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协同的路径探究

2024-02-26赖锦华唐倩英杨明霞

甘肃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劳动教育新课标

赖锦华 唐倩英 杨明霞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劳动教育受到了教育界的关注,而家校协同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关键。为了促进小学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文章探索了小学阶段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一是要重视劳动教育价值认同,明确协同共育目标;二是整合劳动课程,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创新家校协同劳动教育内容;三是优化勞动整体布局,通过多种途径强化劳动教育多方参与力度;四是加强有关部门对劳动课程的监管,保障家校协同的常态化开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课标;家校协同;劳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4)01—0033—06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提到:“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并指出要实现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而人民满意的教育来自人民的参与,所以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小学开设劳动课程应该实现课程内容广泛且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同时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劳动教育的渗透发展。然而,在劳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部分家庭劳动教育有忽视、包办等问题,家长认为孩子要以学习文化课程为重,对教师布置的劳动任务让孩子草草应付[1];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更新慢,课程流于形式;学校没有组织专门的劳动教师培训,也没有相应的劳动教育教材和固定的劳动教育模式;学校自行摸索,实施劳动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2];社会劳动观教育功利化,认为从事体力劳动不如从事脑力劳动受人尊重[3];学生对劳动认识不充分,劳动态度消极[4]。

一、问题的提出

2022年劳动教育课程标准明确了劳动教育在五育中对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根本性、全局性的前提作用,它是培养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前提,也是正确、科学地回答立德树人问题的关键所在。小学阶段是否注重劳动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综合能力的教育目的能否顺利达成。小学生处在品德养成的关键期[5],且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6],而抽象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与直接、感性经验相联系。小学中低段学生条件反射比以前更容易形成,形成后也比较巩固,同时小学中低段是发展想象力及培养观察美、欣赏美的关键时期,也是兴趣确立及学习动机发展的关键时期[7]。因此,小学阶段规范有序开展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纸质问卷相结合及线上线下访谈的形式调查C市小学一线教学主体1347人,随机选取小学923名3至6年级小学生和各学科小学教师96人及328名家长进行测验。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别对小学阶段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学生卷、家长卷及教师卷进行预处理,对未填项目过多的个案进行删除,学生卷剔除无效17份、家长卷剔除11份、教师卷剔除4份,并对缺失值进行替换后,最终在所回收的有效学生卷906份、家长卷317份、教师卷92份中进行描述统计分析。有效问卷占比达到97.62%。

三、调研结果

(一)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1.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倾向调查分析。教师与家长在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联系认同程度上差异较小,对劳动教育有着较为积极的态度。但是家长与教师在自身角色职权正确认知程度上差异较大,教师能够较好地认识自身的角色职权,家长未能较好认识自己在劳动教育上的角色职权(见表1)。针对教师与家长劳动教育倾向,研究从家长卷、教师卷维度访谈了关于劳动教育倾向存在问题背后的原因。

2.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形式调查分析。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以教师主导形式为主,理论和实践形式选择占比差异较大,校内外开展选择占比差异较大。相较校园家长开放日、家庭作业,家校协同开展形式以劳动教育课为主的较少,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教育以教师主导为主,家长主要为被动参与形式,目前的劳动教育忽视将家长主体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对象。此外,相较家长学校,家校协同劳动教育以电话网络、讲座、家长会、家委会等形式为主(见表2),缺乏系统持续的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指导,这容易影响劳动教育家校协同开展持续高效开展。

3.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月频率调查分析。大多数家长、教师、学生认为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活动的频率应该保持在每月1~2次左右。针对劳动教育开展频率,从家长卷、教师卷维度访谈了关于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次数较少问题背后的原因。在一些学校,由于资源有限,没有专门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这使得劳动教育的开展受到限制。一些家长由于自身工作的原因,无法参与到孩子的劳动教育中,以上种种因素综合导致了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次数较少这一情况。

