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中小学减负历程回顾与研究

2024-02-26陶春成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1期
关键词:作业负担学业政策

陶春成,凌 波,刘 云,龙 洋

(1.新疆喀什大学,新疆 喀什 844000;2.云阳县第一初级中学,重庆 404500;3.云阳县海峡小学,重庆 404500)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学生学业负担问题,并相继出台了各种关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政策。195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减轻中小学负担过重的指示》,这是我国第一次颁布的针对学生减负的文件。文件指出:“要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增强学生体质和科学制定学生作息时间等方面为中小学生减负。”[1]学业负担关系着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国家不断颁布“减负令”,但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还是没能得到根治,反而出现“越减越负、内减外增”的怪象。本研究尝试通过选取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减负”文件,对其背景、内容、措施和变迁进行剖析,以期为我国在“双减”背景下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我国减轻课业负担政策的演进

1.以学生身体健康为中心的减负政策(1949—1966年)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十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减负的政策文件,从中可窥见,保障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为当时“减负”的主旋律,这也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在1950年和1951年这两年中,毛泽东曾两次在给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的信中强调:“学生的健康是最主要的,再次才是学习”,并提议采取行政手段,具体的解决此问题。[2]1951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明确要求,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有助于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出德智体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1953年,国家下发《政务院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1955年,国家又下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这两个文件中重点提及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减少一切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教学质量暂时得到改善。

此后,从196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保证学生、教师身体健康和劳逸结合的紧急通知》与1964到1966年间出台的“减负”政策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减负”的提议中发现,这段时期“减负”政策中的关键词句有了很大改变,体现出政府在制定“减负”政策时是以社会现实价值为导向。对中小学学业负担的认识不再只是出台“减负”政策文本,而是通过在校学生实际反映的问题,逐渐上升到督查层面。

1964年,毛泽东在春节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提出课程多、压得太重是很摧残人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4]该时期,在学生课业负担问题解决上多是从教育部门和学校两方面着手,如提高教师水平、优化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教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等。除此还通过确保学生睡眠和休息时间以作为减负的一种手段。

2.以缓解升学压力为目标的减负政策(1977—1992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文革”中停滞的教育工作开始全面的恢复和发展,首先国家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邓小平在与两位同志谈话时提倡:“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普及,又要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5]这在当时是符合国内实际情况的,毫无疑问这个措施是非常正确的。但在实际执行中,许多学校为了抓学生的智育,而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的发展。只注重升学率,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为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在198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日制普通中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的十项规定》明确指出,学校不能只抓升学率和分数而忽视基础知识和能力、德育、体育的培养,学校应合理安排考试次数和保障学生的节假日、休息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时间。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部首次针对中学生的减负政策。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的减负政策主要针对升学所带来的中小学学业负担,政府和学校从优化课程设置、控制考试频率、科学评估学校和老师、加强监管、保障学生的休息和节假日时间、合理布置学生的作业着手,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是这一时期减负的主体。

3.倡导素质教育为主旨的减负政策(1993—2020年)

20世纪末,党的十四大会议提出“我国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必须要重视人才,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上,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努力提高我国国民的道德文化水平。全国各个学校要以教学为重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1993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承重的学业负担依然是落实素质教育的绊脚石,因此,党和政府要积极探寻更加有效的减负措施。

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又出台了《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指示》对学校的课程规划和教学计划、教科书和学生的学习资料、学生作业难度和作业量、学生节假日和休息时间、考试科目和次数、学校和老师的评估、招生制度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制度改革是中小学课业方负担减轻的理想办法。

另外,各种参差不齐的校外培训机构和各种花样百出的竞赛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在快速发展。为应对这种状况,1994年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竞赛、评奖活动管理通知》,1995年出台了《关于停办各级各类奥林匹克学校的紧急通知》等政策。这些政策的共同点都是强调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和各种竞赛、奖杯赛、积分赛等的管理和整顿。从以上政策综合分析来看,为提高教育质量和落实素质教育,单从政府、学校或者校外培训机构等一方是很难破解“越减越负”的怪象。因此,增强教育体制改革和集聚校外力量成为人们为学生减负达成的主要共识。

4.“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学生负担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双减”政策的矛头之一就是进一步减轻作业负担。相比历次减负政策,本次作业减负具有以下新特点。首先,本次减负政策的出台伴随着教育内卷、教育焦虑等热化的社会矛盾,教育问题延伸到了社会领域,因此政策一出台就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与讨论。这也是近些年教育问题社会化的体现,后续的治理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三边协同。其次,从本次作业减负的内容来看,文件对各个年龄段的作业时间都做了详细规定。除作业时间,还提出了“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作业内部减负措施。[6]依据上文对作业层级结构的划分,《意见》已经突破表层,开始了由里层向核心的挺进。最后,此次作业减负与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并行发布,表明政策制定者规范教育资源分配、遏制过度竞争的决心,而作业负担的核心正是以教育资源为主的个体教育利益争端,体现了中央从根源治理作业负担的决心。此外,《意见》发布后,国家紧接着制定督导策略,各省市也相继发布极具针对性的文件,比如温州市鹿城区教育局出台《中小学作业管理办法暨“书包工程”实施方式》将作业减负进一步细化。各个部门间相互联动,以实现全覆盖、全链条治理。“双减”新模式如下图1所示:

图1 教学负担结构图

二、“双减”背景下学生减负现状调查

1.数据来源

为了研究双减背景下学生负担现状,本文向5所不同层次的中小学发放500份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学生的基本信息、双减下的作业量以及作业难度和自己的情绪变化等问题。

