师对一周参与延时服务天数、每次服务时长的回答如图3所示。

图3 教师一周平均参与“5+2”课后延时服务天数、每次服务时长饼状分析图

由上可见,中小学教师每周参与到“5+2”课后延时服务的天数较多、每次服务的时间长。结合教师每天工作时长分析,参与“5+2”课后延时服务的确会让教师工作量增加,让教师承担更多的工作任务。

(二)“5+2”课后延时服务开展情况

通过对中小学“5+2”课后延时服务的实施流程、开展内容、师资构成、相关设施情况和评价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在实施流程上,96.85%的教师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先认真了解本学期“5+2”课后延时服务的相关要求,再确定班级中参与学生的人数。据调查,有73.82%的教师所在班级中学生全部参加“5+2”课后延时服务。接着教师会介绍开设的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后确定最终参与人数。最后学校进行教师和教室的安排。

中小学“5+2”课后延时服务基本是由学校决定开展的内容,学生在“5+2”课后延时服务内容的决定上大多没有自主决定权(如图4所示)。

图4 “5+2”课后延时服务内容决定主体饼状分析图

在开展内容上,主要涉及三大类:学业功课类、文体活动类和综合活动类。学业功课的主要内容是以完成当天作业、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和指导学生开展指定书籍的阅读活动为主。文体活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围棋、手风琴、美术、书法、街舞和各种球类等的学习。综合活动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类活动和节目的排演活动。通过实地观察发现中小学的课后延时服务大多数都以学业功课为主,可见目前中小学的“5+2”课后延时服务对学生的兴趣特长、文体活动开展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仍有欠缺,重视程度不够。

在开展形式上,绝大部分教师在学业功课类课程中更倾向面向全体学生集中指导或在班内进行分组这两种形式,这有利于教师对课堂进行管理。在文体活动类课程中教师更倾向于同一年级跨班分组这一形式,这有利于解决一个年级中多种文体活动开展造成学生分散的问题,不同年级混合编组和一对一指导这两种形式教师选择最少。一是面对不同学生不同学情协调难度大;二是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精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上所述,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更有利于填补班级制的各种缺陷,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适合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则有利于教师的管理。

在师资构成上,中小学“5+2”课后延时服务的师资主体是学校教师,学校教师在课后服务中充当主力军。第三方机构教师作为师资补充,当然还有极少部分其他人员的加入,丰富了师资构成,但各师资主体实际中的协同配合差强人意(如图5所示)。

图5 “5+2”课后延时服务师资构成条形图

关于教师薪资,在设置的“您对‘5+2’课后延时服务有什么建议”问题的访谈中,有七位教师都提出了关于薪酬方面的建议,其中有四位教师建议提高教师的薪酬待遇;有两位教师表示“5+2”课后延时服务费用不能按时发放,每年都拖欠;有一位教师则表示延时服务费用发放差距太大。由此可见,部分中小学制定出的“5+2”课后延时服务补贴的分配方案还不够合理。

在服务设施情况上,操场、体育场馆、艺术室、科技馆、专业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都应在中小学的统筹场地之内,但调查发现,教室仍是“5+2”课后延时服务开展的主要场所。

在效果和评价方式上,虽有极少数教师认为“5+2”课后延时服务对学生文化课水平提升不明显,但绝大多数教师认为“5+2”课后延时服务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课水平和作业质量,说明此项服务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如图6所示)。

图6 教师对“5+2”课后延时服务效果情况饼状分析图

四川中小学“5+2”课后延时服务评价以成果展示为主,以学生档案、家长和学生评价打分和教师之间互评为辅。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参与到“5+2”课后延时服务的评价中,这有利于中小学“5+2”课后延时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中小学教师“5+2”课后延时服务所遇困境

(一)弹性工作制形同虚设,教师工作时间长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对“弹性工作制”并无统一且明确的要求,大多数教师指出学校并未实行“弹性工作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5+2”课后延时服务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延长教师的工作时间,甚至会额外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教师作为“5+2”课后延时服务的主体之一,工作时间被拉长,教师休息时间不能得到保证,将不利于“5+2”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教学任务繁重及未实行“弹性工作制”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