4.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调查分析。在对学生劳动教育核心素养掌握程度评价上,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家长与教师在对学生劳动观念的掌握程度方面趋于一致,认为学生劳动观念的掌握程度处于部分掌握与完全掌握之间,但是在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能力与劳动习惯品质的掌握程度上,教师、家长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品质的掌握程度上,教师认为学生处于部分掌握的程度,家长认为学生处于没有掌握与不确定之间。这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在家庭与学校两个不同环境下,劳动教育行为出现了差异;另一方面反映出家校在劳动教育协作理论层面不够深入,缺乏一套统一而标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5.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高频词调查分析。本调研基于24份半结构化访谈教师及家长问卷有效提取出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高频词,“家长”“教师”“评价”“体系”“专业”“素养”“农场”等词句被反复提及。可见无论是家长群体还是教师群体,对家校协同中主体作用发挥都有着较高的重视程度,但高频词中反复提及的诸如“条件”“平台”“担责”等也体现出家校协同层面的一些明显短板或问题,如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短板等问题。这与上面我们进行的现状分析问题相符,再次反映和证实了家校协同目前亟待改进的现状。

(二)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1.SEM的“认知—投入—效果”关系建构前提。调研表明,教师、家长及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与态度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劳动教育的开展及取得的效果[8]。在劳动教育中进行家校协同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家校协同的意识与能力是当下教师教育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准[9]。教育部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10],三者环环相扣。新劳动教育作为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联系的桥梁,通过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让学生形成服务性的劳动能力[11]。本调研结构方程潜变量基于上述已有调研结论作为理论支持。

2.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模型建构。本调研依据已有劳动教育调研,对影响劳动教育质量(以学生劳动能力为因变量)的因子进行分析提取,以劳动教育认知——劳动教育投入——劳动教育效果为逻辑主线,构建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路径模型,如图1所示。在构建模型前已经使用了SPSS 20.0软件对问卷进行了可靠度分析及探索性因子分析,确保结构方程的建构具备科学性的前提下,使用SPSS Amos 24.0建立了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模型,模型(家长卷、学生卷)拟合指标均达到理想水平。

四、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校协同劳育观念淡薄,认知偏差

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缺乏理论层面合作,部分家长及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缺乏深刻认识。在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中,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中具有关键作用,但家长未能较好认识自己的劳动教育职权角色,在认知观念上还存在偏差。此外,受应试教育和就业影响,家长和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希望学生通过学习今后有一份較为舒适稳定的工作或者提高自身社会阶层。虽然他们往往对劳动教育有着积极的态度,但在一些教师和家长的言论中却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体力劳动者的偏见,对偏远地区工作劳动者的偏见,甚至在各种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人们也会不自觉地选择所谓的“精英”劳动者作为榜样,而忽视了平凡而普通的劳动者。

(二)家校协同劳动教育投入乏力,短板明显

在劳动教育中家校协同实际参与程度、学校实施程度较低。部分家长缺乏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不愿意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劳动教育中来。他们认为劳动教育不如文化课程重要,或者认为这是学校与家长互相推诿责任,家长不愿主动地投入精力到劳动教育,而教师忽视了家长群体的主体能动性。首先,“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盛行,家校对学生生存性和生产性劳动技能的培养不到位。其次,在家校协同过程中部分环节不到位,家校协同短板明显。再次,后期评价环节多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为主,往往忽视了家长评价的重要性,且评价的方式多流于口头上。最后,在相关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上,学校没有将家长作为劳动教育资源开发的对象,忽视了家长能带来多元性的资源及其重要性。

(三)家校协同劳动教育浮于形式,耦合性弱

家校协同劳育浮于形式,开展形式过于呆板和宽泛,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便是家校协同形式浮于表面、针对性不强、合作形式存在五育融合片面、劳动教育内部要素理论与实践技能不匹配、技能培养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劳动教育各个要素内部耦合性弱,在合作中总是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或家长在口头上认同劳动教育价值观,但在实际落实中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割裂、劳动与闲暇割裂,劳动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割裂,直接劳动教育与间接劳动教育割裂。这无意间否定了劳动者人人平等、劳动无高低贵贱的正确价值观,且没有意识到劳动不应是教学的惩罚形式,等等。