2.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第一,对于超过5道题没有填写的视为无效问卷;第二,对于数据中含有大量的异常值或者离群值视为无效数据;对于预处理好的数据利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并基于SPSS进行数据分析。

3.“双减”背景下的作业现状调查

(1)“双减”前后学生作业量对比。调查数据显示,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前,大量的学生作业负担较重,而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作业负担大大降低。大多数学生的作业在学校完全可以完成,具体的调查结果如下图2所示:

图2 “双减”前后学生作业时间对比

(2)“双减”后学生作业排斥度调查。在“双减”背景下对学生的作业情绪调查结果显示,62.5%的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是感到轻松或者比较轻松的。同样,47.3%的家长认为孩子对于作业完全没有抵触情绪;38.1%的家长认为孩子大部分时候对于作业没有抵触情绪。教师调查结果类似,39.7%的教师认为学生对作业都没有抵触情绪,51%的教师表示大部分学生对于作业没有抵触情绪。此结果说明学生对于作业的排斥度较低,主观感受比较积极。这个结论与陈国明博士在2017年调查三省市作业负担的结论一致,即家庭作业负担虽然存在,但中小学生主观上对作业的排斥感较低,能较为理性地看待作业。[7]

表1 双减后学生对作业的态度调查

为了方便查看进行可视化,结果如下图3所示:

图3 双减后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分析

通过以上结果可以发现,“双减”背景下学生由被动的学习逐渐转为主动学习。

(3)“双减”背景下作业减负提质协同机制探索。在对作业量以及作业时间的消减下,如何获取不低于原有的教学质量是我们当前应该进行思考和探究的重点。“双减”政策也明确指出鼓励教师对作业进行分层以及鼓励布置个性化作业。因此,本文针对“双减”政策下教师的布置情况如下表2所示:

表2 “双减”背景下教师减少的题型调查

可视化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双减背景下作业类型的减少情况

本文也针对“双减”背景下调查了教师采取的不同的方式进行提质,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双减”背景下教师提质方法调查

为了便于观察可视化结果如图5所示。对于调查分析采用的是SPSS 23.0多重响应分析,百分比采用响应百分比,即所有选项的百分比总和为100%,这样的结果分析起来更加直观。多重响应分析得出的频率结果表明,相比减负前来说,减负后减少的作业中更加注重个性化题目、精选习题以及探究创新等题,更加的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不是一味地疯狂的题海战术。

图5 教师提质方法设计

三、结论与对策

1.进一步改进政府减负措施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改革正处在重要的关键点,影响教育发展的不确定因素逐渐增多,因此,我们需要全面系统的思考减负政策的制定和措施,才能保障减负政策达到期望的效果。首先,各级地方政府要改变政绩观,不允许给教育局、学校升学指标。[8]如果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考评有关官员的政绩或者作为评价学校的标准,那么减负政策可能在改革中演变为形式主义。其次,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薄弱学校,使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9]国家从政策上明确规定了对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如:河南省将课后服务工作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项目,并印发文件通知要求加大对课后服务工作的财政保障力度。[10]再次,建立现代的国民教育体系,合理的、相互沟通的教育结构,使学生有多重选择。[11]复次,政府要加大宣传,让家长明白减负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减负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协作的力量。最后,要规范教育培训行业的行为,严厉打击各种学科培训广告,如:“你来,我们培训你;你不来,我们培训你的竞争对手”,避免引发家长的教育焦虑,诱发“剧场效应”,扰乱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完善学校教学管理体系

首先,打破“唯分数”“唯名校”“唯升学”的教育理念,探索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道路,使家校社在对学业负担的认知上达成共识。其次,提高教学质量、科学布置课后作业等。为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去探寻“课前预习—课中讲解—课后反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健全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再次,学校要向家长传递科学的育子观念和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此外,定期联系家长以能够很好了解家庭教育的状况。在教师和家长的科学教导下,学生能够习得科学的学习方法。

3.提升课后多元化服务质量

首先,学校应开发多种课后服务内容,优化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后服务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五育的全面发展。其次,学校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积极开辟“针对重点、易落点、效果好”的服务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开阔眼界等。再次,要对症下药,在执行的过程中,不同地区应细化课后服务标准。所以,地方教学部门应全面考虑偏远的农村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措施,确保学生参加完课后延时服务能安全到家。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也要关注城市学校里的后进生诉求,科学合理的制定有针对性的减负政策。

4.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和职业价值观

目前,在国家十部门下发文件中,强调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要五五分,这引发了家长新的焦虑。很多家长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入职业学校读书,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职业教育学校教学质量低下;二是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还是很片面;三是职业教育大部分学生进入社会底层。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国家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健全其体系,保证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能低于普通大学教育;制定技术工人的考核标准并保障技术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拓宽职业学校毕业生社会上升渠道。同时,家长不要把“旧思想”和虚荣心强加于孩子,而应给孩子一个快乐成长的空间,让孩子做自己擅长做的和喜欢做的事。一个人只有拥有相应的时间和空间做自己擅长和喜欢做的事情,才能够获得人生幸福,才能发展得更好。只有每个人都有机会过上理想的生活,社会改革泽及到每个国民,减负目标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由此可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方携手努力,共同完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合理优化教育资源,进一步推进教育公正与公平,以促进国家教育事业健康繁荣的发展。

猜你喜欢

作业负担学业政策
政策
艰苦的学业
政策
助企政策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政策
探析小学生作业心理负担的定量分析
减轻作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