(二)开展兴趣活动时间有限,兴趣教学效果不明显

访谈发现,大多数中小学文体活动和综合活动仅为每周开展一个半小时的兴趣课,加之大多数学生一学期选择不止一门兴趣课,这就导致学生集中于文体活动和综合活动的时间较少。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完成度也会受到影响,学生学习到的内容也就有限,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对学生文化课成绩要求高,致使在“5+2”课后延时服务开展的主要内容为学业功课类的学习,学生课后延时服务也集中在学业成绩的提高上。学校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其在学业功课和兴趣课上时间分配的长短。

(三)师资结构单一,缺乏专业性

调查发现,课后服务的主要师资是学校教师,师资结构相对单一。目前中小学“5+2”课后延时服务的主要目的仍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其他类型的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参与“5+2”课后延时服务的积极性。由于文体活动和综合活动对学科知识水平未有强制要求,但对课程教师的专业性要求较高,而专业教师数量较少,因此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学业功课类课程的教师就可能充当文体活动和综合活动课程的教师,缺乏专业性。第三方机构的引进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困境,但由于学校疏于监管,部分专业教师在课堂中没有教学设计和规划,教学效果不佳。

四、中小学教师“5+2”课后延时服务的优化策略及建议

(一)明确“5+2”课后延时服务意义,调整教师认知

中小学课后服务政策具有满足家长的合理诉求、增强教育服务能力、减轻学生课外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安全快乐成长的作用[3]。“5+2”课后延时服务作为解决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的重要举措,除让学生获得安全保障外,还有“让其得到适当的课业辅导,进一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和学习习惯,发展人际交往和社会融合素养”[4]等功能。但实际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对“5+2”课后延时服务认知处于一个矛盾阶段:“5+2”课后延时服务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承担提高成绩和延续课堂的任务。

对学校而言,首先,学校要把为学生减负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作为“5+2”课后延时服务的主要目的,使教师明确“5+2”课后延时服务的意义;对“5+2”课后延时服务的实施过程给予充分重视,充分尊重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真实意愿和实际需求,统一进行管理和规划,积极发现“5+2”课后延时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解决,努力为“5+2”课后延时服务提供物质方面的支持。其次,学校应组织参与“5+2”课后延时服务的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开展针对“5+2”课后延时服务相关政策的分析研讨会议,制定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最后,学校应注重调动参与服务人员的主动性,对各项服务准备工作做好统筹规划;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人员、场地等管理机制,以保证“5+2”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的不断发展和有序提高。

(二)落实“弹性工作制”,保障教师各项权益

访谈结果显示,教师对“5+2”课后延时服务最大的意见是,一线教师和相关教职工的工作时间会被延长,其工作量也会相应增大。教师作为中小学“5+2”课后延时服务的执行主体,其工作态度和积极性对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教育部门在倡导推行“5+2”课后延时服务时,也充分考虑到了教师工作时间延长、工作量增加等问题,指出“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1]。但在本次调查中,对教师的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表明,部分中小学存在没有明确统一“弹性工作制”的问题,这也是致使部分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学校管理制度层面应当落实“弹性工作制”,优化教师、教职工和第三方机构教育者的相关考勤制度,建立健全对第三方机构教育者的管理和监督制度,考勤制度的建立要在不影响学校工作、教职工权益的前提下,实行人性化管理,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

(三)多元主体协同服务,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管理

协同是指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元主体之间通过良性互动和协作交流,最终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的价值,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因此,在“5+2”课后延时服务的师资组成中,各主体应充分协商、统一步调、资源共享、合理分工,实现有序合作。政府统一调配提供行政支持;学校积极管理,完善对多元主体的监督机制;家庭和社区积极与学校配合,加强沟通与协作。对于引进的第三方机构,政府、学校要加强监督管理。政府完善第三方机构建立资质审查制度,学校对第三方机构教育者进行统一调配管理。