(四)家校协同劳动教育保障空虚,持续性差

在家校协同实施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部分家长三分热情,对合作的参与程度因主客观原因影响而波动。学校教师因为受学生升学压力影响,占用或者减少学生劳动教育课时也导致劳动教育持续性较差。究其根本,还是因为缺乏针对劳动教育的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以及社会长期的应试氛围影响。劳动教育家校协同体系中的主要建立者——政府、学校、家长、教师,未发挥上下联动作用,且建立者没有充分做到为家校协同劳动教育提供明确的制度保障、良好的校际资源、良好关系的构建指导、长期规划的协作实施过程。如果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不够具有科学性、逻辑性、长远性,那么劳动教育的安排和实施也容易受到阻碍,无法形成高效的劳动教育合力。

五、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形成价值认同,明确合育目标

1.纠正认知误区,明确家校责权。家校双方均需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劳动教育。尤其是家长要清醒认识,文化课分数成绩只能说明孩子现在学习水平如何,而劳动能力则是将来支撑孩子创造幸福生活所必需的能力。家长应同时清楚明晰自己在家校协同中应承担的责任,积极参与家校协同的劳动教育,针对学校不合理的劳动教育活动提出有关看法与建议。另外,学校教育主体应放下己见,接纳家长,积极引导家长与教师交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帮扶,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劳动活动和知识讲座,从而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找到一个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认知平衡点。这也是激活家校协同力量,推动小学劳动教育朝着优质化方向迈进的关键所在。

2.家校集思广益,制订协同目标。育人目标决定了育人的发展方向,有共同的育人目标是家校协同育人的前提。调查发现,学校与家庭育人目标严重脱节,因此家校协同育人首先需要做的是,明确顶层设计相关制度对育人的要求,再依据学生、家庭、学校实际情况来优化目标,这样的目标才能具体落实并有所成效,否则目标制订无法实现,甚至会打击教学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无法保证教育的质量。具体而言,一是要明确将学生作为家校协同联结的核心,将共育目标落实到培养学生全方面发展上。同时,家长应把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放在平等位置。二是要对国家相关文件中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学段目标为纲领再进行细化。三是家长与教师集思广益,展开线上线下意见搜集及研讨,充分考虑共育主体的合理意见,并筛选意见进行公示。四是要定期调整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搜集相关主体反馈意见。

(二)整合劳动教育课程,创新协同内容

1.优化师资队伍,提高专业水平。学校要按学生与教师的相关比例配置学校劳动教育师资人才队伍。包括劳动教育务实人才、行政人才、督导队伍,并配套学校劳动教育专业人才的福利薪酬、晋升制度。此外,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具体来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实施。一是保证教研活动的常态化,推动劳动教育高效开展。二是要及时验收劳动教育效果。三是要建立起严格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考核评价奖惩机制,同时要注意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与家长积极参与进来,成为劳动教育师资人才培养水平的评价者及督导者,进一步保障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及质量。

2.开发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学校应借鉴相关示范学校、专业机构、优秀社区成功的劳动实践经验,因地制宜研发出符合本地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相关教师提供专业能力成长支持,在理论和实践上为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赋能。调查发现,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缺乏以家校协同为主要内容的专门课程。要整合课程共育内容,一是需要做到培养专门的分年级段形式的师資研究团队,同时该研究团队中应该将相应学段家长、学生及其他四育教师纳入其中,以实现五育融合。二是要完善相关共育课程开发制度保障体系,以加强督导,同时保障足够的人力及物力资源。

(三)优化整体布局,引导参与力度

1.加强总体规划,合理开展布局。在社会上营造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良好文化氛围,搭建劳动教育平台,实现劳动教育多场域联动是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基础。因此,在促进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中,不应该只单方面强调学校的主导作用,应该使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中的各个领域都共同关注劳动教育的实施。各领域都应以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培养为共同的责任,互相联系,明确自身承担的角色同时进行合理分工,做到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区为媒介的多方联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中充分利用资源,实现每个部分的最优功能,从而促使学生在劳动教育方面多元化发展。

2.搭建交流平台,实现场域联动。在社会层面,学校应致力于拓宽家校与社区的合作渠道,将家校协同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如建立社区家长学校、少年宫、社区家校服务中心等。同时让社区明确自己参与家校协同的职责,提高参与的频率与质量。在家庭层面,一是学校应积极规划,挖掘家庭劳动教育资源,建设家庭劳动实践空间。二是学校应明确家长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明确在家庭教育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方式,如在学校引导下举行家庭会议,引导家长培养学生的理想目标意识,鼓励家长带子女去书店、通过参观博物馆等亲子活动增长见识,务实树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人生目标,等等。在学校层面,应结合本校特色,充分利用校园室内外场所,建设校园劳动实践空间,形成劳动教育整体性成果,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区为媒介的多元实施协同体系。

(四)加强劳动教育监管,保障常态开展

1.政府部门主导,健全劳动教育法规。教育部门应就劳动教育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家庭和学校劳动教育权利及义务,同时在相关方面加强管理和指导,做好统筹协调。此外,可在教育部门中设置一个专门部门来负责劳动教育工作的制度规划、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在具体层面上,一是各级教育部门应该坚持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劳动教育;二是各级教育部门要在家校协同的管理指导上对学校发挥督导作用,提高有关学校对家校协同的重视程度。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务必把家校协同劳动教育纳入日常,促进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蓬勃发展。

2.学校部门完善,建设劳动教育体系。学校主管部门应根据当地教育实际完善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的体系建设,发展出适合自身学校或者地方特色的家校协同新模式,并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带头牵动,联合地方学校教师、家长代表及社区代表,组成有关家校协同的专项工作小组根据本地区劳动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制定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教育政策,监督相应政策实施状况,同时对当地学校劳动教育进行评估检查,及时反馈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以便完善相关政策等。

家庭和学校在劳动教育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孩子们最早接触到劳动的地方,家长应该引导孩子们从小学会劳动、爱劳动、乐劳动。学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劳动教育方案和计划,同时也了解孩子们在学校的劳动表现。教育主体应该继续探索和推进劳动教育,让孩子们学会劳动、爱劳动,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宇杰,赵婉斐.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高校劳动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2(01):138-143.

[2]殷世东.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与运行:基于CIPP课程评价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21(10):85-88.

[3]余文森,殷世东.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涵、类型与实施策略[J].全球教育展望,2020(10):92-101.

[4]陶凤云,沈紫晴,胡斌武.新时代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价值导向与实践进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5):16-20.

[5]王欣.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协同问题及对策调研[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

[6]梁英豪,张大均,梁迎丽.3~6年级小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现状与特点[J].心理学探新,2017(04):345-351.

[7]张全乐.教师应如何根据不同阶段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J].课程教育调研,2015(20):190.

[8]田华蓉.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经验和启示[J].林区教学,2022(01):121-124.

[9]董雪雅.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建设调研[D].南昌:南昌大学,2022.

[10]房燕榜.家校协同开展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可行路径调研[D].宜昌:三峡大学,2021.

[11]黄娟,王莹,张丹青.小学新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3(08):37-40.

(本文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2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协调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21001208113847;教育部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双减背景下成都市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困境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214389028;2023年度第二批成都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人工智能赋能师范生数字素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CS23RGZN04)

编辑:张昀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劳动教育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利用博客平台 强化班级管理
家校协同PK“蒙式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发展教学策略的探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