(四)促进主科教师多学科、专业化发展

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中小学教师可通过更多的网络资源提升自己的综合教学、管理能力,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跨学科沟通和交流,汲取各自专业领域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促进自我综合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只有教师在各个服务课程中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不断提高,才能促进“5+2”课后延时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才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从已有调查结果不难发现,音乐、体育和美术等文体活动的教师在“5+2”课后延时服务教师中的占比非常少,而课后延时服务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专业性的教师数量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因此促进主科教师多学科、专业化发展迫在眉睫。

(五)注重课程的连贯性和多样化,满足学生需求

由调查结果可知,在“5+2”课后延时服务中,四川省的课后服务课程虽然较为丰富,侧重于围棋、手风琴、美术等文艺活动课程,但此类课程仍然存在着开展时间较少、课程内容不连贯等问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首先学校要构建合理、完整的课后服务体系,让体育、美育类教师参与其中,加强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并对课程开展的多样性进行规划和监督,注重课程开展的连贯性。另外,要加强对师资构成的管理,优化服务质量和课后服务的样态[5],包括改变对课后服务时空的管理,服务主体、对象的管理等[6]。其次,学校要积极拓展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与社区联合举办相关实践活动,利用社区资源建立起相关实践课程,整合社会其它教育资源形成多样化的社会实践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加强与高校协作,丰富师资配置

“5+2”课后延时服务师资主体是学校任课教师,师资来源和专业性相对缺乏。与高校协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通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与高校相关部门共同规划,在高校开设的师范专业中寻求具备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大四学生,让其进入中小学开展相关兴趣课程的教授,在高校与中小学之间搭建教育教学实践平台。除此之外,高校教师也可针对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开展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多样性提供建议。双方共同探索建立“5+2”课后延时服务的师资协同发展机制,这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师资来源较为单一的问题,丰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也有利于增加高校学生实践教学机会,增强实践经验,提升其综合能力。

(七)建立激励政策,提高教师幸福感

经费不足是导致课后服务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原因[7]。建立相关激励机制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投身于课后延时服务中,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自身所长,最大限度激发出教师参与服务的主动意识,激发出为学生服务的积极性。更为理想的是,教师在“5+2”课后延时服务中对课程安排、内容设置加入自己的所思所想,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一般来说,激励政策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在物质层面,学校应充分考虑到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所获补贴分配的合理性,可通过向教师发放问卷或召开会议征求意见。在精神层面,学校应营造教师之间、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在教师面临突发状况的时候及时给予工作调配和精神支持。如此,教师在服务中幸福感增强,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其参与服务的主动性,形成良性循环。

(八)建设良好的服务环境,拓展教师服务场地

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教师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条件,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教学和管理技能,更好地发掘自我潜能,更好地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小学教师在课后延时服务中面对的环境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软环境主要指人际关系和工作安排。在人际关系上,学校要营造温暖、安全的氛围,在建立相关监督机制的同时,避免人为内卷等因素扰乱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工作安排中,学校需严格控制教师的行政工作时间,避免教师不得不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完成行政工作。

另外,课后延时服务开展的硬环境也值得关注。硬环境作为课后延时服务的物质载体,是各种活动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多样化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校应特别注意户外场地的使用,户外场地可以打破室内场地的限制,填补“班级制”课后延时服务的劣势,让学生在更为自由的场地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除此之外,户外场地也为教师组织实践活动提供了新的方向。因此,学校应积极与博物馆、旅游工业园区、科技馆等场地建立协同合作关系,拓展教师服务场地,使课后延时服务教学动静结合,切实提升课后延时服务效果。

猜你喜欢

延时师资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基于级联步进延时的顺序等效采样方法及实现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Two-dimensional Eulerian-Lagrangian Modeling of Shocks on an Electronic Package Embedded in a Projectile with Ultra-high Acceleration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桑塔纳车发动机延时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